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展以来,第一次登门,感觉很大很大,共四层,凭我的体力,要分四次来才看的完,一层就耗光了我一身力气。不过这次慕名二十年一遇的书法展,国粹经典,必须来看!</p> <p class="ql-block">进门一个芭蕉竖石滴水背景,立刻让人心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怀素的苦笋帖为蓝本做的视频,当门面!</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上虞帖》,我排了30分钟的队,终于得以一览真容。《上虞帖》最初被定为赝品,直到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并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最终断定此《上虞帖》为唐摹本。此帖曾藏于北宋内府,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晋王羲之上虞帖》,卷有南唐内府“集贤院御书印”、“内合同印”以及宋内府朱文双龙圆印、“政和”、“宣和”、“御书”葫芦印、“内府图书之印”等。明代曾藏晋王府,后由韩逢禧、梁清标、商载、程定夷递藏。</p> <p class="ql-block">书法风格与笔法特点:</p><p class="ql-block">笔法随意洒脱:《上虞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它不以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而是通过节奏和运行速度(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p><p class="ql-block">结构开合变化: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p><p class="ql-block">中锋运笔:多用中锋运笔,行笔用力向左下,以饱满圆润的线条贯穿始终,看上去就像浮在纸面上,笔画质地厚实,创造出沉稳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章法之美:《上虞帖》的章法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得当、大小相宜。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实现了“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的平衡。</p><p class="ql-block">字群结构:后半段书写速度不断加快,连绵的笔画引向纵向发展,多个字连成一体,草书的情调更加浓郁。如“便西与别”四个字,纵快飞移的笔势勾连于字与字之间,笔势放逸生奇的品格凸显出来2。</p><p class="ql-block">即兴性:《上虞帖》为尺牍之作,即生活中的信函便条,匆匆而就。在结构的营造上带有强烈的即兴性。字形多为随体而书,自成大小,不假修饰</p> <p class="ql-block">王献之《鸭头丸帖》</p><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墨色变化,全帖蘸墨两次,墨色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层次分明,展现出书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p><p class="ql-block">笔触变化:从“鸭”到“见”,笔画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衔接都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是作者在一瞬间的情感喷发和灵感闪现。</p><p class="ql-block">气脉相连:作品气脉连贯,一气呵成,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仿佛是作者在书写时的真实情感流露。</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王献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以其行草书法闻名,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p><p class="ql-block">历史流传:此帖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王羲之所作,但今人大多认为出自王献之手。</p><p class="ql-block">内容解读:作品内容为“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仿佛是王献之在品尝鸭头丸后,与友人相约的温馨对话。作品不仅展示了王献之的书法技艺,也透露出他与亲友之间的真挚情谊。</p><p class="ql-block">此帖气脉贯通,有着“草圣”张芝一笔书的节奏感,墨色分明,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p><p class="ql-block">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中对这封信推崇备至,认为它“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鸭头丸帖》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后世收藏者的收藏经历,还是蛮有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怀素的《苦笋帖》。《苦笋帖》的看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价值:《苦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的传世杰作,仅用两行十四字便展现了书法的极致之美。其书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草书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历史与文化价值:《苦笋帖》不仅是一件书法作品,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反映了唐代僧人的生活情趣,特别是对茶和苦笋的喜爱,体现了禅茶文化的精髓。</p><p class="ql-block">艺术特点:《苦笋帖》在用笔上以篆书笔法入草书,旋笔藏锋,笔画刚健,充分体现了怀素草书的艺术特点。通篇字数虽少,却神采飞扬,展示了作者娴熟的笔法和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之美。</p><p class="ql-block">历史收藏价值:《苦笋帖》前有清代乾隆皇帝题签和引首,帖后有历代收藏题跋,并有宋、明、清历代收藏家鉴赏印数十方。这件作品被《书画记》、《平生壮观》等著录,具有极高的历史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内容意义:《苦笋帖》的内容简短而深远,翻译过来是“苦笋和茗茶都是如此美味,可以直接送来。怀素敬上。”寥寥几字,却透露出怀素对茶的热爱和对禅意的追求。</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苦笋帖》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研究唐代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历代收藏着的提点留记。终于明白书画在装裱时前后为什么要留大量的留白出来,专为各个时代的收藏着写观后感,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本展三个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好了,从现在开始我们来探索书法的起源。这是可在牛扇子骨上的最早的甲骨文记载。</p> <p class="ql-block">这是记录在饭碗里的饕餮纹记载。</p> <p class="ql-block">这是记录在盘子里的文字记载,感觉古人都好有文化,别吃饭,边读书!</p> <p class="ql-block">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合的度量衡中量的文字记载!</p> <p class="ql-block">典型的官方认证!</p> <p class="ql-block">这是真实的竹简。</p> <p class="ql-block">写的什么看不清!</p> <p class="ql-block">这是丈夫要远行,妻子给他带的留念梳妆镜。君有远行连弧纹镜。</p> <p class="ql-block">这是苏轼的《祭黄几道文卷》,看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书法艺术价值:此卷是苏轼传世作品中极少的楷书珍品之一,书风古雅遒逸,真率自然,用笔轻重相宜,结体倚侧不拘,布白爽畅有致,通篇严谨朴拙然神采灿然。</p><p class="ql-block">展现了苏轼深厚的书法修养和高超的书写技巧,体现了其“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书法审美理想。</p><p class="ql-block">2. 情感表达:祭文是苏轼与其弟苏辙联名吊祭姻戚黄好谦的,字里行间传达出肃穆、缅怀的心境,以及书法家的满腔悲凄之情,情感真挚而深沉1。</p><p class="ql-block">3. 历史与文化价值:此卷后有明董其昌等观款和清笪重光、王鸿绪、李鸿裔等跋,历经多位名人收藏,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作为苏轼书法精品之一,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苏轼生平、思想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祭黄几道文卷》不仅展示了苏轼卓越的书法艺术,还蕴含了深厚的情感表达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米芾的《多景楼诗册》</p><p class="ql-block">米芾的《多景楼诗册》看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书法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运笔雄强:此册运笔雄强豪放,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米芾大字行书的磅礴气魄。从头至尾,字迹沉着通快,一气呵成,是米芾书法风格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技法独特:“刷字”的运笔方式在此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用笔迅疾而劲健,变幻多端,体现了米芾深厚的书法功力。</p><p class="ql-block">2. 诗书合璧</p><p class="ql-block">内容意境深远:诗书合璧,不仅书法技艺高超,所书诗句也意境深远,表达了米芾对多景楼的赞美和追念古今的情感。</p><p class="ql-block">3. 历史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流传有序:此册原为长卷,在宋代被改装成册,历经明清时期多位收藏家的收藏,流传有序,现为上海博物馆的珍贵藏品。</p><p class="ql-block">文化象征:多景楼因米芾的《多景楼诗册》而声名远扬,成为“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前来赋诗题咏4。</p><p class="ql-block">《多景楼诗册》不仅是米芾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这是魏尚书江阳王次妃石夫人的碑文,字体秀丽,让见者不禁肃穆。</p> <p class="ql-block">这是元 冯子振,《行书虹月楼记卷》。看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字体风格与用笔技法</p><p class="ql-block">字体结合了隶书的稳定与草书的动感,字形优美且富于变化。用笔稳而不滞,起笔和收笔自然流畅,线条间衔接如流水般优雅。</p><p class="ql-block">2. 布局设计与视觉享受</p><p class="ql-block">字距、行距得当,结构紧凑而不失灵动,给人以和谐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3. 情感表现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笔触传达出宁静和深思的情感,展现了书法家的文化情感表达深度。</p><p class="ql-block">作为元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书法发展具有深远激励作用。</p><p class="ql-block">4. 历史背景与作者风范</p><p class="ql-block">此卷为冯子振晚年自书七绝三首赠其友之作,体现了作者晚年书法风格。</p><p class="ql-block">卷前有明初夏昶题大字楷书“虹月楼”,增加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赵孟頫的《行书手札册》。看点主要集中在:</p><p class="ql-block">1. 书法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技法精湛:赵孟頫的《行书手札册》展现了其流丽挺健、温润凝练的书法风格,笔法圆熟,线条温润凝练,外秀内刚,既保留了古人的韵致,又融入了时代的气息。</p><p class="ql-block">自然流畅:手札中的行书随意自然,流露出作者真实的性情意趣和深厚的艺术修养,笔意婉转停匀,妍润多姿,展现出赵孟頫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2. 情感与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情感真挚:作为赵孟頫与亲友间交流情感的载体,手札中表达了对亲友的关怀和思念之情,情感真挚而深沉。</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手札不仅展示了赵孟頫的书法技艺,还反映了他的艺术观和对书画艺术的独到见解,对后世书法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p><p class="ql-block">3. 历史与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历史珍贵:《行书手札册》由12札真迹组成,是赵孟頫书法作品的珍贵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收藏热点: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备受瞩目,其手札更是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热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元 倪赞的《行书致默痷先生札卷》</p><p class="ql-block">1. 书法风格:字体秀丽端庄,带有浓厚的隶意,感觉偏楷书,但定为行书,展现了倪瓒独特的书法风采。用笔秀润,静谧浑朴,工楷、行书结合,体现了倪瓒深厚的书法功底。</p><p class="ql-block">2. 历史背景与情感:这是倪瓒致其友默庵沈右的中年书作,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情感价值。札卷内容可能涉及倪瓒的生活境遇、心境变化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是研究倪瓒生平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文征明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祝允明的《草书前后赤壁赋卷》。看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书法风格独特:祝允明的草书风格雄强纵逸,既有“二王”的遒爽,又有怀素、张旭的豪纵,还融合了“宋四家”的潇洒和劲峭,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p><p class="ql-block">2. 情感表达深刻:作品中用笔纵逸,以欹侧取势,多出奇趣,展现了祝允明对《赤壁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3. 黄庭坚风格传承:祝允明的草书明显受到黄庭坚的影响,点画精准,神采飞扬,展现出无尽的活力,这种独特的点法正是借鉴了黄庭坚的草书风格。</p><p class="ql-block">4. 艺术价值高:作为祝允明晚年的代表作,此作品不仅展示了其精湛的书法技艺,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研究祝允明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董其昌的《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看点如下::</p><p class="ql-block">1. 书法风格的融合与创新:董其昌在临摹颜真卿的《裴将军诗》时,将原作中的楷书、行书、草书各体混书改为大字行书,展现了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创新精神。</p><p class="ql-block">2. 用笔沉着大气:尽管与原作风格差异较大,但董其昌的临摹之作用笔沉着大气,行气疏朗有致,结字间有颜字之骨格盎然,神气俱足,体现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p><p class="ql-block">3. 晚年作品的珍贵性:此卷创作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是董其昌晚年的作品,对于研究董其昌晚年的书法风格和艺术追求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4. 颜真卿原作的艺术魅力:颜真卿的《裴将军诗》本身是一件很有个性的书法作品,融合了楷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具有劲健雄奇、朴拙浑厚的艺术魅力,这也为董其昌的临摹之作增添了看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八大山人,朱耷的《行书宋人旧闻等册》风格奇力,还记得他翻白眼的鱼和鸭,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他临的兰亭集序别有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这是康有为的书画作品,从笔锋就能看出其性格桀骜不驯的风格,为革命赴死,舍我其谁!</p> <p class="ql-block">这是吴昌硕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个书法板板正正,点点花花,规规矩矩,可爱!</p> <p class="ql-block">这是梁启超的作品,从书法风格就能看出,他与康有为迥异,含而不露,圆滑舒丽,果然是官场不倒翁!</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另一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副字字体苍劲,但能看出,老人家在写字的时候,已身患颤证,肝肾不足。</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潘天寿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刘墉的作品,一看就喜欢,字体笔锋饱满,充满了幽默感!怪不得人家能做宰相,宰相肚里能撑船,那么圆润,绝对能撑!</p> <p class="ql-block">这个字写的好楞,绝对是作者的性格写照!感觉就是那裱画的毛刷刷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以上只是上海博物馆东馆书画展精品中的窥豹一斑,书法作品的欣赏来自于你站在它面前品读它的时候,仿佛时空穿梭,看着笔锋气运,身体里的气仿佛与笔者一起屏气凝神,运笔转锋,一气呵成。而在书写的那一时刻笔者的真情流露,也能从中呼吸到,感染到,同他一起嬉笑怒骂,情感涌动。更多精妙的感受还请君亲临现场体验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