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乙33号院-杂谈》(一)话说北京的水井1</p><p class="ql-block">北京的水井多为苦水井,若能掘出一口甜水井,便会被视为珍宝。其中,“蜜罐胡同”便是因为一口甜水井而得名。除了双合盛五星啤酒厂的水井外,广安门外还有大井、小井两个地名。其中大井又有着“蜜井”的别称。相传,京西西山深处,有一位养蜂人,这一年迎来了蜂蜜丰收,满心欢喜之下,他挑了两篓子上好的枣花蜜,走下西山,前往北京城售卖。然而,城里的达官贵人们看到这位山村装扮的农民,不屑一顾,心想,这山野之地的蜂蜜,能有什么好?于是,无人愿意购买他的蜂蜜。这位养蜂人在城中奔波了三天,走遍了大街小巷,盘缠用尽,蜂蜜却一斤也没卖出去,无奈之下,他只得挑着原封未动的蜂蜜,踏上归途。 </p><p class="ql-block">卖蜂蜜的山农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他挑着两篓子上等的枣花蜂蜜,气呼呼地径直走出了彰义门(即广安门)。穿过小井村后,他继续前行,不久便抵达了十里一长亭所在的大井村。此时,他已筋疲力尽,口渴难耐。于是,就撂下了蜂蜜篓子,拿起水瓢,在道旁的井里舀了一瓢水,迫不及待地端起来就喝,刚喝了一口,那苦涩的味道便让他无法再咽下第二口。</p><p class="ql-block">他坐在道边,长叹一声:“唉,我好命苦啊!这么好的枣花蜜,竟然卖不出去,想喝口凉水解解渴,却又是这般苦涩。”刚准备挑起担子继续赶路,他忽然转念一想:“这口井不是附近的乡亲们都在喝吗?我命苦也就罢了,何必再让他们也跟着受苦呢?”他下定决心,一跺脚,说道:“对!这么办!”于是,他提起一篓子蜂蜜,向井里咕嘟咕嘟咕嘟地往井里倒去,倒完一篓,又接着倒了第二篓。两篓子蜂蜜全部倾入井中后,他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舒畅,随后,他挑起空篓子,大步流星地走过了卢沟桥,朝着西山深处——他的老家走去</p><p class="ql-block">从那一刻起,这口井的水变得异常甜美,如同蜜水一般。饮用这口井水的人们都感到十分惊奇,大家议论纷纷:“是谁这么好心,往这井里倒了蜜?这水怎么会变得如此甘甜呢!”于是,大家集思广益,给这眼井起了个新名字,叫作“蜜井”。不久之后,又有人提议说:“有这样一位仁义大方之士,愿意将自己的蜂蜜无私地倒入井中,让我们能喝上甜水,而我们却不知道他的姓名,为了铭记他的善举,咱们不如称这口井为‘义井’吧。”从此,这眼井便有了两个名字,既叫“蜜井”,又叫“义井”了。</p><p class="ql-block">早年间,东城区泡子河胡同里打出了一口甜水井,随着水井的出现,胡同逐渐繁荣起来。沿街陆续开设了许多小店铺,居民数量也日渐增多。在离这口甜水井不远处的一个宅院里,住着一户张姓的人家。张家祖上从河北某地迁徙至此,以贩卖豆芽菜为生计。</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北京乃至整个北方地区,都没有太多的新鲜蔬菜种植,尤其是到了冬季,市场上几乎只剩下萝卜和白菜。而张家利用甜水井的水泡发的豆芽,使得豆芽外观清新脆嫩,口感清甜,略带一丝豆香,吃起来既有嚼劲又十分爽口,因此深受百姓的喜爱。</p><p class="ql-block">张家为人和善,价格公道,生意日渐兴隆,从起初的街边摆摊售卖,逐渐发展到开设临街店铺,豆芽张的名声远近皆知,甚至吸引了一些名门望族不惜舍近求远,特意前来购买他家的豆芽。张家凭借那口甜水井的好水泡发豆芽,过上了殷实富裕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无奈世间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内心深处似乎燃烧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嫉妒之火,总是见不得别人好,无法容忍他人的成功与幸福。豆芽张就遭遇了这样的厄运。有人心怀不轨,恶意地向那口甜水井内扔进了死猫,使得原本清澈甘甜的井水一度变得浑浊发臭,再也无法用于泡发豆芽。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迫使豆芽张不得不放弃了他经营多年的生意,店铺也随之关张。更糟糕的是,井水变得无法饮用,居民们不得不前往远处取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人们虽然普遍贫穷,但异常勤劳,他们的生活俭朴而充满欢愉。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汇聚于此,无论是心地淳朴的善良之人,还是心机深沉的狡诈之辈,无论是追求高雅艺术的阳春白雪之士,还是朴实无华的下里巴人百姓,他们都是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同时,他们也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无尽的绚烂色彩与蓬勃活力。</p><p class="ql-block">谢谢收看!</p><p class="ql-block">下期:《乙33号院-杂谈》(一)话说北京的水井3</p><p class="ql-block">敬请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