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协会开展“文学进校园”活动,正好是到我读高中的竹篙中学。自我投笔从军离开学校以来,第三次回校,投桃报李,羞涩中蕴含着深厚的情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金堂县竹篙镇的竹篙中学,溯源于清光绪年间的竹篙义学馆。一九五八年正式挂牌“四川省金堂第四初级中学”,后来更名为金堂县竹篙中学校。一九七О年开始筹办高中,我是学校第二届招生的高七三级学生。流光岁月,竹篙撑船,千千万万学子从这里起航,驶向天南海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总有那么多难于忘怀的事,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上高中时榜上有名。当我拿上通知书的时候,怡然自得,在房前的院坝里又跳又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离学校三十余里,入学那天,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担着小木箱和被褥等到学校去。翻过的山垭口,走过的路和桥,经过的田野和村庄,上学的路坎坷而充满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园里林木葱葱,遮天避日。早晨阳光透过窗户进入教室,书声朗朗。夕阳西下收走余辉,晚自习后操场上谈笑风生。我放弃一切杂念,把梦想寄托在那紧张而刻苦的学习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能遇到不少机遇,也少不了几次转折。冬季征兵消息传到学校,同学们处在是上学还去当兵的选择上。我明白在任何特殊年代和政治环境里,为了国家和民族,都应该从祖国的需要出发。我认为这是历史给我的机会,自愿报名参军。经过政审、体检,高中部及初中个别共二十一名学生应征入伍,还有被山西部队接走的我们班的校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学校欢送会上,我代表入伍的同学发言,履行最后一次学生会宣传委员的职责。那天下午,初中和高中的全体同学集中到老戏台前。主管行政的朱校长致欢送辞后,我发言,学校学生代表发言,互相祝愿。我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们的心情都写进发言稿里,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自愿参军,卫国戍边。我在兴奋与留恋中合上书本,中学生生活随之封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校园那一刻,我感到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告别,现实生活中的告别。我望着那熟悉得可以交流对话的校园风姿,离开可亲可敬的老师,与同学们说再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九年春节,我所在的军校放寒假,第一次回家探亲。三年前,同堑壕退伍的时荣战友回乡,已任竹篙区武装部部长。那天我们在学校门外小桥头的一家馆子里了吃了午饭,一起到学校里去转转。学校已放寒假,没见到老师,有几个留守学校的学生在篮球场上打球。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高中部的教室和两层的学生宿舍,安然如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友问我学校有没有变化?我说,刚才吃饭的那个馆子,曾经是个面馆,晚自习后,肚子饿了,我总是到面馆里去要面汤喝。现在成了菜馆,炒的菜还好吃。我们正值风华正茂,<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中充满激情,洋溢着青春活力。正在</span>编织人生的七彩之梦,为部队为家乡为学校争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ОО六年春,我已经转业到新疆人民银行,在宣传部长的位置上。休假回来,同窗同堑壕、已是金堂中学校长的清好同学开着车,去竹篙中学看望同窗同堑壕、已在母校任教的念明同学。那时年富力强,岁月将我们推到不同的岗位上,实现了少年时的学子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站在校门前,望着“君子务本,厚德立人”的标语,以及象征追求卓越的校徽,领悟学校的办学思想,真是“堂基千载书香在”。走进新校园,那教学楼那操场那学生,彰显出时代的气派与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走近高四班的教室,伸手触摸那似乎还有余热的门窗和砖墙,俯身窗台,注目室内,终于找到了我的班级我的课桌我的坐位。物是人非,一切都在发展中,唯有过往的记忆没有变,陈旧而有滋有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上月中旬,从竹篙中学入伍的部分同学、战友相聚金堂赵镇的金海棠,有几十年没见过面的同学,有曾经的军中骄子、天使,皆是朱颜已逝,两鬓染霜。忆往昔,恨见太晚,同学情、战友情,谊切苔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衣锦还乡,来到母校,明亮的教学楼、实验综合楼、办公楼,膳食中心与标准化食堂、学生公寓等,虽然变成了崭新的模样,但在我记忆里,曾经的学校经历依然那么的清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文载《金堂县竹篙中学校志1958—2019》</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