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拥有多个岛屿,我们游览了其中的妈屿岛和最著名的南澳岛,还去了汕头沿岸的崎碌炮台。 妈屿岛,位于汕头市中心城区,是一个隐藏在繁华都市背后的宁静海岛,为汕头港屏障,并以其独特的海滨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br> 妈屿岛长650米,宽640米,岸线长2.3公里。由花岗岩构成。东部约100米长月眉形海湾是天然海水浴场。沙滩平坦洁白,海水碧透清绿,是沐浴天池。 两侧凤、 鸾二山,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海滩中间,突起一座小石峰,裂痕片片似花瓣,故被称为“牡丹峰”,与左右山形成“鸾凤朝牡丹”佳景。<br> 岛上最著名的是两座天后宫,分别建于元代和清代,因此得名妈屿。旧时渔民出海经此拜妈祖,必备活鸡,拜后就地放生,故又名放鸡山。 妈屿岛由于地处汕头市内海向外海的出口,地理位置险要,解放后一直做为海防前哨,被列为军事禁区,1979年才对外开放,辟为旅游景点。<br> 岛上立有以电影《海霞》中的海霞为原型的花岗岩石雕,表现了渔家姑娘坚毅勇敢的品质和无惧风浪、敢于拼搏、粉碎敌人侵扰和破坏,守卫海防的精神。 滩顶木麻黄绿树成带,可供泳者避暑。还建有冲淡室、餐饮室、酒楼为泳者提供种种方便。 1995年底,李嘉诚投资的汕头海湾大桥建成,大桥经岛而过,并有引桥通往妈屿岛,岛成了大桥的一个桥墩,与海湾大桥连成一体,形成一道新的景观。<br> 南端凤山顶的观海亭,背山面海,绿瓦飞檐,亭下石卵累累,称“凤卵”。因1962年陶铸同志登岛倡建,又称“陶铸亭”。 亭边立有《陶铸亭记》和陶铸为夫人所作《赠曾志》诗碑刻 下山,穿过大桥下方,走海边栈道,沿岛的西岸,去往妈祖宫<br> 远处繁忙的港口<br> 近岸是渔船的避风塘<br> 妈屿“天后古庙”,俗称妈祖宫,共2座,靠下的是新妈宫,在其上方几十米的是老妈宫。妈祖宫一直以来是周边群众和海外华侨敬奉的重要民间信仰场所。 新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分门亭、下堂、龙虎天井、拜厅、正堂,规模较大。后因两庙皆失修倾塌,1981年重新修建。 传说老庙的香炉不知何故,一连三次滚落山坡,引起人们的猜测,大概是妈祖住得久了,想搬新居。于是,在香炉落地处又建起一座新庙。 庙内天后娘娘像前,有一副对联:“江河湖海清波浪,通达逍遥远近遊”,上联七字全部以三点水做偏旁,下联偏旁全部“坐船”,颇有特色。 重修后新庙体现了潮汕木雕、石刻、嵌瓷三大建筑艺术特色<br> 庙门对联:纾难每从狂涛骇浪 ,解悬常在横祸沉疴<br> 精美的瓷塑,久经海风日晒而不褪色,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新妈宫的屋脊<br> 上面几十米的老妈宫是元代渔民从湄洲祖庙请来香火, 于公元1368年建成,1620年南澳镇副总兵何斌臣拓新重建,清咸丰八年重修,民国十七年扩建。 老妈宫是清嘉庆元年(1796) 香火传到台湾新竹县穹林乡天后宫之祖庙。<br> 大殿的门神<br> 1993年,妈宫再次扩建完成,扩建后的妈屿天后古庙,石雕艺高,木刻精细,嵌瓷技巧,金漆工美,恢复典雅,富丽堂皇,是一座极具潮汕特色的古建筑庙宇。妈宫周围环境也进行了全面规划并逐项建设。 庙门对联:妈宫烟火承湄岛,潮海波光接莆阳<br> 并筑石牌坊、大戏台、寿星石雕、亭阁、碑廊、放鸡立体嵌瓷台等。<br> 在亭台观看汕头市风光<br> 妈祖原名林默娘。乐善好施,观天象而救漁家。公元987年,林默娘在福建莆田湄洲岛的海难中因救人而献身。后为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 朝圣门<br> 标志“放鸡山”的金雄鸡、银母鸡及小鸡群嵌瓷台 在妈祖宫南侧100多米处山上,面朝大海,是天后古庙娘娘石雕像,祈求汕头港风平浪静、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妈祖无私奉献、救急扶危,行善济世,慈祥博爱、护国庇民的精神让潮汕人民格外崇拜。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华人的迁徙,妈祖信俗被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信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成为世界华人的重要文化认同。 南澳岛位于汕头市南澳县,总面积约117平方公里,拥有94公里的海岸线,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著称,被誉为“东方夏威夷”。 南澳岛不仅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还拥有众多美丽的海湾、岬角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此外,南澳岛还是中国唯一的全岛域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全长11公里的南澳大桥蜿蜒曲折地横跨在海面上,2015年通车,是广东省内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南澳岛的标志性建筑,壮观且风景宜人。 在跨海大桥通车之前,它就像一个待出嫁的美人,不轻易示人。交通不便反而成了它的独特魅力,"东方夏威夷"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br> 通车后,一过桥就抵达的启航广场是南澳岛的一个标志性地点和游客打卡地 广场上的标志性巨大船锚,名为“启航”<br> 广场一角,防波堤上的长山尾灯塔是南澳岛的另一标志性建筑,于2006年设立,2016年重建。塔身鲜艳的红色与周围碧海蓝天和大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r> 南澳大桥为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连接汕头市澄海区与南澳县,桥跨后江湾海峡,为汕头市东北部通道的组成部分,也是连接汕头市与南澳县的重要桥梁。双塔部位是桥梁的最高处,下方是船只通航的水道,可通5000吨级船舶。<br> 大桥通车前作为唯一交通工具使用的渡轮仍在继续发挥作用<br> 环岛公路是电影《四海》的取景地之一,沿海骑行或自驾都是极佳的体验,可以欣赏到海岛的美景。 南澳岛的最主要旅游景点是青澳湾,这里入选2021年全国首批四个美丽海湾,南澳北回归线广场上的自然之门是南澳的地标景点,也是自然与历史的交汇点。 北回归线是划分温带和亚热带的依据,是季节转换的标志。有了季节的转换,我们的世界才有了如此无穷无尽的变化。 北回归线横穿“海上绿洲”南澳岛,东起青澳湾。北回归线标志“自然之门” 营构精妙,造型如“门”,球为上点,象征地球。 门的左柱臂长3米21,右柱臂长6米22,间距9米23,球体离底座12米22,分别对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时。两门柱斜倾夹角23.5°,同北回归线纬度。<br> 球体中空一轴,夏至正午,日光径穿,投射地面中央,达到立竿不见影的效果。<br> 与头顶的“地球” 合影<br> 自然之门的底座为矩形,层叠如“回”字。东面海湾,碧海蓝天,移步换形,气象不同,胜景尽收眼底。 截至2019年11月13日,我国已建有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分别位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省区。此时,我国是世界上北回归线标志塔最多的国家。<br> 在标志塔的东侧,是青澳湾的天然海水浴场。每年的5月至10月免费开放,它是广东省仅有的两个A级海滨浴场之一,被海内外游客誉为勇者天堂。 青澳湾呈弓形,口朝东南,其中沙滩长1.8公里,沙质细白,海水清碧,沙滩向海延伸,坡度平缓。150米内,水深不超过1.2米,即是齐腰处。 虽不是浴场开放的季节,游客仍可以乘坐快艇、摩托艇在海上劈波斩浪。<br> 太初有道,道法自然。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打开自然之门,更需对自然存敬畏之心,小心呵护。 石炮台公园位于汕头市海滨路中段北侧。这是以崎碌炮台遗址为景点的纪念性公园。总面积58公顷。是中国已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独立体面积最大的炮台。<br> 整座炮台占地面积19607㎡,为城堡式环形建筑物,墙体用花岗岩石加上红糖、糯米、贝灰沙夯建而成。城垣上平下拱,护台河环绕全台。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兵临天津,咸丰皇帝被迫派遣代表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进行谈判,并于1858年6月,清政府与美、英、法分别签约。条约文本均以汕头作为开埠口岸。1860年1月1日,汕头正式开埠。开埠后,外国商船纷至沓来。当时潮州镇总兵方耀以“邻氛不净”“潮海严防”为由,奏请朝廷批准建设崎碌炮台。清同治十三年(1874)始建,清光绪五年(1879)竣工,耗资8万余银元。。<br> 城墙内墙高5.15米,内墙与地面垂直,外墙高6.7米,厚4.9米,外墙向内倾斜。<br> 外墙上下分布着大小不一、贯通于炮台的圆孔。具有通风透气,防止墙体热胀冷缩而受到破坏和减小墙体在战时受攻击、被破坏程度的作用。 炮台两侧置东西辕门各一座,为中国传统牌楼式。灵巧轻盈,负重若轻。<br> 炮台入口<br> 由22座十字拱券串拉成一条宽4.1米、长292米的环圆形炮巷。整个炮巷采用规格不一的花岗岩石垒拱。拱石上再用红糖、糯米、贝灰沙夯建墙身。 台门为石拱门。宽、高以及门墙厚都是3米,坚固厚实。门为弓形拱券式,门框用大小不一的石头拱券,石与石之间以品字形垒砌。 波浪形楼梯。这是一条运送炮械的专用通道,宽3米,共有27级半圆弧的石阶,用这种方法将炮械循级推上炮台,可谓独特实用。 炮台内的水井<br> 点将台,长40米,宽8米,呈月牙形,作检阅兵力,操练士兵、指挥作战之用。<br> 上层还设有通风报话塔72座,用于战时传递命令<br> 石螺径梯。从炮巷至二层的点将台,由一条螺径形的石梯联接,此梯较为隐蔽,作战时便于疏散。 炮台上下两层各置火炮18门。炮台设计独特,是广东省内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清代军事设施,被列为汕头市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炮台内部<br> 公路边还有一个崎碌炮台展览馆<br> 炮台士兵军服<br> 中国古代战船<br> 百年炮台护海疆。明清时期,为抵御来犯之敌,在潮汕地区修建大量古炮台。到清朝时约建了40座,其中汕头19座。<br> 国民党统治的年代,崎碌炮台在1924年改为汕头市惩戒场,沦为监狱。1933年澎湃的儿子彭士禄(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 八岁时就曾被囚禁在这里 汕头市海防著名人物。有明清时期的郑成功、戚继光、方耀、刘永福等,以及当代的彭士禄、黄旭华、麦贤得等。 新中国海军的光辉历史<br> 海军发展的里程碑时刻<br> 屹立于汕头内海湾边的崎碌炮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见证了清代的屈辱,也迎来了今日国家兴盛,海军的强大。中国人民抗击侵略、保卫神圣领土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将永远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