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便饭(十):锅盔像锅盖

长安亦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陕西便饭之我篇:(十)锅盔像锅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河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陕西人爱吃面食,与陕西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这里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是祖国的最中心。地势呈南北高、中间低,由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貌构成,其中黄土高原占全省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横跨三个气候带,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只有陕南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很热。绝大部分地方盛产小麦,庄稼一年两熟或者一熟,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麦子颗粒饱满,淀粉足。所以,人们都养成了麦肚子——除了吃面条就是咥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中的馍主要分蒸馍和烙馍,烙馍以锅盔为主。关中的锅盔以大、厚、结实、耐嚼,当然更耐饿而出名。“陕西十大怪”就有一怪“锅盔像锅盖”之说。有人将之总结为:锅盔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里酥外脆咥着美,出门干活好携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这锅盖一样的锅盔,那也是历史悠久啊。传说在秦朝,秦军一统六国,四处征战之际,由于军中士兵所携带的干粮容易发霉变质。秦军行军时每个士兵都会配发两个大饼,每个饼有五六斤重,士兵为了的携带方便,把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大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大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士兵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相传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门背锅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关中的孩子每次出门,尤其是上学在学校住宿的学生,家里必做锅盔,方便在校食用。我上中学的时候,除了上学背锅盛,每年暑假都要和村上的伙伴们到60里开外的泾河岸一带山上斫柴。为了做饭不误斫柴工,母亲总是在我出发前烙十几个“锅盖一样大小薄厚的锅盔”,让我用包袱背上,晌午下午干活时,口袋装两块,饥了就吃,早晨出工,晚上收工回来,烧些开水泡上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烙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此外关中较为著名的还有礼泉锅盔、泾阳锅盔、武功锅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等。乾州锅盔做得精细,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锅盔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烙锅盔要做到:“一转、二翻、三挠”。一转,就是锅盔在锅中要不停地转动;二翻,就是烙成一面以后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三挠。就是锅盔熟的时候挠一挠锅盔,听一听动静,如果发出清脆声音,上面有白色痕迹,那么就可以了,否则就没有熟透。等到快出锅时候,再撒上新鲜的芝麻,然后就可以出锅了。出锅以后的黄里透焦,焦里透黄,咬着酥脆,吃着香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还有两种锅盔比较薄,厚度不超过横放着的筷子。一个作用就是外婆给外孙贺满月或者过“百岁(出生满一百天)”时赠送礼品。小孩子满月时候,外婆都会精心给外孙子烙制小锅盔,然后用白线扎上守岁的钱,穿过中间的孔,带在外孙的脖子上。这里面有着对外孙子的最真诚的祈福和祝愿。另一种薄锅盔是为牛羊肉煮馍时专门烙的,方便把锅盔掐成黄豆子大小的馍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锅盔夹辣子是许多人的所爱。烙锅盔的时候要麦蒹火小火烙,让锅盔慢慢的膨胀。还有在锅盔中间用筷子扎些小洞,放出面饼中间的气体,这样可以防止面饼在加热的过程中防止鼓起来,影响美观和口感。烙的时候一定要勤翻,平均每隔两三分钟把锅盔馍翻过来一次,翻上三四次,最后再把锅盔馍立起来,用手在馍的这一边抓,把手心放另一面,如果手有明显感觉的话就熟了。嫌烫手的话,还可以敲,靠听这个声音来判断。锅盔做好后、夹上自己做的酱辣子吃美得很、聊咋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简介 小河水,原名董怀禄,新浪博客和微博昵称:长安亦君;微信 和QQ昵称:细水长流。原中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十堰市首届十大名师,中国中学骨干教师。中国新文学学会、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中国作协十堰分会会员,原十堰市语言文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乡土文学作家,精短小说签约作家,西部文学副主编,咸阳文学院理事,曾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副主编。作品见诸多种报刊杂志和网站,多次荣获文学大奖。出版有个人专集《怀念与忧思》、《黄土魂》、《董怀禄短篇小说选》、《家在牛角塬》、《我是啷嘀当》(上卷)、《好好活着》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