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前文化的启示与感召

童猫35116419

<h1><b>前言<br></b><b>本文的标题原文为《发扬新愚公精神打造太行山海经之乡》。它是2010年我家孙先生在“当代儒商”特刊杂志上刊登的一篇的旧文。此文为山西长治隆重举办中华千秋和谐天下都城隍祈福节,首次将祭始祖、祭孔圣、祭城隍、祭佛祖并称“中华四大祭奠”,旨在创立中华祈福节倡导和谐祈福观,造福天下,强盛国家。<br></b><b>祈福节文献集刊登已有15年之久,这旧文篇幅较长且内容较为专业,故我一直没有发表。2024年随着“三星堆”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三星堆”文化也成为了当今最为热门的话题。不断出现的史前文明遗迹,让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人类文明是地球唯一的文明时代吗?那些古籍中记载的究竟是神话故事还是真实存在?<br></b><b>人们对愚公精神、神话与山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近网上有人把“愚公精神”编成了脱口秀“愚公他宁可搬掉一座山,也不愿意搬家……为什么要搬山呢?…”在这里我不作脱口秀的评论,因我母亲祖籍是山西人,太行山上党仙境乃是史前巨著《山海经》神明文化的发祥地,这里蕴含着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神农植谷的传说等。大千世界遵循一切物种起源、生存、发展、衰亡、变异的规律,周而复始地提升或前进。借这样的氛围发表此文,旨在让大家了解上党这个“神话故乡”在中华文化中的华光丰彩。<br></b><b>2025年开年,在神话故乡祈福节推出本文,致力于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真诚希望中华千秋和谐天下!</b></h1> <h1><b>作者:孙庆芳<br></b><b>一、新愚公精神<br></b><b>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br></b><b>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山的北面有位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着山走,于是召集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削平险峻,使道路直通豫州的南边,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一年时间,才能往返一次。河曲一位叫智叟的人笑着劝阻他们,说:“你也太不明智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对泥土和石块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道:“你的思想太过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用发愁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去禀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br></b><b>这个事件虽然早就出现了,《列子》也早已成书。但是在古代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人们把日月山川,视为上天的直观体现,大山都是被祭祀的主体,挖山掘岭,一向为忌。所以这件事虽然很感人,很有哲理,很能启发人,但是一直不为广泛流传。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就如同老愚公隐逸山林不声不响了。我们把那段被尘封的愚公姑且称之为老愚公吧。<br></b><b>愚公的再度出现是在20世纪初的1918年著名学者傅斯年在《新潮》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上发表的《人间问题发端》中引用并发挥,愚公移山开始老树重开。重新在学术界予以重视。他在文中写道:“为公两层意思,形容得极明白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为乎’一句话,尤其好。我们可以从这里透彻的悟到,人类的文化和福利,是一层一层堆积来的,群众是不灭的,不灭的群众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界的。末一节话虽荒唐,意思乃是说明努力的报酬。但让群众永远努力做去,没有不‘事竟成’的。我们想象人生,总应当遵从愚公的精神。我的人生观念就是‘愚公移山论’。简截说罢,人类的进化,恰合了愚公的办法。人类所以能据有现在的文化和福利,都因为从古以来的人类,不知不觉的慢慢移山上的石头土块;人类不灭,因而渐渐平下去了。然则愚公的移山论,竟是合于人生的真义,断断乎无可疑了。”这是倡导新愚公精神的发端。<br></b><b>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是第一个看到愚公精神精髓的。他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时多次以愚公为喻来激励党员和民众。毛泽东多次引用愚公移山。1938年12月1日在抗大第4期第一、三、四大队15个队毕业典礼大会上讲话;1939年1月28日在抗大第5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都进行了引用。特别是1945年5月3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闭幕词中讲道为“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并引用了《列子》愚公移山的原文。以“愚公移山”的事迹为背景启示全国人民,自此愚公移山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鼓舞了无数的志士仁人,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br></b><b>毛泽东把《愚公移山》的事迹升华为民族精神,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内在含义,也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愚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崛起奋进的精神,是促进发展、创造奇迹的巨大动力。愚公移山是民族的风骨。在新中国最艰难的时期,毛泽东更是倡导全国人民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造中国。1957年10月,毛泽东为山东厉家寨题下了著名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这八个字后来成为了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建构和谐社会,创造物质丰富,子子孙孙都要好好发挥继承的宝贵财富。老愚公的移山是惠及自家子孙,经傅斯年、毛泽东所重新推出的愚公,不只是为自家的出入方便而挖山不止,而是为了天下人的福祉而不懈的奋进,是崭新的愚公精神,是我们所要发扬的新愚公精神。<br></b><b>二、神话与《山海经》后续:</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