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陕西韩城县 晋南首富万荣李家大院观光有感

今评媒

<p class="ql-block">祖籍陕西韩城县</p><p class="ql-block">晋南首富万荣李家大院观光有感</p><p class="ql-block">刘荣庆</p><p class="ql-block">河西逃难到晋南,</p><p class="ql-block">手缠簸箕口讨饭。</p><p class="ql-block">十代耕读目不瞑,</p><p class="ql-block">襟怀夷技翻新篇;</p><p class="ql-block">回望河东孤峯山,</p><p class="ql-block">寡妇敢荡破浪帆。</p><p class="ql-block">但将苦心浸鸱吻,</p><p class="ql-block">腥雨几番血斑斑;</p><p class="ql-block">广厦千间矗雕壁,</p><p class="ql-block">可喜遗得一字“善”。</p><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此诗写于2024年12月31日。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道行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运城万荣县阎景村。2013年,李家大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期晋商多出现在运城。繁华落尽,如今山西大院出名的乔家、王家在晋中,晋南李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明永乐年间(1403-1422年),李百泉一族由陕西韩城相里堡逃荒乞讨到达山西省万荣县薛店村,以缠簸箕、扎罗底为生。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李氏第八代李永山迁阎景村,以农为业,兼营家庭手工业,家境逐渐殷实。道光年间(1821—1850年)16岁的第十三代李文炳(清监生),弃农经商,以贩卖土布起家,带马帮走陕北“三边”, 经营茶叶、药材、杂货。光绪年间(1875—1908年)第十四代李敬信、李敬义创立“敬信义”商号,经营食盐、茶叶、药材、绸缎、布匹等,开设分店于沪、晋、陕、甘、宁等地,修建祠堂,奠定了李家大院的格局。自费留学英国的第15代李道行(子用1880—1966年),学习纺织,娶了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回国接管家业后,将李家从封建商人转变为民族资本家,实业兴国,入股经营晋华纺纱厂,重新定制股份分红政策。1917年在陕西三原县设立鼎记花店。1925年在陕西省韩城县建立“敬信义”炉院,生意遍及陕甘宁晋鄂豫沪京津内蒙等15个省市,总资产达数百万银元的鼎盛时期。李道行投资纺织业并抽股退出“敬义泰”后, 其侄第16代李大辅同“三寡妇”王和君(行三、22岁早逝的李大猷原配)成为大股东,“敬义泰”成为宁夏八大商号之首。李家大院建筑竖井式藏风聚财型四合院民居。最初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房屋280间,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包括道北一号院、道北二号院、道南一号院、道南二号院、私塾院、李道荣宅院、李道行宅院、李氏祠堂和李家花园等。建筑风格南北融汇,中西合璧,错落有致,古香古色,青砖高墙,棹楔鸱吻,巷陌老街,既有北方大院的宏伟壮丽,又借鉴了徽派建筑的清婉秀美风格,素雅的粉墙,高大的马头墙,繁复华美的砖雕。李氏同德堂宅院的铁门,布了六道机关,三道开门用,三道关门用。有16世纪“哥特式”建筑特点的李道行宅院,居室复原了欧式宫廷大床、罗马柱、壁炉等装饰风格。李家大院里木雕、石雕、砖雕、铁饰、彩绘、铁艺,内容涵括名人轶事、文学作品、戏剧唱本、宗教神话、风俗民情,处处流露着吉祥寓意。李家大院楹联体现了李氏“以仁制利”、“怀义去利”的家规家风,被誉为“中华楹联第一院”。20世纪30年代后,李氏生意衰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氏族人逃难至外地。1938年8月,李道行把防护用的50余条枪和数千发子弹捐献给中共汾南支队,同时,还把他的孙子李同温送入我军。1938年后,李家大院先后被日军、土匪雷文清部、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占据。1949年李家大院被用作汾南中学校址,解放后改名万荣县一中,1958年9月万荣二中初中部迁李家大院改名“阎景中学”,20世纪70年代用作运城师范分校。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李氏商号陕西“敬信义炉院”并入韩城县铁业生产合作社,三原“鼎记花店”并入到三原县花厂,山西襄汾“恒济药店”改名为古城公私合营医药部,银川、兰州等地的大同庆及西安的敬义泰、敬义成、敬义德等商号参加公私合营。“敬义泰”在宁夏声望崇高,李家保留了“敬义泰”字号。“文革”期间,“敬义泰”被改为银川市副食品公司。1992年宁夏银川市投资400万元重修银川“敬义泰”商号。2006年,山西省运城市政府决定“修旧如旧”,耗资1.5亿元人民币,整修李家大院(2008年8月竣工)。李氏家族因“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经商有道,乐善好施,修公路、建学堂、打深井,每逢灾年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大院建筑处处可见“善文化”,如放赈楼,功德堂、百善图等。百善图影壁刻唐、宋、元、明、清各代著名书法大家用不同字体所书365个“善”字,告诫李氏后人一年365天,勿忘日日行善。以“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为家训,给李氏家族带来百年美誉。李氏家族的经商史,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晋商故事。李家大院是一处住宅,更是一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农而商而工、三步走的“活”的历史博物馆。其以善、以信为本的家训,对当今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世风,实乃当头棒喝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