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的智慧,——七谈“读大学”

刘铁

<p class="ql-block">在你走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建议你立即开始思考下面三个走出大学校门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有招聘标准超出岗位实际需求的情况?</p><p class="ql-block">招聘时未将专业对口作为首要条件的招聘方的考虑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你如何认识追求个人发展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关系的时代特点?</p> <p class="ql-block">如同很多问题一样,让你取得领先地位的,是与上述三个问题同类的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这三个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一个问题的产生,或许,是用人单位认为其将快速发展,所以,要考虑明天的岗位能力需求高于今天的必然;或许,用人单位是想通过高水平员工构成形成品牌效应;或许,是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状况的反应,购买方总是可能有获取高性价比的冲动。</p><p class="ql-block">第二个问题的原因,或许,是大学的专业设置与现实需求有差异,比如专业设置过窄或过时;或许,是用人单位相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很快使目前的专业知识过时,所以大学毕业生具备高度的进步适应力更重要;或许,这类的用人单位的工作,相对专业能力来说,通用能力(我是指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同等重要或者更重要。</p><p class="ql-block">第三个问题,今日社会虽然还是以“生存并发展”(而不是仅仅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个人生涯战略制定出发点,但以AI为特征的时代的到来,引发的第四次教育革命,确实是以个人可以有更多的差异化发展空间为特征之一的,这当然首先是因为社会给予了这样的空间。</p><p class="ql-block">基于上述认识,我想说的是:在今天,养成个人的发展能力,是你上大学的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目标。</p><p class="ql-block">如何实现呢?</p><p class="ql-block">“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的都江堰工程,给我以很大的启发。</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大家可上网看相关介绍,此处不赘述)是“三思而行”(我一直讲的设计思维、工程思维、决策思维下的行动)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首先,都江堰工程有着明确的目标:保证军事运输,保证农田灌溉。其次,都江堰工程定义出了关键问题:河道的畅通与水量的适当。最后,在当时的条件限制下做了非常经济的实现:“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经济地保证目标,经济地减少阻碍。 </p><p class="ql-block">由此借鉴而得出的结论就是:你的发展所需的“适当”的知识、能力与智慧,以及你的发展所用的“经济”的降阻措施,就是你该设计并实现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站在读大学的角度,这个观点也是成立的:你受教育的目的,是为自己的发展(应该还有幸福)奠定基础、制定战略、寻找路径,并走向目标。 </p><p class="ql-block">因此,获取知识远远不是目的,有能力做好一份工作也远远不是目的。 </p><p class="ql-block">也因此,你要首先明白,如果只是“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这并不是读大学。你更应该做的是这两件事情:对知识与知识进行比较;对知识与生活进行比对。 </p><p class="ql-block">当你在对知识与知识进行比较中学习时,你的批判性思维就建立起来了,这样你才有了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当你在对知识与生活进行比对中学习时,你会发现:教育是实用的。你对知识的理解都应该在生活中找到落脚点。来自过去的知识,如果不能用来理解当下、预测未来并决定你的行动,那这种知识的价值就很可怀疑,因为不能形成智慧。 </p><p class="ql-block">智慧的养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当(且仅当)你能够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时候,你才拥有了智慧;知识本身不是智慧,也不是必然带来智慧。 </p><p class="ql-block">养成智慧远比获取知识要难。当你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了关联,你就走向了学以致用,走向了证明知识与运用知识——你就开始迎接智慧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我觉得有三种情形。 </p><p class="ql-block">第一种,在生活中证明理论知识。典型案例是康奈尔大学弗兰克教授让学生做的博物经济学作业结集而成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弗兰克教授说:“你只需掌握五六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生活中的所有相关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如同生物进化论,只要你理解了它,什么物种、组织、结构,都会变得简单起来。这也会使你对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p><p class="ql-block">第二种,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比如,浙大邢以群老师在管理学课堂上引导学生以“人机料法环”理论解决生产能力不足问题的案例。 </p><p class="ql-block">第三种,在实践中拓展知识,进而在更高层面上解决更大的问题。深职大贾方亮老师带领学生在电子专业课堂上,由解决电阻问题到树立成本意识、供应链管理意识的案例非常生动。贾老师的案例还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智慧是在实践中“进化”的,而不是待彻底养成了再去做事情。 </p><p class="ql-block">这三种关联学习,是能使你拥有智慧的学习,让你不仅可以用昨天的知识理解今天的现实,而且能够在质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与检验,即证真或证伪;当证真以后,就要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运用到个人呢成长中。 </p><p class="ql-block">由此向学习的深度发展,你将实现自身观点的体系化建设与应用,将是你人生价值的极大实现。</p> <p class="ql-block">当然,证明之前,首先要评估重要性——这是一种投入产出的考量,一种讲求实效的决策思维。其次,是找到减少阻碍(分沙)的高效方法。 </p><p class="ql-block">怀特海说:“教育是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项非常难以传授的艺术。” </p><p class="ql-block">借鉴都江堰的“分沙”,“堰”的高度与“道”的深度,都是一个需要权衡与决策的问题,这样的决策,即使科学,也是艺术。我有两点建议。 </p><p class="ql-block">一是顺势而为。如同借助河道的天然弧度分沙,你也要借助你所在学校的教育文化,你任课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每一次的教学实践,来推动自己的成长;而不是总想着另辟蹊径。 </p><p class="ql-block">二是系统思维。大道至简,复杂的知识有着简单的逻辑;芥子纳须弥,每一个实践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往往都不是单一的——除非你的思维是单一的。 </p><p class="ql-block">怀特海说:“教育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树木了解森林。”他还说:“我们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来传授普通知识,然后通过另一门课程来传授专业知识。”讲了类似的道理。 </p><p class="ql-block">当你走入大学校门时,或许已经错过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更高程度的展现生活全貌的学科交融,那么,你能做的弥补,是在高等教育的专业学习阶段,坚持由形而下的学习到形而上的思考,探索由知识到智慧的跃升。 </p><p class="ql-block">相信捷径的观点,是惰性观点。如同笔直的河道反倒容易淤沙,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是容易却妨碍发展的学习直道;你要注重的是效率,如同都江堰工程对飞沙堰与离堆的设计,你的效率提升也是一个需要设计的问题。 </p><p class="ql-block">最后,还是要强调:教育是鲜活的。鲜活的教学活动,是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你读大学这个年龄,你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这个阶段,是大脑的执行功能区(executive functions, EF,又称为中央控制功能区)发展的高峰期,还是你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为走向社会做准备的成人呈现期,请尽量给你的大脑足够多的刺激与训练吧。 </p><p class="ql-block">请记住: </p><p class="ql-block">以知识探知生活;由生活求得知识。 </p><p class="ql-block">你,将由此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