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年是民间习俗中的重要节日,又称“祭灶节”,具有浓厚的祭祀、驱邪、迎新等传统意义。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进行庆祝,常被认为是春节的预热,标志着农历新年的临近。</span></p> <p class="ql-block"> 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灶较为隆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但是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p> <p class="ql-block"> 北方大部分地区通常把腊月二十三当作小年,而南方不少地方则是认定腊月二十四才是正儿八经的小年。而江浙沪地区民众则会在除夕前一夜庆祝小年,称之为“小年夜”。</p><p class="ql-block"> 这南北小年不同日的事儿,就跟甜咸粽子之争似的,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其实不论是哪天,小年这一天都代表了我们对于来年那幅迎新、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祈求神明多多庇护,预示着新年即将到来。</p> <p class="ql-block"> 小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味着人们开始忙年,</span>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p><p class="ql-block"> 扫尘,“尘”与“陈”谐音,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剪窗花、扫尘土、理发、洗浴、吃灶糖、煮汤圆等,表达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p><p class="ql-block">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之说。</p> <p class="ql-block">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而且在我国北方一直不提倡正月理发。所以小年这一天,也古人们也一直讲究沐浴理发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p> <p class="ql-block">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年糕,民以食为天的国人在这一天绝对不会让自己的肚子吃亏。</p> <p class="ql-block"> 尾牙,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源于拜祭土地公的仪式。每月的初二、十六,是福建商人祭拜地基主和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初二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年尾十二月十六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叫"尾牙"。而拜祭后的菜开大餐即称为打牙祭。</p> <p class="ql-block"> 年末的风轻拂过, 带走了旧岁的尘埃;新岁将至, 愿我们心怀温暖,诸神庇佑, 皆是新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