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故乡的年味,是从腊月开始的。在记忆中,腊月的到来,就像一场盛大的仪式,拉开了过年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一进腊月,农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为过年做准备。最先开始的是泡米蒸年糕和米面。泡米很有讲究,糯米和梗米一般按三七比例混合,这样蒸出来的年糕柔软可口。除了糯米和梗米,还会加入一些芦粟之类的杂粮。泡的米要放在大盆里,让水没过米,至少要浸泡上一天一夜。泡好的米用石磨碾压成液体状,放在专用工具里(类似于现在的茶盘),就可以放进蒸笼里蒸了,蒸笼里冒出袅袅热气,那股带着米香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垂涎欲滴。再将蒸好的面皮放在竹竿上晾晒,等表皮微干后用刀切成条状,放到太阳底下晒干,这样米面就完成了。蒸好的年糕还不能马上吃,要先放在一边晾凉。晾凉后的年糕切成小块,再用缸放清水没过年糕养着,早、晚餐无论是煮面条还煮稀饭,放一些年糕,吃了很抵饱;也可以单独下年糕吃,里面放一些青菜,那是非常美味的佳肴。</p><p class="ql-block">过春节,炒米糖是故乡的传统美食,制作工序比较复杂。先把印米蒸出来,晒干,然后放在铁沙锅里炒。炒米的时候要不停地翻动,直到米变成金黄色,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接着把熬好的糖丝倒进去,搅拌均匀,趁热把米搓成圆形。一个糖球比乒乓球大一些,咬上一口,香甜酥脆,让人回味无穷。那时家境好的人家,做炒米糖时,还放些花生或芝麻,那味道就更美了。</p><p class="ql-block">除了蒸年糕、蒸米面、做炒米糖,腊月里还有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那就是腌制干货。腊鱼、腊肉、腊肠、板鸭等各种肉类,在腊月里被腌制起来。这些腌制好的干货,不仅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而且味道特别好。在寒冷的冬天里,一家人围着热炉子,吃着这些腌制的干货加各种素菜,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p><p class="ql-block">到了腊月十七、八,每家每户都要掸尘。用一根竹竿绑上扫帚,把家里家外、梁上屋下等一年积累下来的所有灰尘统统扫除掉。在农家人看来,这不仅是一次卫生大扫除,也是将这一年里所有的不快和霉气统统扫除掉,企盼着来年风调雨顺,家里家外和和美美。因为有“十七掸金,十八掸银”的说法,所以,无论这两条天气咋样,农家人是不会错过这个时间的。</p><p class="ql-block">做完这些,就到了小年。在我们村里,过小年时间不是统一的。传说灶王爷原本为天宫里的御厨,因贪吃被贬下凡间,后玉帝封他为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庭汇报民间善恶,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神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到天上汇报,于是,民间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平安安,财运昌盛。</p><p class="ql-block">我们家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母亲一大早就要忙活,把头天浸泡的米用石磨将米磨成粉状,然后用蒸锅将米粉蒸熟,这时母亲就开始揉捏米粉,将米粉捏成凹状后,将预先准备好的馅放到里面,再将粑粑捏合好,这个送灶粑粑算是完工了。粑粑馅一般是有青菜和着豆腐干或一些梅干菜做成了,那个时候,大多家境都不好,很少有人家能做肉馅的。所有的粑粑做好后,把它一一贴到大铁锅里,洒上一些水,用柴火焖至香气溢出,这个送灶粑粑就好了。在我幼小的记忆里,这些粑粑是我解馋的最美食物。就是现在想起来,依然有无尽的向往之情,因为那是母亲的味道。 </p><p class="ql-block">杀年猪也是腊月里的一件大事。那时候,几乎每家都要养一头猪,到了腊月,就把猪杀了,准备过年。杀年猪的时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聚在一起帮忙。杀年猪的场景非常热闹,家人里里外外都在忙碌着,烧水的烧水,宰猪的宰猪,烧饭的烧饭......这个时候,人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整个场面欢声笑语不断。</p><p class="ql-block">猪杀好后,把一部分猪肉切成小块,用盐腌制起来,除春节应酬需要外,相当一部分是为开春准备的,开春人们还需要用它给劳作的人们补充营养。另一部分是要拿来卖的,这也是一家一年来的一个重要收入。除了猪肉,猪的内脏也可以用来做一些美食,比如猪心、猪肝、猪肺等,这些大都到了正月十五前就全部消灭光了。</p><p class="ql-block">到了腊月的最后几天,村里的鱼塘也要开始起鱼了。人们将村里鱼塘的水全部抽干,大家都拿着渔网提着水桶,来到鱼塘。这些捕鱼人或用双手掐住鱼,鱼在水里扑腾着,溅起水花,扑洒到捕鱼人的脸上;也有用渔网兜住鱼,任鱼在网里乱窜,仿佛与鱼逗乐,捕鱼的场面十分壮观。大人在起鱼时,我们这些小孩常常也会在塘里捉一些小鱼和小虾,尽管吃着脚,却一点也不觉得冷。人们把鱼捞上来后,按大小和鱼种根据村里的户数分成若干份,并编成号,来分鱼的村民开始就开始抓阄,按签号拿回自己的鱼。分鱼的过程十分和谐,绝没有让人感到不公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我们村里,过春节有一道菜是需要提前做的,那就是春节家宴中必备的“圆子”,这道寓意为团团圆圆的菜,材质很普通,就是把糯米饭搓成一个个圆团放到油锅里炸,等圆子表皮成金黄色,就从油锅里用爪沥捞出。母亲有时把这些圆子用油泡着,放在一个坛子里封好,能吃到油菜花开不坏。</p><p class="ql-block">炸圆子是有讲究的,整个过程不能乱说话。记得那是我刚刚记事的时候,除夕的前一天,母亲和父亲在厨房炸圆子,我在村里玩得忘记了时间,远远闻到从家里飘出来的圆子的香味,兴冲冲地跑回家,看见在油锅里翻滚的圆子,随口说了句:“这个圆子怎么不圆?”母亲没有达话,一旁的父亲却用筷子狠狠地在我头上敲了一下,我不明原因,委屈地流下了眼泪。母亲用眼神嗔怪父亲,用手把我挽过去,擦去我脸上的泪水,说:“春节期间,要说吉利话。”自此,每逢炸圆子乃至整个春节,我不敢乱说一不吉利的句。</p><p class="ql-block">除夕终于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挂上了年画。父亲最喜欢喜庆的,每到春节,他不论家境如何,都要买一些年画。那时的年画很多是以“样板戏”为蓝本的,每一张年画配八福图,图下配有一段文字。红色的春联是请村里“能人”带写的,年画的颜色鲜艳,充满了喜庆的气氛。贴春联和年画自然是我和哥哥来完成的。也就是这些年画在那个时候启迪了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望。</p><p class="ql-block">家里的大人忙着准备年夜饭,孩子们则在一旁无忧无虑玩耍。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有鸡、鸭、鱼、肉、蔬菜等。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在家门口放完辞旧迎新的爆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父亲总是坐在主席,喝自家酿造的酒,母亲这个时候也会喝点酒的,大家吃着年夜饭,享受着团聚的快乐。</p><p class="ql-block">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就开始守岁。守岁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晚上不睡觉,一直等到新年的到来。守岁的时候,大家只会聊天,那时还没有收音机、电视机,大家聊的最多是新年如何把家里的日子过好。还会放烟花,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整个村庄,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从夜里零点到整个上午,都是人们开财门的时间。我家一般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开财门,寓意着新的一年家境越来越亮,越来越好。现在看来,也是父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开财门是有仪式的,起来开财门的一般是家主领着自己的孩子起床,先梳洗完毕,再穿上新衣,一切准备完毕后,在自家堂屋的厢货上点燃一支香,再放一挂小爆竹,主人边拉开门,边说些吉利的话。诸如:“开门大吉,财神到,金银财宝滚滚来”、“财门一开,好运自来”、“开财门,五福临门,万事如意”等,迎接新的一年。开财门后,左邻右舍相互拜年,恭贺新禧。大家见面时都会说一些祝福的话,互相问候,气氛十分融洽。</p><p class="ql-block">故乡的年味,就这样在腊月的忙碌和除夕夜的欢乐中一点点地展现出来。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去了城里,春节的年味自然淡了许多。但这些记忆里的年味,对于我,它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味道,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年味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