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颐园街一号欧式建筑是一座仿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古典府邸式建筑,建筑为砖混结构,由主楼与副楼组成。颐园街一号欧式建筑无论在建筑布局、造型设计、空间利用、内部装修,还是在庭院布置、环境绿化等方面,都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哈尔滨市众多欧式建筑中的优秀代表作,堪称别墅建筑的典范。1996年11月20日,哈尔滨颐园街一号欧式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民国八年(1919年),俄罗斯林业资本家葛瓦利斯基开始筹资兴建葛瓦利斯基公馆(哈尔滨颐园街一号欧式建筑的旧称)这座造价昂贵的豪华型花园别墅。但由于经费不足,加上施工技术要求严格,造型考究,直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方告竣工。哈尔滨颐园街一号欧式建筑作为葛瓦利斯基公馆只有几年的时间。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该建筑就曾作为与苏联交涉中东路问题的日方代表满铁理事的住宅。“九一八”事变后,该建筑被日本特务机关强行收买,成为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的特务机关所在地。日本帝国主义强购中东路后,该建筑改为铁路俱乐部,实际上是日本特务机关的伪装。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该建筑成为苏军元帅马林诺夫斯基的司令部。哈尔滨解放后,该建筑被人民政府作为敌伪房产没收,成为东北民主联军交际处。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将该建筑移交给地方,成为松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接待处。自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至“文革”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张闻天、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黑龙江省视察时都在此工作和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颐园街一号欧式建筑的主立面在主楼的西南向,采取了壁柱式垂直划分的处理手法。其中央部分为通高到顶的凸出体,辅以通高的科林斯巨型壁柱,使略显狭窄的主立面增强了垂直划分。檐头、柱头饰以丰富、细腻的雕塑。上部采用孟莎式双折高屋顶。阁楼老虎窗突破檐口山花,并与檐上文艺复兴特色的花栏杆相连,似串殊围成女儿墙,造型简洁、匀称、美观。主楼的其它三个立面和主立面造型都各不相同,自成一体,使整体造型富于变化。除了主立面的科林斯柱式之外,花房外部还采用了爱奥尼柱式;门洞则采用了陶立安柱式。建筑外部为水刷石墙面,灰白浅线饰,仿重块石台基,深绿色雕塑,深灰色鱼鳞瓦顶,色彩朴素、淡雅。</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颐园街一号欧式建筑内装修豪华高雅,全部用材质坚硬、纹理清晰的楸木装修,以木雕刻为主。木雕刻多以自然界中的葡萄、石榴等植物为雕刻主题,雕刻技法纯熟,刀工细腻,色泽柔和,形象逼真。大厅和餐厅的装修最为豪华。大厅的内侧镶嵌着楸木雕刻的墙裙、墙面和天棚,天棚和四壁之间镶嵌着由许多楸木雕刻的螺旋式木柱组成的环形装饰,就连通向二层的竖琴式木制楼梯的扶手栏杆,二层大露台的腐柱和栏杆,也全部用楸水雕刻装修。大厅的天棚中间,悬挂着一盏用楸木精雕细刻、典雅华贵的大吊灯,有着强烈的艺术气氛。餐厅的装修原则和大厅一样,只是由于它举架低,为了避免压抑感,在天棚和墙裙之间留下了一带白墙皮。其它房间装修的档次随着空间的层次逐渐降低。所有木雕刻均饰以透明赭色,更增加了厚重感。整座建筑就像一座木雕刻艺术陈列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