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祭灶王

泰山翁

<p class="ql-block">  拙文《也说祭灶王》在美篇发表后,一时竟有上千美友点阅。有一位美友对图片上的“腊月二十四,喜祭灶王爷”不解,说:“祭灶不是在腊月二十三吗?怎么是腊月二十四呢?”</p><p class="ql-block"> 这位美友有所不知,腊月二十四,在民间谓之 “交年”,又称 “小年”。小年,在南北方的日期并不一致。北方地区大多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而南方地区则多将腊月二十四当作小年。这种差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说清朝中后期,帝王家为节省开支,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为一天,于腊月二十三举行,北方百姓纷纷效仿,逐渐形成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南方则保留传统,依旧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笔者复制的图片,大概是南方朋友绘制的。但无论哪天,小年都承载着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祈愿,标志着忙年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灶王爷是咱北方人的称呼,有的叫灶马爷爷。他的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灶君公”、“司命真君”、“灶王”。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予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还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监察一家人善恶之职的神灵。所以民间传唱:“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表达的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这灶王爷究竟是什么时候来到人间的?其实,这是一个自古至今说不清的问题:不仅来历众说纷纭,连究竟是男还是女,都有不同说法。来到人间的确切时间自然弄不清楚了,但很早是无疑的。孔子《论语·八佾》就提到过,有人认为“与其媚于奥(按:奥,家中的正神),宁媚于灶”,老夫子大不以为然,说,“得罪了老天爷,巴结谁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那就是说,春秋时代已经到人间了。到他回到天庭接受新职之时,服务时间长达两千五百年年以上!论来历,《淮南子》说是炎帝:“炎帝作火而死为灶。”;《吕氏春秋》说是祝融。论男女,《仪礼》上说是一个女神叫先炊;《三国志》上说是个叫宋无忌的男妖钻进灶内成了神(灶王男女不明,民间非要称人家为“爷”,用代词“他”,政治大大地不正确!)。论姓氏,有人认为不姓宋而姓张,大名张单;有人说既不姓宋,也不姓张,姓苏,叫苏吉利。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贪官”说。说古时候有个贪官,是个饕餮之徒,整天找老百姓要山珍海味。结果触怒了天庭,将其禁锢在灶台上,每天只能看着美味佳肴而吃不上,来个“荤油点灯”,只能“肥肥眼睛”。最古怪的是当代一位叫袁圣时的神话学家。他考证的结果是,灶王爷就是蟑螂,有些地方称灶马,那种令人讨厌的虫子!这和当年顾颉刚考证出大禹其实是一条虫子,可以说是前呼后应。但姓张也罢,姓宋也罢;是神也罢,是虫也罢,是男是女也可以不管。等弄清楚再供、再拜恐怕就来不及了。模模糊糊地先供起来再说!灶君,那可是掌管一家祸福,保佑一家平安,控制一家食品,记录一家言行的最高主管,其职能涵盖当今治保、民政救灾,食品分配和食品安全、大数据搜集和报告、档案管理,直达天庭,这是南北朝开始就有的习俗,历史悠久,载在史册,承传有绪。清代诗人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有“送灶”诗,“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饧”, 意思就是闭嘴, 您老就免开尊口吧!鲁迅1901年二十岁时,还写过一首“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已经穷了,但即使得把衣服往当铺里送,才能换得几文钱买供品,“送灶”也不敢马虎。买不起黄羊,以一只鸡代替。但不管怎样,胶牙饧 — 他以“糖”字代替了“饧”,通俗易懂又押韵 —,还是少不得,对灶王还是得糊弄,与他后来塑造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七斤嫂、四铭们无大差别。</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大千世界,神人共存,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人间的祭祀也好,祈祷也罢,都是人类这层生命和神灵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