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里,寻梦牡丹亭

林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管你是鬼是人,我全无惧畏。只要你真诚相对,我也永不相违”。这是粤剧《牡丹亭之游园惊梦》中的一句唱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段小曲我第一次听到那是许多年前。那是改革开放后,母亲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了一台当时属时尚顶级的日本三洋牌录音机,并托省港两地的亲友,千方百计弄来了一些粤剧录音带。闲暇时间,或跟着带子轻哼慢唱;或与三几姊妹闲话听曲,把改革开放后舒心的日子过到了极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是一个粵剧迷,据她老人家说,年轻时,时常搬张小凳子去听私伙局的非专业人士唱粤曲。(所谓私伙局是一些粤曲爱好者结伙“玩”粤曲,你也别说,梧州有好几个私伙局水平还是挺高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后,每当父亲出差三两个星期回来后,父亲的差旅结余便总够两位老人家“奢侈”一回,到当时梧州的顶级酒家品尝美味,然后看上一出粤剧,成为了父母亲大人的“保留节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大人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也许是粤曲里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的缘故吧,现在回想起来,母亲大人对兄弟姐妹的教育话语,许多都像是戏曲中的台词或唱词般的让我们入脑入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因为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自己便在不知不觉中,虽不是声情并茂、字正腔圆,“会唱”了三五十首(出)粤剧经典的折子、小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呵,扯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当初听到上面的唱词时,便已然被深深感动;便算是“初读了” 《牡丹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从福州乘高铁到抚州时,适逢天气转冷,气温降到了零下一二度,且冷雨霏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抚州古称临川,位于江西中部,抚河之滨,旧时有”才子之乡“的美称,是多位大学者的故乡:晏殊父子、王安石、曾巩、陆九渊、汤显祖、饶毓泰...,每一个都是如雷贯耳;同时,它是江西第二大河抚河边最大的码头城市,商业贸易依赖水运的古代,明清时期鼎盛之际的抚州商帮,曾经占有江西总资产的4/7,尤其纸笔药材行业等更是实力雄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下榻的宾馆隔河就是汤家山、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汤家山就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故里。 出于对历史名家的景仰,我们稍作安顿,便急不及待地冒着冷雨向着文昌里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牡丹亭》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之杰作,创作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那段旷世奇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剧围绕一个“情”字展开,通过梦境的奇幻构建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其爱情跨越了生死的界限,打破了世俗的常规,展现了至情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牡丹亭》围绕着爱情的忠贞与追求,反映了人们对真情的渴望与向往。爱情超越了生死,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浪漫色彩。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压抑年代,《牡丹亭》抒发出了人性深处对于爱情自由的呐喊,化为了一曲传世绝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难怪就连 汤显祖自己都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也难怪扬州痴情女冯小青读到肝肠寸断,十八岁华便以悲剧落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唉!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生死不渝的爱情,充满了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牡丹亭》“不管你是鬼是人,我全无惧畏。只要你真诚相对,我也永不相违。”用一个鲜活的形象,为世人作了最精彩的禅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想来梦中之情,多是文人杜撰传奇,但普天下何曾少了梦中之人?汤显祖能够将世情体验化入艺术意境,写出这一部超越男女情欲且富有哲理色彩的浪漫主义之作,正是他以情抗理的精神思想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场游园惊梦,许下“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誓愿,所以生生死死也要再次入梦而来,上天入地,苦苦寻觅,只为不负那一日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牡丹亭》的精华,不仅仅在缠绵悱恻的爱情,也不仅仅在华美迤逦的辞藻,而更在于作者塑造的那一个极致自由的青春生命。这是一曲于牢笼废墟中对自由的浪漫讴歌,因而,最终成就了文学史上一次最美丽的叛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智者云:“以文为鉴,可观天下。”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时代的清醒反思,对生命的不休追问,或许这才是文学的真正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评论家们对此不吝溢美之词,《牡丹亭》上承《西厢记》下启《红楼梦》,开创唯美主义的艺术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想:一定是思想家,才会用一个“情”字,突破这人间的诸多牢笼;一定是文学家,才能够构思出这样超越生死的人间故事;一定是音乐家,才能够熟练地运用那么多的音乐素材;一定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牡丹亭》文辞典雅,语言秀丽,读来使人泪湿襟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这既是作品本身理想化题材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牡丹亭》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离奇跌宕、幻想色彩的情节结构,加之汤显祖本人所特有的抒情诗人气质,也为本剧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增色不少。这些的综合,使得全剧充满了抒情诗的色彩和意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诗的国度,从元代开始戏曲作家就能够将诗的语言和意境运用到戏剧创作当中,而汤显祖在这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以抒情诗的手法去揭示人物内心的感情,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文采斐然,美不胜收。在艺术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为世人所称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昌里寻梦《牡丹亭》,归来后寻找《牡丹亭》细品,文化自信满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