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盘龙古道&红其拉甫国门

葉知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从喀什出发,一路游完白沙湖、喀拉库勒湖及塔合曼湿地,天黑前赶到塔县,入住朋友安排的政府接待宾馆。宾馆庭院幽深,非常安静,室内设施中规中距。床头的墙上像医院病房一样,装了可供吸氧用的接口,一次性吸氧套装就放在床头柜上。这一切安排,顿时让人对今晚要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过夜有了足够的信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这位认识多年,曾经合作过几年生意的朋友,现在已经是喀什小有名气的开发商了,但每每在我面前提及塔县,说的最多的话是:“塔县的科长可以拿到处长的工资。” 我倒觉得人家冒着心衰、早搏、脑供血不足等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期坚守在高原地区工作,多拿两级工资没毛病,应该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右下角那两栋红色尖顶楼房,就是我们下榻的塔县迎宾馆。图片中,塔县超大的停车场及高耸的电视塔亦令人印象深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盘龙古道是塔县又一张响亮的名片,它最火的一句广告语就是入口处一条供人打卡的标语:“今日走过了人生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好像从来也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反正大家都在忙着争相与之合影,但我想,如果把它改成:“今日男足输了人生所有比赛,从此人生尽是赢球。” 会不会被骂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下图中的蓝线都是我们在盘龙古道真实走过的行车轨迹,这种弯路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归说,笑归笑,我们今天行程的第一站依旧锁定的是盘龙古道。盘龙古道统一执行单向通行管控,所有车辆一律从Z710线的班迪尔乡路口驶入,从瓦恰乡路口离开,全程75公里,其中真正的核心盘山弯道约36公里,共有180度以上急弯639个。海拔亦从3000米迅速爬升至4100多米,全程绝对落差高达1100余米,这些数据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挑战你的想象力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起床快快用过早膳,提心吊胆赶紧出发,为什么?盘龙古道规定七座以上的车限行,限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九座车。好在由于出发早,赶到入口关卡时,值守的人还没上班,因而得以顺利闯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在这种急弯多的盘山路上,究竟更考验车还是车技呢?我以为开九座车的多半都是专业司机,往往比开个家用轿车的小白更靠谱一些,经验最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退一步说,当地垄断了非自驾游客生意的公司,一律配的就是这种九座车,这让小王感觉很不开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图片及两祯视频显示的都是从班迪尔乡驶入后的最初路况,那时虽然也有弯道,但远没有后面看上去像拉开的手风琴一样的连续急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盘龙古道沿线有多个观景台,依次为龙回头观景台、旱獭观景台、盘龙顶观景台、水袖观景台、望龙亭观景台、龙脊山步行栈道及小盘龙观景台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问题是有些观景台并不一定就在路边,或者说在路边的并不一定都是最有价值的。一般来说,前半程上山之路不必过多停留,重点应该放在龙脊山步行栈道(又称大盘龙)和小盘龙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中有个像小亭子一样的图标就是观景台,果然就设在像羊肠一样密集盘结的弯道处。上两祯视频是我们首次停车时航拍的,停车场倒是挺开阔,难道真要在这海拔4200米的地方,喘着粗气,满世界去找旱獭玩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司导小王看似心不在焉,嘴上说可以随时停车,但全程没有主动推荐一处观景台。可能一直处在“逃票”的心理压力下吧,别人开车要一个半小时,连玩带拍照要三、四个小时的盘龙古道,我们从进到出只用了两个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对小王的恐惧心知肚明,游客一般不会管闲事,但专门跑这条线的营运司机就不同了,他们一见九座社会车辆,只需随手拨个举报电话,我们在出口就会有麻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中有三个观景台,正中靠上有木栈道的就是龙脊山步行栈道,是三个观景台中视野最好的,下面全是“手风琴”般的连续盘山弯道,可惜没去成。上面是进出盘龙古道车录的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两祯视频是在盘龙古道瓦恰乡出口车彔的,瓦恰乡像一条绿色的丝带蜿蜒于两道高高的山梁之间。盘龙古道原本是专门为了方便瓦恰乡5个自然村,2784户农牧民往来塔县,克服巨大的地势高差,以最短距离修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却成了一条游客趋之若鹜的网红公路,而单向通行的规定,恰恰堵死了瓦恰乡农牧民去塔县的路,这里上演的是一场真实版的“喧宾夺主”戏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出口停车场,小王带着明显放松了的笑容,第一次主动问我们是否需要停车?还声情并茂地比划道:“在这里用无人机,以旱地拔葱的方式,向上拍最攒劲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盘龙古道变成单行道后,游客若回塔县或想直接去瓦罕走廊及红其拉甫都只能左转后,绕行614县道先回塔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途会经过班迪尔乡的一处网红湖泊~班迪尔蓝湖,该湖并非天然湖泊,是塔什库尔干河上一个叫下坂地的水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两祯是我们前往班迪尔蓝湖车录的视频,在正午强光的照射下,湖水呈现出翡翠般的祖母绿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途还有一处叫“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景点,该景区是深圳市对口支援全资修建的,而塔县正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故事发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观景台上一位身着绣花红衣红裤的塔吉克小姑娘太可爱了,简直是“回眸一笑,治愈一片”。妈妈在左边摆摊,自己在右边“过家家”,自娱自乐。此情此景,让人顿时有了“抱一个回去养”的冲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班迪尔湖还是因为修了上面这座横跨塔什库尔干河的大桥才慢慢火起来的,可谓“因桥识湖”吧。上两祯是沿河车录的视频,下面是我们经过蓝湖的卫星轨迹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塔河大桥,614县道无缝接转613县道,我们在桥头短暂停留后,继续沿塔河向北开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塔什库尔干河发源于我国新疆与阿富汗交界的克克图鲁克,然后流经塔县、阿克陶县,并于阿克陶县的两河口汇入叶尔羌河,全长298公里,其中下坂地水库下游河段虽然只有81公里,但是落差竟高达1030米,难怪沿途山势格外险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塔河常年水清如镜,两岸岩石坚硬,寸草不生,于是好奇图中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巨大沙坡,由何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以为岩石原地风化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沙子的颜色与下面岩石的颜色一深一浅完全不同,所以被大风“搬”来的可能性更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历史气象数据记载,塔县经常会有7级以上的西北风,有时甚至是高达11级的超强风,并伴有扬沙或短时沙尘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考虑到塔县距中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不足300公里,让狂风从空中快递点沙子过来,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挡都挡不住,没见外蒙古的沙子都落到京城了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前一祯是我们快到塔县时车彔的视频,我专门截了张图~黄褐色的大山下,一排蓝色尖顶平房就是曲曼公安边防检查站,过了这个边检站就算真正进入塔县县城了。迎面而来的雪峰以及湿地中的倒影,无不暗示我们自己恰恰正是当代冰山上的来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既便是匆匆午餐期间,仍不忘四处楼几个镜头。虽然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塔吉克妇女的服饰已日趋多元化,但头上戴的绣有精美图案的圆形硬壳“库勒塔”,仍旧是许多塔吉克妇女的标配,已婚妇女还会在帽子上系块方头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估计在塔县,纹眉不会有太好的生意,没见吧台后面坐着的黑衣妹妹,天生眉毛又浓又密,两条黑黑的“卧蚕”快在眉心“会师”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午餐后,我们立即驱车沿G314国道前往红其拉甫口岸,途中拐入编号Z687的一条国防公路,目的是去看看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瓦罕走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距离瓦罕走廊还有6公里的地方临时停车,拍下路边这块指示牌,指示牌显示这里距巴基斯坦只有66公里,距阿富汗也不过10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是我们在Z687上的行车轨迹,除了标有一个小亭子的瓦罕走廊,前方还有一大片一眼望不到头,延绵天际的湿地。湿地上开满了紫色的野花,迎着疾风傲然挺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中的土坡上,清晰可见“祖国万岁”四个大字,只有当你双脚真真切切踩在高原边境土地上时,才能深切感受到这四个字的分量。回望历史,脚下这片土地曾经差一点就变成了邻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瓦罕走廊东西走向,长约4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亦不过75公里,其中300公里在阿富汗,100公里在中国,中阿两国边境线只有92.45公里。历史成因就不多说了,原本老祖宗打下来的五帕半,如今就剩了个零头,说多了都是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大雪封山,人迹罕至。当年在新疆搞暴恐活动的家伙,很多就是在阿富汗基地受训后,通过瓦罕走廊潜入我国的。他们只需背上几个馕,走两天就过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里还可以看见三块巨石,分别用于纪念历史上三位高增行经此处,去西天(印度)取经的壮举。除了人们熟知的玄奘(公元602-664年),还有更早的安世高(约公元2世纪)及法显(公元334-42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是刚刚离开瓦罕走廊就遭遇沙尘暴追逐的场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Z687肯定不是国道,但也不是县道。Z打头是专用道路的意思,这里的Z687是条国防专用线。然而在历史上,这条路可是闻名遐迩的古丝绸南道,那时丝绸南道是从达尔布儿乡转入瓦罕走廊,继而进入西南亚乃至欧洲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约半个世纪之前,为了避开克什米尔争议区,国家决定从达尔布儿乡改道,沿塔克敦巴什河修一条现代公路,即G314喀喇昆仑公路,从此国内段终点红其拉甫才成为新的重要国际贸易口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两祯视频及图片就是我们逛完湿地及瓦罕走廊,又退回G314国道继续前往红其拉甫途中车彔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游客而言,红其拉甫吸引大家的主要是三样东西,依次为上面三图显示的红其拉甫国门和7号界碑、红其拉甫哨所、红其拉甫前哨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王把车开到前哨班,一栋两侧都有防紫外线阳光房的两层红顶大别墅,对面的停车场就不能继续前行了。这里距国门还有3公里,外籍人士只能到此为止,当然你要过境去巴基斯坦另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他人可乘区间车继续前往国门观光,但最多也只能走到距国门百米的地方拍个照,有塔吉克族保安值守(见图)。7号界碑就竖立在国门门楼下正中的位置,可以远远看到界碑上方鲜红的国徽。哨所就在国门对面,周围密布着一道道重重叠叠的铁丝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其拉甫哨兵生活区所在的大别墅,海拔4773米,而3公里以外的国门、7号界碑及哨所的海拔则高达5100米,系我国海拔最高的 国门之一。该区域常年风力都在7、8级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多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塔吉克语中,红其拉甫意为“血染的通道”,即“血谷”之意,除了历史上频繁战乱导致的流血,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造成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难怪在波斯语中,红其拉甫亦被称为“死亡之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停车场与这对塔吉克兄弟(见图)交谈几句后,便匆匆驱车返程。返程途中,迎面遇上出口巴铁的中德合资SITRAK重卡车队,一眼望不到头的白色簇新重卡车头竟然是无人驾驶的!我忙于拍摄,顾不上细看,只听全车的至爱亲朋们都在这么喊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返回塔县,借外出吃饭之机,仍不忘最后扫一遍街。我国塔吉克人主要聚居在塔县,即使这样,塔县的塔吉克族人也不过只有5万多一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塔吉克族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是高加索人种的一个分支,所以是中国唯一的白种人民族。据说,为了保持血统尽可能的纯净,约定俗成不与外族通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是看到两位塔吉克美眉在河畔自拍,逐上前表示愿意无私奉献,两位妹妹乐见其成,非常配合,但最后忘了问她们可否与外族通婚的大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想起附近还有一个石头城可以去逛逛,但赶到游客中心已经下班,于是升起无人机想从空中眺望,结果没找到石头城,却发现很多墓地紧邻民居,甚至与度假村为邻(见图)。我以为这至少说明在塔吉克人心目中,死亡并非什么特别不好的事情,我相信在塔吉克语中应该没有“阴间”这样的负面词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让我想起广东人出国,去泰国见了金马车(皇家运送骨灰用的)都不敢拍照,去了日本都不敢跨进神社(供奉亡灵的地方)。广东人搞钱是一等一的好手,但对待生死问题似乎不够潇洒,也许钱多了就怕死了吧。 (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