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半岛初识君

记者 贡嘎尼玛

元月7日腊八节,因为要赶往西安未央区参加一个活动,清晨五点,记者就在家人催促下起床烧开水,准备相机和行装。等骑车赶到陈阳寨地铁站,才知道售票员7:30才能开始售票。幸好一位准备上班的女工作人员替记者兑换了零钱,又替记者买出了到余家寨的票,这才进站来到了站台。 令人想不到的是,站台上的情况,已经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轻松。自从开通了西安纺织城开往西安西站一号线,原来租住西安的年轻人已经搬回咸阳居住,赶早车去西安上班,犹如以前的火车“市郊车”一样,已经成为常态。所以,从陈阳寨上车时,车里车外已经站满了人。为了相机设备安全,记者没有挤车,而是等了下一班。结果,第二趟的人比第一趟的还多。时间不允许,只好进车门抱住不锈钢立柱,把摄影班吊在胸前,站稳待行。 车到五路口换乘4号线,只见车厢大部分人居然也是换乘4号线北行。在余家寨挤下车,上到地面时才感到了一阵轻松。好在陕西麒宇酒业公司付承风总监的江淮面包就在地面出口等候。这才按时赶到了辛家庙街道浐灞半岛中心社区。 社区广场今天安排有文艺演出,付总在这里要为社区的朋友准备年节购物节优惠赠年历、春联、书法作品活动。借此机会,特意让记者认识一个书法老师。 9点钟,付总给记者昨晚电话中介绍的书法家韩昌老师准时抵达。大家初见,自然是握手寒暄一番。<br> <div> 韩昌老师家住曲江,也是5点多起床,开始往这里赶。<br><br><div> 韩老师身材高大,肩挎一只印有“2016年全国诗书画家创作年会-人民大会堂宾馆”背包,满面笑容,和蔼可亲。他双目澄澈,温文儒雅,言谈有度,为人谦和。彼此见面如故,也就无所忌讳,借活动尚未开始,记者便与韩老师交谈起来。</div></div> 韩老师又名韩昌昌,1950年出生,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是“老三届”知青,在农村种过地、在工地做过工,当过老师、任过书记、干过记者、当过编辑,享有国家专业高级职称。<br> 因为喜好书法,自幼就在父辈的关照下勤奋学习,十多岁时就依照影稿书帖,便一直习临学仿,坚持不懈,从不偷懒,甚得家人邻里喜爱。<br> 韩老师参加工作40年,恰又与书法结缘,便悉心研习名家之长,提升书写水准,历经多年苦练,楷隶篆草无一不通,而犹以草书见长,且在借鉴颜真卿、张旭等大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就连最后的落款和盖印,亦有自己独到的格式和“防伪”章法。其作品在国内多家报刊上发表,为西北、西南等地书写酒名、店名、对联匾额无数,作品曾在全国第三届“伟人杯”,全国第七届“夏之杯”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现任陕西书画院副秘书长。 韩老师阅历丰富,学识渊博,书如其人。对书法的学习和认知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和不同,形成了自己娟秀飘逸的风格。打眼一看,就知道那是韩昌老师的作品。 在浐灞半岛社区书写现场,为了表示对甘肃安万秦剧团及其团长安万老师弘扬秦腔艺术的敬慕和继承非遗的无私奉献和付出,记者分别拟出“声震乾坤”“气壮山河”字句。只见韩老师把宣纸铺平,抓捏斗笔,饱蘸浓墨,稍作凝思,便提笔上纸,一挥而就。 细观韩老师凝神执笔,运势之势态,其浓墨落之凝重、笔起流云挥洒,细微的一撇一捺、巧妙的字间过渡,显得静中有动,笔画所到之处,尽显草书之特征。<br><br><div> 那支稍秃的斗笔,不知书写了多少幅字,今在其手,犹如连体指掌,运用自如。落笔下去,即如飞龙在天,仿佛随着行云流水,将墨色的浓淡干湿,跃入纸上,似古柏枯干苍立,青龙环绕移形,静动相依;重墨之下,又如虎踞龙盘,运笔迅速,点捺云燕;斗笔在纸上的舞动,犹如舞者在韵律中飞旋,时而金蛇狂舞,一跃中天,时而浮云缓缓,飘然欲仙,时而犹如俊生端庄秀丽洒脱,时而为伎女纤指舒袖,逸秀宛然。曲终章法定,戏幕落瀛滩,闲章点右,红印压底。一副大作,浑然天成。</div> 韩老师不多言谈,却以手舞笔锋的跳转,盡将对书法艺术的共性及行草所兼具绘画、音乐、舞蹈的特征施展其中,完美融合。节奏韵律的和谐顿挫,字间结构的随形结体,线条的轻重枯润等变化在他笔尖峰下,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其书法作品已经到了挥洒泼墨、收放自如的境地。细品字容书韵,真乃是,笔随手舞千里势,气贯长虹落峰尖。近观墨纸风云,郁勃之气横溢,闻墨香而赏笔峰劲舞,的确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午饭过后,暖阳融融。韩老师又提笔为年历题写“福”“禧”“缘”,记者借机求得一幅“身卧福地”,了却了一桩久违的心愿。而今,近距离观赏学习韩老师的草书艺术,其运笔规则得当,无矫揉造作之感。书法作品尽在其激越情感的牵动下把握节奏,静玉兔端庄秀丽,动金蛇狂舞奔放,给记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br> 与韩老师握手言别,目送他迎着余晖远去,他身后的金色光影,倒映在绿地上,愈来愈显高大。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