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似月的年华(十七)

吴小荣

<p class="ql-block">如花似月的年华(十七)</p><p class="ql-block">刘先生说,他的“绕”的说话艺术根深蒂固地源自乡里,举了一个最常用的例子,“你吃了吗?”北京人实在,或说吃了,或说没吃。河南人则说:“你先吃。”或者:“不着急。”这什么意思呢,咱是北京人,因此不太明白。琢磨一下,这样的一种回答方式确实是有效的。不随着别人的话题或步点走,也就不易被带到坑里或圈套里去。刘先生从小就在乡里接受这样的教育或薰陶,习以为常,况且脑子转得又快,但对于没听说过这说法的外乡人确实是新颖的。</p><p class="ql-block">我也听过另一种说法,说河南人说话梗直,不绕圈子。这就有点矛盾,倒究谁说的在理呢?感觉还是刘先生说得对。因为他不但有理,而且有据。有人写文章,说了一堆道理,却没有依据。刘先生的这个例子就好,简单而有说服力。不管是梗直还是绕弯子,只是一种性格或说话方式。直和曲也是两种不同的形式。譬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先是直着走,冲到大山前过不去了,只好绕过去。不存在褒贬的区分。</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常用曲笔,鲁迅先生也常用。这与“绕”的艺术有相通处。文人写文章会绕,普通人说话也会绕,于是想起来浩然先生小说《艳阳天》里有一个人物叫“弯弯绕”。</p><p class="ql-block">(“黄河之水天上来”,图片摘自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吃了吗您呐?)</p> <p class="ql-block">(“吃饭了吗?)</p> <p class="ql-block">河南与陕西关系密切,老话说:“陕北开荒,河南遭殃。”遭殃后也往上边的陕北逃荒。陕北人说话直率。陕甘宁边区之前的岁月,似乎并没有“你吃了吗?”这样一种问话,大多是这样问:“吃上了吧?”这就有了本质的不同,有人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一个是问吃过没吃过,粮食是有的。一个是问吃上吃不上,有粮食就能吃上,没粮食就吃不上。</p><p class="ql-block">(山水冲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陕北历史上十年九旱,但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而不是具体的统计,估计三、四年是有的,因为还有另一句话“十年九涝,不离河套。”这指的是中上游那个大弯,拐过来便是秦晋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水害频繁,不然也不会有大禹治水了。这样旱涝加起来六、七年。正常的年景虽不多,还有其他的灾害,或风或沙,或霜或雹,或虫或鸟,或鼠或兎,或兵或匪,或是几种灾害一起来。</p><p class="ql-block">(旱灾时干裂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大风来时,飞沙走石,天色由白而黄,由红而黑,因此有了陕北说书《刮大风》,虫灾主要指的是蝗虫,还有许多其他的虫子。鸟儿也比较多,比如麻雀、沙鸽、喜鹊、乌鸦。蝗虫是忽拉拉的一堆,乌鸦是黑压压的一片。鼠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兎鼠,似兎似鼠。二是哈灰,藏在地下,眼睛基本上退化,食量大,破坏量更大。灾害连年不断,也有夏收秋不收的,也有秋收夏不收的。常就吃不上。</p><p class="ql-block">旧时夏收开镰前,正是“青黄不接”时,青指麦子快熟时还没有黄,黄指去年的余粮已经吃尽,吃不上了,于是去逃荒,要一口吃。这样的生活方式早已消失了,这样的问话方式也就随之消失了,可见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p><p class="ql-block">(天上刮起了老黄风。)</p> <p class="ql-block">(忽拉拉地落了一片蝗虫。)</p> <p class="ql-block">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诸如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的学子们涌现出许多的名人,其实大多数院校的名人都不少,只是有些专业需要适度的保密,有些缺少有效的宣传。不同时期宣传的侧重点也不完全一致。以前宣传文芝界多些,现在宣传科技界多些。再则说,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清新寡淡。有人讲究扬名立万,有人甘願默默无闻。</p><p class="ql-block">古时有秘居山林的隐士,比如晋朝的介子推。现在也有许多隐姓埋名,埋头苦干的人,不可一概而论。总之,更多的应该宣传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人,比如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晋国隐士介子推隐居的绵山。)</p> <p class="ql-block">(陕北清明时节的大花馍馍,叫子锤,也就是子推。)</p> <p class="ql-block">北师大77级中文系二班也真是人才济济,群英荟萃,这与一班和三班是一样的。只是几位同学在性格上略有不同。比方说李晓明和邹奇,藏不住的锋芒常就脱颖而出。两人的口才也是最好的,可惜那会儿没有名噪一时的大学生辩论会,不然也可以在公众前唇枪舌箭,口若悬河地展开一番。辩论会辨出了许多著名的辨士,“给我一个杠杆和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阿基米德是这样说的,这句话也符合他哲学家的身份。</p><p class="ql-block">(大学生辨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