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梁溪琴聲——二胡&琵琶专场</p><p class="ql-block"> 元月九号,上海音乐厅的音乐茶座举办了一场名为《梁溪琴聲》的二胡和琵琶专场演出。</p><p class="ql-block"> 梁溪,无锡的古称,也是现代与传统交织的无锡中心。阿炳在二泉边上一声胡琴感叹,盖不住他琵琶的大浪绝响;刘天华浪漫的空山鸟语擦出琴弦里的万赖虚寂。这里音乐可以在古谱里金戈铁马,也可以在太湖里泛舟连碧空。此次让我们一同品尝这里孕育出的国乐果实,探索国乐发展的漫长轨迹和名师大家涉及演奏、乐器改革、创作等方面的丰富成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主讲人戴德岳</p><p class="ql-block"> 戴德岳,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O九级一三届本科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师从音乐学家,著名主持人,王勇教授。音乐活动节目制作人,音乐会主持人。前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行政总监,艺术人文频道《纵横经典之敦煌国风》系列节目嘉宾主持,</span>现为无锡民族乐团运营经理,打造多个演出品牌,如“敦煌国乐”、“海派的味道”、“玲珑国乐”,牵头并担任主创制作出了民族室内乐音画剧场《廿四节气》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胡演奏马成</p><p class="ql-block"> 马成,二OO四年三月出生,自幼双目失明,视力残疾一级,但具有敏锐的听辩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他在幼年时便显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在机缘巧合中走上了二胡学习之路。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在父亲的陪伴下,马成赴上海求学,得到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的悉心指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马成是上海音乐学院二O二四级本科学生,师从陈春园教授和陆轶文讲师。马成在多次比赛中获得荣誉,包括二O一六年第三届敦煌杯二胡比赛业余少年A组金奖第一名、二O一七年新加坡南洋艺术大赛华乐少年组总冠军、二O一七年第九届全国残疾人文艺会演器乐独奏金奖、<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O一七年</span>第七届国际二胡大赛国际总决赛非专业少年A组金奖第一和“华韵之星”、<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O一七</span>年第二届“阿炳杯”全国盲人器乐独奏大赛决赛民族器乐组一等奖、<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O二二年</span>“国韵杯”民族器乐大赛非职业组少年C组“民乐之星”、<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O二二年</span>第五届“敦煌杯”二胡大赛非职业青年组金奖、<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O二四年</span>第三届“阿炳杯”盲人器乐独奏大赛民族乐器组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马成具有敏锐的听辩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能够在没有视觉辅助的情况下,通过听觉和记忆来学习和演奏复杂的二胡曲目。马成表示,音乐对他来说是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世界的窗口,更是表达自我的方式。他感恩国家、残联、盲协的支持,以及学校和老师们的教导,并立志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刻苦练琴,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以期未来为社会做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琵琶演奏吴佳桐</p><p class="ql-block"> 吴佳桐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琵琶专业学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琵琶演奏《虚赖》片段 </p><p class="ql-block"> 刘天华 曲</p><p class="ql-block"> 刘天华的《虚籁》又名《今夕》或《长夜吟》。此曲创作于一九二九年,反映了刘天华对中国传统音乐救亡图存和振兴自强的期望,尽管其成立国立北平音乐学院的计划未能实现,但他的音乐充满了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八年,中国音乐教育渐渐有了起色,上海国立音专成立,且北京音乐界申请教育部在北京也成立音乐学院。刘天华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创作了《虚赖》这首曲子。</p><p class="ql-block"> 《虚籁》是一首琵琶曲。这首乐曲在演奏上借鉴了古琴绰、注的演奏技法,同时大量运用了琵琶传统技法中左手的“拢、捻”技巧,包括吟、打、带、泛音等演奏技法进行创作,表现了作者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同时,刘天华还在乐曲中运用了北京当时流行的包括大鼓、三弦拉戏等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创作,使这首乐曲在拥有很深的民族音乐特征的基础上更具有浓郁的地方音乐特征。</p><p class="ql-block"> 《虚籁》一曲的创新形式,使中华民族音乐的民族性得以巩固的同时向世界音乐领域迈进了一大步,使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开辟了民族音乐崭新的天地,并指出了民族音乐研究和发展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琵琶演奏《大浪淘沙》片段</p><p class="ql-block"> 华彦钧 曲</p><p class="ql-block">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此曲经杨荫浏、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成,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 此曲最大的特点是,虽现一般把它分在“文曲”一类中,然而它具有自己内容和情感上的显著特征,这完全和阿炳的身世密切相关。例如,运用锣鼓的节奏音型,尤其是在慢板中造成一种跌宕起伏、颇具气魄的势态,确实具有苏轼《念奴娇》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种关西大汉持铜琶铁绰演唱的气概。在长轮的运用上,也具有紧凑起伏的强烈效果,表现出一种对黑暗现实控诉的情感。而在推挽、滑音的运用上,更是摒弃一般文曲的那种闺怨气息,而代之以硬朗的奏法和多用大幅度的、效果突出的下滑音,颇具气势。</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动乱,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道士行业日渐冷落。就在阿炳三十多岁的时候,因病双目先后失明。在贫病交迫的情况下,阿炳被迫走上流浪卖艺生涯。作为一个民间盲艺人,阿炳饱尝人间的凄惨苦痛,受尽权贵们的欺负凌辱。他所留下的琵琶曲《大浪淘沙》以及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表露了他对人生的威慨,对黑暗的扰争,对未来的向往。在这首乐曲中,既有柔美悠长的旋律,又有刚劲短促的音调,高低起伏的音乐,使人联想翩翩,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有人说这是阿炳一生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大浪淘沙》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述说阿炳自身的坎坷,但无论是被社会遗弃的耻辱、羞恨,还是对人生命运的愤懑不平;无论是失去光明的苦痛,还是饱含泪水的憧憬,在阿炳的音乐中是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乐曲是阿炳自己长期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之后从心理流露出来的一种音乐。它渗透了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经过后世艺术家们的不断提炼,《大浪淘沙》现已成为琵琶传统曲目的经典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琵琶演奏《淮阴平楚》片段</p><p class="ql-block"> 传统曲目,见于《华秋萍琵琶谱》</p><p class="ql-block"> 《淮阴平楚》又名《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琵琶谱》。</p><p class="ql-block"> 乐曲整体可分为三部分,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分别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该曲以公元前二O二年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的史实为内容,用标题音乐的形式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虽为史实,却也不乏丰富的感情色彩。</p><p class="ql-block"> 在现有资料中,最早记载有《十面埋伏》琵琶谱的是《华秋苹琵琶谱》(一八一九年初版,全称是《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以及《鞠士林琵琶谱》(鞠氏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人,简称鞠士林谱);其次是《檀槽集》(一八四二抄本)、《陈子敬琵琶谱》、《李芳园琵琶谱》(一八九五年初版,全称是《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简称李氏谱);再次是《瀛洲古调》(一九一六年)、《养正轩琵琶谱》(一九二六年初版,简称养正轩谱)、《汪昱庭琵琶谱》等。在上述各家琵琶谱中,对该曲曲名称作《十面埋伏》的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瀛洲古调》等;简称作《十面》的有《华秋苹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也有改称作《淮阴平楚》的,如《李芳园琵琶谱》《汪昱庭琵琶谱》等(在改称作《淮阴平楚》后,在曲名下注有“即《十面埋伏》”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不同流派在《十面埋伏》上体现着不同的记谱和演奏。清朝末期,《十面埋伏》便有无锡派、平湖派、崇明派、浦东派和汪派的不同演奏以及传谱。其中,无锡派以华氏谱为基础,平湖派以李氏谱为基础,崇明派以《瀛洲古调》为基础,浦东派以鞠士林谱、养正轩谱为基础,汪派则与浦东派同宗但又多方吸收其他风格。而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该曲多使用琵琶演奏者刘德海的演奏谱。刘德海的演奏谱有两种版本:一九七六年的演奏谱较短;一九八二年进行了整理,在某些段落方面加以调整 。</p><p class="ql-block"> 不同流派在《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篇幅长短、段落总数和段落小标题等方面存在着异同。例如养正轩谱、李氏谱由十八段组成,《瀛洲古调》由十三段组成,汪派由九段组成,刘德海则由养正轩谱删节、合并成十一段组成等等。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一般会把十八段中的后五段删去,仅演奏到第十三段,乐曲高潮部分就结束全曲。</p><p class="ql-block"> 从整体上看,《十面埋伏》采用了叙述性的表现手法,带有标题的多段段落,展示了紧张、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在刻画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刀光剑影和浴血鏖战时均较为全面。从类型上看,《十面埋伏》虽是武曲,但兼含刚柔,这体现出创作者对作品的情感思考。该曲注重弹奏的刚度以及柔度的协调性,表现出对楚军和项羽的关怀之意;同时,曲中还有对战争造成的众多殒命者的痛悯,因此在曲目的具体表现中,不仅体现了庞大气势, 还较为注重细节处理,实现了情和景的有效融合。从曲目内容看,该曲还对多种战场上的声音进行了模拟,借此来进行各种情感的抒发,如通过琵琶面板拍弹来对“放炮”轰鸣声进行模拟等,进而有效营造身临在古战场的情境。</p><p class="ql-block"> 《十面埋伏》的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该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面埋伏》作为大型琵琶曲的的代表,发挥了武曲擅长表现强烈气氛和情绪的优势,全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十面埋伏》这首乐曲几乎包含了琵琶演奏上的所有技巧,无论是在它的内容、技巧还是在艺术表现力等方面,都集中展示出诸多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器乐曲中非常优秀的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二胡演奏《二泉映月》片段</p><p class="ql-block"> 华彦钧 曲</p><p class="ql-block"> 《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名曲,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一九五O年《二泉映月》由音乐学家杨荫浏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一九五一年《二泉映月》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播,中国唱片社将其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一九五九年《二泉映月》在国庆十周年之际被赠予国际友人。一九九八年《二泉映月》由中国音乐家宋飞首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二O一四年《二泉映月》作为中国十首音乐作品之一载入中国梦音乐芯片,由中国长征三号火箭运载至太空。</p><p class="ql-block"> 《二泉映月》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span>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O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祝老先生说,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说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说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说《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点头同意,于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p><p class="ql-block">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二泉映月》不仅在民乐领域中被人们乐于演奏,而且还被改编成多种演奏形式,如小提琴独奏、弦乐四重奏,民乐合奏等。</p><p class="ql-block"> 《二泉映月》不但曲名优美,极富诗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许多年来,由于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致在国际乐坛不胫而走,广泛流传,成为许多著名乐团演奏的经典曲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胡演奏《空山鸟语》片段</p><p class="ql-block"> 刘天华 曲</p><p class="ql-block"> 《空山鸟语》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初稿写于一九一八年,十年后才定稿,标题采自于唐代王维诗《鹿柴》中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在此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首曲子是刘天华先生十大名曲里技巧最难的一首。刘天华先生把古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改为“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刘天华先生的故乡江阴有一座山叫黄山,满山都是竹林,鸟语花香,非常美,这首曲子就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景创作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空山鸟语》在曲式上继承了民族音乐的“散—慢—中—快—散”的结构思维,但又有所突破。具体地说,在速度布局上变化为“慢—快—散—快”的布局;在音乐材料布局上有所变化,即乐曲的最后不是传统的散板形式,而是主题的原速再现。</span></p><p class="ql-block"> 《空山鸟语》全曲共五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引子慢速带装饰音的八度、五度、四度的大音程跳进,恰似空谷回声,刻划出一种幽渺、静穆的意境;第一、二段的音乐清新活泼,气氛活跃;第三、四、五段运用各种拟声的表现技巧,生动形象,展现出一幅鸟声四起,争相飞鸣的喧闹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美丽大自然的热情赞颂;尾声部分再现一段旋律,末句采用分解的大三和弦的上行旋律,明亮有力,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从整体上来看,《空山鸟语》采用了极具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多段式结构,全曲以第一段为基础进行重复变化和自由展衍,这种创作手法为中国音乐的常见模式;最后的尾声再现了第一段,结束部分加入了大三和弦分解音型,形成带有西洋式的三部性结构思维,加强了全曲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演奏注重技巧和对音色的感觉。《空山鸟语》中刘天华在对各种鸟类鸣叫声的诠释中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滑音和装饰音,演奏者利用二胡的多变音色来体现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把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于表现音乐内涵,体现出完美形态的音乐艺术。技巧是演奏动作的协调与运用。而对音色的感觉,是演奏者处理音乐作品的应变能力。不同的技巧奏出的音色是不同的,而能否奏出丰富的音色变化,则是由演奏者思维支配下的技术掌握所决定的。二胡的音色丰富多变,涉及各种滑音、装饰音以及柔弦和弓法变化等方面,这些技巧在众多的音乐风格中常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出现,使演奏更具表现力。</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四年冬,《空山鸟语》一曲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师生音乐演奏会上初次演奏,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誉满京华,名闻遐迩,久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一九二八年,《空山鸟语》定稿发表。一九九三年获中华促进会“华人二十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p><p class="ql-block"> 从刘天华的作品中也折射出了中西音乐结合观念的可行性与重要性。《空山鸟语》在技术上和思想上都明显领先于时代,借鉴很多新的创作手段和方法,追求作品的思想性。他极大地发掘了二胡的表现力,引入新的技巧、改革乐器、改进记谱方法等,都对二胡演奏艺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将二胡从民间引入大学讲堂,建立二胡学科,倡导规范教学,对二胡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胡演奏《太湖风情》(节选)片段</p><p class="ql-block"> 王建民 曲</p><p class="ql-block"> 《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是王建民先生完成于二O二O5年的一部大型二胡协奏曲,该作品融汇了江南风情与民间传统文化底蕴,不仅是对太湖美景的赞歌,也是对江南文化的深情致敬。</p><p class="ql-block"> 《太湖风情》融汇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及深厚的人文情怀,其旋律优美、表现力丰富,展现了极高的欣赏价值与艺术价值。王建民先生的作品在学术界和音乐界受到了广泛关注,亦反映了他在民族音乐创作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经检索,目前《太湖风情》的音像资料有三个版本,分别为:1. 二O二O年十一月,“梁溪华章”音乐会上,邓建栋与无锡民族乐团合作的版本,由黄炎佳执棒;2. 二O二二年,在“北京•中国弓弦艺术节”中,邓建栋与北京民族乐团的合作版本,由许知俊执棒;3. 二O二四年,“中国民族弓弦乐作品展播”中,邓建栋与无锡民族乐团的再次合作,由叶聪执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吴佳桐弹奏琵琶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吴成二胡演奏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时,主持人和演奏员向听众谢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演出大厅一隅的雕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