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您想在国内寻找一个让人一见钟情的古镇,那么位于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选择。600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就连徐霞客都称其为“极边第一城”。</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为明洪武年间军屯戍边而建,是古代川、滇和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古镇的名字由来颇具诗意,初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顺”,</span>因一条小河绕村而过得名,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古朴,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还兼有南亚风情,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里一派山水诗画风光,辛亥元老<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根源曾在诗中这样赞誉和顺:</span>“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p> <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人山人海的景象,也没有浓厚的商业化氛围;生活节奏非常悠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span style="font-size:18px;">充满淳朴的人间烟火味儿</span>,被《中国国家地理》和《时尚旅游》杂志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走进和顺古镇,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牌坊。历史浸润厚重的牌坊成了和顺独树一帜的存在,威严里浅存寂寥,静默中沉淀沧桑。</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这里曾经有过12座牌坊,有以儒家“孝”文化为表现形式,祈求长寿的百岁坊;有以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节孝坊;还有家族祈求平安、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文化坊。</p> <p class="ql-block">矗立在古镇入口的“和顺顺和”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巧妙地运用了回文的修辞手法,把“和顺”两字构成了“和顺顺和”的组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span></p> <p class="ql-block">“文治光昌”文化坊是全石质结构,通体用火山石雕砌而成,寓意着文化和社会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桥头的“冰清玉洁”节孝坊。</p><p class="ql-block">重新复建的“和顺顺和”、“文治光昌”、“冰清玉洁”等牌坊把和顺人骨子里对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和对待生命的珍惜与尊崇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由两座古桥组成,形如彩虹卧波。</p> <p class="ql-block">老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由“桥头老爷”寸玉带领乡民修建,清光绪十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站在老桥上看风景,只见近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远处清溪绕村、水禽翻飞,一派山水诗画风光。</p> <p class="ql-block">新桥建于1921年,桥畔有石碑,刻有“桥倒碑修,碑倒自修”,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跨过双虹桥,沿着火山石砌成的台阶拾级而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span></p><p class="ql-block">整幢建筑由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等组成,为一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大门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汉景殿的牌楼式大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匾额“和顺图书馆”由清末和顺最后一位举人张砺书写,笔力刚健雄浑。</span></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前身是清末同盟会员寸馥清创办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p><p class="ql-block">现藏书13万多册,并存有不少古籍珍本,设专藏书库5个,被誉为“中国藏书最丰富的乡村图书馆,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和顺古镇,图书馆被视为侨乡的骄傲。和顺的文脉源远流长是与和顺图书馆的存在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即使是在日寇侵占腾冲及文革期间,和顺人都冒着各种危险保住了图书馆馆舍和大部分图书,谱写了一部边陲古镇的儒雅传奇。</p> <p class="ql-block">中门匾额“和顺图书馆”为国学大师胡适所题,高处的“文化之津”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和中法大学校长的李石曾题写。</span></p> <p class="ql-block">下方则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曾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题写的“民智泉源”。</p> <p class="ql-block">中门背面匾额“图书之府”由我国著名学者、中国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郭绍虞所书。</p><p class="ql-block">这些题匾与对联不仅展示了和顺图书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也为这座图书馆增添了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中门内为花园,园内花木扶疏,布局典雅。穿过花园即达馆舍主楼,主楼为二层五开间木结构楼房,正面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建筑立面玲珑别致,门窗造型西式设计,建筑结构新颖,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建筑跃然眼前。</p> <p class="ql-block">主楼楹联:“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启群黎”。此联暗藏“机巧”,上下联前四字需交叉读,得“书报来自云海外边”,正是和顺图书馆早期馆藏来源的真实描述。</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和顺古镇地处西南边陲,一百年前,一份从上海寄出的报刊需历时数月才能到达这里。那时图书馆的书籍报刊均从上海采购,经海运至缅甸仰光,再换江轮或火车到缅甸八莫,然后由汽车运至中缅边境,最后由马帮驮到和顺,虽行程近万里,但竟比走国内路线节约近一半时间。</p> <p class="ql-block">主楼后为藏珍楼,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古籍珍品。</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还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凸现了和顺在滇缅抗战中的特殊地位。在1944年7月攻城阶段,和顺图书馆成了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总司令霍揆彰在此坐镇指挥。</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边上就是文昌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中式飞檐,又有西式窗花,殿阁雄伟壮观,气势轩昂。</span></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这座始建于明代、清代道光年间复建的古建筑,是和顺“文治光昌”的又一象征,同时表现了和顺人儒商并重的传统。文昌宫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和顺在明清两朝共出了8个举人和403名秀才。耕读传家之风代代传承,成就了古镇“文化之乡”美名。</p> <p class="ql-block">从文昌宫出来,我们先走西线,主要参观寸氏祠堂和弯楼子民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过</span>洗衣亭,全国独有,和顺最温柔最具特色的公益建筑。</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数不胜数的和顺男儿跟着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铃声出国“走夷方”,为了家乡的妻子洗衣有个纳凉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了6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亦称“爱妻亭”。</p> <p class="ql-block">和顺书局,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翡翠大王寸尊福故居。大门匾额“中外名垂”竟是孙文所题,感慨小小和顺藏龙卧虎也!</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座落于和顺虿头坡北麓,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和顺八大宗祠中,寸氏宗祠是修建最早的一家。作为门面,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显得与众不同,再配以中式匾额楹联,最终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从内到外建有正殿、厢楼、花园、客堂、大厅、二门、大门、月台,坐南朝北,依山面坝,逐级而起,错落有致,以建祠最早、大门最“洋”、标杆最“牛”、月台最阔、匾联丰富而称雄和顺。</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里悬挂的匾额楹联极为丰富,有大门楹联“五岳宗山百川赴海,千秋报本万古流芳”,有赵朴初题写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知恩图报”匾,有寸氏族裔敬献的</span>“勋垂百代”匾等,其中尤为珍贵的是悬挂在前厅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发朝仪”匾,为</span>明朝万历年间著名儒将邓子龙缅怀“桥头老爷”寸玉而题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透过前厅看正殿,门额“西川世泽”表明了寸氏家族是从四川迁来。</p> <p class="ql-block">正殿神龛内供奉始祖牌位,两旁山墙上悬挂着十六字家训,是族人做人之准则。</p> <p class="ql-block">寸氏始祖寸庆祖籍南京,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由西蜀郡奉旨随傅友德等平定云南滇西后,被封为领卫指挥使驻守在腾冲。寸氏家族也是最早到和顺开创基业的五姓(寸、刘、李、尹、贾)始祖之一,定居和顺后发展成望族。</p> <p class="ql-block">腾冲寸氏以玉闻名天下,寸氏先祖寸玉靠翡翠发家后,兴修水利造福和顺百姓,寸氏后人寸仲猷、寸尊福等开学堂、建宗祠、办图书馆更是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寸氏家族群英荟萃,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军中虎将。如寸性奇将军,1941年率国军第十二师参加中条山战役,抗击日寇身负重伤后壮烈殉国。为悼念第三军军长唐淮源和寸性奇,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赠“为国完忠”,蒋介石为二人题赠挽联“百战殊勋著河上,双忠大节壮中原”。</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记载着家族的兴衰荣辱,让人感受到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而今,寸氏家族子孙分布于世界各地,虽然相隔甚远,但每到清明时都会回来归根祭祖。</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有不少建于清末民国初年的老宅子,有不少已改建成博物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弯楼子民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弯楼子”位于大石巷内,巷口有座“盛媺幽光”的木牌坊,是和顺古镇保留年代最久、最具代表性的全木架结构牌坊。</p> <p class="ql-block">“弯楼子”是和顺著名的豪宅大户,民居为三进三房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因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故和顺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p> <p class="ql-block">“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的“雅号”,也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代称。</p> <p class="ql-block">“弯楼子”共有三个庭院,如今这座老宅已没有以往的鼎盛喧闹,李氏的子孙多旅居海外经商,老宅已无偿捐赠交政府管理。</p> <p class="ql-block">“弯楼子”建筑为中国传统式风格,融合了江南民居及西方建筑文化特色。用材全部采用当地楸木,粉墙黛瓦、装饰高雅、布局紧凑。</p> <p class="ql-block">室内装饰中西结合,既有挂钟、保险箱等“舶来品”,也有做工精美的中式家具,是和顺侨乡众多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宅内挂满名人雅士题写的颂扬宅子主人的牌匾,有“见义勇为”、“齐眉笃祜”、“实靖我邦”、“济难扶危”等。</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永茂和”创始人李必成到缅甸经商谋生,逐渐发展成总号在缅甸,分号遍布国内外多个城市的跨国商号。历经五代人,一百余年的经营,成为和顺乃至腾冲经商致富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现在虽然人去楼空,但当年大商户的气派在那些精雕细琢的建筑细节中还可以感受到。</p> <p class="ql-block">从“弯楼子”出来后折返,游东线和顺小巷,巷子里有展现历史风貌的马帮馆、滇商馆、走夷方馆、古法造纸馆、总兵府等,它们是腾越文化、和顺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马帮馆,仿佛能听见历史的马蹄声回响在耳畔,重现了当年马帮的辉煌与艰辛。</p> <p class="ql-block">据统计,清末民国初,每天有1万多匹马,30多个国家的货物在这条古道上流动。仅和顺弯楼子李家在缅甸八莫的一个马店,一次就能安置3000匹马及其赶马人食宿,在国际上被称为:“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冒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不过,现在的“马帮烤茶”绝对不是当年的味道啦。</p> <p class="ql-block">总兵府是清朝振威将军<span style="font-size:18px;">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的府邸,建于光绪末年。</span>作为古镇的军事遗迹,虽然如今已不再发挥其原始作用,但它的存在无疑是和顺历史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有时间的话,不妨在已改建为民宿的总兵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留宿一晚,沉浸在历史的韵味和岁月的痕迹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新潮的酒吧街。</p> <p class="ql-block">也有古色古香的戏台。</p><p class="ql-block">白天喝喝茶,照上品品酒,非常适合在此旅居感受慢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和顺陷河湿地,因人行其中极易陷入,故被和顺人形象地称为陷河。</p> <p class="ql-block">陷河湿地风光旖旎,宛如一面镶嵌于翠绿之间的明镜,<span style="font-size:18px;">倒映着周围的景色,宁静而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游客在此可以“事农、赏荷、观鸟”,或泛舟其中,田园野趣,令人沉醉,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也可以去和顺最大的一座洗衣亭转悠,六、七条石板架在亭子延伸出的石墩上,占了陷河的一大半了。洗衣亭可以洗衣、纳凉,也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p> <p class="ql-block">所以,这独特的“爱妻亭”已成为和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非常喜欢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古镇,真的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漫步其间,见证了古镇的沧桑变迁与多元文化的交融,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2小时的游览时间远远不够,和顺的游览分东、西两线,仅西线就还有三禾美术馆、财神殿、中天寺、千手观音古树群、魁星阁等必游景点未来得及去,建议旅友在和顺<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少需要一整天的时间,</span>最好还要在古民居住一晚,体验和顺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