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古镇朱家角

怀庆阿明

朱家角古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水乡古镇 。 朱家角大约成陆于 7000 年前,淀山湖底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遗物 。 宋元期间,形成小集镇,名朱家村。明万历四十年(1612 年),因水运交通便利,商业日盛,朱家角逐成大镇 。 1949 年 5 月后,历经设市、设镇等行政变革。2002 年 3 月 19 日,江泽民为朱家角古镇题写 “江南古镇朱家角”。2018 年 11 月,启动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工作 。 古镇内有 36 座古桥,这些古桥风格各异,历史悠久,桥名也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如放生桥、泰安桥等,因此被赞誉为 “江南第一桥乡” 。 有圆津禅院、慈门寺、城隍庙等古寺名刹,其中圆津禅院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 保存有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风貌,全镇古宅建筑有四五百处之多,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水乡的婉约与徽派建筑的精致,粉墙黛瓦,马头墙林立 。 位于北大街东首,横跨在漕港河之上,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大最长的五孔石拱桥,全长 70.8 米,宽 5.8 米,高 7.4 米,被誉为 “沪上第一桥” 。 朱家角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阿婆茶习俗,是农家阿婆在农耕之余、歇息之时,将青豆放在茶叶中,加入开水混合泡制而形成的一种茶水,也是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传统的水乡婚礼习俗等 。 放生桥的传说:相传性潮和尚的母亲在怀着他时,丈夫离世,她每天往返两岸卖菜,一次渡河时落水,生下性潮后去世。性潮被慈门寺僧人收养,得知身世后决心化缘造桥。他历经 15 年辛苦化缘,然而工匠建桥时,桥桩却难以打入河底。一位乞丐出现,给了他一把干枯的芦花籽,让他次日午时撒于河中,称芦苇生长之处水浅泥粘,适合立桥桩。性潮照做后,果然成功打下桥桩,顺利建成放生桥 。桥建成后,性潮和尚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会组织僧人和香客到桥下举行 “水生动物” 放生大会,因此得名 “放生桥” 。 传说二: 明隆庆年间,驻在朱家角明远庵的三个和尚外出化缘,其中幸潮和尚远游十年化得巨款,回来时老师傅已圆寂。他们看到人们等船摆渡很费事,便决定用化来的钱款建桥。但桥桩怎么也打不下去,这时来了个乞丐,往河里扔枣核,枣核落下的地方长出芦苇,幸潮就在芦苇滩上打桥基。快合拢时,刻有八条盘龙的龙门石又放不下去,一位白发银须老人说 “若要龙门合拢,除非马骑人来”,随后一个掮着三脚木的汉子走来,幸潮醒悟,让人把龙门石放下,刚好合拢。为感谢仙人指点,幸潮将桥下方圆一里划为慈门寺僧的放生之地,此桥便称为 “放生桥” 。 北大街, 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被誉为 “上海明清第一街”,古街沿河而建,蜿蜒呈 “S” 形 。 慈门寺觅宝传说<br>相传,明隆庆年间,和尚性潮到朱家角造放生桥、修石街、建慈门寺。当时慈门寺规模宏大,占地几百亩,房子众多。正殿如来佛座垫下有暗室,还有地道直通淀山通灵泉,性潮和尚化缘后还多余十万余两银子,但没交代藏银之处。他圆寂后,很多人去慈门寺寻觅这笔银子。有一江西人偷走如来佛一对像 “猫儿眼” 的宝石发了财,消息传开后,更多人赶来寻宝。有两人同一夜去寻宝,在地道中相遇争持不下,结果都憋死在地道里,此后和尚封死地道,但觅宝者仍络绎不绝。清光绪年间,正殿屋顶一只葫芦被人拾去,竟是金子做的,又引发寻宝热潮。民国三十年,汉奸杨锡涵去慈门寺地下室寻宝,用电筒一照,发现里面挤满成千上万条蛇,吓得赶紧逃命,此后再无人敢去觅宝 。 相传,朱家角城隍庙原来在镇南雪葭浜,和一般城隍庙一样座北朝南,香火旺盛。当时圣堂浜附近雪葭浜王圩村有个八岁小孩王昶,聪明好学,常背母亲纺织的土纱布上街叫卖,他每天往返多次经过城隍庙,每当他路过,城隍爷就离座起立。人们议论纷纷,说王昶是天上星宿下凡,以后定然官居极品,城隍爷作为地方小官理应相迎相送,但这样很麻烦又惹人笑话。一天,城隍爷坐轿出外观游,遇大雨到漕港河畔一座已破落的戚继光行营大厅躲雨,雨后轿夫抬不动城隍爷,原来城隍爷不愿回府,要在此地久住。经风水先生观测,说新庙门不能朝南开,因座北朝南正好对着一里路外的王昶家,城隍爷为避开王昶,就把庙建成座西朝东。后来王昶果然官至极品,贵为刑部右侍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