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lEKIgIgv" target="_blank">【文心雕龙_百度百科】</a></p><p class="ql-block">探寻文学之精髓,领略创作之真谛——《文心雕龙》带你走进刘勰的文学世界,感悟古典文论的博大精深,汲取创作灵感的智慧源泉,是文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读书札记】https://my.mbd.baidu.com/r/1wWqSH1vn5S?f=cp&rs=2647579600&ruk=BQiYm9atkv9gopDiV8qaeQ&u=2183459c9f7aa0b1&urlext=%7B%22cuid%22%3A%22_u-St_8E2i01u2aU_82ti0uyv800P28Jla-SfgP3vagh8Si70Pvfi0is3O5ktHuErWHmA%22%7D</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古典文论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探寻文学之美,感悟创作之道</p><p class="ql-block"> 文/ 何军2025.1.10</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杰作,它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精湛独到的审美见解和严谨周密的论证结构,成为古典文论的巅峰之作。以下是对这部文学巨著的书评。</p><p class="ql-block">一、体系完整,论述全面</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论述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创作方法,下篇则对各种文体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刘勰从文学的本质、起源、发展、创作、鉴赏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阐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使得《文心雕龙》成为研究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二、文以载道,强调教化</p><p class="ql-block">刘勰在《原道第一》中明确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强调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他认为文学创作应遵循圣人之道,传达道德观念,引导人们向善。这一观点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文学始终肩负起传承文化、教化人心的重任。</p><p class="ql-block">三、审美追求,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提倡自然之美,主张文学创作要顺应自然之道,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刘勰认为,文学之美在于神思、情感、辞藻、声律等方面的和谐交融。这一审美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无数文人墨客在追求自然之美的道路上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四、注重实践,指导创作</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部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指南。刘勰通过对各种文体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神思”、“熔裁”、“附会”等,均为后世文学家所借鉴和传承。</p><p class="ql-block">五、博采众长,兼容并包</p><p class="ql-block">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对古代文学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既推崇儒家经典,又重视道家思想;既关注文学创作,又兼顾文学批评。这种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治学态度,使得《文心雕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集文学理论、审美追求、创作实践于一体的古典文论巨著。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文学之美,还为我们指明了创作之道。在当今文学创作和研究中,依然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p> <p class="ql-block">文隐深蔚,秀句照林:刘勰《隐秀第四十》的文学美学</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22</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隐秀第四十》是刘勰在文学理论领域对“隐”与“秀”这一重要美学范畴的深刻探讨。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精髓在于“隐”与“秀”的结合:“隐”是文外的多重意旨,通过隐晦的表达传递深远的内涵;“秀”则是篇章中独拔而出的精彩之处,以鲜明的意象和情感打动读者。他将“隐”比作爻象的变体和川渎中的珠玉,虽潜藏于文外,却能引发无穷的回味;而“秀”则如远山的烟霭、女子的容华,自然天成,无需雕琢。刘勰强调,真正的文学创作应追求自然之美,而非刻意雕琢,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动心惊耳”,成为文学的瑰宝。</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中提出了关于文字运用的重要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文字的重要性与演变</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文字是语言的体貌,是文章的基础,其发展经历了由繁难到简易的过程。他指出,文字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用字的选择应顺应时代,避免过于生僻或古奥。</p><p class="ql-block">2. 精通文字训诂</p><p class="ql-block">刘勰强调,创作者应精通文字训诂,尤其是《尔雅》和《仓颉》等经典著作。这些书籍能够帮助作者了解文字的渊源和古义,从而在创作中用字精准。</p><p class="ql-block">3. 用字的四大原则</p><p class="ql-block">刘勰提出了用字的四项原则:</p><p class="ql-block">• 避诡异:避免使用过于怪异的字,以免破坏文章的流畅性。例如,曹摅诗中“岂不愿斯游,褊心恶噭呶”中的“噭呶”两字过于诡异,会成为文章的瑕疵。</p><p class="ql-block">• 省联边:减少半字同文的联边字,避免视觉上的不协调。联边字在描述山川等自然景观时可以使用,但在普通文章中应尽量避免。</p><p class="ql-block">• 权重出:避免同字重复,除非必要。刘勰指出,即使是《诗经》和《离骚》中也有重复用字的情况,但近世文人多忌讳同字相犯。</p><p class="ql-block">• 调单复:注意字形的肥瘦搭配,使文章整体和谐。过于“肥”或“瘦”的字形会影响文章的视觉美感。</p><p class="ql-block">4. 反对滥用奇字</p><p class="ql-block">刘勰批评了当时一些文人故意使用怪异文字以标新立异的现象,认为这是对文字运用的误解。他主张用字应以自然、流畅为上,避免因追求奇字而使文章晦涩。</p><p class="ql-block">5. 文字的美学与修辞</p><p class="ql-block">刘勰关注文字的形体美学,认为汉字的形体本身具有视觉美,这种美感可以成为修辞的重要依据。他强调,文字的运用不仅关乎意义,还关乎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6. 文字的古今差异</p><p class="ql-block">刘勰指出,文字的意义和用法会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他提醒创作者要根据时代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字义和字形,避免因用字不当而引发误解。</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观点,刘勰在《练字第三十九》中为文学创作中的文字运用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既强调了文字的规范性,又注重其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字字珠玑:刘勰《练字第三十九》的文学智慧</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20</p><p class="ql-block">在《文心雕龙》中,《练字第三十九》以其对文字运用的精妙洞察,成为探讨文学创作中文字选择与运用的经典篇章。刘勰在文中指出,文字是言语的体貌,也是文章的宅宇,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他通过对文字的历史演变、形体特征以及在文章中的运用技巧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依义弃奇”“该旧知新”“世所同晓”等重要原则。刘勰强调,文字的运用应避免诡异、联边、重出和单复等问题,力求使文字既符合语义,又美观自然。这些观点不仅为矫正当时浮靡的文风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世文学创作中的文字运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中主要探讨了文字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原则和重要性,其核心观点如下:</p><p class="ql-block">1. 文字的重要性与演变</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文字是语言的体貌,是文章的基础,其发展经历了从繁难到简易的过程。他指出,古代文人如司马相如、扬雄等皆精通文字训诂,能够“总阅音义”,因此在创作中选词遣字极为精当。</p><p class="ql-block">2. 用字应明晓古今之变</p><p class="ql-block">刘勰强调,用字需根据时代变化而调整,避免使用过于生僻或古奥的字。他指出,汉代辞赋多用奇字,但到魏晋时期,用字逐渐趋向简易,因为“时并习易,人谁取难”。他认为,用字应以“世所通晓”为标准,避免因用字艰深而导致文章晦涩。</p><p class="ql-block">3. 文字运用的四大原则</p><p class="ql-block">刘勰提出文字运用的四项原则:</p><p class="ql-block">• 避诡异:避免使用过于怪异的字,以免破坏文章美感。</p><p class="ql-block">• 省联边:减少半字同文的联边字,避免视觉上的不协调。</p><p class="ql-block">• 权重出:避免同字重复,除非必要。</p><p class="ql-block">• 调单复:注意字形的肥瘦搭配,使文章整体和谐。</p><p class="ql-block">4. 重视文字训诂</p><p class="ql-block">刘勰提倡通过学习《尔雅》《仓颉》等经典,了解文字的渊源和古义,以达到“该旧而知新”的境界。他认为,只有精通文字训诂,才能在创作中用字精准。</p><p class="ql-block">5. 反对滥用奇字</p><p class="ql-block">刘勰批评了当时一些文人故意使用怪异文字以标新立异的现象,认为这是对文字运用的误解。他主张用字应以自然、流畅为上,避免因追求奇字而使文章难以理解。</p><p class="ql-block">6. 文字的美学与修辞</p><p class="ql-block">刘勰还关注文字的形体美学,认为汉字的形体本身具有视觉美感,这种美感可以成为修辞的重要依据。他强调,文字的运用不仅关乎意义,还关乎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观点,刘勰在《练字第三十九》中为文学创作中的文字运用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既强调了文字的规范性,又注重其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0VX6iATL" target="_blank">【文心雕龙·练字_百度百科】</a></p> <p class="ql-block">博采众长,用事精妙:刘勰《事类第三十八》的文学智慧</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19</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事类第三十八》是刘勰在文学理论领域对“事类”这一重要概念的系统阐述。所谓“事类”,即在文章创作中援引古事、古语以类比说明文义,或用以验证今之道理。刘勰通过对“事类”运用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他指出,经典文献是文学创作的宝藏,而“事类”则是连接古今、沟通文意的桥梁。文章不仅强调了博学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取事贵约、校练务精”的原则,主张创作者应精准地选取和运用典故,以达到“用人若己”的境界。刘勰的这些观点不仅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中“才”与“学”关系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事类第三十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门探讨文学创作中“事类”运用的篇章。其主要观点如下:</p><p class="ql-block">1. 事类的定义与作用</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事类”是指在文章中引用古人之事或前人之言,以类比说明道理或证明观点。事类的作用在于“援古证今”“明理”“征义”,即通过引用古代的事例或言论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深度。</p><p class="ql-block">2. 才与学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刘勰强调,文学创作需要“才”与“学”的结合。“才”是内在的天赋,而“学”是外在的积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指出,仅有学识而缺乏才华会导致文章滞涩,仅有才华而缺乏学识则会使文章空洞。</p><p class="ql-block">3. 运用事类的原则</p><p class="ql-block">刘勰提出了运用事类的几个重要原则:</p><p class="ql-block">• 博学与精取:创作者应广泛学习,但引用时需精简扼要,避免冗杂。</p><p class="ql-block">• 校练与核实:引用的事类必须经过严格审核,确保准确无误。</p><p class="ql-block">• 自然贴切:引用的事类要与文章内容自然融合,如同出自作者之口。</p><p class="ql-block">4. 事类运用的误区</p><p class="ql-block">刘勰批评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如引用不当、夸大其词或张冠李戴。他举例说明,即使是曹植、司马相如这样的文学大家,也可能因不精于事类而犯错。</p><p class="ql-block">5. 经典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经典著作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创作者应从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才学。</p><p class="ql-block">综上,刘勰在《事类第三十八》中系统地阐述了事类的运用方法和重要性,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hRcg9drl" target="_blank">【文心雕龙·夸饰_百度百科】</a></p><p class="ql-block">夸饰之用:文学的夸张与真实——评刘勰《夸饰第三十七》</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6.2.18</p><p class="ql-block">《夸饰》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七篇,专论夸张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刘勰在文中深入探讨了夸张的必要性、发展脉络以及运用原则,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文章开篇便指出,夸张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自古以来便存在于文辞之中。无论是抽象的“道”,还是具体的“器”,夸张都能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力,突出事物的本质,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刘勰通过对《诗经》《离骚》等经典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夸张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夸张虽有“过”的一面,但其核心在于“喻其真”,即通过夸张来表达更深刻的真实。</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第三十七》中主要探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必要性、运用原则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其主要观点如下:</p><p class="ql-block">1. 夸张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夸张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指出,抽象的“道”难以用精言描绘,而具体的“器”则可以通过夸张的辞藻来表现其真实面貌。因此,夸张不仅能够突出事物的本质,还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2. 夸张在文学中的应用</p><p class="ql-block">刘勰通过分析《诗经》《离骚》等经典作品,指出夸张手法自古以来便被广泛运用。例如,《诗经》中“子孙千亿”“河不容舠”等夸张表达,虽然看似夸大,但并不损害作品的教育意义,反而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他进一步指出,夸张不仅用于难以表达的事理,也用于普遍的形器描写,从而达到“追其极”“喻其真”的效果。</p><p class="ql-block">3. 夸张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夸张能够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他以汉代辞赋为例,指出汉代辞赋家虽有夸张过度的倾向,但通过夸张,依然能够“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p><p class="ql-block">4. 夸张的运用原则</p><p class="ql-block">刘勰强调,夸张的运用应遵循“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原则。一方面,要继承《诗经》等经典作品中夸张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避免汉代辞赋家过度夸张的偏向。他主张夸张应抓住要点,有力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不应因不恰当的夸张导致“名实两乖”。</p><p class="ql-block">5. 夸张的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夸张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他指出,夸张手法的运用应像大鹏高飞一样气势磅礴,而不是像鸿鸟着陆那样缓慢无力。同时,夸张应做到“旷而不溢,奢而无玷”,即夸张得当而不失真。</p><p class="ql-block">综上,刘勰在《夸饰》篇中系统地论述了夸张手法的必要性、艺术效果及运用原则,既肯定了夸张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其运用的节制性,为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p> <p class="ql-block">比兴之妙,文心之巧:评刘勰《比兴第三十六》</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17</p><p class="ql-block">《比兴》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六篇,刘勰在文中深入探讨了“比”与“兴”这两种古老而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核心艺术形式,“比”与“兴”在《诗经》中已有广泛应用,而刘勰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它们的内涵、特点及运用原则。文章开篇便指出,“比”是比附事理,通过贴切的类比来指明事物;“兴”则是起兴引情,借助隐微含蓄的方式寄托用意。刘勰认为,“比”明显而直接,“兴”则隐晦而含蓄,二者虽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服务于文学创作中的言志与讽喻。通过对《诗经》《离骚》等经典作品的分析,刘勰不仅揭示了“比兴”手法的美学价值,还批评了汉代以来文学创作中“兴义销亡”、过度追求华丽辞藻的现象。书评题目:《比兴之妙,文心之巧——评刘勰〈比兴第三十六〉》</p><p class="ql-block">《比兴》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六篇,刘勰在文中深入探讨了“比”与“兴”这两种古老而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核心艺术形式,“比”与“兴”在《诗经》中已有广泛应用,而刘勰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它们的内涵、特点及运用原则。文章开篇便指出,“比”是比附事理,通过贴切的类比来指明事物;“兴”则是起兴引情,借助隐微含蓄的方式寄托用意。刘勰认为,“比”明显而直接,“兴”则隐晦而含蓄,二者虽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服务于文学创作中的言志与讽喻。通过对《诗经》《离骚》等经典作品的分析,刘勰不仅揭示了“比兴”手法的美学价值,还批评了汉代以来文学创作中“兴义销亡”、过度追求华丽辞藻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中主要探讨了“比”与“兴”这两种古代诗歌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手法,其主要观点如下:</p><p class="ql-block">1. 比与兴的定义</p><p class="ql-block">刘勰对比、兴的定义进行了明确阐述:“比者,附也”,即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附会事理,是一种明显的比喻;“兴者,起也”,是通过隐微的事物来引发情感或寄托讽喻,具有含蓄性。他进一步指出,“比”是“畜愤以斥言”,即通过比附来表达内心的愤懑或批评;“兴”则是“环譬以托讽”,通过委婉的譬喻来寄托讽喻。</p><p class="ql-block">2. 比与兴的运用</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比”与“兴”在文学创作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比”更直接,而“兴”更含蓄。他强调,运用“比”时要“以切至为贵”,即比喻必须贴切自然。同时,他指出“比”的运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喻声、方貌、拟心、譬事。例如,宋玉《高唐赋》中“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是喻声;枚乘《菟园赋》中“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是方貌。</p><p class="ql-block">3. 兴的隐微性与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刘勰提到,“兴”的运用更为隐微,其特点是“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即通过小事物引发大情感。他批评汉代以来文人多用“比”而忽视“兴”,认为这是“习小而弃大”,导致文学创作失去了更深层次的讽喻功能。</p><p class="ql-block">4. 比兴的创作要求</p><p class="ql-block">刘勰对比兴的运用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触物圆览”,即全面观察事物,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二是“拟容取心”,既要描绘事物的外貌,更要抓住其精神实质;三是“断辞必敢”,即在创作中要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和思想。</p><p class="ql-block">5. 比兴的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比兴的运用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比兴,作者可以以小喻大,用隐微的方式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他强调,只有做到“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即不同事物之间通过比兴达到高度的内在统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综上,刘勰在《比兴》篇中对比、兴的定义、运用、分类及创作要求进行了系统阐述,强调了比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文坛忽视“兴”的倾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偶之妙,文心之韵:评刘勰《丽辞》篇</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16</p><p class="ql-block">《丽辞》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五篇,专门探讨文辞对偶的问题。刘勰在文中通过对对偶的起源、发展、分类及其运用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对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文章开篇便以自然万物成双成对的现象为喻,指出对偶是文学创作中自然形成的规律,而非刻意雕琢的结果。刘勰认为,对偶的运用应顺应自然,以内容为本,避免浮华与矫饰。他通过对《易经》《诗经》等经典的分析,揭示了对偶从自然生成到刻意雕琢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言对”“事对”“反对”“正对”四种对偶类型。刘勰的论述不仅为对偶的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在反对浮靡文风的同时,强调了对偶在增强文学表现力方面的不可替代性。</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第三十五》中主要探讨了对偶(丽辞)的运用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以下是其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对偶的自然性与源流</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对偶是自然形成的规律,源于自然万物成双成对的现象。他指出,文学创作中的对偶并非刻意雕琢的结果,而是基于客观事物的自然之美。例如,《易经》《诗经》等经典中的对偶,并非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成。这种自然成对的观念贯穿全文,强调对偶的运用应顺应自然,而非刻意追求华丽。</p><p class="ql-block">2. 对偶的分类</p><p class="ql-block">刘勰将对偶分为四种类型:言对、事对、反对、正对。</p><p class="ql-block">• 言对:指空辞对偶,相对容易。</p><p class="ql-block">• 事对:指引用典故或事实对偶,较为困难。</p><p class="ql-block">• 反对:指意义相反但旨趣相合的对偶,最为优胜。</p><p class="ql-block">• 正对:指意义相近的对偶,相对逊色。</p><p class="ql-block">他进一步指出,言对依赖才情,事对需要学识,反对更具深度,正对则较为平庸。</p><p class="ql-block">3. 对偶的运用原则</p><p class="ql-block">刘勰提出对偶运用的“贵”与“忌”:</p><p class="ql-block">• 贵:对偶应自然流畅,不刻意雕琢;奇偶句交错使用,避免单一形式;对偶内容要贴切自然,理圆事密。</p><p class="ql-block">• 忌:避免内容重复、优劣不均、孤立无偶以及平庸无奇。他强调,对偶的运用应服务于内容,避免形式主义。</p><p class="ql-block">4. 对偶的美学价值与弊端</p><p class="ql-block">刘勰肯定了对偶在增强文学表现力和感染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过度追求对偶可能导致文风浮靡和内容空洞。他主张在创作中合理运用对偶,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p><p class="ql-block">综上,刘勰在《丽辞》篇中通过对偶的自然性、分类、运用原则的系统阐述,既肯定了对偶的美学价值,又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弊端,体现了他对文学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章句之法:构建文章的精妙秩序</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15</p><p class="ql-block">在文学创作的广阔天地中,刘勰的《文心雕龙·章句第三十四》以其精深的理论和实用的指导,为写作者揭示了构建文章秩序的关键所在。本篇专论分章造句及其内在联系,强调了章句在文章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刘勰认为,文章由字而成句,由句而成章,由章而成篇,这一过程不仅关乎文字的组合,更关乎整体的逻辑与美感。他提出“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并主张章句的安排应如舞蹈有定位、歌唱有定节,既灵活多变,又不失基本原理。这种对章句的精细把控,不仅是对文字的雕琢,更是对文章灵魂的塑造,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理论支持。</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第三十四》中主要探讨了文章中分章造句的技巧及其重要性,提出了章句在文章结构中的功能和安排原则,以下是其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章句的功能与地位</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章句是构成文章的基础,文章由字而成句,由句而成章,由章而成篇。章句的优劣直接影响文章的整体质量:全篇的光彩显耀取决于各章无疵,而章节的明晰华美则源于句子无缺陷。</p><p class="ql-block">2. 章句安排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句司数字,章总一义:句子由字组成,需上下相接、前后互依;章节则需总括一个完整的意思,做到“意穷而成体”。</p><p class="ql-block">• 控引情理,迎送际会:章句的安排应适应情理的表达,承上启下,有分有合。</p><p class="ql-block">• 原始要终,体必鳞次:章句从头到尾应如鱼鳞般依次相接,首尾一体。</p><p class="ql-block">• 顺序与条理:章句的顺序至关重要,辞失其朋则孤立无援,事乖其次则飘寓不安。</p><p class="ql-block">3. 字数与韵律的运用</p><p class="ql-block">刘勰指出,章句的字数和韵律应根据文体和情感表达灵活调整。例如,四字句密而不促,六字句格而不缓,三五言的变化则应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他还提到,韵律的运用需适中,避免过于频繁或过于单一。</p><p class="ql-block">4. 虚辞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虚辞(如“之乎者也”等)虽看似闲字,但在章句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能够弥缝文体,使句法更加灵活。</p><p class="ql-block">5. 总结</p><p class="ql-block">刘勰强调,章句的安排应遵循“断章有检,积句不恒”的原则,注重情理的贯通和文辞的协调,以达到文章整体的和谐与完美。</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观点,刘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系统的章句理论,强调了章句在文章布局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p> <p class="ql-block">声律之美:刘勰对文学音韵的精妙探索</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14</p><p class="ql-block">在《文心雕龙》的众多篇章中,《声律第三十三》以其对文学音韵的独特见解和深刻分析,成为研究文学创作中声律问题的经典之作。刘勰在本篇中不仅探讨了声律的起源与重要性,还详细论述了声律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原则和方法。他指出,声律的根源在于人声,而非外在的乐器,这种对声音本质的把握,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刘勰通过对“飞沉”“双声”“叠韵”等概念的阐释,明确了声律运用的具体技巧,并强调了声律和谐对提升作品艺术价值的关键作用。在当时的文坛上,刘勰的观点既避免了烦琐的禁忌,又肯定了声律的重要性,展现出其理论的中正与公允。</p><p class="ql-block">《声律第三十三》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探讨文学作品声律问题的重要篇章,主要观点如下:</p><p class="ql-block">1. 声律的起源与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声律的产生源于人声,而非乐器。人声的高低、抑扬与五音(宫、商、角、徵、羽)相合,古代帝王据此制乐作歌。他强调,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关键,掌握声律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2. 声律的具体运用</p><p class="ql-block">刘勰指出,声律的运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双声与叠韵: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刘勰认为,双声和叠韵的使用需要谨慎,否则会导致音律不和谐。</p><p class="ql-block">• 平仄与押韵:刘勰虽未明确提到平上去入四声,但已涉及平仄错综配合的原理,强调音律的和谐与抑扬。</p><p class="ql-block">• 和声与韵律:他提出“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强调韵律的统一和和谐。</p><p class="ql-block">3. 正声与方言的利弊</p><p class="ql-block">刘勰主张使用“正声”(即标准音律),反对滥用方言造成的“讹音”。他认为,《诗经》的音律是正统的典范,而《楚辞》因使用楚地方言,存在较多“讹韵”。</p><p class="ql-block">4. 声律的实践与创作</p><p class="ql-block">刘勰指出,声律的运用需要创作者具备敏锐的听觉和对音律的深刻理解。他比喻说,声律的运用如同调瑟和吹籥,前者因柱位可移而易出错,后者因管音固定而更和谐。他还强调,创作中应避免因追求新奇而破坏音律的和谐。</p><p class="ql-block">5. 总结</p><p class="ql-block">刘勰在《声律》篇中强调,声律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掌握声律的规律,可以使作品达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这些观点不仅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后世的诗词格律研究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熔裁之道:文学创作的精炼艺术</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13</p><p class="ql-block">在文学创作的浩瀚海洋中,刘勰的《文心雕龙·熔裁第三十二》犹如一座灯塔,为创作者指引着方向。这篇文章深刻探讨了文学创作中如何通过“熔裁”来规范作品内容和剪裁文辞,以达到简洁精炼、情理兼备的艺术效果。刘勰以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论述,将“熔裁”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文学创作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的创作理念。这种对文字的精雕细琢和对内容的严格把控,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作品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熔裁”艺术的深入剖析,刘勰不仅为古代文人提供了创作的准则,也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熔裁第三十二》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中如何规范作品内容和剪裁文辞,以达到“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的写作效果。以下是其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熔裁的内涵与必要性</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文学创作中“熔裁”是关键环节,包括“熔”与“裁”两方面。其中,“熔”是指规范作品的本体,使情理与体制相适应;“裁”则是指剪截浮词,去除多余文辞。他指出,创作中常因“立本有体”导致“意或偏长”,因“趋时无方”导致“辞或繁杂”,因此需要通过熔裁来调整情理和文采。</p><p class="ql-block">2. “三准”原则</p><p class="ql-block">刘勰提出“三准”作为熔裁的准则:</p><p class="ql-block">• 履端于始,设情以位体:在创作之初,要根据情理来确定文章的体制,使内容与形式相统一。</p><p class="ql-block">• 举正于中,酌事以取类:在创作过程中,要斟酌事例,选择典型材料,避免内容冗长。</p><p class="ql-block">• 归余于终,撮辞以举要:在创作结尾时,要集中运用必要文辞,突出文章要点,避免辞藻繁杂。</p><p class="ql-block">3. 字句的剪裁</p><p class="ql-block">刘勰强调,字句的剪裁是熔裁的重要环节。他主张“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即文章应精炼到无法再删减的程度。同时,他提出“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义显”,指出作者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繁简风格。</p><p class="ql-block">4. 以历史例证说明熔裁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刘勰通过谢艾、王济等人的例子,说明熔裁得当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熔裁,才能使文章“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达到完美统一。</p> <p class="ql-block">情理交融:刘勰《情采》的文学观与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12</p><p class="ql-block">在文学创作的浩瀚星空中,刘勰的《文心雕龙》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而其中的《情采》篇更是以其深邃的理论和精妙的见解,为后世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了重要的指引。《情采》篇聚焦于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深刻阐述了“情”与“采”的辩证统一。刘勰以自然万物为喻,指出文采与质地相互依存,犹如水的波纹依附于水性,花萼依附于树木。他进一步强调,文学创作应以真情实感为根基,反对为文而造情的浮华之风。这种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精准把握,不仅为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p><p class="ql-block">刘勰《情采第三十一》主要探讨了文学作品内容(情)与形式(采)的关系,其核心观点如下:</p><p class="ql-block">1. 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他用自然界的事物作比喻,如水因虚性而有波纹,木因实体而有花萼,说明文采必须依附于质地,而质地也需要文采来彰显。他进一步指出,文章的创作应当是“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即内容是文章的根本,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容端正,形式才能顺畅。</p><p class="ql-block">2. 内容决定形式</p><p class="ql-block">刘勰强调内容对形式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文章的形式必须以内容为基础。他批评了当时一些文人“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向,指出这种作品往往“淫丽而烦滥”,缺乏真情实感。相反,他提倡“为情而造文”,即以真情实感为基础进行创作,这样的作品才能“要约而写真”。</p><p class="ql-block">3. 形式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尽管刘勰强调内容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忽视形式的作用。他认为,恰当的文采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感人。他提出“言以文远”,即文采有助于文章的传播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4. 反对浮华文风</p><p class="ql-block">刘勰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浮华文风,指出这种文风忽视了文章的真情实感,只追求表面的华丽辞藻。他主张文章应当“文不灭质,博不溺心”,即文采不应掩盖内容,丰富的辞藻不应淹没真情。</p><p class="ql-block">5. 情采合一</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最理想的文章应当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即内容充实且形式优美。他提倡“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强调在创作中要先确定情感和道理,再运用恰当的文采。</p><p class="ql-block">6. 自然之道与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刘勰引入“自然之道”来论述情采关系,认为文学创作应当遵循自然规律,真实地表达情感。他批评了当时一些文人无病呻吟的创作态度,强调“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即没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p><p class="ql-block">总之,《情采》篇是刘勰针对当时不良文风的批判,同时也是对文学创作中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系统阐述,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p> <p class="ql-block">体势之妙,文心之律:评刘勰《定势》篇</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11</p><p class="ql-block">在《文心雕龙》的诸多篇章中,《定势》以其对文体与体势关系的精妙阐述,成为研究文学创作规律的重要篇章。刘勰在文中以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探讨了文章体势的形成、特点及其在创作中的应用,为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指导。文章开篇便以自然现象为喻,生动地揭示了体势的自然生成规律,进而通过对不同文体的细致分析,明确了体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刘勰的论述不仅展现了他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他对文学规范的坚守与倡导。在今天看来,《定势》篇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文学创新的同时,不可忽视文体本身的内在规律和传统规范。</p><p class="ql-block">《定势》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篇,主要探讨了文章的体势问题。其主要观点如下:</p><p class="ql-block">1. 体势的形成原理</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文章的体势是由文体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即“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他以箭矢直行、涧水曲流、圆者易动、方者易安等自然现象为喻,说明体势的形成是自然的趋势。</p><p class="ql-block">2. 文体与体势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体势要求。例如,模仿经典的作品自然具有典雅之美,效仿《离骚》的作品则会呈现出华美、艳丽的风格。刘勰强调,作者在创作时应根据文体的特点来确定体势,同时在一篇作品中保持统一的基调。</p><p class="ql-block">3. 体势的多样化</p><p class="ql-block">刘勰引用了前人的观点,如桓谭、曹植、刘桢、陆云等人的论述,进一步说明文章体势的多样化。他指出,不同的作者由于才性、爱好不同,即使在同一体裁的作品中,也会表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p><p class="ql-block">4. 反对“讹势”</p><p class="ql-block">刘勰批评了当时文坛上追求奇诡、颠倒词句的不良风气,认为这种“讹势”违背了文章的自然体势。他主张“执正以驭奇”,即以传统的、正常的规矩和要求为基础,去驾驭和支配文章写作中的变革和创造。</p><p class="ql-block">5. 体势的具体应用</p><p class="ql-block">刘勰列举了不同文体的具体体势要求,如章表奏议应典雅,赋颂歌诗应清丽,符檄书移应明断,史论序注应核要,箴铭碑诔应宏深,连珠七辞应巧艳等。他强调,虽然文体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但必须以本体的基调为主。</p><p class="ql-block">6. 总结与评价</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末总结道,形体决定体势,二者相辅相成。他提醒作者在创作时应遵循自然规律,避免盲目追求新奇而失去文体的本真。</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定势》篇系统地阐述了文章体势的形成、特点及其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对纠正当时文坛的不良风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 <p class="ql-block">《通变:文学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10</p><p class="ql-block">文学创作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旅程,既要扎根于传统的沃土,又要勇敢地迈向创新的远方。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深刻地阐述了这一理念。他认为,文学的体制和规范有其恒定不变的规律,而文学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则需要不断创新。正如他所说:“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 这表明,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在文学的道路上驰骋无穷,汲取不竭的源泉。然而,若创作者因自身的局限而忽视经典,便会在创作的道路上止步不前。</p><p class="ql-block">《通变第29》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文学创作中继承与革新问题的重要篇章,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 “通”与“变”的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文学创作中存在“通”与“变”两个方面。一方面,“设文之体有常”,即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稳定性,如诗歌、辞赋、书信等文体都有其固定的规范。另一方面,“变文之数无方”,即文学创作中的文辞、气力、风格等表现手法需要不断创新和变化。他强调“通”与“变”不可偏废,二者相辅相成,是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p><p class="ql-block">2. 历代文学的通变历程</p><p class="ql-block">刘勰通过对黄帝、唐、虞、夏、商、周、汉、魏、晋等历代文学的分析,指出文学风格从质朴到华美、从简略到繁复的演变过程。他批评了当时文坛上“竞今疏古”的倾向,认为这种风气导致文风浮靡、缺乏风骨。他主张回归经典,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质朴与刚健。</p><p class="ql-block">3. 通变的方法与原则</p><p class="ql-block">刘勰提出,文学创作要遵循“参古定法,望今制奇”的原则。具体而言,创作者应:</p><p class="ql-block">• 继承传统:学习古代经典作品的体制和规范,掌握文体的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 创新变革: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作者个性,进行文辞和风格的创新。</p><p class="ql-block">• 凭情适变:创作要以真情为基础,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创新。</p><p class="ql-block">4. 对当时文坛的批评与建议</p><p class="ql-block">刘勰批评了当时文人“竞今疏古”的创作倾向,指出这种风气导致文风浮靡、缺乏风骨。他主张创作者应回归经典,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质朴与刚健。</p><p class="ql-block">5. 通变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尽管刘勰的“通变”理论具有一定的辩证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他过于强调“宗经”,认为只有回归经典才能解决文学创作中的问题,而忽略了社会现实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此外,他的“通变”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循环论”的色彩。</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通变第29》篇通过对文学创作中“通”与“变”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强调了继承与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对后世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风骨铸魂,文辞焕彩:刘勰《风骨第28》的文学观与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9</p><p class="ql-block">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刘勰的《文心雕龙》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深邃的文学理论和独到的见解,照亮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漫漫长路。其中,《风骨第28》更是以其对文学本质的深刻把握和对创作规律的精准剖析,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与批评的重要指南。刘勰在这一篇章中,以“风”与“骨”为核心,构建起一个关于文学作品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完美融合的理论框架,不仅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不朽的启示。他强调“风”是作品情感与思想的内核,要求创作者以充沛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去感染读者,使作品具有灵魂;而“骨”则是作品文辞的筋骨,要求语言刚健有力、精练准确,使作品具有坚实的基础。这种对“风”与“骨”的双重追求,正是刘勰对文学本质的深刻洞察,也是他对文学创作的最高要求。</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风骨》是刘勰对文学作品基本要求的重要论述,其主要观点如下:</p><p class="ql-block">1.阐述“风”与“骨”的内涵及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内涵:“风”指作品的思想感情,要求情感表达丰富且具有感染力,能起到教育作用;“骨”指作品的文辞表达,要求语言刚健挺拔、精练有力。</p><p class="ql-block">• 重要性:刘勰认为“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即“风”和“骨”是文章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如同人的形体离不开骨骼和气息一样。</p><p class="ql-block">2.论述风骨与文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文采与风骨兼备:刘勰强调,理想的文学作品应是风骨与文采兼备。如果只有风骨而缺乏文采,作品就会像猛禽集聚于翰墨之林,显得单调乏味;而如果只有文采而没有风骨,作品则如同五彩的野鸡乱窜于文笔之苑,缺乏内在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风骨对文采的支撑作用:风骨是文采的基础和支撑,只有具备了风骨,文采才能更加鲜明、生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3.提出创造风骨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学习经典与子史:刘勰主张创作者要学习经书,同时参考子书和史书,从中汲取营养,以增强作品的风骨。他认为经典著作是文学创作的范式,而诸子百家和史传的写作方法也值得借鉴。</p><p class="ql-block">• 注重创新与实践:在学习的基础上,创作者还需创立新意奇辞,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刘勰强调要“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深入了解文情的变化,掌握各种文体的规范,从而创造出新颖的文意和奇妙的文辞。</p><p class="ql-block">• 锤炼文辞与情感:创作者要注重文辞的锤炼,使语言精练准确,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表达,使情感充沛、深沉且强烈。刘勰提出“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即要求文辞方面要准确不易,情感表达要丰富有力。</p><p class="ql-block">4.强调“气”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气”是作家的气质在作品中的体现,与风骨密切相关。刘勰引用曹丕、刘桢等人的观点,强调作家的气质对作品风骨的影响。他认为,作家的气质刚柔不同,其作品的风骨也会有所差异。</p><p class="ql-block">5.批评当时文风并提出创作态度</p><p class="ql-block">刘勰批评了当时文学创作中过分追求文采而忽略思想内容的倾向,认为这种浮华绮靡的文风会导致作品缺乏内在的力量。他主张创作者应树立正确的创作态度,避免盲目追求新奇和浮华,而应注重作品的内涵和风骨。</p> <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体性》:探析风格与性格的文学密码</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8</p><p class="ql-block">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刘勰的《文心雕龙》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深邃的理论和精妙的见解照亮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漫长道路。其中,《体性第27》更是以其对文学风格与作家性格关系的精妙剖析,成为后世文人和学者反复研读的经典篇章。刘勰在这篇中不仅提出了“因内符外”的核心观点,还通过对八种风格类型的细致分类和对众多作家风格的精准剖析,为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内在逻辑与作家个性的复杂联系。这一篇章不仅是对文学风格理论的开创性贡献,更是对每一位创作者自我认知与艺术追求的深刻启示。</p><p class="ql-block">《体性第27》是刘勰《文心雕龙》中专门探讨文学风格与作家性格关系的篇章,其主要观点如下:</p><p class="ql-block">1. 风格与性格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者性格气质的外在表现,即“因内符外”。作者的才、气、学、习等因素共同影响作品风格。他指出:“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p><p class="ql-block">2. 八种风格类型</p><p class="ql-block">刘勰将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典雅:内容符合儒家经典,文辞庄重正统。</p><p class="ql-block">• 远奥:内容深奥隐晦,文辞玄妙。</p><p class="ql-block">• 精约:论断精当,文辞精练。</p><p class="ql-block">• 显附:内容明显清楚,文辞明白通畅。</p><p class="ql-block">• 繁缛:铺叙详尽,文辞华丽。</p><p class="ql-block">• 壮丽:内容壮伟,文辞豪迈。</p><p class="ql-block">• 新奇:内容新异,文辞怪奇。</p><p class="ql-block">• 轻靡:内容浅薄,文辞浮华。</p><p class="ql-block">3. 作家性格与作品风格的对应</p><p class="ql-block">刘勰通过分析贾谊、司马相如、王粲、陆机等多位作家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阐述了作家的性格与作品风格的对应关系,即“表里必符”。例如,贾谊性格俊发,其文风洁净清朗;司马相如性格傲诞,其文风辞藻华丽。</p><p class="ql-block">4. 风格的多样性与变化</p><p class="ql-block">刘勰指出,一个人的风格不限于一种,往往有参差错综或前后不同的发展变化。</p><p class="ql-block">5.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刘勰强调,作家的成功不仅与才力有关,更依赖于长期刻苦的学习。他主张作者从小就应向雅正的作品学习,通过学习来弥补先天不足。</p><p class="ql-block">6. 创作的内在逻辑</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文学创作是作者情感冲动的结果,即“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从内在情感的隐秘到外在文字的显现,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这些观点构成了《体性第27》的核心内容,刘勰通过分析风格与性格的关系,提出了系统的风格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0PzmCm8d" target="_blank">【文心雕龙·神思_百度百科】</a></p><p class="ql-block">神思之妙,文心之源;评刘勰《神思第二十六》</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7</p><p class="ql-block">在文学创作的浩瀚星空中,想象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创作者的灵感之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第26》中,以深邃的洞察力和精妙的笔触,深入探讨了文学创作中“神思”的奥秘,将其视为文学创作的灵魂与源泉。他将“神思”定义为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活动,强调其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它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通过对神思本质、运行机制、培养方法以及个体差异的系统阐述,为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中想象的力量与艺术的奥妙。这篇文章不仅为古代文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现代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得以窥探文学创作的神秘殿堂,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神思第26》主要观点如下:</p><p class="ql-block">一、神思的本质与作用</p><p class="ql-block">• 神思的定义:神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活动,类似于现代所说的艺术想象。刘勰认为,神思可以使作者的思绪跨越千载、万里,甚至在吟咏之间展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神思的作用:神思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即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和谋篇作文的重要开端。</p><p class="ql-block">二、神思的运行机制</p><p class="ql-block">• 神与物游:神思的运行需要“神与物游”,即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外界物象紧密结合,相互作用。神居胸臆,由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由辞令管其枢机。</p><p class="ql-block">•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刘勰指出,思维和语言并非完全对应,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即想象容易奇特,但用语言表达却很难做到巧妙。</p><p class="ql-block">神思的培养与运用</p><p class="ql-block">• 虚静的重要性:刘勰强调,培养神思的关键在于“虚静”,即虚怀若谷、宁静专一。只有虚静,才能全面接纳各种事物,排除干扰,专心一意地驰骋想象。</p><p class="ql-block">• 积累与修养:刘勰还提出,要培养神思,需要积累学识、辨明事理、研究阅历,并且要有纯熟的语言技巧。他主张“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即通过学习积累知识,通过思考理解事理,通过观察研究事物,通过练习掌握语言。</p><p class="ql-block">神思的个体差异</p><p class="ql-block">• 才思迟速:刘勰认为,人的才思有迟速之分,文思敏捷的人能够快速构思,而文思迟缓的人则需要更多时间。他通过举例说明,如相如、扬雄、桓谭、王充等文思迟缓,而淮南小山、枚皋、曹植等文思敏捷。</p><p class="ql-block">• 创作的困难与解决:刘勰指出,创作时会遇到“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的问题,即思路郁积的人苦于想象贫乏,文辞泛滥的人苦于文理紊乱。他建议通过“博见”和“贯一”来解决这些问题。</p><p class="ql-block">神思的不可言传性</p><p class="ql-block">• 微妙难言:刘勰认为,神思的妙处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如同厨师伊挚不能说出调味的微妙,巧匠轮扁不能说出运斤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艺术加工的必要性:刘勰强调,即使有了神思,也需要通过艺术加工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书记第二十五:文书之法,政事之纲</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6</p><p class="ql-block">在《文心雕龙》的众多篇章中,《书记第二十五》以其对文书写作的精妙阐述而独树一帜。刘勰在这一篇章中,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古代文书的种类与用途,更从理论的高度对文书写作提出了明确而深刻的要求。他将文书视为“政事之先务”,强调其在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认识在当时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通过对不同文体的细致分类与精准分析,刘勰不仅展示了他对文书功能的深刻理解,更揭示了文书写作的内在规律。他的观点不仅为后世的文书写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研究古代公文制度和行政管理提供了珍贵的视角。</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书记第二十五》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各类文书的论述。以下是其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强调事务文书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刘勰认为,事务文书虽属于“艺文之末品”,但却是“政事之先务”,即虽然在文学性文体中地位较低,但在政务处理中极为重要。文书不仅能展现作者的文采,还关系到国家的治理和祥瑞。</p><p class="ql-block">2. 文体的多样性和用途</p><p class="ql-block">刘勰列举了六类二十四种具体的文体,包括谱、籍、簿、录、方、术、占、式、律、令、法、制、符、契、券、疏、关、刺、解、牒、状、列、辞、谚等,这些文体涵盖了从国家治理到民间事务的各个方面。</p><p class="ql-block">3. 写作要求</p><p class="ql-block">• 随事立体: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文体的具体形式,不同的事务应采用不同的文体。</p><p class="ql-block">• 贵乎精要:强调文书写作应简洁明了,“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即文字要精炼,避免冗长。</p><p class="ql-block">4. 文体的特点和风格</p><p class="ql-block">• 尊贵差序:在处理不同身份和等级的事务时,文书应体现出相应的礼仪和规范。</p><p class="ql-block">• 文质结合:文书的写作可以结合质朴和华丽的文风,但应以清晰表达为主。</p><p class="ql-block">5. 对后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刘勰的这些观点对后世的公文写作和应用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了文书在政务处理中的实用性和规范性。</p><p class="ql-block">6. 总结</p><p class="ql-block">刘勰在《书记》篇中强调了文书在政务和日常事务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的写作要求,并对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这些观点不仅体现了他对文体的全面认识,也反映了他对文学与政务关系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议对》:庙堂之上的思辨之花</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5</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文体谱系中,议对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它既不同于奏章的庄重典雅,也不同于论说的纵横捭阖,而是以君臣问答的形式,展现出独特的思辨魅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议对》一章,对这一文体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在刘勰笔下,议对不仅是君臣之间的对话,更是一种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这种文体要求作者既要具备深厚的学识修养,又要善于把握时势,在庙堂之上展现出独特的思辨风采。议对文体的兴盛,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重视理性思辨的传统,也为我们理解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p><p class="ql-block">《议对》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四篇,主要论述“议”和“对”两种文体。以下是其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议”与“对”的含义与起源</p><p class="ql-block">• 议:有议论的意思,是向帝王陈说意见的文体。其起源很早,如轩辕有明台之议,尧舜时期也有诸多咨询与议论。</p><p class="ql-block">• 对:指“对策”和“射策”,是考试科目中的文体。对策是回答帝王的策问,射策是针对政事中的问题献计献策。</p><p class="ql-block">2. “议”与“对”的写作要求</p><p class="ql-block">• 议:</p><p class="ql-block">• 依经典、采故实、观通变:写作时要以经典为依据,借鉴前代的经验,观察当今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理正字简:论述要合理,文字要简洁,不能空洞华丽。</p><p class="ql-block">• 熟悉政事:要对祭祀、军事、农业、法律等具体事务有深入了解。</p><p class="ql-block">• 显义正辞:表达要明确,文辞要得体,以辨明事理为要。</p><p class="ql-block">• 对:</p><p class="ql-block">• 明治道、切时务:对策要明确治理国家的道理,紧密联系时务。</p><p class="ql-block">• 酌古熔今:要借鉴古代经验,结合当今实际,不能空谈。</p><p class="ql-block">• 通权达变:要灵活应对变化,不能刻薄伪论。</p><p class="ql-block">• 文质兼备:既要熟悉政务,又要具备文采。</p><p class="ql-block">3. “议”与“对”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议:用于商讨政事,名实相符,分析道理要有力量,文辞不能软弱。</p><p class="ql-block">• 对:用于回答帝王策问,宣扬治国之道,选拔通才。</p><p class="ql-block">4. 对“议”与“对”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议:刘勰对魏晋以前的议论文进行了评论,认为好的议论文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对:刘勰对两汉魏晋的对策文进行了评价,认为好的对策文要能深刻理解政事,文辞简洁明了。</p><p class="ql-block">5. 总结</p><p class="ql-block">• 议对的作用:议对用于筹谋政治,考核名称和实际。</p><p class="ql-block">• 写作原则:论断事理要刚健果敢,运用文辞不要软弱。</p><p class="ql-block">• 人才要求:对策所选的人才应是既熟悉政务又具备文采的通才。</p> <p class="ql-block">奏启之道:刘勰笔下的政治文书与文人担当</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4</p><p class="ql-block">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巅峰之作,而其中的《奏启第二十三》则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奏启文体的本质与价值。作为臣子与君主沟通的重要媒介,奏启不仅是政治运作的工具,更是文人表达忠诚与智慧的载体。刘勰在文中强调,奏启的写作需言辞恳切、逻辑严密,既要有庄重得体的表达,又需避免浮华与冗长。这种对奏启文体的细致剖析,不仅展现了刘勰对文学形式的深刻理解,更折射出他对文人责任与政治清明的深切关怀。通过《奏启第二十三》,刘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政治文书与文人担当的窗口,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写作与为政之道。</p><p class="ql-block">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其中的《奏启第二十三》主要讨论了奏启文体的特点、写作要求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以下是《奏启第二十三》的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奏启的定义与作用</p><p class="ql-block"> - 奏启是臣子向君主呈递的文书,用于陈述政见、汇报情况或请求指示。</p><p class="ql-block"> - 奏启在政治沟通中起到桥梁作用,是臣子表达忠诚和智慧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2. 奏启的文体特点</p><p class="ql-block"> - 奏启应当言辞恳切,逻辑严密,既要表达清晰,又要避免过于直白而失礼。</p><p class="ql-block"> - 奏启的语言应当庄重、简洁,避免浮华和冗长,以体现臣子的恭敬和严肃。</p><p class="ql-block">3. 奏启的写作要求</p><p class="ql-block"> - 内容真实:奏启所述之事必须真实可靠,不可夸大或隐瞒。</p><p class="ql-block"> - 逻辑清晰:奏启的结构应当层次分明,论点明确,论据充分。</p><p class="ql-block"> - 言辞得体:奏启的语言应当符合礼仪,既要表达清楚,又要避免冒犯君主。</p><p class="ql-block">4. 奏启的分类</p><p class="ql-block"> - 奏启可以根据内容和目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陈述政见的奏章、汇报情况的启事、请求指示的奏请等。</p><p class="ql-block"> - 不同类型的奏启在写作时需要注意不同的侧重点,但都应遵循奏启文体的基本规范。</p><p class="ql-block">5. 奏启的历史发展</p><p class="ql-block"> - 刘勰回顾了奏启文体的历史发展,指出奏启文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 他强调,奏启文体的演变反映了政治制度和文化环境的变化。</p><p class="ql-block">6. 奏启的写作技巧</p><p class="ql-block"> - 刘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写作技巧,如如何开头、如何展开论述、如何结尾等。</p><p class="ql-block"> - 他强调,奏启的写作应当注重修辞和文采,但不应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p><p class="ql-block">7. 奏启的政治意义</p><p class="ql-block"> - 奏启不仅是臣子表达意见的工具,也是君主了解民情、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 刘勰认为,奏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政治的清明和国家的治理。</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观点,刘勰在《奏启第二十三》中系统地阐述了奏启文体的特点、写作要求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批评和政治写作的指导。</p> <p class="ql-block">探寻古代宫廷文书之美:评刘勰《章表第二十二》</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3</p><p class="ql-block">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刘勰的《文心雕龙》独树一帜,其中《章表第二十二》更是揭示了古代宫廷文书的独特魅力。刘勰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对章表这两种文体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臣子如何运用智慧与才情,巧妙地表达对帝王的忠诚与敬意。本文旨在探讨《章表第二十二》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及其对现代文书写作的启示。</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章表第二十二》主要讨论了章和表这两种文体。以下是其主要观点的概述:</p><p class="ql-block">1. 章与表的定义和用途:章和表是臣民向帝王呈辞所用的文体,主要用于报答皇恩、颂扬朝廷、表明臣下心曲。这两种文体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更多地体现了朝廷文书的特点。</p><p class="ql-block">2. 历史演变:刘勰追溯了章表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臣子需要在朝廷上向天子上奏各种政见,皇帝据此考核其功绩。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到了汉朝,章和表才作为独立的文书格式出现。</p><p class="ql-block">3. 章表的写作要领:刘勰提出了章与表的写作要领。对于章,其风姿和矩式应当明朗,体制应光彩显耀,内容表达要精要而不疏略,明显而不肤浅。对于表,则应显耀骨力和辞采,用雅正的意义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4. 实用价值:刘勰强调了章表奏议的实用价值,认为它们是“经国之枢机”,即治理国家的关键。</p><p class="ql-block">5. 文体特点:章表两种文体虽然相近,但各有侧重点。章主要用于谢恩,表则用于陈述请求。</p><p class="ql-block">这些观点体现了刘勰对章表这两种文体的深入理解和对其历史、功能及写作技巧的全面阐述。</p><p class="ql-block">思考题</p><p class="ql-block">1.章表在古代有哪些具体应用场景?</p><p class="ql-block">2.章表文体的写作技巧有哪些?</p><p class="ql-block">3.章表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使用?</p> <p class="ql-block">探寻古代帝王的颂德之道:评刘勰《封禅二十一》</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2</p><p class="ql-block">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刘勰的《封禅二十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帝王封禅文的奥秘。这篇作品不仅是对封禅这一重要典礼的文学解读,更是一部探讨帝王颂德之道、展现时代风貌的佳作。刘勰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剖析了封禅文的内涵与价值,为我们理解古代帝王的统治理念和文化追求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本文旨在通过对《封禅二十一》的评析,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封禅》一篇,主要探讨了古代帝王封禅文的写作方法和意义。以下是该篇章的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封禅文的定义和重要性:《封禅》篇首先明确了封禅文的性质,这是一种古代帝王在功成治定之后祭告天地的特殊文体。这种文体不仅是歌功颂德的作品,而且是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具有重大的文化和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2. 封禅文的写作要领:刘勰提出了封禅文写作的几个关键点。首先,要明确封禅文的用途,它是一代之典章,不得任意乱用。其次,要求端正体制,依据经典著作来树立文章的主干,同时广泛地在百家著作中选用语言。此外,还要讲究封禅文的基本格调,既要深刻而又不能隐晦,既要有新意而又不失之于显浅。</p><p class="ql-block">3. 封禅文的内容和风格:刘勰强调封禅文的思想内容要光华四射,语言文辞要刚健有力,使之宏富壮伟。文章应既有清风之华,又有峻伟之列,以与帝王的颂德铭功相适应。</p><p class="ql-block">4. 对历史封禅文的评价:刘勰在篇章中评述了秦、汉、魏时期的一些封禅文的得失,从中总结出了封禅文写作的经验教训。他还论及了封禅文写作中的模仿与创新问题。</p><p class="ql-block">5. 封禅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刘勰认为封禅不仅是帝王的专属行为,而且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文化状貌。封禅文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无与伦比、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这些观点体现了刘勰对封禅文这一特殊文体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也反映了他在文学批评和理论上的深厚造诣。</p><p class="ql-block">思考题</p><p class="ql-block">1.封禅文有哪些具体例子?</p><p class="ql-block">2.刘勰对封禅文有哪些具体评价?</p><p class="ql-block">3.封禅文在历史上有哪些影响?</p> <p class="ql-block">《檄文第二十》:探寻古代檄文的魅力与策略</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2.1</p><p class="ql-block">《檄文第二十》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檄文这一独特文体的深入剖析与阐述。在这篇文章中,刘勰不仅揭示了檄文的起源、作用和写作技巧,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代檄文在政治、军事宣传中的独特魅力。通过对《檄文第二十》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檄文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还能从中汲取写作智慧,为现代文宣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以下是我对《檄文第二十》的读书笔记,旨在挖掘檄文的内涵,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檄移第二十》主要讨论了檄文和移文两种文体,其中重点在于檄文。以下是该篇章的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檄文的定义和起源:檄文最初用于军事行动前的宣传,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它起源于古代,最初是用于宣训我众,而未及敌人的文告。后来,檄文发展为用于征伐敌人前的书面讨伐。</p><p class="ql-block">2. 檄文的作用:刘勰提出檄文有三个主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 奋其武威,使敌人闻风丧胆,增长己方威风,灭敌人斗志。</p><p class="ql-block"> - 充分揭露敌人的罪恶,说明其恶贯满盈,死到临头。</p><p class="ql-block"> - 从精神上摧毁敌人,使敌人的坚固防御不攻自破。</p><p class="ql-block">3. 檄文的写作要求:刘勰总结了檄文的写作要求:</p><p class="ql-block"> - 从善恶、天道、人事、强弱、权势等方面分析敌我形势,说明我胜敌败的必然性。</p><p class="ql-block"> - 表达方法上既要基于国家的信誉,又要参以兵诈,既要写得冠冕堂皇,又不要太老实。</p><p class="ql-block"> - 叙事说理要明确果断,气势旺盛而信心百倍。</p><p class="ql-block">4. 檄文与移文的区别:虽然檄文和移文在写作上有所相近,并且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交互使用,但两者在内容和作用上有所区别。檄文主要用于征伐敌人,而移文则更多用于对己方民众的宣谕和告戒。</p><p class="ql-block">这些观点体现了刘勰对檄文这一文体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强调了檄文在军事和政治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写作技巧。</p><p class="ql-block">思考题</p><p class="ql-block">1.檄文和移文有哪些具体区别?</p><p class="ql-block">2.如何写一篇好的檄文?</p><p class="ql-block">3.檄文在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例子?</p> <p class="ql-block">探寻封建统治下的文学价值:评刘勰《诏策第十九》</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1.31</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文论著作中,刘勰的《文心雕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诏策第十九》篇更是揭示了封建统治下诏策文书的重要地位及其文学价值。刘勰通过对诏策文书的深入剖析,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特殊文体的魅力,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运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旨在探讨《诏策第十九》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以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中的《诏策第十九》主要讨论了古代帝王专用的下行公文,即诏令或诏策,以及戒、教、令三种文体。这些文体不仅限于君主对臣民的使用,也可用于上对下、长对幼的训诫与责令。刘勰在这篇文章中强调了诏策文书的社会作用,认为它是施行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并详细指出了它在不同朝代所发挥的作用,如“训戎”(教训军队)、“敷政”(展布政事)、“授官”(授予官职)、“锡胤”(赐福后代)和“动民”(动员民众)等。</p><p class="ql-block">刘勰还提出了诏策文书的写作要求,包括:</p><p class="ql-block">1. 指事而语,勿得依违:即写作时要针对实际情况,明确直接,避免模棱两可。</p><p class="ql-block">2. 详酌明断,理得而辞中:内容要翔实且考虑周密,表达要明确且决断。</p><p class="ql-block">3. 防止造次喜怒,时或偏滥:避免情绪化写作,保持公正和适度。</p><p class="ql-block">此外,刘勰还回顾了诏策文书的历史发展,从古代的质朴散文到后来的辞采华丽的四六骈文,展示了这种文体的演变过程。他还引用了历史上的例子来说明不同朝代对诏策文书的重视程度和写作风格的变化。</p><p class="ql-block">这些观点综合了《文心雕龙》诏策第十九篇的核心内容,反映了刘勰对诏策文书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其对写作技巧的见解。</p><p class="ql-block">思考题</p><p class="ql-block">1.诏策文书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2.刘勰对诏策文书的写作有哪些具体要求?</p><p class="ql-block">3.诏策文书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案例?</p> <p class="ql-block">探寻文学之魂:刘勰《论说第十八》的文体革新与思想深度</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1.30</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刘勰的《文心雕龙》堪称一部璀璨的瑰宝。其中,《论说第十八》篇章更是以其独特的文体革新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刘勰在这里不仅深入剖析了“论”与“说”两种文体的本质特征,更是为我们揭示了一种文学创作的至高境界。本文旨在探讨《论说第十八》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论说第十八》主要探讨了“论”与“说”两种不同的文体,并提出了各自的特点和写作要领。</p><p class="ql-block">1. 关于“论”:</p><p class="ql-block"> - 定义与重要性:刘勰将“论”定义为有条理地阐述道理的文体。他认为,好的论说文应做到伦理无爽,即道理讲得有条理而没有差错,以保持圣人经书的本意。</p><p class="ql-block"> - 写作方法:刘勰提出写论文要“弥纶群言,研精一理”,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综合各家之说,深入探讨某一道理。这要求作者既要全面掌握研究状况,又要深入解决具体问题。</p><p class="ql-block"> - 辨正与创新:他还强调“辨正然否,师心独见”,即辨明各种观点的是非,并提出独到见解,避免简单模仿前人。</p><p class="ql-block">2. 关于“说”:</p><p class="ql-block"> - 定义与特点:“说”是一种使人悦服的文体,通常针对紧迫的现实问题,用具体的利害关系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服对方,重在形象说理。</p><p class="ql-block"> - 写作要求:刘勰对“说辞”的运用提出了高要求,包括诚实态度、利用时机、正确的意旨、比喻巧妙等,以达到说服目的。</p><p class="ql-block">3. “论”与“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 虽然两者都是阐明道理或主张的文体,但“论”更侧重于逻辑说理,而“说”则侧重于形象说理。</p><p class="ql-block">刘勰的这些观点不仅反映了他的文学理论,也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和对写作实践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思考题</p><p class="ql-block">1.论说文如何做到逻辑严密?</p><p class="ql-block">2.如何避免简单模仿前人?</p><p class="ql-block">3.说辞的运用有哪些技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eHMRHOQW"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文心雕龙·诸子_百度百科</a></p><p class="ql-block"> 探寻智慧之光:刘勰《诸子第十七》书评</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1.29</p><p class="ql-block">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批评作品中,刘勰的《文心雕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诸子第十七》篇章更是别具一格,刘勰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先秦至魏晋时期诸子散文的精髓与风貌。本篇书评旨在探讨刘勰如何在这部作品中揭示诸子百家的智慧,以及他对后世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对《诸子第十七》的解读,我们得以一窥刘勰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标准,进而领悟古代散文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诸子第十七》主要探讨了先秦至魏晋时期的诸子散文,并对这些作品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以下是该篇章的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诸子散文的性质和起源:刘勰首先阐述了诸子散文的本质,认为这些作品是“入道见志”的书籍,即阐述理论和表达主张的文献。他提到,古代认为不朽的方式首先是树立品德,其次是著书立说。</p><p class="ql-block">2. 子书与经书的区别:刘勰区分了子书(诸子散文)和经书,指出子书的内容和风格与经书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3. 诸子散文的分类:刘勰将诸子散文分为两大类:纯粹者和驳杂者。这种分类主要以是否符合儒家经典为标准。纯粹者并非全部源自儒家经典,而驳杂者也不全是错误的或虚幻的。</p><p class="ql-block">4. 对诸子百家风格的评论:刘勰对诸子百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进行了评论,指出汉以后的子书渐不如前。他认识到诸子百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尽管他对某些神话和寓言的理解受到宗经思想的影响。</p><p class="ql-block">5. 对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看法:尽管刘勰对某些浪漫主义元素如神话和寓言有所保留,但他并不反对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例如,他对《庄子》和《列子》的评论体现了这一点,认为《庄子》在阐述道理时具有翱翔的特点,而《列子》则显得气魄宏大且奇特。</p><p class="ql-block">这些观点体现了刘勰对诸子散文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和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思考题</p><p class="ql-block">1.诸子散文有哪些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2.刘勰对哪位诸子评价最高?</p><p class="ql-block">3.诸子散文对后世有何影响?</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SMDun9KF" target="_blank">【文心雕龙·史传_百度百科】</a></p><p class="ql-block">《史传第十六》:探寻历史真实的编撰艺术</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1.28</p><p class="ql-block">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第十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史书编撰的道路。本篇章不仅是对史传文体的深刻解读,更是对历史记录真实性的坚定捍卫。刘勰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揭示了史传的本质和价值,为我们理解历史、尊重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这篇书评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刘勰在《史传第十六》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并领略其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第十六》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p><p class="ql-block">1. 史传的定义与重要性:刘勰首先明确了“史传”的含义,强调了史官和史书在记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史传不仅是记录历史的方式,也是理解古代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2. 史书的编写原则:刘勰强调史书的编写应“务信弃奇”,即应忠实于历史事实,避免虚构和夸张。他提倡“实录无隐”和“按实而书”,主张史书应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p><p class="ql-block">3. 史书的任务与要求:刘勰提出史书的主要任务是为后世提供借鉴,反映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盛衰和兴废。他强调史书的编写应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如“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和“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即史书的内容和文辞应遵循经典,同时要有劝诫和评价的作用。</p><p class="ql-block">4. 对历史人物的记载:刘勰对历史人物的记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认为应避免过分的苛求和文辞的滥用,应做到“诠评昭整,苛滥不作”。</p><p class="ql-block">5. 史书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刘勰认为史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文学价值。他特别强调了《春秋》和《尚书》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史书是经典中的经典,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p><p class="ql-block">6. 对历代史书的评价:刘勰对晋宋以前的史书做了系统的总结,对《史记》、《汉书》等史书的得失进行了评述。他特别推崇《三国志》,认为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p><p class="ql-block">7. 反对为女后立纪:刘勰对为女性统治者立纪的做法表示反对,这反映了他较为保守的封建正统观念。</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刘勰在《史传第十六》中不仅对史书的编写原则和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还对中国古代的史书进行了深入的评价和分析,展现了他对史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p><p class="ql-block">思考题</p><p class="ql-block">1.刘勰对《春秋》和《尚书》的评价具体是什么?</p><p class="ql-block">2.如何理解“务信弃奇”?</p><p class="ql-block">3.历史人物的记载有哪些具体要求?</p> <p class="ql-block">《谐隐第十五》:探寻文辞之趣,洞察政治教化之深意</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1.26</p><p class="ql-block">在《文心雕龙》这部文学批评巨著中,刘勰的《谐隐第十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谐辞与隐语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这篇篇章不仅是对民间俚俗文体的肯定,更是一次对文辞之趣与政治教化关系的深入探讨。刘勰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博大的胸怀,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是看似轻松诙谐的谐辞和隐语,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道德教化功能。本文旨在剖析《谐隐第十五》的丰富内涵,揭示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谐隐第十五》主要探讨了谐辞和隐语的作用与地位,以下是该篇章的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谐辞和隐语的重要性:刘勰认为谐辞和隐语虽然属于民间俚俗之作,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能够表达民众的怨怒之情,对统治者具有一定的箴戒作用。</p><p class="ql-block">2. 谐辞的定义和作用:谐辞是指言辞浅显易懂,能够迎合大众口味,令人愉悦的言辞。刘勰认为谐辞意在微讽,可以用来抑制昏暴,具有政治道德教化的作用。</p><p class="ql-block">3. 隐语的用途:隐语用于在特定情况下表达不便直言的意思,如在君王昏暴时,谏者不得直言,或情势危急时,不能直陈其事。</p><p class="ql-block">4. 谐辞与隐语的社会联系:谐辞和隐语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它们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适应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影响着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5. 谐辞与谏言的关系:谐辞与谏言都可谓寓庄于谐的文体,既有讽谏性也有娱乐性。刘勰更重视谐辞隐语在政治道德方面的教化作用。</p><p class="ql-block">6. 谐辞和隐语的文体地位:尽管谐辞和隐语的文体地位相对较低,但刘勰并不轻视它们,而是通过专篇论述,提升了这些文体的地位。</p><p class="ql-block">7. 谐辞和隐语的类别归属:《谐隐》篇的类属问题存在争议,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将其归入“文笔杂”类,因其笔文杂用。</p><p class="ql-block">这些观点体现了刘勰对谐辞和隐语的全面认识,他不仅看到了这些文体的民间性质和娱乐功能,也认识到了它们在政治和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探寻文学之多样美:评刘勰《杂文第十四》的文体探索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1.26</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文学批评的浩瀚星空中,刘勰的《文心雕龙》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杂文第十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文学世界的多元与丰富。在这篇作品中,刘勰不仅对汉晋时期的杂体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与剖析,更以其独到的审美眼光,挖掘了这些文体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价值。本文旨在探讨《杂文第十四》所展现的文学多样性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杂文第十四》主要观点可以逐条概括如下:</p><p class="ql-block">1. 文体的综合性与特殊性:《杂文》篇在《文心雕龙》中具有特殊性,因为它同时包含了韵文(“文”)和散文(“笔”),是一种多体合一的文体。</p><p class="ql-block">2. 三种主要文体:刘勰主要讨论了“对问”、“七发”和“连珠”三种文体。这些文体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注重声貌的描绘。</p><p class="ql-block">3. 对“对问”文体的评价:“对问”通常是客人与主人的对话形式,其特点是不一定包括“七”的内容,但尽力描绘声貌。</p><p class="ql-block">4. 对“七发”文体的评价:“七发”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展开,文辞华美,具有深刻的讽喻意味,通常始于不正当的嗜欲,终于正当的愿望。</p><p class="ql-block">5. 对“连珠”文体的评价:“连珠”是一种将零碎的文辞串联起来的文体,虽短小却明快润泽。</p><p class="ql-block">6. 文体的艺术价值:刘勰认为这些文体虽然不是文章的正体,但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如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形象描绘。</p><p class="ql-block">7. 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刘勰评价了多位作家在这些文体上的作品,如宋玉的《对楚王问》、枚乘的《七发》和扬雄的《连珠》,赞扬了他们的独创性和艺术成就,同时也指出了某些作品的不足。</p><p class="ql-block">8. 创作的目的与作用:刘勰指出,这些杂文是文人从事写作之余的一种游戏,虽然不属于文章的正体,但在表达情感、志向和进行讽刺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p><p class="ql-block">9. 文学批评的方法:通过《杂文第十四》,刘勰展示了他的文学批评方法,即结合文体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p><p class="ql-block">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刘勰对《杂文第十四》的全面论述,展现了他对文学形式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p><p class="ql-block">思考题:</p><p class="ql-block">1.对问文体有哪些具体例子?</p><p class="ql-block">2.七发文体的讽喻意味体现在哪里?</p><p class="ql-block">3.连珠文体的创作手法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360doc.cn/article/294500_247049584.html" target="_blank">【七绝——振波浪清 73品读《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杂文第十四 笔话】</a></p> <p class="ql-block">探寻悲情之美:评刘勰《哀吊第十三》的情感表达与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1.25</p><p class="ql-block">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刘勰的《文心雕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哀吊第十三》作为其中的篇章,以其深沉的悲情、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本文旨在探讨刘勰在《哀吊第十三》中如何巧妙地运用文字,传达出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同时揭示其在情感表达与艺术特色方面的独到之处,以期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古典文学的悲情之美。</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第十三篇《哀吊》中,主要探讨了哀文和吊文的写作要点和特点。以下是该篇章的几个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哀文的写作主旨:刘勰提出,哀文的写作应以表现痛伤和爱惜之情为主旨。这是因为哀文的作者通常是为早逝的年轻人或亲人写作,因此需要表达出深切的悲痛和爱怜之情。</p><p class="ql-block">2. 哀文的具体内容:在赞誉和哀悼过程中,应着重描绘夭折者的聪敏智慧和音容形象。刘勰强调,哀文应“誉止于察惠”,即赞誉应限于表现其智慧和美好品质;“悼加乎肤色”,即在哀悼中描绘其外在形象。</p><p class="ql-block">3. 哀文的感染力:刘勰认为哀文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哀悼。</p><p class="ql-block">4. 文辞与情感的关系:在文辞方面,刘勰主张防止“奢体为辞”和“丽而不哀”,即避免过分华丽的辞藻而缺乏真正的哀情。他提倡“隐心而结文”,即作者应发自内心地写作,而不是仅仅追求文字的华丽。</p><p class="ql-block">5. 吊文的特点:吊文是一种表达悲哀情感的文体,通常用于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哀悼。刘勰提到吊文应具体分析前人的事迹,然后给予适当的赞扬或批评,以此来发扬封建道德和防止过失。</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刘勰在《哀吊》中强调了情感的真实性和文辞的适度性,主张在写作哀文和吊文时,应着重表达真挚的情感,避免过分华丽的修辞,以达到感人的效果。</p><p class="ql-block">思考题</p><p class="ql-block">1.哀文和吊文有什么区别?</p><p class="ql-block">2.刘勰的《哀吊》对后世有何影响?</p><p class="ql-block">3.如何写一篇好的哀文或吊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诔碑之韵,铭记不朽》不仅是对刘勰《诔碑第十二》的深入解读,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书评以生动的笔触,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学的殿堂,感受诔碑文体的独特魅力,探寻文学与历史的深远意义。这是一篇值得每一位文学爱好者和历史探寻者细细品味的佳作,不容错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诔碑之韵,铭记不朽:探析刘勰《诔碑第十二》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1.24</p><p class="ql-block">在古典文学的世界里,刘勰的《文心雕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诔碑第十二》作为论述诔文与碑文的篇章,不仅揭示了这两种文体的独特魅力,更深入探讨了其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刘勰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湛的文学技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在领略古人智慧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p><p class="ql-block">《诔碑第十二》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诔文和碑文两种文体的篇章。以下是其主要观点的概述:</p><p class="ql-block">1. 诔文的定义和作用:诔文是一种悼念死者的文体,旨在列举死者的德行和业绩,以表彰其不朽的功绩。刘勰指出,诔文最初仅用于帝王将相和贵族官僚,且遵循着严格的等级规则,如“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后来这种传统逐渐被打破,诔文的适用范围扩大。</p><p class="ql-block">2. 诔文的写作要求:刘勰强调诔文应“选言录行”,即选择恰当的言辞记录死者的行为。诔文应具有“传体而颂文”的特点,既要像传记一样真实记录,又要以颂文的形式赞美死者。此外,诔文的结构应“荣始而哀终”,即开始时赞美死者的功业品德,结束时表达哀悼之情。</p><p class="ql-block">3. 碑文的类型和功能:碑文是刻在石碑上的文章,主要有三种类型:记功碑、宗庙碑和墓碑。记功碑用于铭记生者或死者的功德;宗庙碑最初用于献祭,后来增加了相关文字;墓碑则用于记颂死者的生平和功业。</p><p class="ql-block">4. 碑文的写作特点:刘勰提出,碑文的写作需要具备史才,其序文应如传记,而正文则应如铭文。碑文应突出表现对象的德行和伟大,具有清新的文风和雅致的辞藻。</p><p class="ql-block">刘勰在《诔碑第十二》中,不仅分析了诔文和碑文的历史和功能,还提出了写作这两种文体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其对文学形式的深刻理解和重视。</p><p class="ql-block">思考题</p><p class="ql-block">1.诔文和碑文有什么区别?</p><p class="ql-block">2.刘勰对碑文有什么具体要求?</p><p class="ql-block">3.诔文和碑文在历史上如何演变?</p> <p class="ql-block">《铭箴第十一》:探讨古代文体的警示与赞美之道</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15.1.24</p><p class="ql-block">在《文心雕龙》这部文学批评巨著中,刘勰的《铭箴第十一》篇独具匠心,深入剖析了“铭”与“箴”这两种古代文体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两种文体源远流长的历史追溯,刘勰揭示了它们在警示与赞美中的独特价值,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铭箴第十一》主要探讨了“铭”和“箴”这两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领。</p><p class="ql-block">首先,刘勰分析了“铭”和“箴”这两种文体的内涵和演变。他认为,铭和箴都具有警戒作用,可以攻疾防患。具体来说,箴文主要用于讽谏君主和训诫民众,而铭文则除了具有警戒作用外,还兼有褒扬赞美的功能。</p><p class="ql-block">刘勰还提出了铭和箴在写作上的几个要点:</p><p class="ql-block">1. 箴文应完全用于御过,即批评过错,防止祸患,因此内容和文辞都必须准确、切实。</p><p class="ql-block">2. 铭文则应弘博宽厚,文辞要温良润泽,体现出作者的高尚品德。</p><p class="ql-block">3. 铭和箴在取材和文辞上都有共同要求,即取材必须经过审核,辨明真伪,文辞要简明深刻,富有警示和启发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此外,刘勰还通过历史上的例子来说明铭和箴的应用。例如,黄帝、夏禹、商汤等古代圣贤都在器物上刻写铭文,用以自警或训诫后人。这些例子表明,铭和箴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文体,用于传承道德和智慧。</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铭箴第十一》不仅对铭和箴这两种文体的特点和用途进行了深入分析,还提出了写作这两种文体的基本原则和要领,体现了刘勰对文学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思考。</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mip.haoshiwen.org/bookview.php?id=3175" target="_blank">铭箴第十一</a></p> <p class="ql-block">探析刘勰《祝盟第十》的文体美学与道德关怀</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1.22</p><p class="ql-block">《祝盟第十》作为《文心雕龙》中的重要篇章,刘勰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祝文与盟辞两种文体的内涵与价值。在这篇文章中,刘勰不仅对祝文和盟辞的写作技巧进行了精辟的分析,更将其与作者的品德修养紧密相连,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文体美学与道德关怀。通过对《祝盟第十》的研读,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体的韵味,还能感受到刘勰对于人文精神的高度重视,为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了宝贵的启示。</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祝盟第十》主要讨论了祝文和盟辞两种文体。这两种文体在古代主要用于向神明祷告或宣誓,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学色彩,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中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关于祝文,刘勰提出了几点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祝文应朴实无华,因为它是用来请神降临享祭的。刘勰强调“华实相扶”,在祝文中更加强调“实”。</p><p class="ql-block">2. 写作祝文时,修饰文辞需要真诚的心意,要做到于心无愧。</p><p class="ql-block">3. 祈祷神灵的祝文应诚恳而虔敬;祭奠祖先的祝文则要恭谨而哀伤。</p><p class="ql-block">刘勰也提到了祝文的用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对一些不当的祭祀方式表示反对,如“秘祝移过”和“保子驱疫”之类的赎祀谄祭,认为这些做法是礼失之渐,体现了他利民之志和力图扼制讹滥风气的进步思想。</p><p class="ql-block">至于盟辞,刘勰的论述相对较少,但他强调了盟辞作者的品格态度,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他提出,盟辞应“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具体阐明了盟辞必须写到的内容,如“序危机,奖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等。</p><p class="ql-block">整体来看,《祝盟第十》不仅系统论述了祝文和盟辞,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作为这些文体写作主体的作者及其品德修养在写作乃至处世中的决定性作用。刘勰虽未否定神灵的存在,但在具体论述中突破了唯心主义有神论的局限,降低了神灵的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思考题</p><p class="ql-block">1.刘勰对祝文和盟辞的写作有何具体要求?</p><p class="ql-block">2.祝文和盟辞在古代社会有何实际应用?</p><p class="ql-block">3.刘勰的这些观点对后世有何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917886950178825" target="_blank">【头条文章】</a></p> <p class="ql-block">6229</p><p class="ql-block">探寻文体之美:刘勰《颂赞第九》的文学价值与审美追求</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1.21</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文学批评的瑰宝《文心雕龙》中,刘勰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考,对“颂”与“赞”这两种文体进行了精辟的剖析。《颂赞第九》作为其中的一篇,不仅揭示了颂赞文体的起源与发展,更深入探讨了其文学价值与审美追求。本文旨在通过对《颂赞第九》的解读,探寻刘勰如何引领我们领略文体之美,以及他在颂赞创作中所倡导的典雅、纯美之风。在当今文学创作多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刘勰的这些观点,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颂赞第九》篇主要讨论了“颂”和“赞”这两种文体。这篇作品分为四个部分:</p><p class="ql-block">1. 第一部分讲述了“颂”的含义、起源及其发展变化。刘勰认为“颂”是一种用于赞美大功大德的文体,它起源于古代,用于宗庙祭祀活动中向神明禀告功德。</p><p class="ql-block">2. 第二部分讲述了“颂”的写作基本特点。刘勰提出,颂的写作应具有典雅美善的内容(“典懿”、“清砾”),应清朗而有光彩。同时,他强调颂的写作应适度,不应过分华丽,需要根据内容来决定具体的细节描写。</p><p class="ql-block">3. 第三部分讲述了“赞”的含义、起源及其发展变化。赞原本是对事物的褒奖和赞叹,其篇幅短小,内容不能过宽。</p><p class="ql-block">4. 第四部分讲述了“赞”的写作基本特点。赞的写作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充分地表现出清思,同时要写好结尾,使之明朗而有光彩。</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本篇中对“颂”和“赞”这两种文体的论述,虽然过分拘守其本意,对汉魏以后发展演变了的作品持较为保守的观点,但他对这两种文体的明确界定以及对颂的写作提出的建议,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PDmd2o1J" target="_blank">【文心雕龙·颂赞_百度百科】</a></p> <p class="ql-block">探寻赋之渊源与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诠赋第八》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1.20</p><p class="ql-block">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以其铺陈华采、体物写志的特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竞相挥毫。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第八》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赋的起源与发展,还深入剖析了赋的艺术魅力及其创作原则。</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中的《诠赋第八》是刘勰对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专门论述。这篇作品分为四个部分:</p><p class="ql-block">1. 赋的含义及其起源:刘勰在这一部分着重说明了赋与《诗经》、《楚辞》之间的密切关系。他提出,赋的原意是铺陈,即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强调赋的起源和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2. 汉赋的创作情况:这里刘勰讲述了大赋和小赋的不同特点,分析了汉赋的形式和风格。</p><p class="ql-block">3. 评论作家作品:刘勰在这一部分对先秦、两汉和魏晋时期的十八家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评论。</p><p class="ql-block">4. 赋的创作原则:刘勰总结了赋的创作原则,提出了“睹物兴情”、“情以物观”的创作原理,主张雅正的内容和华丽的文辞相配合,反对没有教育意义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刘勰在《诠赋第八》中强调赋的重要性和其与古典文学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汉赋的形式主义倾向。他对赋的分类和创作原则的总结,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思考题</p><p class="ql-block">1.刘勰对赋的起源有何具体论述?</p><p class="ql-block">2.汉赋有哪些著名作品?</p><p class="ql-block">3.赋的创作原则有哪些具体要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寻刘勰《乐府第七》中的音乐与诗歌之美</p><p class="ql-block"> 文/何军2025.1.19</p><p class="ql-block">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批评作品中,刘勰的《文心雕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乐府第七》篇对乐府这一文学体裁的论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刘勰在本文中深入剖析了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强调乐府诗在文学与音乐上的独特价值。通过阅读《乐府第七》,我们得以一窥刘勰对诗歌、音乐及其教化作用的独到见解,进而感悟到古代文学与音乐相互交融的和谐之美。本文旨在梳理《乐府第七》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刘勰的文学审美观念。</p><p class="ql-block">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第七》中主要探讨了乐府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重要性。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 乐府的定义和起源:刘勰认为“乐府”最初是指汉朝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乐府逐渐演变成一种诗与乐合而为一的文体。这种文体主要来源于民间歌谣,并配有乐曲。</p><p class="ql-block">2. 音乐的重要作用:刘勰强调音乐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它不仅是声律的配合,还能反映社会的盛衰和兴亡。音乐具有教化作用,能够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3. 乐府诗的特点:刘勰提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强调诗歌是音乐的灵魂,而音乐则是诗歌的表现形式。他认为乐府诗应该符合礼的规范,起到政治教化的作用。</p><p class="ql-block">4. 乐府的文学价值:刘勰对乐府的评价采用了文与乐的双重标准,认为只有诗声俱雅,才能达到“中和之响”。他的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刘勰的这些观点不仅体现了对乐府这一文体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和社会责任的重视。</p><p class="ql-block">思考题</p><p class="ql-block">1.乐府诗有哪些著名作品?</p><p class="ql-block">2.刘勰对后世有哪些影响?</p><p class="ql-block">3.乐府诗的起源是什么时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诗第六》——刘勰以深邃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深入剖析四言诗与五言诗的精髓,不仅揭示了诗歌的本质特征与历史脉络,更赋予了诗歌审美与教育双重价值。此篇是领略古典诗歌魅力、洞察诗学真谛的必读之作,对文学爱好者及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施民贵2025.1.14</p><p class="ql-block">一、题解</p><p class="ql-block"> "明诗"这个题目中的"明"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阐明、说明或者揭示的意思。"诗"则指的是诗歌。因此,"明诗"这个题目整体上可以理解为阐明诗歌、说明诗歌的艺术或者揭示诗歌的内涵和特点。</p><p class="ql-block">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明诗"作为一篇的标题,其意图就是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来阐明诗歌的本质、发展历程、创作技巧以及审美标准等,从而为后人理解和创作诗歌提供指导和参考。所以,《明诗第六》实际上是刘勰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系统性论述。</p><p class="ql-block">二、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明诗第六》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第六篇作品,主要讨论了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及其写作特点,而未涉及楚辞、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p><p class="ql-block">在《明诗第六》中,刘勰提出了几个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诗歌的本质特征:刘勰认为诗歌是感物言志的,即在外物的触发下产生的思想感情。他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诗言志,歌永言”的观点,虽未直接提出“缘情”这一概念,但在具体论述中包含了这一思想。</p><p class="ql-block">2. 诗歌的审美和教育作用:刘勰强调诗歌的审美功能和教育意义,认为诗歌应陶冶人们的情思,使之具有雅正的道德观念。他还主张诗歌应与政治秩序相结合,起到顺美匡恶的作用。</p><p class="ql-block">3. 诗歌的基本格调:刘勰讨论了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本格调,认为四言诗以雅润为本,而五言诗则以清丽为主。他重视特定文体共有的基本格调,认为这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4. 诗歌的文采:刘勰非常重视诗歌的文采,认为文章和作品应具有文采,但这种文采的运用和表现是有原则和限度的。</p><p class="ql-block">整体而言,《明诗第六》不仅阐述了诗歌的本质特征和起源,还评论了历代诗人和作品,形成了诗歌发展史纲的架构,对后世的诗歌研究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辨骚第五》——探寻文学之魂,领略辞赋之美。刘勰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独到的批评眼光,带你深入《楚辞》的瑰丽世界,解读屈原的忧思与激情,揭示《离骚》的艺术魅力,为文学鉴赏与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是一部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每一位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不可错过的智慧篇章。施民贵2025.1.13</p><p class="ql-block">(一)解读刘勰《辨骚第五》</p><p class="ql-block">《辨骚》是刘勰在其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中的第五篇,主要任务是辨析《楚辞》中的《离骚》等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并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评价。</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对《辨骚第五》的主要解读:</p><p class="ql-block">1. 对《离骚》的总体评价</p><p class="ql-block"> 刘勰认为《离骚》是情深、文采丰富的杰作,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情感。在文学史上,《离骚》具有极高的地位,是辞赋的典范。</p><p class="ql-block">2. 《离骚》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 情深:刘勰认为《离骚》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贯穿全文。</p><p class="ql-block"> - 采丰:《离骚》在艺术形式上,使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兴手法,辞藻华丽,富有音乐性。</p><p class="ql-block"> - 宏博:内容上,《离骚》涵盖了天地万物,展现了宏大的宇宙观和深邃的哲理。</p><p class="ql-block">3. 对屈原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刘勰高度赞扬屈原的忠贞品质和卓越才华,认为屈原的作品是忠臣之文,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值得后人学习。</p><p class="ql-block">4. 对《楚辞》其他作品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刘勰在文中也提到了《楚辞》中的其他作品,如《九歌》、《天问》等,虽然这些作品也有其特色,但在艺术成就上都不及《离骚》。</p><p class="ql-block">5. 《辨骚》的批评标准</p><p class="ql-block"> 刘勰在《辨骚》中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标准,他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兼顾内容与形式,既要看作品的情感深度,也要看其艺术表现力。</p><p class="ql-block">6. 对后人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辨骚》不仅是对《楚辞》的评价,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范例和方法,影响了后来的文学批评和创作。</p><p class="ql-block">在解读《辨骚》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刘勰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文学观念,以及他如何将这些观念应用于对《楚辞》的评价。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辨骚》不仅是文学批评的典范,也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价值观的重要文献。</p><p class="ql-block">(二)《辨骚》是刘勰辨析《楚辞》中的《离骚》,对吗?</p><p class="ql-block">不完全正确。《辨骚》确实是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的一篇,但它不仅仅是对《楚辞》中的《离骚》进行辨析,而是对整个《楚辞》这部文学作品及其文学风格进行评价和辨析。</p><p class="ql-block">《辨骚》中,刘勰主要对《楚辞》中的代表作品《离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同时他也涉及了《楚辞》中的其他作品,如《九歌》、《天问》等。他的目的是通过辨析《楚辞》的风格和艺术特色,来探讨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标准,并对屈原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评价。</p><p class="ql-block">因此,《辨骚》是对《楚辞》整体的一种文学批评,而不仅仅是针对《离骚》一篇。刘勰在文中提出了“辨骚”的概念,旨在区分《楚辞》中的文学成就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差异,并探讨其独特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纬第四》——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璀璨篇章,揭秘纬书与经书之别,批判迷信之风,重塑儒家经典之真谛。此篇文字精炼,思想深邃,带你领略古代文学批评的魅力,感悟传统文化之精髓,是文学爱好者和哲学思考者的必读之作。</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正纬第四》是《文心雕龙》中的第四篇文章,由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中国文学批评作品,涉及文学、修辞、美学等多个方面。《正纬第四》主要探讨了纬书与经书的关系,并对纬书进行了批判。</p><p class="ql-block">纬书是一种假托经义以宣扬符瑞的迷信著作,通常被认为是在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兴起的。刘勰在《正纬第四》中主张,纬书与儒家经典无关,并指出纬书的流行导致了儒家思想的误解和滥用。</p><p class="ql-block">文章分为几个部分:首先,刘勰说明了古代圣人关于河图、洛书的论述是基于自然之道的。其次,他列举了四点理由来证明后世托名孔子的纬书是伪造的。这四点包括纬书与经书的不一致之处,纬书的隐晦和繁琐,以及纬书对经典的曲解和误用。第三部分,刘勰讲述了汉儒伪托孔子编造谶纬的恶果,即搅乱了真正的经书。最后,他指出纬书虽然对经典无益,但对文学创作有一定帮助。</p><p class="ql-block">在学术思想方面,刘勰对谶纬的荒谬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这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他反对对儒家思想的神化,但对于儒家经典中提到的诸如河图、洛书等唯心主义传说,他不仅不敢反对,反而表示相信。这反映了他在“征圣”、“宗经”思想上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正纬第四》是对当时流行的纬书进行批判的文章,旨在恢复儒家经典的真正含义,并指出纬书的错误和荒谬。</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纬书和经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性质、内容、来源和地位:</p><p class="ql-block">1. 性质与内容</p><p class="ql-block"> - 经书:经书是儒家经典,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文献。它们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教义,如《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经书内容涉及哲学、伦理、政治、历史等方面,旨在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 纬书:纬书则是一种迷信色彩的文献,通常假托孔子或其他圣人的名义,内容多涉及预言、占卜、符瑞等神秘主义元素。纬书试图解释或补充经书,但往往充满了荒诞不经的神话和迷信。</p><p class="ql-block">2. 来源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 经书:经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时间的编纂和传承,逐渐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书被视为儒家学派的正统经典。</p><p class="ql-block"> - 纬书:纬书则主要出现在汉代,尤其是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它们是汉代儒家学者在经书之外发展出来的一种文献形式,但并不被视作儒家正统。</p><p class="ql-block">3. 地位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 经书:经书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 纬书:纬书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受到重视,但后来因为其内容的荒诞性和迷信色彩,逐渐被儒家学者所批判和忽视。</p><p class="ql-block">简而言之,经书是儒家文化中严肃、理性的哲学和政治论述,而纬书则更多是神秘主义的、非理性的预言和迷信。两者的性质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有着明显的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宗经第三》——探寻文学之源,领悟圣贤智慧,刘勰带你深入儒家经典,重塑文章筋骨,领略千古文章之正宗。遵循五经之旨,开启文心雕龙之旅,让创作回归崇高,让文采照耀古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宗经第三</span></p><p class="ql-block">《宗经第三》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宗经(即遵循经典)的重要性的一篇,以下是该篇的要点:</p><p class="ql-block">1. 经书的价值: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的教诲,是文学创作的根基,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权威性。</p><p class="ql-block">2. 经书的起源:经书起源于圣人的德行和智慧,是圣人对宇宙和人生深刻理解的表现。</p><p class="ql-block">3. 经书的地位:经书在文学中的地位至高无上,是衡量一切文章的标准。</p><p class="ql-block">4. 宗经的意义:宗经意味着遵循圣人的教诲,以经书为准则进行文学创作,确保文学的正确性和价值。</p><p class="ql-block">5. 经书的范围:刘勰提到的经书主要指的是儒家的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p><p class="ql-block">6. 经书的风格:经书的风格典雅、精炼、含蓄,是文学创作的典范。</p><p class="ql-block">7. 经书的作用:经书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工具。</p><p class="ql-block">8. 经书的传承:刘勰强调经书的传承必须严谨,不得随意篡改,以保持其纯正性。</p><p class="ql-block">9. 批评时弊:刘勰在文中批评了当时文人不重视经书,追求华丽辞藻而忽视内容实质的现象。</p><p class="ql-block">10. 文学与政治:刘勰认为文学与政治密切相关,宗经有助于维护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p><p class="ql-block">《宗经第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文学创作应当以经书为宗,遵循圣人的教诲,以此来提升文学的品质和社会功能。</p> <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征圣第二》——探寻文学之魂,领悟圣贤之道。刘勰以此篇开启文学批评之新篇章,引领读者深入古典智慧,感悟创作真谛,让每一位文学爱好者在追慕圣人之文中,找到心灵的指引和艺术的灵感。欲究文章之本,必读《征圣第二》。</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心雕龙·征圣第二》主要观点</span></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征圣第二》是刘勰所著的一部古代文学批评作品,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应当遵循圣人之道,以下是其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1. 征圣的重要性。刘勰开篇即提出“征圣”的概念,强调文学创作应当以圣人的言行作为准则,以此来规范文辞。</p><p class="ql-block">2. 圣人之文的特点。刘勰认为圣人之文具有“精微”、“广大”和“光明”的特点,即内容深刻、意境宽广、意义显明。</p><p class="ql-block">3. 文辞与德行的统一。刘勰提出文辞应当与圣人的德行相统一,文辞是德行的外在表现,德行是文辞的内在根据。</p><p class="ql-block">4.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刘勰认为文学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关系到国家政治教化的工具,应当服务于政治。</p><p class="ql-block">5. 文以载道的观念。强调文学应当承载道德教化的功能,文学创作应当以传达圣人之道为目的。</p><p class="ql-block">6. 文学的传统与创新。刘勰在文中提到文学创作既要继承古代圣贤的传统,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有所创新。</p><p class="ql-block">7. 文辞的修饰与质朴。刘勰主张文辞应当既修饰又质朴,既要注重辞藻的华丽,也要保持文意的质朴。</p><p class="ql-block">8. 圣人之文的典范作用。刘勰认为圣人之文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后世文人在创作时应以圣人之文为榜样。</p><p class="ql-block">9. 文学批评的标准。刘勰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即以圣人之文为尺度,评价文学作品的高低。</p><p class="ql-block">10. 文学的社会责任。刘勰强调文学创作应当承担起教化民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征圣第二》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功能和价值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对文学创作和批评原则的系统阐述。</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题解</p><p class="ql-block">“圣”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含义丰富而深刻。以下是对“征圣”的解读:</p><p class="ql-block">1. 字面意义</p><p class="ql-block"> - “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寻求、遵循、效仿或达到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 “圣”指的是古代的圣人,如孔子、老子等,他们被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智慧。</p><p class="ql-block">2. 文学创作上的遵循</p><p class="ql-block"> - “征圣”意味着在文学创作上要遵循圣人的言行和思想,将圣人的道德标准和审美观念作为文学创作的指导原则。</p><p class="ql-block"> -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不应仅仅追求辞藻华丽,更应注重内容的道德性和教化作用,这与圣人的教诲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3. 道德追求</p><p class="ql-block"> - “征圣”也体现了对圣人道德品质的追求。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应当以圣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使作品具有道德的内涵和教化的功能。</p><p class="ql-block">4. 文学批评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 在文学批评中,“征圣”成为评价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批评者应当以圣人的标准来审视作品,看其是否传达了圣人之道,是否具有道德教化的价值。</p><p class="ql-block">5. 文化传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 - “征圣”还涉及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刘勰认为,文学家应当继承圣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文学既不失传统,又能适应时代的发展。</p><p class="ql-block">6. 个人修养</p><p class="ql-block"> - 对于文学家个人而言,“征圣”也是一种修养的要求。文学家在追求文学技艺的同时,也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达到圣人的境界。</p><p class="ql-block">7. 社会作用</p><p class="ql-block"> - “征圣”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作用,即文学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承担着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责任。</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征圣”是刘勰对文学创作和批评提出的一种理想状态,它要求文学家在创作和批评活动中都要以圣人的道德和智慧为准则,以此来提升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探寻文学之本源,领悟圣人之大道——《原道第一》带你深入刘勰的文学思想殿堂,感受文与道的和谐共鸣,开启智慧与审美并重的文学之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道第一》是刘勰《文心雕龙》的第一篇,主要论述了文与道的关系,以下是该篇的要点:</p><p class="ql-block">1. 文以载道:刘勰认为文章的根本任务是表现圣人之道,即文以载道。</p><p class="ql-block">2. 道之源:道的本源是自然之道,即宇宙万物生成和发展的规律。</p><p class="ql-block">3. 文与道的关系:文是道的体现,道是文的内在精神。文与道相互依存,不可分离。</p><p class="ql-block">4. 文章的作用:文章具有教化作用,可以引导人们遵循圣人之道,实现道德修养。</p><p class="ql-block">5. 文章的审美标准:文章应追求“自然之美”,即顺应自然之道,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p><p class="ql-block">6. 文章的写作原则:刘勰提出了“神思”的概念,强调写作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文章具有神韵。</p><p class="ql-block">7. 文章的发展:刘勰认为文章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从简单的文辞到丰富的文学,体现了道的不断发展和完善。</p><p class="ql-block">8. 文章的批评:刘勰提倡批评要有针对性,要善于发现文章的优点和不足,以促进文学创作的进步。</p><p class="ql-block">《原道第一》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