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80年前后,我回家时父亲几次跟我说起修家谱的事,我一直没有放在心里头,总觉得我亲眼目睹杨家族谱都烧了,还修啥谱啊!直到1984年左右,我还听父亲对我感叹,没有想到修谱书还这么多麻烦事,同一辈的人名不一枝要使用不同的部首加一区别,同是后人有生的,有要的,有跟的,有入赘的,有托香的,有摔瓦的,有抱罐子的……唉!情况纷纭,里面的道道太多。有时爹问我一个字,或直接找出新华字典来查有关的人名偏僻字的写法。为此谱书稿的形成爹费尽了心,耗尽了力。</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后,我见过父亲留存的谱书放在东北屋东间北墙的龛里,母亲在的时候,那个龛里的东西我们儿女也很少去动。二零零七年,母亲去世了,父亲书箱也破了,他那些从部队带回来的医学医药护理的书,精心保存了三十多年,也都散落了,我去东屋地上捡起了一本毛主席语录,那是1966年秋季升入东崔高级班(小学)发下来的语文课本,刚读到第五课鸡毛信,有人说这课本里有毒草,就交回课本换了语录本。虽然已经没有了封面,我还是很希罕,就捡了回来,这成了至今我家书架上收藏最久的图书。同时,小弟弟就把父亲写的家谱收藏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近十多年来,回家常听小弟向我念叨:“咱爹修的谱书我一直搞的好好的”,我听着,一直没放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弟弟见我回家来,就向我提掇家谱的事,我说:“下次,你不然给我,我给你打出来保存着吧!”下次回家我早已忘了,弟弟没有忘,见面就直接把谱书底稿给了我。我见一堆严重受潮,已经绉绉巴巴的破稿纸,装订的铁钉都锈蚀的成了圪塔,终于起了恻隐之心,“我回去就给你打出一份来保存着吧”。然而,没想到底稿在我这里从这屉挪到那箱,又放了好几年。</p> <p class="ql-block"> 今年,我七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身体已大不如以前好了,查体不是这毛病就是那毛病,一年不是吃药就是查体,因此别的事情也少了。 </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没事的时候,只要身体好点,总得找点事做。我终于想到了族谱,我不趁身体好赶紧整理出来,说不定这份底稿又丢失在我手里了,我岂不成了杨氏家族的罪人了吗?(我一直以为杨氏家谱底稿仅此一份,其实据说当时抄写了五份,分别保存着。)</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3日,我终于开始了整理过程。找出底稿,看到父亲在封面认真记下的1985年2月24号(农历正月初五日制),我掉泪了。</p> <p class="ql-block"> 1985年,我被抽调去无棣参加惠民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详查试点,博兴县6人+无棣县大山乡农技站李站长为一个小分队,在无棣县农业局惠民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详查试点培训班学习了半月,我们就去了大山乡,住大山东山根大山乡政府大院西南角的平房里。</p><p class="ql-block"> 从十月开始到年底历时三个月基本上完成了野外作业,转入内业。我收到了父亲寄去的一封信。当我看到信封上“杨仲春收”的“收”字的捺像瘫痪了又拖出来似的,心里无名的“硌噔”一下子,似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p><p class="ql-block"> 遂后,我立即向领导请了假,在大妹妹结婚的前一天赶回了家。回到家父亲正在打扫院子,用铁锨把垃圾土端到猪圈里。见我如时赶回来,父亲和家人都很高兴。</p><p class="ql-block"> 三天后,我就赶回了无棣大山乡,因为我是小分队的骨干,内业测绘基本以我为主。</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吃晚饭的时候,大雪纷飞,我记忆里好像从没有见过那么大的雪,就像绒絮一样从山上扑下来。</p><p class="ql-block"> 电断了,我们还得加班呢?测绘的任务十分繁重,时间很紧。队里的人挨个试了一遍,一半人说干不了求积仪这个活,只有我和小郝还行,各执一台求积仪在清绘的图斑上测绘面积,按规程要求每个图斑误差允许在四百五十分之一至六百分之一标准之内,可以作平差处理,否则不予验收,必须返工重做,因此来不得半点马虎。</p><p class="ql-block"> 窗外大雪纷飞,室内四支大红蜡烛,火炉生的旺旺的,有专人负责炉子添炭烧水服务。我和小郝专心致志地测量每一个图斑,记录面积。</p><p class="ql-block"> 约夜里十点钟,忽然有人敲门,接着又敲窗户,喊:“杨仲春同志在吗?有电话”。我赶紧打开门,来人说:“我是乡政府办公室值班员,有你的电话在办公室,你去接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 刚拐过屋角,那人嘱咐我说:“可能是你老人病故了,你千万要沉住气。”我拿起电话,那面说:“我是大山邮电局报务员,你老家发来加急电报,我给你读一下“父亲病故,见电速回”,听清楚了吗?我再重复一遍。”我哭着“嗯嗯”着应着。对方说:“你听清楚了吗?因为雪太大,电报今晚就不再送你了吧!”</p><p class="ql-block"> 那一夜雪一直下,就像要压垮那间平房似的。我一夜没睡,泪湿了半截枕头。</p><p class="ql-block"> 凌晨五点半,队长陪我踩着尺深的雪,到了呈口至无棣的公路边上,一台公交车颤栗着棕色的灯光,闷哧闷哧地喘着粗气,在雪地上等着赶早路的人们上车。</p><p class="ql-block"> 我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再次回家了。回到家,是满院子的缟绡素白。</p><p class="ql-block"> 爹走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爹没有给后人留下金山银山,只留下了这份家谱,尽管因为传说有误,或文化知识限制,谱书中有明显的讹误或商榷之处,我还是觉得这是爹留给我们后人的最宝贵财产。</p><p class="ql-block"> 我十分惊讶口述人荣春大哥的超强记忆力,曾经的那位天天给生产队放羊,人见人爱的挂在嘴边的“珲”哥,近二十世杨氏族谱人名一一叙述出来,脉络清楚,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我虽然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以后,不能久坐劳累,我还是决心把杨氏族谱排版编辑出来。</p><p class="ql-block"> 打出初稿,我发给了老三立春,他毫不含糊地答应了我的要求,又把杨万春杨辉春记述稿让侄媳妇给送过来,又增加了一份印证和参考。</p><p class="ql-block"> 这部谱书底稿收存了四十年,应该是文物级遗产了,这是老四秋春为家族史做的一份大贡献,没有他一心执意让我整理,就不会有重整家谱这一说了。此刻,我深深感谢他们。</p> <p class="ql-block"> 谱书再修,有些事情需要补充,有些事情需要考订。为了丰富谱书内容,增强后人对家族的热爱和敬仰,我又着意添补了杨氏家族人物、杨氏中医世家、官庄杨氏来源考订等内容。不仅让后人纵向的了解家族史,还可以横向的了解更多老杨家的辉煌,以增进后人对家族的敬仰和尊崇,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p><p class="ql-block"> 《见证杨氏族谱风雨历程》,是我与杨氏族谱的认识过程,是我与杨氏族谱的人生写照,也是杨氏族谱的见证,算是一部官庄杨家族谱史吧!它有利于后人了解官庄杨氏族谱的由来、失去与涅槃重生的风雨过程,也算我这个杨家后人对本族谱史的一点补益吧!</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杨仲春,笔名,杨岸,山东省博兴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创意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编辑:杨岸山东</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