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安文化记忆馆(邓家骅故居),邓拓祖居,邓氏宗祠游

车轮滚滚

<p class="ql-block">每年都要去东泰千广场好几次,吃饭,看电影,购物,就没想到广场边建有这么丰富的晋安文化记忆馆,他设置在邓家骅故居内,连着还有邓拓的祖居和祠堂,以及房地产开发的小公园。值得来泰千广场购物的市民可以抽空一游,让自己对晋安区的发展和文化有深度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邓家骅故居。晋安区区级文保建筑。邓家骅(1867~1921年),字肖良,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曾任北洋舰队"康济"号二副、"海筹"号舰长。故居位于岳峰镇竹屿村,建于清代,占地约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为封火墙,有东、西两个院落,均为两进,采用福州地方建筑传统手法建造而成,以七个屋檐叠落式山墙为标志,2020年从竹屿路中间平移迁至竹屿路东侧的现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时曾指示: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现在政府,都是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保护好古民居文化,不因拆迁建设而灭失。</p> <p class="ql-block">馆内有介绍寿山石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对了解晋安区寿山石文化有很大的帮助。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时为保护寿山石文化做了许多努力和指示。并为寿山石展做序。来福建省已久,早闻寿山石有"天遣瑰宝"、"石中之王"的美誉,也睹其"国色天姿"之精妙,但总觉意犹未尽。寿山石独居福建省福州寿山之一隅,其质地之佳,色彩之艳,品种之多,开发之早,论著之丰,影响之广,殊是难得。"一两田黄三两金",寿山石在古代即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豪商巨贾收藏的珍品。"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寿山石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化收藏品,这也为寿山石产业的发展展示了广阔前景。挖掘寿山石文化优势,做好寿山石文章,推进寿山石产业发展,一直是我在福州工作期间的一大心愿。值得欣慰的是,在世纪交接之际,寿山石参评"国石"并位列候选石石类之首。晋安区先后荣获"福建省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寿山石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晋安区政府又乘势而上,举办了以"发挥优势,弘扬国粹,促进发展"为主旨的首届寿山石文化博览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欣然之际,我又再临寿山乡,详细听取了晋安区政府"以石为媒",以"十个一"工程为重点,推进区域旅游、文化社会事业发展的寿山石产业发展规划的汇报,甚觉可喜,并由省政府拨资促进加快"中国寿山石馆"的建设。《中国寿山石文化大观》的编辑出版,即为"十个一"工程之一。全书洋洋近30万字,既是对寿山石形成、开采历史、藏量分布、寿山石分类、价值的深入考证,又是对寿山石名品、雕刻艺术乃至雕刻艺术流派、艺文的详尽探究,既有寿山石民间传说、文化活动的生动记载,又极具鉴定与品评价值;既是对寿山石的文化科学严谨考证,又不失谐趣赏玩价值。该书凝聚了省内外数十位从事寿山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寿山石雕刻工艺大师的研究成果,参阅大量古今学术专著,历经一年多,精心编辑而成,堪称寿山石文化之大全。该书的出版,对于提高寿山石文化研究的系统性,打好寿山石文化品牌,推动寿山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愿这一积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借新世纪赋予的长风,绽放光芒,为民族文化艺术再添姿彩。是为序。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习近平。2001年2月1日。</p><p class="ql-block"> 挖掘寿山石文化优势,做好寿山石文章,推进寿山石产业发展,一直是我在福州工作期间的一大心愿。习近平。2001年9月,《中国寿山石文化大观》首发式在北京举行。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为该书作序,对寿山石参评"国石"并位列候选石之首表示欣慰,肯定了晋安区发展寿山石产业的努力。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支持下,寿山石文化持续繁荣、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寿山石产业。寿山石雕技艺精湛,素有"天下石、福州工"之美誉,已有19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06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寿山石产业规模大,从业者众多,集中于鼓山镇,有"石产寿山、艺出鼓山"之说。全国唯一的寿山石专业博物馆﹣﹣中国寿山石馆,福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寿山石古矿洞,均坐落于寿山乡寿山村</p> <p class="ql-block">寿山石产业,寿山石雕技艺精湛,素有"天下石、福州工"之美誉,已有19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06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寿山石产业规模大,从业者众多,集中于鼓山镇,有"石产寿山、艺出鼓山"之说。全国唯一的寿山石专业博物馆﹣﹣中国寿山石馆,福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寿山石古矿洞,均坐落于寿山乡寿山村。</p> <p class="ql-block">馆內还设有软木画展。都是当代民雕刻家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馆内图文并茂的介绍晋安建设的发展史。2021年,晋安湖公园开园,串联鹤林生态公园、牛岗山公园,组成福州城区最大的海绵生态公园即晋安公园,面积逾1700亩,呈现"北山南湖、一水贯穿"的城市生态绿轴,成为福州城市新地标。2023年,福州地铁4号线开通,"换乘之王"贯穿东二环片区;福州市文化馆新馆、市少儿图书馆新馆环晋安湖而立,提升片区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环晋安湖区域消费中心逐渐成型,助推东二环片区高质量发展。</p> <p class="ql-block">2011年3月28日,晋安鹤林片区横屿组团征迁工作正式启动。福州东城区蝶变由此开始。2012年9月26日,《福州市鹤林片区横屿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规划范围东、北至温福铁路,西、南至东二环、化工路,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建设集商务办公、商业、高尚居住为一体,配套设施完善的宜居生活新区。2015年12月30日,福建省单体最大的城市综合体在东二环开业。东二环商圈蓬勃发展,成为福州市核心主流商圈。2016年9月,岳峰镇桂溪社区成立,依次引入全国首家两岸社区交流中心、福州首个台胞公租房项目,打造两岸融合示范社区、福州市精品社区。2017年,牛岗山公园开园,鹤林生态公园动工建设。鹤林片区是福州海绵城市建设划定的首批试点区域之一。鹤林生态公园是晋安区首个生态公园。2023年,福州地铁4号线开通,"换乘之王"贯穿东二环片区;福州市文化馆新馆、市少儿图书馆新馆环晋安湖而立,提升片区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环晋安湖区域消费中心逐渐成型,助推东二环片区高质量发展。</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馆内还设有游客服务中心,中心有详细介绍晋安吃,住,行,游的方方面面。晋安生态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被认定为首批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市、区)。全区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 A 级旅游景区11家,数量居 州首位。北峰山区素有"福州后花园"之称,近年来持续打响"乡约北峰"全域旅游品牌。寿山乡九峰村、前洋村等10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十四五"期间,晋安致力文旅强区突破,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晋安提出的"旅游兴乡"重要要求,全力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鼓岭(鼓山)创建5A级景区、新创一批高等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购在晋安。晋安城区形成四大商圈:东二环商圈、五四北商圈、世欧商圈、宜家商圈。东二环泰禾。</p> <p class="ql-block">吃在晋安。北峰八大碗城区招牌菜</p><p class="ql-block">晋安城区有不少不同风格的招牌菜,受市民和游客喜欢葱油饼、桂香百豆糕双拼、红菇土鸡汤、田园绿客热捧,既有传统闽菜,又有异地特色菜,比如冻花蟹、卷、传统极品锅、特色陈皮骨、手撕羊排等。果木烤鸭、荔枝肉、手工蔬菜饼、烤乳猪、羊烧排、炸虾。</p><p class="ql-block"> 网红打卡线:古城遗址公园→飞云峡→九峰村/山溪村NO .2</p><p class="ql-block">康养祈福线:林阳寺→汇雅温泉/美人谷温泉/川捷休闲文体旅游区</p><p class="ql-block"> NO .3生态探幽线:皇帝洞→畲家百年蓝府→汶洋荷园NO .4国石探宝线:中国寿山石馆→寿山石文化街→寿山石古矿洞NO .5鼓岭避暑线:鼓岭邮局→万国公益社→柳杉王公园→宜夏别墅→柱里景区→鼓山风景区NO .6亲子采摘线:前洋村龙晶葡萄园/上寮村西洋葡萄园→鹏飞农场→悦农庄采摘游 NO .7</p><p class="ql-block">夏日亲水线:飞云峡景区→皇帝洞</p><p class="ql-block"> NO .8诗意民宿线:九峰村(山田雅舍)→山溪村→几何坞/岭居</p><p class="ql-block">→鼓岭民宿NO .9红色感怀线:八·一七公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NO .10城市呼吸线:福州国家森林公园/金鸡山公园→晋安公园(牛岗山</p><p class="ql-block">公园、鹤林生态公园、晋安湖公园)→晋安河公园</p> <p class="ql-block">馆内设有审批非物质文化时间轴?寿山石雕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软木画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8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店腰鼓,</p><p class="ql-block">鼓山闽剧,列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鼓山秧歌,鼓山高跷旱船,新店腰鼓,鼓山闽刷,岳峰舞龙岳峰舞狮列入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日溪會族婚礼,日溪南族服饰,日溪乌饭节列入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州木雕(象园),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香店拳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马王信俗,列入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12月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米龙习俗,纸翻花制作展示及贯口技艺,福州传统脱胎漆艺彩绘技艺,八步拳,鸣鹤拳,罗汉拳列入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审知信俗,列入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3月,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1月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地术拳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晋安位于福州城区东北部,享平原之利,蕴山林之美,接三县、连四区、通八方;为六个市辖区之一,辖9个乡镇(街道),总面积5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9万人。晋安孕育闽越灿烂之文明。古城遗址见证福州2200多年建城史;王审知信俗、白马王信俗架起海峡两岸交流桥梁;寿山石雕、软木画、福州木雕(象园)等众多非遗传承地方文化 色。历史如河,川流不息。解放福州第一枪在苍莽北峰打响,全省首个民办开发区﹣﹣福兴经济开发区在鼓山兴起,鼓岭故事传颂着中外人民深厚友谊。栉风沐雨、砥砺奋进。自1996年建区以来,晋安实现了从"郊"到"城"的华丽蝶变,一座气势恢宏的活力新城从历史中走来,承载文化记忆,开创美好未来,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幸福新晋安奋勇前行。晋安以邓家骅故居和邓拓祖居为文化载体,让"两邓"建筑活起来,生动呈现"晋安文化记忆馆",带我们鉴往知来,品味晋安。承担新使命,诞生新晋安。晋安的定名,由习近平同志亲自关心审定。经区划调整,福州市郊区更名为晋安区。1996年元旦,晋安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福州主城区的拓展地带。这是福州市委、市政府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福州总体发展大局,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打开城市空间格局,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打下历史基础。"十四五"期间,晋安区将在更高起点上,奋力谱写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新篇章,锚定经济强区、创新强区、数字强区、文旅强区、生态强区、教育强区"六个强区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市域社会治理、对台融合发展、干部队伍精气神"六个走在前列",争当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排头兵。晋安史话,千年禅林。晋安古刹众多,民间香火鼎盛。福州现存的五大千年禅林(鼓山涌泉寺、福州西禅寺、闽侯雪峰寺、北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晋安独占三席。鼓山涌泉寺为闽刹之冠,是台湾早期佛教四大佛系的祖庭,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北峰林阳寺位于寿山乡石牌村瑞峰山南麓,每到冬季,千株梅花相继绽放,美不胜收,是福州知名赏梅景点。象峰崇福寺位于新店镇鹅峰村象峰南麓,号称"江南第一尼众丛林",是日本长崎崇福寺的祖庭两岸信俗。先后形成于晋安的白马王信俗、王审知信俗,为两岸民间交往搭建了桥梁,展示了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是两岸一家亲的重要体现。白马王信俗,见义勇为,造福百姓。白马王祖庙位于鼓山镇鳝溪,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西汉时有巨鳝在溪中危害人畜。闽越王郢第三子白马三郎为民除害,舍身射鳝,人马与鳝俱亡。乡人立庙祀之。白马王信俗彰显了见义勇为、造福百姓的人性光辉,信众遍布闽台地区,2018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习近平。闽都古韵。福建古称"闽"。《山海经》记载:"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远古时期,晋安区境内平原地域多浸于海中,北峰为森林覆盖,属蛮荒之地。据考古推断,早在新石器时期,晋安新店地区便有先民繁衍生息,遗留至今有浮村遗址、盘石山遗址、罗汉山遗址、新店古城遗址。这些遗址为现代人勾勒出先民们生活劳作的场景,见证了闽都文化的起源和灿烂光华。远古时代周。浮村遗址位于新店镇浮仓山东部,发掘于1957年。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建筑遗存物三大类,其中石器、陶器4435件,板瓦、筒瓦10000多件。据考证,浮村遗址的石器、陶器与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文化遗址上层的遗存物相似,系同一时期的文化遗物;板瓦、筒瓦与崇安汉城出土的汉代建筑遗存相似,为汉代遗物。盘石山遗址位于新店镇盘石山西南坡,1988年1月采集到容器陶片178件。陶片可分为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黑陶、印纹硬陶,其中印纹硬陶占多数,部分硬陶的表面还施一层薄釉。据专家鉴定,这些陶片多为商周时期的遗物,少量为新石器时代和战国秦汉时期的遗物。罗汉山遗址位于新店镇罗汉山。2006年,福州市考古队在地表采集到大量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片和少量磨制石器,随后对该遗址所在山体的东坡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陶片。2008年,福州市考古队进一步考古挖掘时,又意外发现一处重要的宋代墓葬群,其形制为福州地区首次发现。</p> <p class="ql-block">周至汉,新店古城遗址,福州第一城。《史记·东越列传》记载:"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2200多年前,越王勾践后裔无诸迁居闽地,佐汉灭秦,复立为闽越王,并在新店镇古村建城。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受中央政权认可的闽越王封号。无诸成为名副其实的开闽王。越王国存立92年,是华夏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随着新店古城遗址考古工作的进展,闽越国的辉煌一步步呈现在世人眼前,为福州的史内涵增添厚重一笔。越来越多的线索指向新店古城就是闽越王无诸时期建造的王城﹣-州第一城。这是福州根之所在、源之所系,是福建文明有文献记载的岁月起点,是历史文化名城州中轴线从北向南的地理起点。鼓岭避暑文化。鼓岭夏季气候凉爽,最高气温30℃左右,比市区低5°℃~7℃。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后,陆续有外国人前来避暑,"宜夏"美名远播。1886年,英国的任尼医生在鼓岭租地建起第一幢外国人度假别墅,此后逐渐形成具有完善设施的避暑地,其开发历史比江西庐山牯岭还早10多年。鼓岭位于晋安区宦溪镇,平均海拔800米,风光秀丽,气候宜人。鼓岭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Rev . Philip Pitcher 毕腓力牧师所著《鼓岭及其四周概况》一书中。至1933年,鼓岭编列门牌的避暑别墅有117处,设有夏季邮局、医馆、万国公益社等。在鼓岭的外国人与纯朴的乡民和睦相处,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图景。</p> <p class="ql-block">鼓岭位于晋安区宦溪镇,平均海拔800米,风光秀丽,气候宜人。鼓岭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Rev . Philip Pitcher 毕腓力牧师所著《鼓岭及其四 概况》一书中。至1933年,鼓岭编列门牌的避暑别墅有117处,设有夏季邮局、医馆、万国公益社等。在鼓岭的外国人与纯朴的乡民和睦相处,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图景。鼓山拥有福州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石径古道,是市民周末健身登山的首选。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听闻群众反映鼓山登山道太挤、夜间没有路灯后,亲自指示新建两条登山辅道,并拨专款启动了登山古道路灯建设工程,他说:"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研究人民关心的事,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样才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后来,新建的两条登山道分别取名为"松之恋"和"勇敢者之路"。所有登山道都新修造型古朴的路灯,群众夜间登山更安全,也延长了登山活动的时间,让广大登山群众受益。鼓山位于福州城区东部,海拔998米。1600多年前,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有"右旗左鼓,全闽二绝"的记载鼓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9.7平方公里,以摩崖题刻和千年名刹著称,历史遗存积淀深厚、自然景观资源丰富。</p> <p class="ql-block">馆内设有个晋安区名人馆,在电脑上详细介绍了各位名人为晋安区做出的丰功伟业。这种形式非常好,让后代永远记住那些为晋安建设贡献的前辈,不忘初心,铭记历史,发展才会更有持续的基础。我也撷录下来,供游友学习。</p> <p class="ql-block">  许份。(1079-1133)许份,字子文,闽县东山乡(今晋安区鼓山镇横屿村东山)人,宋元丰三年(1079年)生,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许份是许将的儿子,早荫为右承务朗,监国子监书库,所以见闻广博。进士试时,徽宗亲览对策,称叹不已,并亲自在便殿召见,授秘书省校书朗,不久兼实录院检讨,又兼国史编修,后历官至徽猷阁待制,出知邓州(今河南邓县),兼荆南西路安抚使朝奉大夫,特封闽县开国子。许份为官,政尚宽简,民相戒不犯,一路狱空。为他又体恤民情,邻路饥荒,他奉召赈济,收容难山民,每3日必亲临,劳问病苦,给以医药,救活饥年民1600余人。许份调任京官的时候,邓州人民"遮道泣留",并立祠纪念。许份还京提举万寿观,后调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进封开国伯,又改知扬州(今江苏江都),兼任淮南东路兵马铃辖。时金人南侵,徽宗流幸扬州,以州署为行宫。许份设幕次于行宫旁,以宿卫,并奉命弹压行宫一行军马。徽宗过江后,仍留后妃亲王帝姬等在扬州,委许份护卫。因此许份护卫有功,升龙图阁直学士。其冬,金人又入寇犯阙,许份檄一路兵马入援,解毫州(今安徽毫县)之围。不久徽钦二帝北狩,许份号绝仆地,上表劝进康王与南都即位。康王另有所用,许份以"积忧成疾"为由,力请宫祠。于是提举亳州明道宫,回福州东山,住大乘寺。绍兴三年(1133年)病逝于僧舍 年54岁。</p><p class="ql-block"> 黄林(1152--1221)黄翰,字直卿,南宋闽县(今晋安区岳峰镇东门村浦下)人,祖籍长乐,幼欲从朱熹受业,适逢朱熹外出,黄翰竟寓居等待两个月,使朱熹大受感动。入学后,"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倚或至达曙",志坚思苦,因此朱熹赞他"与之处甚有益",并以女妻之。后朱熹在建阳建成"竹林精舍",请他代为即席讲学。朱熹又委托黄翰编撰《家礼》一书中的丧、祭部分。书成,评曰:"所立规模、次第,缜密有条理 。宋庆元末年(1200年),朱熹弥留时,把所著之书,全部面托给黄翰,并立遗嘱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逝世后,黄翰持"心丧"3年。后调嘉兴府石门酒库,不久为抚州临川令,改知临江军,但未上任,又知汉阳军。汉阳为吴、蜀要冲之地。黄翰在任。校阅卒伍,召募壮勇,修军政,严法纪,固边备,坚决抗金,上下皆服。不久知安庆府,又改知和令州。黄翰力辞,入庐山,盘旋玉渊三峡间,缅仰朱熹所游旧迹,讲乾坤二卦于白鹿书院。未几,召除大理寺丞,但黄不受,归故里著书立说,为理学大儒。后朝廷又命他为潮州知府。他仍力辞不就,于是主管毫州明道宫,才一个多月病逝,追谥为文肃,称勉斋,归葬北峰石牌村。遗著有《黄勉斋集》。</p><p class="ql-block"> 许天锡。(?-1508)许天锡,字启衷,号洞江,闽县东山乡(今晋安区鼓山镇横屿村东山)人,宋状元许将的后代。高祖父定安,寄养在母亲娘家,所以改姓王,直到锡出仕,才恢复许姓。天锡祖居洞江,故号许洞江,但至天锡时,已迁居嵩山(今鼓楼区仙塔街)。天锡幼时学《易》于陈豸、史崇蓝。弘治六年(1493年)登进士,授庶吉士。弘治十一年为吏部给事中,极言直谏,同何天衢、倪天明一起称"台省三天",并负时望。他曾上书"整肃图书",刊行经史:又视察兵事,据实上报;还营救徐淮冤狱,反对文森等人以直言交"部议"。弘治十七年,凤阳大雨,死者1000多人,朝廷大惊,说天变有异,广求直言七策。天锡乘机上奏人事考核等策,经采纳,令两京四品以上官员皆自己检查侯令;五品以下6年考核一次。嗣后天锡又深入调查牛马房,上奏14条改革意见,付诸实施,每年节省饲料费50余万两。正德元年(1506年),天锡升工部左给事中,奉命册封安南国王,途中又升都给事中。安南国王厚赠金银,但他分毫不受,纪诗曰:"青茅又喜重苞贡,薏苡何须满载归"。安南国建"却金亭"纪念其高风亮节。正德三年(1508年),天锡回国,刘瑾当权,国事大变,敢言者皆受贬斥。天锡愤极,他连夜草疏弹劾刘瑾贪污的几十个情节,进行"尸谏"。但这一夜妻子和儿子都不在家,唯有一个侍童在侧,天锡把奏疏交给侍童,令他托人交给朝廷,后既自缢身死。侍童怕惹祸烧身,藏了奏疏逃避他方。事过3天,锦衣卫点卯检查,才发现天锡已经身死。嘉靖时,刘瑾被诛后,天锡的儿子许子春才上疏辨冤。朝廷诏赐祭葬,大书墓碣"赐一品祭葬洞江许公之墓"。天锡著有《黄门草》诗集,其中有18首被 清郭柏苍的《全闽明诗传》。</p><p class="ql-block"> 龚用卿(1501--1564)龚用卿,字明治,号凤岗,怀安县东门乡(今晋安区岳峰镇东门村)人,明弘治年间生。明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中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左春坊、左谕德、翰林院侍读直经筵,每进讲志存规讽。参预修撰《明伦大典》《大明会典》。嘉靖十五年奉诏出使朝鲜,归国时婉言谢却朝鲜国送的贵重礼品。回国复命,上疏三事,皆见嘉纳。擢南京国子监祭酒,申饰监规,士习一变。不久以病归福州,死后葬福州吉祥山。龚用卿著有《使朝鲜录》《凤岗文集》等,生前多次游福州鼓山,留有诗句:"凭栏凝睇处,海上有归帆""雾迷攒岭树,风逐渡江云""一水环孤屿,群山抱远树"等。</p><p class="ql-block"> 邓原岳(?-1603)邓原岳,字汝高,闽县竹屿乡(今晋安区岳峰镇竹屿村)人。原岳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选户部主事,督察浙江省,又奉命主持广东考试,升任云南按察事,领提学道,亲自注释文选,教育学生。云南学风大为振作。但税官欺侮学子,气焰嚣张。原岳不畏权势,下令逮捕,并以严办,使正义伸张。原岳曾参加平定缅甸的 筹策",事成后皇帝为他记功,赐帑金,升湖广参议,负责兴修水利,开发屯田,大有成绩。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任试院主考,在废卷中发现贺逢圣的文章难得,即予提擢。逢圣知道后,十分感激,要送礼,但被谢绝。不久,原岳冒病抵淮督饷,事成升湖广副使,但他已经逝世了。邓原岳诗文清丽,为福州"竹林七贤"之一,有《西湖棹歌》名闻遐迩:"湖上西风吹鬓寒,澄澜阁外雪初残。扁舟暂膳梅花岛,缥缈瑶台十二阑。""漾漾波光荡绮霞,满天风露冷仙槎。夜深爽气侵入骨,齐傍菇芦看月华"。</p><p class="ql-block"> 魏秀仁(1819--1874)魏秀仁,字子安,又字子教,闽县东门乡(今晋安区岳峰镇东门村塔头)人,清嘉庆十四年(1819年)生。道光二十六(1846年)举人。秀仁屡赴礼部试,皆不第,遂决意进取,游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作官府幕僚。后主讲于渭南(今陕西渭南县)、成都(今四川成都市)等地书院,曾任成都芙蓉书院院长。同治元年(1862年)兵连祸结,秀仁的父亲和弟弟都死于兵祸。他倾家荡产,唯带残书稚妾,寄命一舟,千山万水回福州故里,闭门著述。秀仁著作主要有小说《花月痕》,其《自序》曰:"见时事多可危,手无尺寸,言不见异,而肮脏抑郁之气无所抒发,因遁为裨官小说,托于儿女之私,名其书曰《花月痕》"。《花月痕》亦题《花月痕全书》《花月因缘》《花月痕全传》。作者自署"眠鹤主人编次"。情节委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名著。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闽双笏芦的原刻本之后,各地争相翻刻。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重新整理出版。此外,魏秀仁还有《石经考》《咄咄录》《塞塞录》《陵南山馆文集》《碧花凝唾集》等30多部书稿,但多未刊行。同治十三年(1874年),魏秀仁逝世,年55岁。</p><p class="ql-block"> 魏瀚(1851--1929)魏瀚,字季渚,闽侯县东门乡(今晋安区岳峰镇东门村)人。同治五年(1866年),魏瀚考取马尾船政前学堂制造班,毕业后留在船政局供职。光绪元年(1876年)游历欧洲,光绪三年奉命留在法国为正式留学生,入削浦官学,兼学钢铁甲舰、枪支制造和法律等,光绪五年学成回国在船政工程处供职,第二年被派往德国监制定远、镇远两舰,直到光绪八年才回船政局 、镜清等舰的设计工作。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马江之战前,魏瀚请求备战,不允,结果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魏瀚" 报仇雪愤之心,寄于监作考工之事",试制新式双机钢甲兵船,光绪十五年,竣工,命名为"平远",拨北洋水师使用。但因"平远"试洋时小抽气机轴折损遭谤议,并受法员杜业尔等的排挤,只得离开船政局,充当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杜尔业聘期已满,福州将军崇善奏荐魏瀚为会办船政。魏瀚莅任,即查明杜尔业专擅立约、暗使船政局受亏数以百万计的情状,迫使法国驻上海领事和清外务部浙江宁绍道台高英到福州联合勘办,遣退杜尔业,废立约,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但不及两年,魏瀚因不肯迁就崇善以船政机器铸造铜元的奏议,参革去职,随被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任。光绪三十三年,春煊任邮传部尚书,仍举荐魏瀚到部工作,后派任广九铁路总办。宣统二年(1910年)魏瀚调任海军部造船总监。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任福州船政局局长。民国4年率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员生10人,赴英国学习制造飞机和潜艇,其间曾一度代理中国驻英海军留学生监督。民国11年回国,民国18年在河南六河沟煤矿公司寓所病逝,年78岁。</p><p class="ql-block"> 龚用卿(1501--1564)龚用卿,字明治,号凤岗,怀安县东门乡(今晋安区岳峰镇东门村)人,明弘治年间生。明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中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左春坊、左谕德、翰林院待读直经筵,每进讲志存规讽。参预修撰《明伦大典》《大明会典》。嘉靖十五年奉诏出使朝鲜,归国时婉言谢却朝鲜国送的贵重礼品。回国复命,上疏三事,皆见嘉纳。擢南京国子监祭酒,申伤监规,士习一变。不久以病归福州,死后葬福州吉祥山。龚用卿著有《使朝鲜录》《凤岗文集》等,生前多次游福州鼓山,留有诗句:"凭栏凝睇处,海上有归帆""雾迷攒岭树,风逐渡江云""一水环孤屿,群山抱远树"等。</p><p class="ql-block"> 邓原岳(?-1603)邓原岳,字汝高,闽县竹屿乡(今晋安区岳峰镇竹屿村)人。原岳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选户部主事,督察浙江省,又奉命主持广东考试,升任云南按察金事,领提学道,亲自注释文选,教育学生。云南学风大为振作。但税官欺侮学子,气焰嚣张。原岳不畏权势,下令逮捕,并以严办,使正义伸张。原岳曾参加平定缅甸的"筹策,事成后皇帝为他记功,赐帑金,升湖广参议,负责兴修水利,开发屯田,大有成绩。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任试院主考,在废卷中发现贺逢圣的文章难得,即予提擢。逢圣知道后,十分感激,要送礼,但被谢绝。不久,原岳冒病抵淮督饷,事成升湖广副使,但他已经逝世了。邓原岳诗文清丽,为福州"竹林七贤"之一,有《西湖棹歌》名闻遐迩:"湖上西风吹鬓寒,澄澜阁外雪初残。扁舟暂膳梅花岛,缥缈瑶台十二阑。""漾漾波光荡绮霞,满天风露冷仙槎。夜深爽气侵入骨,齐傍菇芦看月华"。</p><p class="ql-block"> 林元珠(1864--1935)林元珠,字石斋,闽侯县后屿乡(今晋安区鼓山镇后屿村)人。林元珠的父亲林淑钦,石雕艺人。元珠幼承家传,长成又另拜寿山石雕东门派的鼻祖林谦培为师,其印钮、博古及圆雕无所不工。清末名流陈宝琛、广东布司龚易图等争相请他到府制钮,凡数年之久,艺声大振。元珠为官家制钮的同时,乘此饱览清宫《藏宝图录》及古雕名家真迹,眼界大开,其技法更上一层楼。时人评述,他所作的兽钮,筋力道健,特别着意于须、鬃、毛发的处理;行刀流利,精致活泼;螭虎穿环,飞鳌水兽,尤为精妙;人物雕刻,于单尊外,尚以半悬身法作群雕,皆古拙朴茂。时人争相收藏。民国24年(1935年),林元珠逝世,年71岁。他的徒弟郑仁蛟等,也卓有成就,一脉相承,一个东门派。</p><p class="ql-block"> 邓家骅(1867一1921)邓家骅,字肖良,闽侯县竹屿乡(今晋安区岳峰镇竹屿村)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奉派为第三期出洋留学生,光绪十六年学成回国,在北洋舰队"康济"号任二副。光绪二十一年参加中日甲午海战,侥幸生还,但因败绩被遣返家乡。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邓家骅同叶祖理等被起用,率舰南下,驻防广州,不久刘冠雄为海军总长,升家骅为"海筹"舰长。民国7年(1918年)广州政府讨闽军入闽,驱逐福建督军李厚基。邓家骅的"海筹"驻在马尾,便护送李厚基离开福州。此后"海筹"在船厂检修,邓家骅乘暇回竹屿改邓原岳读书处为"两等小学",颇有名声。民国10年(1921年)逝世,54岁。</p> <p class="ql-block">  黄光厚(1872一1937)黄光厚,字友亭,闽侯县新店汤斜村(今晋安区新店镇汤斜村)人。幼时在崇福寺乡塾启蒙,后受业于福州越山、凤池、致用等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中式举人,翌年会试成进士,以即用知县派广东省候补,任两广总督署委员,光绪三十四年转任广东省阳江县海关委员,宣统三年(1911年)升临高县宰。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光厚遂返里归隐,悬壶为业。民国3年(1914年)虽曾被邀请到广东大埔县为临时承审员,但仅半年又回里行医。光厚8岁既能诗能文,尤长书法;成进士后名满榕桓。有一次乡里演戏,他书一联:"尧舜生,者汤武净,桀纣三花,古今来许多世态;日月灯,河勿汉油,风雷鼓吹,天地间第一排场",引得福州北乡计半城人争相观摩。他还有许多的楹联名句,如题"思名日儿亭"联:"灵光巍焉,溯姐豆千秋,崇德报功,文集吉日椎牛隆飨祀;将军去也,看河山半壁,伤古吊今,斜阳立马重唏嘘"。题新加坡"胜丰酱园店"联:"胜算独操,出偏师而抵制商场,剧烈竞争,更见中华生色;丰功早建,挹漏后以保存国货,文明对待,后庶几欧亚称雄"等等,皆轰动一时。光厚在广东候补知县时,曾从羊城双门底罗某习医,尽得其传,归田后又致力于岐黄、仲景之学,光遂成福州名医。民国6年(1917年)夏间,有一许姓患者,神昏肢厥,奄奄一息,诸医所投的药方,以清心开窍为主,然病日深,后延他就诊,署大承气汤一方,患者服药当晚即泻下臭秽粪便甚多,而神志转清醒,危象尽除,举家喜悦,后更换竹叶石膏汤等方,不数剂即告痊愈。诸医惊服。光厚行医之道,重在医德,凡僧道及贫寒求诊者,一律免费。他说:"医即为人之司命,要专心致志,勿眈嗜好;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力挽危症,不计报酬"。自许"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因此医名日著。著有《藏拙斋医案医话》和《书还读我室》文集。</p><p class="ql-block"> 林旭(1875一1898)林旭,字墩谷,号晚翠,侯官县东门乡(今晋安区岳峰镇东门村)人。林旭父母早丧,自小赖叔父抚养成人。但他聪明过人,称"神童"。光绪十七年(1891年)淮扬兵备道沈瑜庆,重其才情,招其为婿,并请赴南京完婚。光绪十九年(1893年),林旭返福州科举,每试皆捷,为福建"解元"。后入京会试,两次皆失败。时值中日甲午海战败绩,林旭追随康有为,参加"强学会",又为首组织"闽学会",为维新变法积极奔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经翰林学士王锡藩奏荐,光绪皇帝召见林旭,九月五日授林旭四品卿衔,和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入军机处为章京,参预新政,时称"军机四卿"。林旭负责起草新政"上谕"和转呈各省奏折。但才3天,慈禧太后和直隶总督荣禄就密谋政变。光绪皇帝连下两道密旨,第二道就是由林旭交给康有为的。康有为要拉拢袁世凯,对太后发动"兵谏"。林旭反对,赋诗劝阻:"青浦饮泣知何补?慷慨难酬国士恩。愿为君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表示对袁世凯不能信任。以后袁世凯果然背叛,维新运动失败,林旭等维新志士被捕入狱。9月28日,林旭等6人同时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刑场,史称"戊戌六君子"。林旭临刑,神色自若,挥写血书给他叔父,并厉声责问监斩官:"吾何罪之有?"又仰天长啸曰:"君子死,正义尽!"是年,林旭23岁。遗有《晚翠轩诗》一卷。</p><p class="ql-block"> 萧治安(1884--1964)萧治安,福州郊区鼓山横屿村(今晋安区鼓山镇横屿村)人。生于一个"草药医"世家,幼得祖传,有丰富的医药知识。光绪二十九年又拜傅绍九为师,执意要学习"内服外敷草药治病的医术"。光绪三十一年,他才21岁,就开始悬壶开诊,不久就"门庭若市"。成医后,更精益求精,不但精读《灵枢素问》《外科正宗》等医典,还广收单方,甚至不惜重金向街头游方卖艺人购买良方,终以集百家之长于一身,成为"一代名医"。治安特别擅长于药汤、丸散丹膏,内服外敷。北郊一打铁工人,脚趾被铁件砸破,伤口发炎化脓,发冷发热,发冷时牙齿发抖竟然把舌头都咬断了。病人送到医院抢救,结论是:破伤风,因误了时间无法救治,只好准备其后事。以后求诊萧治安。治19安只给30多粒药丸灌服,当晚病人泻下一脚盆粪医木便,第二天便好了,半个月后还照样上工打铁。治安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经常为穷祖人义诊。民国时期福建省长萨镇冰号召福州日义诊3人。治安每日义诊都超过30人。此外他还经常上门送诊,不肯多收诊费,碰到灾年,施粥、施棺,皆要争先。治安十分重视培养医药人才,他对家里人说:"我祖孙三代不倦此志"。民国36年(1947年)他致力于创办"中医学社",亲任"中医学社"理事长,还编撰《民间草药单验方》《澳桥山馆医话》等,以传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治安中医外科诊所"与厦门、汕头制药厂配合,按临床常用中药处方,提炼成水剂、注剂,将中医药提高到新的水平。萧治安是1958年、1963年两届福州市政协委员。1964年逝世。1985年8月,为纪念和发扬萧治安医术,成立"福州市萧治安中医外科医院"。</p><p class="ql-block"> 方秉端(1885--1947)方秉端,字诚平,闽侯县新店厦坊村(今晋安区新店镇厦坊村)人,清光绪十一年(1855年)生,其先祖方卿缙武术超群,传侄方道夫,成"道夫法"。秉端自幼习"道夫法",稍大又拜虎拳大师周子和为师,专学"飞鹤拳",出手柔软,变化幽默,见力生门,功深莫测。秉端两法合一,自成一家。民国17年(1928年)赴南京"国考",名标黄榜,回省后任教育厅国术馆教育长,负责培训全省中、小学"国技"课,选送"国考"人选,还任中央国术体育研究会福建省分会委员、"国体"特训班大刀队顾问等。所训练的"大刀队"100多人,后编入国民军第52师卢兴荣部,赴上海抗日。秉端识五行,通易经,晚年以教拳为业,在福州、闽候、福清等地设馆传艺,授徒无数,民国30年(1941年)曾"死"后复生。民国36年病逝,年62岁。</p> <p class="ql-block">  邓萃英。(1885--1972)邓萃英,字芝园,福州郊区竹屿村(今晋安区岳峰镇竹屿村)人。萃英先毕业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与林觉民等人过从甚密,并一起参加同盟会,曾担任东京同盟会福建支部长。毕业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深造。辛亥革命后回闽执教,任福州师范学校校长。孙中山到福州视事,萃英晋谒,起誓:"此生愿遵守同盟会誓约精神,专心从事教育"。民国9年(1920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民国19年又为福建厦门大学校长,之后担任河南大学校长。他还当过福建省督学、教育厅科长、教育部首席参事、次长、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等行政职务。赴台湾后仍从事教育工作,被推崇为"当代儒宗"和"新闻学"的代表人物。1972年,在台北病逝。</p><p class="ql-block"> 张长弓(?一1936)张长弓,闽侯县桂湖乡(今晋安区宦溪镇桂湖)陈人,年青时在福州格致中学(今福州五中)读书,经江国荣、江涛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民国23年(1934年)7月,红七军团粟裕部由桂湖过境,长弓积极配合进行革命宣传。8月在龙头村大王庙聚众起义,宣布成立"闽侯五区苏维埃政府",亲任主席,挥臂号召:"我们应该争取以出其不意,先发制人,棋先一着地向桂湖反动民团夺取武器!"是月底,长弓即带领"区肃反队"及各乡苏维埃骨干分子,突袭民团,收缴步枪18支,子弹350斤,加强"肃反队"的自身武装。接着长弓又组织群众进行减租反霸的斗争,先后用武力镇压林则竹等5个土劣分子,于是革命秩序大定。为扩大斗争成果,长弓又率领桂湖苏维埃革命武装袭击九峰民团,并配合连江县苏区,打下仁山民团和。陈田民团,缴获枪支50支。同年10月20日,国民党政府调一个营部队包围桂湖,大肆洗劫。长弓带部队撤离桂湖,转移到连江县鸟洋山区,又退守至古田县,后只身到福清县开辟新区。民国24年回桂湖,重新组织革命力量,但积劳成疾,民国25年10月,弥留之际,对林大妹等20多个革命同志说:"我们桂湖革命同志的血,就是桂湖的光荣和伟大。我此次的病势,自知不起,已无生望,不得为革命效力,遗恨实深;仍望你们团结一致,对革命事业艰苦坚持,努力奋斗勿负党与人民的寄托"。吴启祺(1890--1957)吴启祺,福州郊区新店西园村(今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人。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父吴菊仁是一个穷苦的裁缝匠,常年为福州市回春药房职工缝缝补补,得来一些微博工资养家糊口。母务农,生活清苦。启祺青年时代,在福州传习所从事黄杨木雕,师事陈春润。陈氏善刻牛,故称"牛仔司"。启祺得其指点,亦善刻牛,过去老黄历封面的"木画春牛图",就是吴的作品,1954年在省工艺代表会上,获得嘉奖。民国三年(1914年),福州巡按使许世英,在国外带进一片圣诞卡,上有景画,交给牛仔司,牛仔司即会同启祺等人研制,遂创木画。启祺在20年代初期,学成回乡,一再反复探索试制,产品日臻完善,终于创立了景物生动的浮形半立体木画挂框新产品。经鼓楼前商品陈列所试销后,深受各界赞许,售价颇高,随即批量生产。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市内总督后开店设铺,为全国第一家木画店,开创了木画生产销售事业新纪元。木画产品问世后,工艺不断发展,30年代郭沫若慕名前来参观,大加赞赏,回去后又来函热情鼓励(函件在文革中遗失)。启祺在木画业开创初期,除家传外,又招收了不少内外地艺徒如岳峰村魏良栋、涧田村蔡兰弟、下井村陈协如、西园村陈树荣、陈锟等继承木画事业,均有新的发展。1957年,吴启祺病逝于福州西园,卒年67岁。</p><p class="ql-block"> 陈依九(1902--2001)陈依九,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坑头人,少年念成过几年私塾。自幼酷爱武术,学过狮拳、龙形拳、虎形拳、猴拳等。1921年侨居新加坡,又拜当地华侨"地术"名家陈阿银为师。不管严冬酷暑,他总是闻鸡起舞,从不间断。他得阿银师傅"地术"真传后,又吸收泰拳、跆拳道等东南亚各国优秀拳种,结合中国拳术,融会贯通,创出"地术"新法。他的双腿胫骨和裸部坚硬如铁,能经受一定重量铁锤的击打。练得两腿轻易地钳弯15毫米粗的钢条。他多次登台与外国人比武皆胜。1929年,曾在11个国家设擂比武的俄国大力士伯涅波夫在新加坡设下擂台,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年方27岁的陈依九(当时任新加坡武术会会长)目睹旅新华侨一个个被打下擂台,便奋勇迎战。他与伯涅波夫斗了几个回合未决胜负,伯涅波夫恼羞成怒,以雨点般的拳击想把陈依九逼至台边。在这紧要关头,陈依九使出地术地上连环招,双脚如钢般地扫过去,只见伯涅波夫的右脚胫骨卡然断折,瘫倒在擂台之上。从此,"神腿九"名噪东南亚。"地术"又称犬法、狗拳,相传是明末泉州白莲庵庵尼所创,套路特殊,灵活多变,后将技艺传于永春陈彪,陈彪又传子陈阿银。该拳法还有单刀、双刀、三节棍、棍法等多种地术拳械套路,具有较高的健身和自卫价值,在福建流传甚广。1932年,陈依九带高徒周金伙、陈承海等人在广西省南宁市举行的全国第一届武术观摩交流会,周金伙、陈承海表演狗拳技击散打,获特邀奖。1979年,他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会,表演"我拳"绝技﹣-"飞腿绊双人",技惊全座。198年11月,他以福州市武术友好访问团团员的身访问日本,表演少林狗拳,轰动了日本武坛;本国武术家进行武术交流得过感谢奖。1988年,他在福州举行的国际武术交流会得过表演 ,并评上国际武术贡献奖。陈依九曾担任福建省武术协会委员、福州市武术协会顾问、福州市武术馆馆长、福州市武术协会委员、福州市武术协会地术研究会顾问兼名誉会长、福州市郊区武术协会顾问等职。1984年,他出任福州武术馆馆长后,更加热心中华武术的研究,发扬中华武术之宝藏,他整理了少林狗拳拳谱,无私贡献给国家,使少林狗拳的秘密公诸于世。他指导学生编写的《福建地术》《福建少林狗拳》《少林狗拳实战术》等各书已先后出版。陈依九2001年病逝,卒年99岁。</p><p class="ql-block"> 邓叔群(1902--1970)邓叔群,字子牧,福州郊区竹屿村(今晋安区岳峰镇竹屿村)人。民国4年(1915年),邓叔群入北京清华学堂,民国12年毕业后被选派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民国17年提前一年毕业,获植物病理学博士和森林学硕士学位,并获"金钥匙"奖。叔群谢绝美国的高薪聘请,坚持回国服务,先后在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当教授。民国21年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华文教基金董事会研究员、中央研究员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民国26年,被任命为林业实验研究所副所长。抗日战争爆发,他随院迁往广西阳朔,后又移四川北碚,率领西南森林调查团,深入原始森林,坚持工作。民国30年,邓叔群拒绝林业部副部长职务,搬家到甘肃卓尼的原始林区,专事研究大西北与黄河上游水土流失的问题。之后,他在国内第一个提出有关生态平衡的理论,设计兰州南北干旱地区"水平沟"造林方案,还身体力行在洮河上游的卓尼县买了一大片森林,设置"洮河林场",作"更新量和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经营方法实验。民国35年,他回研究院任研究员,创设森林生态研究室,研究真菌。民国37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民国38年上海解放前夕,上海中央研究院两次动员他去美国、加拿大考察,又动员他带家眷赴美国或台湾定居。他都没有去。借口出差,到东北解放区去,负责编写一套约20本的林科大学教材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叔群曾率队赴小兴安岭原始林区考察,又先后任沈阳农学院、东北学院的教育长、副院长等职,1950年参加民第二年为松花江省人民政府委员。1955年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一级研究员、生物学地学部委员、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兼真菌研究室主任。同年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出席第四届国际林业会议,继由中国科学院派赴匈牙利访问。1956年当选民盟中央委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后还两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63年,邓叔群受命创建"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室",出版1000余万字的《中国真菌》巨著。1966年40万字的《蘑菇谱》已经完稿,被列入国家科学出版社重点出版项目。但同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因是邓拓之兄受株连,被抄家、批斗。1970年5月,他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年68岁。1978年,中国科学院中共党组充分肯定邓叔群的卓越贡献,并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邓叔群的著作很多。除了《中国真菌》《螯菇谱》外,还有《中国高等真菌》《中国早期林业史》《半边蓬的丝核菌病》《棉病之初步研究》《中国棉作物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法》《中国经济植物之病害》《今日中国的林业问题》《我国天然管理法研究》《甘肃的造林管理》《西藏东部高原的森林地理》《中国森林地理概要》等。</p><p class="ql-block"> 郭化若(1904--1995)郭化若又名郭俊英,福州郊区鼓山后屿村(今晋安区鼓山镇后屿村)人。民国14年(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埔军校代区队长,参加北伐战争。民国16年赴苏联入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民国17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纵队参谋长、红四军参谋处处长、红一军团参谋处处长、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红军总前敌委员会秘书长、军委二局局长、红军教导师参谋长等职,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军委一局局长、编译处处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兼中央军委四局局长、延安中央党校军事教育处处长、延安炮兵学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九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上海防空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和第八兵团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二大时,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病逝,年91岁。郭化若精书法,善诗词,有《郭化若书法精选》等行世。</p><p class="ql-block"> 陈锟(1906--1989年)。均成名。陈锟,福州郊区新店西园村(今晋安区新店西园村蝙蝠街)人。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祖辈以农为业。少时就读私塾,历数年,十六岁从艺,拜同乡吴启祺为师,擅长木画布景,亭榭树木,件件精通。陈锟从事木画成名在50年代初。1950年他44岁时就以《九江甘棠湖》《庐山白鹿书院》等木画挂框,参加了江西省博览会,获得特等奖。1954年又以《北京颐和园》木画作品,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受到好评。特别是于1958年在半立体木画的技法基础上,创作了玻璃罩立体木画,如《北京天坛》等,打破了软木画只能制作半立体浮雕的老传统,在木画史上作出贡献。1954-1987年,陈锟被聘请为福州市第1-6届政协委员。1986年 陈锟80岁退休,他谢绝高薪聘请,留在村中,传艺于弟侄辈。其弟陈朗、陈庄,日后均成名。</p> <p class="ql-block">  叶凯(1908--1935)叶凯,又名如针、依田,闽侯县后屿乡(今晋安区鼓山镇后屿村)人。民国4年(1913年),叶凯在福州城内"新德徒比昌"鞋店当学徒,3年后出师,改在"三友"鞋店系当工人,结识中共福州市委领导黄孝敏,民国18年,回由黄孝敏介绍入党,之后叶凯回乡发展王则炎、吴太成等5人入党,组建后屿党支部。叶凯入党后负责"工运",发动人力车工人罢工,迫使车馆板不得不增加工人的工资,因此叶凯获工人信任,被选为福州鞋业工人总代表、市工会联合会执委。民国20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叶凯以后屿小学为据点,发动教师、学生组成抗日宣传队,第二年1月同王于洁等人在西湖公园组织福州学生抗日宣传大会,发动学生散发传单、演讲、张贴标语。民国22年5月,叶凯被选为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执委,6月任市委组织成员,10月任市委代理书记,翌年1月,为福建临时省委常委。4月由于叛徒出卖,市委受到破坏,叶凯幸已撤离,但失去联系,只好赴厦门,向厦门中心市委汇报工作,5月回福州连罗苏区,先后任工农红军第十三独立团政委、中共罗源县委书记等职,领导苏区人民武装斗争,先后摧毁飞竹等30多个反动民团据点,建立罗源县苏维埃政府和1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民国23年8月,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粟裕部经罗源,攻克县城。5日,叶凯主持全县诉苦审批大会,会后镇压了县长徐振芳、警备队长潘方杰等8人。年底,国民党纠集大批兵力围剿苏区。叶凯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转战西洋岛,坚持游击战争。他隐蔽在丹阳山头的洪塘岩洞里,坚持2个多月,市后化装成和尚,潜回福州。民国24年6月,吴太成请叶凯一起乘舢板与马限的旧同志接头,船近魁岐忽有几艘货船向 板靠拢。叶凯情知不妙,但已经逃之不及,被捕入狱。原来吴太成已经叛变,奉当局旨意,设计捕获叶凯,又用高官厚禄收买叶凯。叶凯不为所动,狠狠刮他一个耳光,骂道:"你这个无耻到极点的叛徒,根本没有资格对我说话。你休想在我身上得到半点东西"。叶凯经多次酷刑,浑身青紫红肿,又被电刑 得掌残指焦,昏死了几次,但仍然不屈服。同年农历七月于福州西门鸡角弄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年27岁。1965年清明节,中共福建省委、福州市委为纪念叶凯牺牲30周年,召开千人追悼大会,并将其墓整修一新,树碑:叶凯烈士墓。</p><p class="ql-block"> 郑英葆(1910-1983)。郑英葆,福州郊区鼓山连潘村(今晋安区鼓山镇连潘村)人。幼时家境贫困、父亲在当铺里当伙计,英葆打银、打铜帮贴家计。16岁时,英葆在厦门金店当学徒,以后赴菲律宾经营金银首饰业,为菲律宾的领之一,被推选为菲律宾福州同乡会首任会长,并连任十三届。他热爱故乡,1982年4月因病回福州治病,还分别捐资3万元筹建郊区侨联楼,捐资2万多元建潘村的环村水泥路。1983年病逝,享年73岁。</p><p class="ql-block"> 黄性贤(1910--1992)黄性贤,字心玄,又名敏武,别号轩,福州郊区鼓山镇前屿村(今晋安区鼓山镇前屿村)人。其父黄昌澄是一个木匠,十分重视儿子的学业,因此早早地让性贤在私塾里读书,以后又送到"钟山小学"读新学。毕业后,性贤考入福州理工学校,攻读木科。但他十分喜欢武术,先拜谢宗祥拳师学习"白鹤拳",后拜崇福寺陈世鼎拳师学习"罗汉拳",拳艺日臻精湛。不久经人介绍,只身到上海寻师访友,并在潘家弄设馆收徒,又自乘机会学习"少林拳"。民国23年(1934年)12月,黄性贤回乡参加武术"县考"和"省考",分别获冠军和亚军,声名大振,于是被"善传奇"闽剧团聘为武师,又任"白龙庵福州国术社"总教练。顶组织大刀队,设"国术第一练习场",次年10月,率队64人,奔赴上海前线抗日。但不久上海沦陷,性贤只得回乡仍然操练大刀队。民国30年4月福州沦陷,黄性贤被闽侯县长段志坚委任为"北鼓台抗日特务大队长",组织队伍到南屿一带游击抗日。又在州尾截击日本的粮船,到猫头山偷袭日军的阵地,两战皆胜,缴获日军几十只枪械。不久又单枪匹马深入后屿村,活抓日军电讯兵上士阿部文雄。民国33年9月,日本第二次沦陷福州,黄性贤仍然回到南港游击队,10月,同江秀清、何震一起率队袭击驻守在福州台江的日本小分队,但因守在北岭的"国军"没有配合好,只得撤回。性贤于心不甘,第二天化装成一个捕鱼人,潜到王庄,用猛拳击毙日军的一个哨兵,夺得一挺重机枪,才回南屿去,坚持游击战争。民国34年5月18日,日军撤离福州,性贤回前屿村。后随永安体育专科学校校长万籁声,研究自然门武术。民国35年,他被选为鼓山乡长。民国37年弃政经商,到金门贩卖木材,第二年到台北开设中医诊疗所,一边行医,一边授拳,先后任台湾省国术会指导组组长、台湾大学国术组太极拳班讲师,又拜"五绝老人"郑曼青为师,精心学习和研究太极拳道。1955年6月,他参加台湾武术大赛,荣膺太极拳组总冠军,名扬海外。翌年被新加坡拿督李光前等人邀请,赴新加坡主持太极拳道。1957年,率徒众到马来西亚砂州,创办"古晋太极健身学院",并在各县、市设立分院,还创立"古晋积善堂药局"和"黄氏太极学会",门生达4万余众。1970年曾与世界摔跤冠军廖广成作"中西拳擂台赛",以26比0获绝对优胜,名震环宇。1989年,黄性贤还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武术比赛,又荣获太极拳散打、推手总冠军,并获"武学博士"称号。黄性贤曾3次回福州观光、探亲。1990年在福州作精彩的太极拳功法表演,受到省、市有 部门和乡亲们的热烈欢迎。1992年病重回福州医疗,不治而逝,享年82岁。福州乡亲隆重召开追悼大会新加坡出版《魂系太极》,记述其生平。王则炎(1911--1934)王则炎,乳名王炎炎,闽侯县后屿乡(今晋安区鼓山镇后屿村)人。民国18年(1929年),王则炎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到江西中央红军学校学习。民国20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中共福州市委指派王则炎、王于洁等人在福州组织力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王则炎能双手同时开"快慢机",并学有一套化装技术,因此神出鬼没。有时他蹬着人力车飞驰在国货路上,有时又提着"光饼"沿街叫卖,有时又穿着黑褂长衫在大街小巷徘徊散步,有时到大戏院乘演戏"暗台"时,散发传单。国民党的军警发现时,王则炎早已撤回。民国23年4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被破坏。5月军警到后屿围捕则炎。则炎机警地逃离,沿着田埂小路到远洋区,不幸在浦尾被捕,监禁于宪兵司令部。则炎在狱中坚贞不屈。敌人要他在"自新书"上签名画押,他气得把"自新书"撕了粉碎。同年7月,被害 西门外鸡角弄,年23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则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9年遗骨移葬后屿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邓拓(1912--1966)邓拓,乳名旭初,学名子健,福州郊区竹屿村(今晋安区岳峰镇竹屿村)人。民国8年,邓拓入闽候县第一小学读书,民国13年入三牧坊福州初级中学,民国15年入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组织"野草社",出版《野草》刊,并经常在《国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民国18年进上海光华大学社会经济系,翌年,参加中国/左翼社会科学联盟,并化名丁炳根在法南区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转学上海法政学院,先后担任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区党团书记,中共法南区委宣传干事、部长和南京市工委书记,领导和组织学生,并亲自在南京参加全国学生联合大示威运动,抗议国民党卖国外交,殴打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捣毁国民党中央党部,还参加法政学院的"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民国21年,"淞沪抗战"爆发,邓拓积极组织募集慰劳品送往前线。12月,又因参加纪念"广州暴动"5周年大游行被捕,次年由他的父亲邓仪中和哥哥邓叔群托蔡元培出面疏通,保释出狱。出狱后把"狱中诗"结集为《南冠草》。不久回福州参加十九路军的"福建事变"活动,在"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文化委员会工作,改名邓拓洲,任外交部秘书,负责宣传联络。不久,"事变"失败,邓拓被通缉。匿迹家中,专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民国23年春,邓拓再到上海,在浦东中学任教。同年夏天到开封河南大学经济系旁听,并在一个中学任教,发表《中国救荒史》《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停滞的考察》《论中国经济发展史法中的奴隶制问题》等。此时他任开封"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长,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革命活动民国26年,他护送中共北方局的一位领导去北平,回来时即被捕,"民先"也遭到破坏。但不久在抗战的压力下,邓拓以一个政治犯获释,从潼关渡黄河,经太原,入五台山抗日根据地,在中共晋察翼边区党委宣传部工作,改名为邓拓。他先后担任晋察翼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晋翼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在戎马倥偬中,亲自撰写重要消息和社论。民国33年5月,主持编辑出版5卷的《毛泽东选集》(称晋察翼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邓拓担任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长,出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兼社长,同年冬应聘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1955年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8年反"右",邓拓被批评为"书生办报""死人办报",调离《人民日报》社,改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负责主编北京市党的理论刊物《前线》。1960年兼任中共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此后应约在《北京晚报》开群"燕山夜话"专栏写稿,笔名马南部,又同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开辟"三家村札记"专栏,署名"吴南星"。邓拓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历史博物馆领导小组组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和吴晗、廖沫沙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团"受批斗。同年5月18日自杀,年54岁。1979年2月平反,骨灰移放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邓拓著作甚多,已出版的有《邓拓诗词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p><p class="ql-block"> 郑挺(1912--1941)郑挺,原名英华,化名郑冠音,闽侯县鼓山连。挺祉潘村(今晋安区鼓山镇连潘村)人。民国21年(1932年)3月,郑挺在福州理工亲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理化系,在同学中兄组织读书小组,并被选为"粤、桂、闽同乡会"会长,以编学生墙报形式,揭露时弊。民国24年秋被捕,监禁在上海市警察看守所,一个多月后虽被释放,但却仍被监视。翌年"一二.九"运动爆发,郑挺顾不得自己还被监视的处境,挺身而出,率领大同大学的学生参加示威游行,5月,又联合60多个同学组织"日本研究会",被选为时事研究会干事,并主持时事研究讨论会。6月17日,郑挺又被警察局秘密逮捕。在狱中他组织绝食斗争,迫使国民党当局对政治犯不得不作一些让步。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经多方营救,郑挺被释放,不久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接受组织委派,回福州筹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亲自任队长。"民先队"在西门外、南后街、津泰路等地用办夜校的形式,积极宣传抗战,同时还深入到高湖、南屿等农村,开展抗战救亡工作,一直 民国28年,时局变化,才被迫停止活动。"民先队"中的大多数队员,都已经由郑挺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仍在不同的地方起积极的作用。民国29年1月,郑挺任中共福州工委书记。5月,赴武夷山参加中共福建省委的"红五月"会议。7月,根据中央"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警的指示,郑挺隐蔽在省营造局(设在永安)当雇员。国民不久,因工作需要,中共闽江特委派交 员刘捷生,专程护送郑挺到崇安向中共福建省委汇报工作,但郑刚刚到崇安车站,因为崇安交通站已经被敌人破坏,被逮捕,押送到梅列集中营。在集中营,郑挺仍然坚持斗争。他利用"犯人"集中劳动的机会,不断向狱中的难友宣传抗战救国的道理,为当局所不容,于是被关到小号牢房严加监管,施以种种酷刑,如点香、火烫、倒吊、灌辣椒水等,甚至被剥光了衣裤,被军棍殴打的皮开肉绽,血流如注。但他咬紧牙关,始终不肯向敌人低头。民国3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郑挺被枪杀于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时年29岁。</p> <p class="ql-block">  韩南耕(1913--1948)韩南耕,乳名薛金,笔名韩璧光,韩秀琦,闽侯县新店汤斜村(今晋安区新店镇汤斜村)人。民国16年韩南耕考入福州乡村师范学校。民队开国18年参加"革命互济会",因阅读红色书刊,被工学校开除。民国24年,经介绍到省农村金融救济年处任合作指导员,仍组织读书小组,研究马列主义。民国25年2月,读书小组同三山中学王一平的读书会合并,成立"福州大众社"。民国27年,南耕由新四军驻榕办事处干部王助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到"武干"训练班学习,结业后被派到闽侯、永泰交界的五境堂山头杉洋顶,发展农民武装,达60多人,成为抗日 一支有生力量。民国30年11月,南耕在汤斜家里被特务围捕。他闻风越墙而逃,自此到沙县,又到三元,然后到江西、湖南。他在湖南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衡阳事务所主任。民国33年6月,衡阳沦陷,南耕流落到芷江投亲,暂时在国民党部队里任文书 并随部队开拔到四川。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他回南工作。民国37年5月,参加南京地下党组织,年12月,随机关迁台湾,坚持地下活动,但被杀,年35岁。</p><p class="ql-block"> 郑依姆(1913--2000)郑依姆,晋安区鼓山镇前屿村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1951年,郑依姆和另外3户农民自发组织临时帮工互助组发展生产,中共福州市委派出的工作组发现了郑依姆组织农民互助组的好典型,给予积极鼓励。此后郑依姆与57名农民组织了一个常年互助组,并被推选为组长。他积极参加学习,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计酬管理方法,这就是以后农村生产队普遍实行的工分制计酬办法的雏形。1952年8月1日,郑依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他被推选为社长。1954年,郑依姆初级社建社两周年之际,省市召开纪念大会,在全省推广郑依姆经验,《福建日报》还刊登数篇报道郑依姆事迹的文章。1956年,成立鼓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吸收农民1002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9%,郑依姆任鼓山高级社主任。改革开放以后,郑依姆继续带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为群众谋福利。他多次晋京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1980年退休,2000年逝世。</p><p class="ql-block"> 朱其岩(1913--2002),朱其岩,晋安区新店镇秀山村人。他自幼丧母后刚成年其父也去世。生活的颠簸磨练了朱先生坚强务的意志和毅力。1946年,他赴美谋生创业。来美之前,由于没受过系统的高中教育,英语基础差,但他克服重重困难,锲而不舍,经过十多年努力,终于在美国加州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时,他刻苦钻研,对抗原体的研究有重大发现。他在洛杉矶首开中国正宗北方菜馆,又首创中国速冻食品在美国扎根。为了使中国的中药材能够移植美国,他耗资20万美元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使美国人民认识和了解并接受中国药材。1980年,为了传播中国传统医学,他正式创办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所中西医结合的中医大学,为中国的中医文化移植扎根美国作出了贡献。退后,朱先生在美国创办主流教育基金会,其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大陆建立幼儿小学英语实验班,为实验班提供教学条件,如电脑、电化教学设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训师资等,早日把幼儿小学教育融入主流教育,使之不脱离国际现代化步伐。朱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多次回到福州考察中小学校,和市教委领导共同提出"一条龙小科学家"教育思路,选定儿童乐园、乌山小学、福州二中各一个班为教学试点班,幼儿由儿童学园毕业直升马方山小学,乌山小学毕业后进入福州二中"科技班",药其教育仍然注重电脑及英文。朱先生还捐赠15万人民币在秀山中学建一礼式创堂,使该校教学环境得以改善。2002年逝世,享学,年89岁。</p><p class="ql-block"> 林寿煤(1920--1986)林寿堪,福州郊区鼓山后屿村(今晋安区鼓山镇后屿村)人。民国21年(1932年),林寿燃随父学习寿山石雕的工艺,民国29年出师,在一家图章店当技工,曾雕成一件"梅鹤",被认为"出手不凡"。1954年,寿堪同郭功森等人在后屿成立"寿山石雕合作小组",他所雕的《八鹅八燕笔筒》参加"省展",并在苏联等国巡回展出后,被苏联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收藏。他还雕有《二十三鹅十二燕笔筒》参加省民间美术观摩展览,获一等奖,被警称为"寿山石雕雕鹊第一手",为福州寿山石雕的"三绝"。1957年,他又雕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获福州市名牌货奖,送埃及展出。同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艺人称号,并受聘在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专业创作。1958年,寿燃首创寿山石与漆品结合镶嵌法,8镶嵌花鸟挂屏。他的《茶花盆》获省工艺美术新产品展的个人创作奖。1960年他探索牛角雕,创作插镜式的牛角透雕《柳蝉》,成为工艺美术电影纪录片《艺苑花圃》中重要的内容。不久他又有寿山石雕《稻香千里》被省手工业管理局工艺学美术馆收藏为"镇馆之宝"。1975年,林寿堪等5人组成《长征组雕》创作小组。他用高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手法,负责创雕《遵义》,于同年"八一"节展出,后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此外他还有《九龙石章》《巧色文具》《杏花笔筒》《茶花端砚》《竹鸡镇纸》《蟹篓水盂》《芦蟹印泥》《茶叶金鱼笔洗》《博古墨床》《寿带菊花笔架》《蚕钮石章》《云仙舟》等作品,皆巧借天然石相,生动逼真,有的获省"创新奖",有的参加北京故宫的"寿山石展",都获极高的评价。1979年,寿堪获"美术师"职称,1982年、1984年,先后应邀到香港、新加坡等地现场献技。1984年他的"田黄石薄意"作品《柳鹏》《岁寒三友》《秋山行旅》,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最高"金杯奖"。1986年9月,林寿烟逝世,年66岁。</p><p class="ql-block"> 郭功森(1921--2004)郭功森,晋安区鼓山镇后屿村人,石雕艺术家,擅长寿山石雕。十三岁随林友竹、林清卿、郑仁蛟等艺人学艺。五十年代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艺人进修班深造。郭功森虽师出"东门派"但不拘泥于狭隘的门户之念,勇于创新。他擅长人物、山水和花鸟的雕刻,能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反映新题材。1958年被聘为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后任福州市工艺美术实验工坊主任、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研究所副所长,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福建分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美协副主席。福州市寿山石研究会名誉会长。1952年创作的《斯大林胸像》石雕,参加福建省首届美术作品观摩会,并获奖。1956年制作的《宝玉与黛玉》石雕,参加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荣获一等奖。1958年选用旗降石,精心雕刻的《九鲤连环卤》,卤身刻九条镂空鲤鱼,两肩各有一条二十六个环的石链,环环相套,显示了高超的技艺,此作现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1973年雕刻《武夷风光》大型石雕,为天津艺术博物馆珍藏。1975年参加大型《长征组雕》设计创作,雕刻《过雪山》作品,现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几十年创作了数百件作品。1956年获艺人称号,在1979年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会上,被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家称号,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中国工艺美术师。1988年,在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上,郭功森被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编著有《寿山石雕浅谈》。出版有《林清卿薄意艺术》。作品《红楼梦》《古田会址》《竹林七贤》《百花争艳瓶》等曾获得重大奖项。其生平传略被收入《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以及《中国现代美术家名鉴》等。</p><p class="ql-block"> 刘捷生(1922-1977)刘捷生,福州郊区东门三角池(今晋安区岳峰镇岳峰村三角池)人,民国11年((1922年)生。民国27年(1938年),刘捷生参加"抗日救亡歌咏团",第二年经团长叶德安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之后先后任中共闽江沿江工委书记、大田县委特派员、福建一纵队古田大队政治处主任、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闽浙赣游击队副司令员、闽东北地委副书记等。民国34年(1945年)农历正月初三日,刘捷生奉命带游击队打通闽江的"地下航线"。抗战胜利后,刘捷生派遣叶兴建打进古田县伪保安队组织兵变,发动"澄洋暴动"。暴动成功后宣布成立闽浙赣游击队,捷生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捷生先后担任连江、罗源、闽侯等县的支前委员会主任,连江县代县长,省农委工作队副主任、副秘书长,省农业厅副厅长等职。1957年,他任中共福安县委第一书记,领导兴修茜安水利工程,结束了福安县"十年九旱"的历史。1971年,他任省人委副秘书长,扶助福州北峰山区建设电网。同年调任中共福州市委副书记、福州市革委会副主任,分管农业,组织力量在鳌峰洲到魁岐一带,建设堤坝和改洲造田,扩大耕地面积266.67公顷。1972年又调任中共晋江地委副书记,后为地委书记、地区革委会主任。1977年1月,因受清查自杀,年55岁。1981年中共福建省委为他恢复名誉。</p><p class="ql-block"> 林祥傲(1922--2005)林祥璐,福州晋安区鼓山镇红光村人,7岁在家润乡读私塾。1936年随叔父赴香港谋生,在古董店当学徒。1939年17岁出艺,正逢日本侵华,为避难回到家乡谋生。在福州城第一码头米厂任司数一职,两年后又赴香港经营古董生意。1943年到英国陆军 营开设礼品商号。林祥激聪明能干,在商场上能及时掌握行情和英语会话,事业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他爱国爱乡,早期就加入旅港福州十邑同乡会担任理事,积极联络乡亲,义捐国内抗日救国。林祥傲从小喜欢民族艺术,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去街头小巷听民间侃唱和观看闽剧表演,对闽剧唱腔和艺术表演有一定研究。后来又拜北京京剧名人为师。旅港福州十邑同乡会很多会员都喜欢闽剧,于1953年自发组织了"游艺组",推举乡贤马元润和林祥激先生担任正副主任。"游艺组"的职员和演员共有30多人,共同研究闽剧艺术。1954年12月15日,"游艺组"在中央戏院演出《五凰吟》,林祥激担任主演,得到观众的好评,并筹得港币28000多元,为旅港福州十邑同乡会在香港洛克道购买了第一座会所。1955年,"游艺组"扩大为"戏剧委员会",并修改章程,林祥激历任多届主任之职,主持戏剧委员会会务和演出事宜,为弘扬闽剧做出了贡献。1973年,林祥激先生赴美经商,经营缅甸珠宝。1982年移民美国洛杉矶,仍然担任旅港福州十邑同乡会的顾问。1984年,林祥在美国为维系同乡感情,与旅美乡贤共同组织了罗省福州同乡联谊会,在他担任第四届、第五届会长之时,历尽艰辛与全体理监事共策同力,于1993年购买了新会所,为罗省福州十邑同乡会立了一功。林祥积极宣传家乡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新风新貌,积极为祖国经济发展出力。他筹组了福联公司,推销中国土特产。1994年10月,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第三届恳亲大会在福州召开。他组团回乡参加愿亲大会并带团员参观考察了家乡投资环境。他多次捐助家乡公益事业,为林则徐基金会捐资,为云南水灾及其他灾区赈灾。1995年福州郊区侨办出版《福州郊区港澳同胞华侨华人史略》,他也出资支持。2005年10月17日,林祥激先生因病在美国逝世,享年83岁。</p> <p class="ql-block">  林克俊(1926-1948)林克俊,化名老吴、吴克俊,闽侯县鼓山乡(今晋安区鼓山镇)人。民国30年(1941年)4月,福州沦陷,克俊辍工学(初中),逃难到南平在国民党军队里当伙夫,3个月后,到福清县当小学教师。民国32年又到闽清入"福建学院附中"读书,不久到沙县考入"省福高"。但不久因"自由散漫"被开除,重返福州。民国34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负责开辟从福州经大小北岭通往古田、罗源边界,直达南平、建瓯闽浙赣省委驻地的秘密交通线。同年秋,克俊到螺洲发展组织。他先组织"读书会",通过"读书会"发展陈本提、陈屏繁、关平山、林霞森等人参加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中共螺洲党支部。民国35年7月,又以螺洲支部为基础,成立中共南门区委,林克俊为区委书记。中共闽江工委在螺洲召开"7.24"干部会议,决定成立中共林森县委,林克俊为县委委员,随县委机关到鼓山上洋村开展工作。民国36年他升县委书记,领导福州学委、南门区委、西区工委和桐口、螺洲、上洋、铁坑、光复、林师、福商、高农等党支部和东门、横岭等党小组开展工作。不久县委受破坏,克俊到小北岭,转入隐蔽活动。10月,省委召开"高湖会议",决定成立"闽古林罗连"五县中心县委,克俊任中心县委委员、组织部长兼林森县委书记。12月,他亲自带领20多人到东岭山区开展工作,不久成立东岭工委,并把小北岭、大湖、西区3个游击区连成一片,扩大游击队力量。民国37年3月,省委阮英平被谋杀。省委错认为是"城工部"派人所为,因此处死"城工部"部长庄征。不久林克俊、关平山、林立、林庆祥等俊人也被召上虎头山处决。克俊年22岁。1956年,"城工部"案重新审查,林克俊等委委人得平反,埋骨排下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陈定波(1928-1949)陈定波,闽侯县远洋乡浦尾村(今晋安区鼓 镇远西村)人。民国30年(1941年),定波入"闽清国民师范",一年后结业,到连江县丹阳小学教书。民国33年又到林森师范读本科二年级,因福州沦陷,随校北迁到沙县。定波在师范学校组织学术研究会,任主席,并创办级刊《怒潮》,任主编。民国35年林森师范回迁福州,同年定波由林炯模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定波任中共林森师范党支部书记,亲自步行到北峰上寮村,考察和吸收本班同学王证明入党,并以王证明寄宿房东郑春铿家为据点,领在导学生运动:组织"抗议美军强奸北大女学生暴行派'沈崇事件'"的罢课活动;组织抗议公共汽车公乐司资本家和伪警察殴打抓捕省福中学生暴行;组织"建立民主栏" 罢考和"反对取消师范生公费待遇"的反饥饿罢课斗争。因此暴露身份,不得不撤到闽侯枕峰小学当教师。定波又以枕峰小学为据点,到南通、南屿一带开辟新区。3年民国37年(1948年)1月"福长林"中心县委交北成立,定波任中心县委下属的区委书记。同年"城主工部事件"发生,组织受破坏,陈定波便自行组织"福林州地区工作委员会",任书记兼组织委员,继续开南展活动。他参加"大众社",印刷《新民主主义论》等小册子,又积极发动义务办学,开展农村工作。9月找到中心县委的林元照,又以中心县委名义,在林森师范组织"大关北同学会",创刊《涛声》,派王证明到北峰筹集经费,建立武装,还亲自到长乐县黄石村开杂货店,建立地下党组织的交通据点。民国38年4月,陈定波为中共林森第四区委书记,发动郭宅小学 罢教,声援福州市师生的"反饥饿"运动。由于郭宅小学的罢教,林浦、城门、黄山等校也纷纷响应,逼得国民党当局仓促布置学校提前放假。7月,"福马工委"在鲤尾、禄家的两次扩干会后,陈定波为"工委"组织部长和政治"交通",他负责到大洋向陈哼源汇报工作,经鸭笼顶,不幸被国民党保安突击团第一大队包围被捕,8月17日,福州解放前夕,在禄家村英勇就义,年21岁。</p> <p class="ql-block">馆内设有非遗传承象园木雕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福州古董"﹣木雕。中国木雕看福建,福建木雕看福州,福州木雕看象园。晋安象园是中国木雕三大发源地之一。象园木雕被誉为"福州古董"。《三山志》记载:"郡北绍因寺,为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所建,相传寺中佛像由象园木雕高手陈某所雕作。"清末,象园木雕已远销海外。福州木雕(象园)始于唐宋,此后各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明末清初,福州象园艺人孔某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另辟蹊径,巧用天然树根疤结相形度势,巧施刀斧,由此开创了木雕根雕的先河。清咸丰年间(1831-1861),象园木雕艺人柯世仁首创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黄杨木圆雕人物作品,个性鲜明,尤其擅长雕刻罗汉。民国时期,象园木雕大师柯经煊刻画的人物塑像形神兼备、出神入化。1958年,福州第一木雕厂成立,它集结了象园地区三大流派的众多工艺家。20世纪60年代,象园、大坂、雁塔三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木雕,形成前店后作坊的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木雕(象园)行业不断涌现出许多工艺美术大师,他们为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阮文瑞的作品《白求恩大夫》被收藏于加章大渥太华的白求恩大夫纪念馆;俞运斌的作品《拔河》荣获全国工艺美展一等奖;林学善代表作黄杨木《达摩》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创业艰难百战多》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潘发清的作品《卓文君听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象园木雕多采用樟木、龙眼木、杉木、黄杨木、楠木等材料。作品题材多为人物和动物,造型古朴大方,粗犷别致。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以象园为中心的象园、大坂、雁塔三大艺术流派。</p><p class="ql-block"> 象园流派人物动态逼真,讲求面部神韵,衣纹柔软,有风吹水面波纹之感。所雕刻的动物类造型千姿百态,人物面具更是独家所有。杰出艺人有柯传钟、柯世仁、柯庆元等。</p><p class="ql-block"> 大坂流派。以人物雕刻见长,作品神形兼备,其雕刻的仕女脸形古典、圆润高雅;仙佛表情丰富,衣纹飘动有力。杰出艺人有陈天赐及其徒弟陈道灿等,以擅长雕刻观音仕女著名。</p><p class="ql-block"> 雁塔流派。与漆器完美结合,擅透雕、薄雕及镶嵌,讲求布局和透视,立体感强,刀法灵利,人物雕刻刀路薄浅,衣纹平顺,面部表情圆润丰富。杰出艺人有陈良礼,王则清等。从一块木头到一件臻品,雕刻匠人需先进行相木,历经凿坯、修光、磨光、上大漆、打蜡、抛光等诸多工序,将自然之根变成大美之器。</p><p class="ql-block"> 制作流程:第1步:相木、构思</p><p class="ql-block">第2步:斧头坯。第3步:三过坯(一过坯、二过坯、三过坯)第4步:修光(要经三道光)第5步:部分题材作品要求上色。第6步:上蜡(原料为川蜡、蜂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木雕(象园)行业不断涌现出许多工艺美术大师,他们为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阮文瑞的作品《白求恩大夫》被收藏于加章大渥太华的白求恩大夫纪念馆;俞运斌的作品《拔河》荣获全国工艺美展一等奖;林学善代表作黄杨木《达摩》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创业艰难百战多》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潘发清的作品《卓文君听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象园木雕工艺是从民间建筑、家具、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而来,门类齐全,极富地方特色。象园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深沉的意蕴、明晰的流派传承成为福州木雕的集大成者。2007年8月,福州木雕(象园)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象园木雕供销生产合作社成立1952年。1956年福州市郊木刻加工福州木雕生产合作委员会成立。叶国强于1976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97年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同年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木雕(象园)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福州市特级名艺人、福州市木雕行业协会副会长、福州市晋安区象园木根雕协会副会长。作品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和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金奖奖项。俞开明传承人,于1954年出生福州市人,现为艺术大师。福州木雕非遗代表,雕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性比赛金、银奖。俞开明大胆吸收。林秀敏,于1969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木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福州木雕(象园)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福州市特级名艺人。自幼随父林学善学习木雕创作。1990年赴日本留学,主修日本佛像雕刻及古佛的修复,在日本师从藤崎秀胤先生,后又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端玉先生。创作了一系列融入作者个人独特风格,具代秀作品。其代表作品美术馆收藏。《秋思》《秋瑾小像》。</p><p class="ql-block"> 郑大木。于1952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州木雕(象园)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雕刻艺术专家。师从艺人林圣炳,木雕技艺精湛,作品典雅精美。同时传承了大坂流派的木雕风格,创作的作品主要集中于历史故事人物。于1947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州木雕(象园)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师从雕刻艺术家阮宝光,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农林大学客座教授、福建工程学院客座教授、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木雕艺术(教授级)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艺术顾问、雕塑艺术家、福建工艺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于1947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州木雕(象园)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师从雕刻艺术家阮宝光,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农林大学客座教授、福建工程学院客座教授、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木雕艺术(教授级)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艺术顾问、雕塑艺术家、福建工艺美术研究院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林学善(1945年﹣2018年)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工艺美才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木雕(园)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艺术学会高级会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艺美术学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擅长木根雕和象牙雕等。1984年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结业,集民间传与学院专业造型与一身。作为当代福州木雕艺术家中的出代表,林学善大师是福建省木雕行业获得"中国工艺美大师"殊荣的第一人。"刀尖上的芭蕾"一软木画"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起源于晋安西园村的软木画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合称"榕城三绝",被誉为"刀尖上的芭蕾舞"。</p><p class="ql-block"> 福州软木画,发源于民国初年,其主要发明者陈春润和吴启棋为新店镇西园村人。软木画用欧洲进口栓树皮作原料,结合中国木雕传统技艺发展而成,有圆雕、镂雕、浮雕、微雕等技艺,融合采用了中国画章法和西画透视原理,用特别零部件组合成平面或立体的工艺品,畅销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软木画早期以浮雕或半立体形式的平面布局为主,20世纪30年代发展出"仿宋"软木画挂框。抗日战争爆发,软木画行业濒临绝境。新中国成立后,软木画产业枯木逢春。20世纪50年代初,涌现了许多表现我国古典园林、名胜古迹的优秀作品,在全国屡获大奖,产生轰动。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芝生1946年6月出生,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人,系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软木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担任福建省旅游商品同业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海峡品牌促进委员会副理事长、福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上世纪90年代,软木画濒临灭绝,许多艺人大师封刀转业,吴芝生坚守于软木画创新与生产,2002年成立"福州晋安区软木画吴芝生创作中心",2006年成立"福州吴芝生软木画有限公司",成为当时福州市唯一一家软木画经济实体,吸收了十多位艺人,为软木画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软木画传承保护工作作出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锦萍女,1953年2月出生,福州人,现为福州市工艺美术二级名艺人,系软木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积极开展软木画进校园传承培训工作。其作品曾获得"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银奖。</p><p class="ql-block"> 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希炎。陈希炎男,1945年9月出生,福州人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一级高级技师,系软木画市级代表性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聘为软木画讲师。纺极曾获中国工艺美 "百花奖"银奖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陈列。</p><p class="ql-block">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国弦</p><p class="ql-block">陈国弦男,1953年10月出生,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人,师从软木画著名老艺人陈妹哥,师为一级/高级技 、福建省工艺美术名艺人、省人社厅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晋安区第一届优秀人才,系软木画省级代表性传面木滩国长软木画研究设计和绘画创作作品讲究新元素设计,并努力贴近自然。作品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和福建省争艳杯金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吴传福(1937年7月﹣2019年8月)男,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人,系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软木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传福擅长表现自然界的景观,尤精于榕树、松、竹、梅等树木枝叶的雕刻,以及亭、台、楼、阁等表现。他有一套绝技﹣﹣切削的软木片"薄如蝉翼"。他曾担任创新技艺科长,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银杯大奖。</p><p class="ql-block">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君锟男,1955年8月出生,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人,系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软木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君锟从艺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软木画制作经验,长期从事软木画带徒传艺工作,在中国(莆田)海峡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和福州市第二十五届工艺美术"如意杯"大奖赛中荣获金奖。</p><p class="ql-block">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学宝1940年3月出生,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画木洋他毕生从事福州软木画的生产、创作与研究工作,熟练全面掌握软木画从设计到创作完成作品全部工艺过程,系目前中国软木画工艺第一人。吴学宝是第六届中国 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1987年2月,他被福州市政府授予特级名艺人称号;1987年4月,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8年5月,经福建省职称评审委员会确认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同时获评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12年12月,吴学宝被文化部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学宝《间都古城》。1963年吴学宝创作的软木画作品《晨曲》获福建省文化局、手管局工艺展优秀作品奖;1984年其软木画作品《友谊之路》《郑和下西洋》参加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获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1986年,他创作的软木画作品《万里长城》获得福州市政府如意杯特等奖。1981年、1985年吴学宝作为国家民间艺术使者到日本、英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现场进行软木画艺术雕刻演示,引起国外艺术界的惊叹。1994年他创作的软木画壁框《土楼奇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陈列。</p><p class="ql-block"> 软木画制作工艺流程。绘图用铅笔和尺子在素描,选材,雕刻。用大刀或中刀切削成纸上进行草图绘制,按比例拉伯进口栓皮栎树的各种厚度不一的薄片,结合对实景进行微缩。木栓层作主要原料,把这种中国各种传统雕刻技法,运质地轻、松、富有弹性且纹用形状不一的尖刀,以刀理细润的软木锯成所需要代笔,用手工加以精雕巧的软木块。楼,雕刻出各种花草虫鱼亭台楼阁、远山岩石、人船鸟兽等部件。</p> <p class="ql-block">馆内的墙上挂有介绍晋安的革命史图文并茂的的像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坐落于鼓山脚下,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纪念馆于1998年开馆,是福建唯一一家省级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占地14000平方米,展示了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光辉革命历程和建围后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福建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烟山布的100个党史学习教育 观学习点之一,也创融安区开展览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依托与载体。晋安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激战于溪镇降虎村,福州市区首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诞生于宦溪镇桂湖,解放福州城的第一枪在寿山乡猪蹄峰打响。晋安区高度重视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目前,全区共有20多个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打响解放福州城第一枪。寿山乡猪跨峰被称为福州的第一道屏得,有"福州战刀"之誉,国民党守军旨在此设置密集阻击网。1949年8月16日,夜幕刚刚降临,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第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二四五团对猪蹄峰发起正面进攻,打响了解放福州城的第一枪。8月17日凌晨,红旗在猪蹄峰高高飘扬。解放军乘胜追击,从的头下新店,进入福州城。</p> <p class="ql-block">晋安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激战于宦溪镇降虎村,福州市区 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诞生于宦溪镇桂湖,解放福州城的第一枪在寿山乡猪蹄峰打响。</p><p class="ql-block">晋安区高度重视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目前,全区共有20多个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p> <p class="ql-block">打响解放福州城第一枪。寿山乡猪蹄峰被称为福州的第一道屏障,有"福州战刀"之誉,国民党守军曾在此设置密集阻击网。1949年8月16日,夜幕刚刚降临,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第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二四五团对猪蹄峰发起正面进攻,打响了解放福州城的第一枪。8月17日凌晨,红旗在猪蹄峰高高飘扬。解放军乘胜追击,从岭头下新店,进入福州城。</p> <p class="ql-block">从记忆馆出来的后面就是邓拓祖居是晋安区区级文保建筑。如今被开发成茶馆。邓拓(1912~1966年),原名邓子健,笔名邓云特、马南邮等,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历史学家、杂文家、收藏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一届会长,编辑出版了第一套《毛泽东选集》。祖居位于岳峰镇竹屿村,建于清代,为三进大宅,占地约880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三间 进深五柱,2020年从竹屿路中间平移迁至竹屿路东侧的现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晋安文化记忆馆总览图1.晋安文化记忆馆南区(邓家骅故居)2.晋安文化记忆馆北区(邓拓祖居)3.邓氏宗祠4.景观公园5.公共厕所6.坊兜桥7.休闲亭子8.停车位9.地铁4号线竹屿站</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的右边,房地产商建有一小公园,小中透大,白墙灰瓦马头墙,典型江南风貌。适合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小公园出来,往前走的左边是邓氏宗祠。大门紧闭,我看边门没关,就入祠堂参观。没想到里面别有洞天,雕龙画栋,屋顶上的扁额显示邓家显赫的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  祠堂上的墙上挂有邓家历代启人和国家领导人对邓家文化传承的关心。一九七八年鄧小平親切接見并家宴鄧昌黎。那昌黎,祖籍福州東門竹嶼坊兜村。鄧興公二十六世嫡孫,那艺甲生第五公子,美籍華人。早年果童于业京藏仁大學,是世界最大原子加器研究者,超一流的美國物理科学院1978年,1990年兩度回國旗學,并回深親看望鄉親父。</p><p class="ql-block"> 1994年福州邓拓纪念馆开幕典礼上,福州市委习近平总书记致辞(右三为邓拓夫人丁一岚)。邓家华人物介绍。67-1921年)字肖良,闽侯县竹屿乡(今福州市晋安区岳峰镇竹屿年(1885年),毕业于福州纪政学堂,奉派为第三期出洋留学年学成回国,在北洋舰队"康济"号任二副。十一年参加中日甲午 战,幸生还,但因败纲被遣返家乡。光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邓家骅同叶祖若等被起用,举靓南下,驻防广州,不久刘冠雄为海军总长,升家骅为"海第"舰长。民国7年(1918年)广州政府讨间军入闽,驱逐福建督军李厚基,邓家驿的"海筹"驻在马尾,使护送李厚基离开福州。此后"海筹"在船厂检修妈村改邓原器读书处为"竹林小学",以及许多公益慈善事业,博得广大人士好评传于今。</p><p class="ql-block"> 邓翠英人物介绍。邓萃英(1885~1972年),字芝园,福建省福 市竹屿村人。职位:教授,校长。曾当过福建省督学、教育厅科长、教育部首席参事、次长、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等行政职务。邓萃英先生一生勤勉笃学,廉洁奉公,艰苦奋斗,为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中国的教育事业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注重对子女的教育,7个子女皆学有所成,其中以音乐家、艺术家邓昌国,高能物理学家邓昌黎最著名,享誉海内外。邓迁邓原岳人物介绍。邓迁(1504-1575),字世乔,号文岩,举人,竹屿村人,系竹屿邓氏十五世孙,授文林郎登惠靖戊子科刘汝南榜七七名,授广东香山县。眼饼:知县,历任浙江嘉兴府通判。著有"别驾集"山房遺稿,十一卷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官嘉兴通判时,筑城防倭,立有战功。据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记载,"礼经奥义 系旌表邓迁和邓庭,系旌表邓迁、邓原岳父子;"兄弟孝友",系旌表族人邓应斗、邓应轸兄环层员(1555年16014)中妆高,号翠屏。福建闽县竹屿人。,授户部主事、户部观政、云南提督、学政安察用会事、海广安察司副代、湖"国政右参议,广东典试历本部员外,高中通消管试,乡克柯见云南通志福州的志文苑传,著有"西楼集"十八卷,他将竹林书院遗址建为竹精舍,邀集写名学者,谢筆涮、曹学俭、林宏衍、陈荐夫、徐爆、徐渤,在此集社咏吟,人称竹林后七贤,总目》传于世。</p><p class="ql-block"> 邓兴公人物介绍。邓兴公,福州竹屿邓氏始祖,自唐五代(907-960)之间于河南固始县(今河南新野)随宦入闽,卜居竹屿瑞胜里,任宋宣宗仪朗,为竹屿邓氏一世公,子孙兴旺,后代自唐末至今乃定居福州东门竹屿村,并播迁台湾、闽清、永泰、连江等地。邓拓人物介绍。邓拓(1912年~1966年5月18日),乳名旭初,原名邓子健,笔名叫马南部(不宜简化为马南村)、邓云特(注:另有一说为邓殷洲)、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房,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有名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理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书画收藏家。同时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并主编理论刊物《前线》</p><p class="ql-block"> 邓叔群人物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森林学家。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10日),福建福州市竹屿人,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邓叔群1923年从清华学校毕业;1928年获得康奈尔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1929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1933年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台湾"中 研究院"院士;1950年任东北农学院副院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1970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p> <p class="ql-block">从祠堂出来,看着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繁荣昌盛的泰千广场,幻若隔世。政声留名,一切为福州建设贡献的杰出人士,人民都不会忘记,并以各种形式纪念铭记。晋安文化记忆馆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所,推荐游客一游。</p> <p class="ql-block">我爱福州,我爱晋安,宜居的好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