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

Tenggh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也是明朝的第一座陵墓。</p><p class="ql-block">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原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因屡遭战火,仅存石刻和建筑基础,后部分复建,大致分为三部分,包含神道、陵寝和明功臣墓。明孝陵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体现出明清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创立的陵寝制度有着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之意义,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p><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晕区3号门进去就是燕雀湖。这里有一片落羽杉。一到秋天,落羽杉就变为金黄色,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p> <p class="ql-block">翁仲路</p> <p class="ql-block">陵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p><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为明孝陵的正门,原为五道,三大二小,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为一道,两侧有短垣左右伸出,向北包围,将碑殿、享殿、方城明楼、崇丘等均包入其内。门上嵌有长方形条石一方,两边刻云龙纹,中刻“明孝陵”三字,字径0.51米,石匾高1.07米,长1.99米,为曾国藩书。1998年依明朝时期规制,恢复原貌,开辟五门,加顶覆瓦,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碑殿</p><p class="ql-block">碑殿原为明孝陵的中门,又称孝陵门,为五道,后被毁,仅存须弥座台基和柱础。清朝初年于原址重建碑殿,面阔三间,歇山顶,红墙小瓦,南北正中各开一门。殿内立有5块石碑。</p> <p class="ql-block">享殿</p><p class="ql-block">享殿原为孝陵殿,重檐九楹,进深五间,建在三层石砌须弥座台基之上,殿额“孝陵殿”三字,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分两次在孝陵殿的遗址上重建享殿,面阔仅三间。现存明朝时期五十六个大型石柱础以及三层须弥座台基,前后石陛各一通,四角有石雕螭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方城</p><p class="ql-block">方城位于升仙桥北,外部用大条石建成,高16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31米,方城下部为高2.4米的石须弥座,束腰部分刻以绶带文和方胜文。正中为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有54级石阶,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式,原前后有门,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隧道北为崇丘南墙,沿城墙边缘可分道从左右登明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崇丘</p><p class="ql-block">崇丘位于方城明楼北,又称宝城,为一座环绕圆丘的封闭性城垣建筑,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合葬处。平面作不规则圆形,直经325米至400米,中部隆起为宝顶,宝顶外侧有排水沟渠,局部砌有沟渠石岸。宝顶之上,遍植树木,宝顶之下为地宫。四周砌有砖墙1000多米,墙壁以条石作基础,高度约7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