<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从前,有一个狂妄的人命令纺织师织造丝绸,要求丝绸要尽可能地精细和美好。</p><p class="ql-block">纺织师非常用心地工作,织出的丝绸细如微尘,但狂人仍然觉得不够细。</p><p class="ql-block">纺织师愤怒之下,指着空气说:“这是更细的丝线。”</p><p class="ql-block">狂人问:“为什么我看不见?”</p><p class="ql-block">纺织师回答说:“这丝线极其细小,连我们纺织工中最优秀的师傅都看不见,何况是其他人呢?”</p><p class="ql-block">狂人听后非常高兴,于是付给纺织师工钱。</p><p class="ql-block">——题记 《鸠摩罗什传》</p> <p class="ql-block">虚拟案例</p><p class="ql-block">A,青年来访者,因抑郁、读书焦虑前来咨询。</p><p class="ql-block">自述从小经常获得赞美、表扬,感到名不副实时,就会激励自己再加把油;</p><p class="ql-block">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无法接受自己不优秀,经常处于痛苦之中,导致社会退缩及其它身心症状。</p><p class="ql-block">(注:案例真实信息已隐去,此为虚拟来访形象)</p> <p class="ql-block">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听上去这里需要帮助的是孩子,但当听了来访者状况的的来龙去脉后,好像不由得要把家庭的互动模式考虑进来。</p><p class="ql-block">我们听到的,很多时候是母子之间在纠结,互相之间有一些控制,还有一些无言的抱怨,是个二元关系。</p><p class="ql-block">来访的基本症状是抑郁焦虑、害怕上学,用“置换”、“退行”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置换”就是把难的替换成容易的事情,TA想学习想努力,但所有的方法都无效,所以TA就躲进游戏里,这样总比眼睁睁在那儿啥事都弄不成强。</p><p class="ql-block">“退行”,来访者现在宅着啥也干不成,面对父母的教训和鼓励,用“我没有成人功能,我现在就是个孩子,你说啥也没用”来对付,看上去也是一个无奈之举。</p><p class="ql-block">妈妈似乎非常优秀,对孩子也很好,但来访者的自暴自弃里,充满着对自己的愤怒和对妈妈的抱怨。</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这样?</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一个特别要强、能干的人,常常有时啥事儿都“不服”,工作要出人头地,学习也要独霸一方。</p><p class="ql-block">这种特点无形中也会在家庭关系中表现出来——我这么要强的人,很难接受自己不强,也很难接受孩子不强。</p><p class="ql-block">如果这时爸爸能挡一挡,那孩子还能选择”我可以找个地方歇一歇”,但不幸的是,这个家庭没有爸爸。</p><p class="ql-block">妈妈的注意力就只能全部对准了孩子,“你这样、你那样”、“你很优秀、你比别人都聪明,你只要坚持绝对行”、“不要紧、没关系,你如果怎么样,你会做得更好”。</p><p class="ql-block">但对孩子来说,这些鼓励、夸奖没有“如其所是”作为基础,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赞扬。</p><p class="ql-block">孩子看到的是自己虚幻的光彩,这样就不能获得对自己有真切感的信心和认识,就常常会带有一点“狂念”、“妄念”,认为“我就应该很强”;</p><p class="ql-block">有时孩子又会想“我其实也没付出多少艰辛,你看你把我夸的,那是真的吗”、“好是个啥标准,我够着那个高度了吗,如果没够着我还是垃圾”。</p><p class="ql-block">“高帽子”戴着心里会虚不塌实、会有无力,这让孩子既渴望又害怕。</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个孩子总觉得自己应该再努力点,不停地找自己的问题,觉得自己哪儿可以再加把劲。</p><p class="ql-block">但好像又无处着力,慢慢地这就成了一种负担,“我无能、我不可爱、我没有价值、我不敢指望”,就成了TA内在负性的自我评价,只要稍微一碰就碰到TA的“软肋”上了,好像只要不表扬TA就相当于是在批评。</p><p class="ql-block">所以,这种情况是“镜映失当”导致的“自恋障碍型的抑郁”,孩子夸大的部分没发育好,放了个“重肥”把心“烧坏”了,典型的“皮薄型”的自恋障碍。</p><p class="ql-block">情况稍微不对,就把脸面伤了,并且由此一蹶不振。一</p> <p class="ql-block">治疗思路」</p><p class="ql-block">//01 咨询师的态度</p><p class="ql-block">咨询师要把心态放平,这种咨询短期内很难见效,不要急于有特别光彩的结果,不要有那个妄想。</p><p class="ql-block">只要咨询动作塌实、有如实的想法就行了,慢慢地稳着往前走。</p><p class="ql-block">//02 抱持性的环境</p><p class="ql-block">允许孩子在你面前“赤裸”,这个过程就是把过去强加在TA身上的虚妄的要求、光影、评价剥掉,减轻TA的负担。</p><p class="ql-block">让孩子从你这体会到“人是可以不优秀的,不优秀依然可以活得很好”。</p><p class="ql-block">//03 治疗方案的选择</p><p class="ql-block">这类来访者在现阶段做分析很难起效,因为你一分析,就要像把TA的脸面伤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暂时不要做往下探的工作,直接从自我体验、认知模式上进行校正。</p><p class="ql-block">打个比方,这个来访者现在就像个内心没有力量的“软豆腐”,你不要想通过分析让“软豆腐”变成“硬石头”。</p><p class="ql-block">那怎么才能“变硬”呢?温度一降冷冻,整个人能撑住了,就解决问题了。</p><p class="ql-block">//04 恰当地镜映</p><p class="ql-block">让来访者知道“你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差”,把TA往中间放,往“稳”处放,不讲为啥,只讲“你可以成为啥样子,你恰当的评价是啥样子”;</p><p class="ql-block">如其所是地看见——“你做到啥样子,我就肯定你是啥样子”,这样一来二去,TA就能形成对自己真实、恰当的判断和认知,有助于找到TA能把控的自信。</p><p class="ql-block">//05 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式走</p><p class="ql-block">既要把共情、依恋、肯定的回应给到孩子,同时也要讨论现实感——现实中TA对自我的负性评价、自动化思维,把这个挡住。</p><p class="ql-block">“先停下来仔细看看你正在说什么、是个啥状态、想表达啥意思”。</p><p class="ql-block">越由着TA的性子说,真实的驾驭感就越远,问题就依然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