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自驾游(11)武侯祠

锋味

<p class="ql-block">武侯祠,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是一座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形成君臣合庙的格局,明末时祠庙毁于战乱。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1672年的复建。武侯祠是全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是三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诚、智慧和正义。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为蜀汉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智慧和谋略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群由祠庙、园林和碑廊三部分组成。祠庙部分包括大门、二门、刘备殿、诸葛亮殿和东西配殿,是纪念诸葛亮的主要场所。园林部分则以清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建筑相结合,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受。碑廊则展示了历代文人墨客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歌颂。</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大门</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二门</p> <p class="ql-block">殿前高悬“名垂宇宙”大匾,此匾为清康熙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殿前楹柱两侧悬挂治世名联——“攻心联”,联文为“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p><p class="ql-block">塑像 :殿内塑有诸葛亮祖孙三代的贴金泥塑像,其中诸葛亮塑像高2米多,羽扇纶巾,神情超凡脱俗,令人肃然起敬。两侧陪祀其子诸葛瞻和孙诸葛尚。</p><p class="ql-block">殿前有石砌台阶,素面石栏杆,望柱上雕刻动物,殿前檐柱上有雕花撑弓。此外,殿前还放置了一座明代凤鸟纹四足香炉,炉口沿上铸有双抱财童子,造型生动。</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山东沂南)人。受刘备三顾,献身辅佐,联吴抗曹,治国安民,南征北伐,为贤相典范。234年病逝于伐魏前线,葬陕西勉县定军山。谥忠武侯。塑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p> <p class="ql-block">诸葛瞻(公元227-263年)字思远,诸葛亮之子。工书善画,官至行都护、卫将军。263年魏将邓艾攻蜀,他率军御敌战死。塑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诸葛尚(?一公元263年),诸葛亮之孙。263年邓艾率领魏军攻蜀,他随父抗敌战死,时年不足二十岁。塑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p> <p class="ql-block">静远堂门前的“名垂宇宙”牌匾。静远堂不仅是对诸葛亮这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纪念场所,也是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前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准备北伐中原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不仅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展现诸葛亮政治智慧和忠诚精神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 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处于危急存亡之时。然而,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皆因感念先帝殊遇,欲报效陛下。</p> <p class="ql-block">万古云霄一羽毛🪶</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英雄辈出,逆流而上的时代。日月旋转的宏图野望,沧海横流的英雄豪情,那么多闪烁着智慧与生命之美的个体,在星汉灿烂之下,播扬激荡昭彰的人生理想,逐鹿中原,酝酿着权利分合的秩序重构。在这段洪波涌动的历史河流中,刘备与诸葛亮二人相逢于乱世,风云际会,托付以家国远志。君明臣良,厚相结纳,忠信节义,一时无双,于临危之际信义相托,于险阻之中肝胆相照。浮光掠影间塵尾轻扬,揽江山,听风雨,他们共叙经纬,他们挥剑指北,他们山水跋涉,他们长揖作别。明月昭昭,君臣义,长风起兮,鱼水契。</p> <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三国文化的魅力,感受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和优美宁静的园林景色。</p> <p class="ql-block">园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唐碑,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刻立。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代名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镌刻。其文章、书法和镌刻极为精湛,被誉为"三绝碑"。</p> <p class="ql-block">明碑,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刻立,张时彻撰文,高登立石。</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喜神方”意味着喜神所在的方位,触摸这块石头被认为可以带来一年的吉祥如意。喜神被视为能够带来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祇,同时也是财富和好运的象征。这块刻有“喜神方”的巨石不仅是武侯祠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承载着深厚民俗文化和美好祝愿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明良千古”牌匾由清代学者吴英撰写并书写。其中,“明”字左旁为“目”,而非“日”,这一特别之处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为了避讳当时的政治风险,即清初的文字狱;另一种则强调“明君”应具备明察秋毫的能力,能够识人、识势。“明良千古”意指明君良臣的事迹将流传千古,这一表达概括了几千年来人们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桃园结义</p> <p class="ql-block">三义庙位于成都武侯祠内,原名三义祠,始建于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主持修建。该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而得名。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主要为道光年间的遗存,包括拜殿、大殿和两侧廊房,总面积569平方米。大殿内塑有刘、关、张的泥塑像,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结义后创业时期的风貌。此外,庙内还有多幅描绘三国故事的石刻画像,极具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庙前石碑1</p> <p class="ql-block">庙前石碑2</p> <p class="ql-block">刘备(公元161-223年),在古代帝王中以"仁惠爱民"著称。《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关、张结义为患难与共的异姓兄弟。</p> <p class="ql-block">关羽(?-219年),骁勇善战,威震华夏。《三国演义》中描写他过五关、斩六将,历经艰辛,回归刘备麾下,被誉为古代"忠义"的典范。民间尊为武圣人、武财神。</p> <p class="ql-block">张飞(?-221年),作战勇猛,诚贯金石。他只身立于长坂桥头,喝退了曹操追击的大军。后代以他为猛将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刘备塑像</p> <p class="ql-block">关羽塑像</p> <p class="ql-block">张飞塑像</p> <p class="ql-block">吴侯书院</p> <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作为一座历史名祠和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也展示了成都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已成为全球华人纪念诸葛亮的重要场所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