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 威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为女子拿着象征权威的斧钺〔yuè〕,显示强大的力量和令人敬畏的气势,威象征婆婆,因为那时婆婆拥有绝对权力。 威信两字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兼行 田常 、 子罕 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 韩玘 为 韩安 相也。”田常是齐国的国相,群臣百姓都深感其德,对他称颂不已。最后齐简公被田常所杀。子罕是宋国大臣,他对宋君说,庆赏人人喜欢,你亲自办;刑罚之权得罪人,由我执行。于是国人皆知生杀大权在子罕手中,都敬畏子罕。子罕利用手中的权力,取得了宋国的政权。句中意思是田常、子罕之所以谋反篡权是借助于皇上的威信,他们的野心就像韩玘当韩安相一样。有关韩玘,史书记载各有不同。 李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李斯上奏以田常、 子罕、韩玘反叛事例劝秦二世,赵高有反叛之意,必定会作乱,应该采取措施。秦二世不听。最后李斯被赵高腰斩于市,秦二世也被赵高的心腹阎乐杀死,卒年24岁。 商鞅变法是使秦国强大的重要动力。变法初,商鞅怕百姓不信,就在京城南门立一根木头,告示贴岀能将其搬到北门者,赏十金。民众不信,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照办,商鞅果然给了他五十金,这就是“徙木立信”的典故。变法头一年,太子故意犯法,商鞅本要处罚太子,考虑到太子身份尊贵,就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秦民不得不服从新法。以此树立新法之威。 苏轼 说:“ 鞅 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刑其亲戚师傅,积威信之极。”这是威信两字的最好解释。 威信由“威”和“信”组成。威是指权威,通常来自职务权力;信主要指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已的承诺,一定要实现,这样,别人才会信任你,尊重你。如果背信弃义,自己的承诺不去遵守,等于打自己的脸,贬低自己。威信可以靠强势或权力获得,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德行和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的。 靠权力树立的威信,一旦失去权力,威信也会随之消亡。后者才能使人诚服。歌德认为:权威并非真理,真理才有权威。 由于强调绝对服从,所以一旦某地或某部门第一把手岀问题,就会连累一大批人。领路人带错了路,特殊年代称为“路线错误”。站错了队就会挨批挨斗,不管你功劳多大,品行如何。弄得普通百姓和基层干部睁大眼睛,看风使舵,唯恐跟错人,站错队。但是,不跟紧第一把手又不行。于是封建时代的连坐处罚就延续下来。在特殊年代,作家胡风只是向党中央提交了对文艺方针的一些看法,被打成反党分子,连累2100多人被判刑、劳改。 个人崇拜是不适当地夸大个人作用,把个人凌驾于群众、阶级、政党之上,加以神化,盲目崇拜。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个人崇拜……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在实践上它提倡盲目迷信,严重压抑和妨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对领袖个人的崇拜,对阶级、党、人民的利益有百害而无一利。人民日报曾指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长期坚持反对个人崇拜的马克思主义方针。为了改变突出个人的权力结构,首先必须废止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的做法;党政必须分开,在党内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将权力集中于领导集体,而不是集中于个人……个人崇拜必须杜绝,但领导威信应当爱护。(人民日报1981年8月14日)十年浩劫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1982年在拨乱反正后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在党章中郑重地作出一个重要的规定:“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从那时至今已近 ,党章已作了多次修改,但这个规定仍然一字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