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荐福寺和小雁塔

沿河

<p class="ql-block">荐福寺,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西安市永宁门外友谊西路),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是唐高宗李治驾崩百日后,皇室族戚为其献福而兴建的寺院,初名“献福寺”。天授元年(690年)改为“荐福寺”;唐末荐福寺院毁于兵火,后迁建于安仁坊小雁塔所在的塔院里,寺塔合一。</p> <p class="ql-block">唐代的荐福寺院早已无存,宋、元、明、清迭经修整,今天荐福寺的主要建筑兴建于明清,在其中轴线上仍保留有各种碑刻、殿阁等明清建筑群,它们与小雁塔交相辉映,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荐福寺坐北面南,明清两际的佛教殿堂等建筑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这些明清殿堂多为单檐或重檐的歇山式建筑,仍保存得十分完好。</p> <p class="ql-block">最南侧山门为清代建造,单檐翘角歇山式,蓝色琉璃瓦顶,有脊兽,檐部勾头滴水,檐下砖雕斗拱,花纹。下为青砖砌券门洞,门洞上方刻《最胜法门》。正门两侧分别有角门。</p> <p class="ql-block">平常南门是不开放的,游客进出要走北门。现在的北门紧临友谊西路,是1995年修建的。它其实是个后门,因这里交通方便,便从这里出入,而真正的荐福寺山门现已封闭。</p> <p class="ql-block">我从西门进入,先去参观的西安博物馆。从博物馆出来,就来到南门处,正好从这里开始游览。</p> <p class="ql-block">沿着砖砌的平整道路往北行走,这条道正北正南,穿门过洞,贯穿寺院内所有的古建筑,成为小雁塔景区的一条南北中轴线。两侧是高大苍劲的古木,这些古树最年长的栽植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最年少的也有300多岁高龄。古树历经漫长岁月,见证了荐福寺的历史变迁,也为今人提供了一片难得的城市绿洲。</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冬季,大部分树木已经枝叶凋零,若是春秋季节,定然郁郁葱葱、遮天蔽日。</p> <p class="ql-block">一只只黑色的大鸟在枝间穿来穿去,不时听到“啊、啊”的叫声,叫声高亢粗犷,散发着浓郁的肃穆淡雅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不多远处,中有天王殿。天王殿北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为清代建筑,均为重檐翘角歇山式,灰瓦屋顶。</p> <p class="ql-block">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钟钮为双獬豸造型,有铭文约千字,多为经咒语,重约8吨。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渭河河底。清代康熙年间,重新发现,移入荐福寺内小雁塔旁的钟楼内。</p> <p class="ql-block">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洪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p> <p class="ql-block">1998年文管所重新铸造了一口“雁塔晨钟”的仿制新钟,挂于钟楼旁的露天钢架下,供中外游客敲击。新钟形制与原钟完全相同,只是钟上铭文改由当代西安书法名家书写的历代诗人咏诵荐福寺小雁塔的诗句以代之。</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就来到建筑在砖砌高台是的慈氏阁前,下有拱券门洞,上建五间歇山重檐歇山式楼阁,两侧置砖梯。四面檐下均为一斗三升斗拱,灰瓦屋面,素面清水脊,施勾头滴水。</p> <p class="ql-block">此阁为明代建筑,重檐之间悬明英宗亲书《蔌赐荐福寺》木匾。(也有游客说此匾为慈禧太后所书)。</p> <p class="ql-block">慈氏阁南侧立两通石碑,南西侧立《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是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的刻石。碑身断为三截,碑额右上角阙。碑额篆书“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文楷书,共十八行,行三十一字,记叙了寺、塔的历史,以及修塔的缘起。</p> <p class="ql-block">《敕赐荐福禅寺重修塔记》碑立于南东侧,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立。碑阳记载了成化八年,镇守陕西都知监、太监刘祥捐资重修荐福寺,碑阴为陕西军政官员捐助者姓名。</p> <p class="ql-block">再后面就看见雄伟的大雄宝殿。殿前辟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左右两侧有两个对称的凉亭,有四座碑坊对称矗立,碑坊之间生长着形态各异的唐槐,树干粗有双人合抱,有的卧姿,如龙腾飞;有的两枝凌空高架,似展翅雄鹰。株株古槐枝枝交叉相接,勾肩搭背,给寺院增添了古穆庄严气氛。</p> <p class="ql-block">西小亭</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单檐硬山式,为清代建造。面阔5间,进深3间。前檐斗拱为一斗三升,灰瓦屋面,素面清水脊,勾头滴水。</p> <p class="ql-block">宝殿正门上方悬挂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的“大雄宝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中门两侧悬一副楹联:</p><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自女皇开基走过风雨夏春秋</p><p class="ql-block">百代皇寺从盛唐立业跨越唐宗元明清</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门东侧矗立一通《礼部劄付及荐福殿堂图》碑,为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遗留。碑文记述番僧勺思吉修缮荐福寺的情况和奏请礼部“乞(刺)寺名”及礼部答复的经过。碑正面刻楷书碑文,碑额双线勾勒“圣旨”二字,故又称圣旨碑,周围以阴刻云龙纹饰。圣旨碑碑阴线刻荐福寺殿堂图。</p> <p class="ql-block">再北面就来到小雁塔近旁,佛塔顶天立地,拔地通天,有着压倒一切的气势和威力。</p> <p class="ql-block">从远处眺望,宝塔最顶层的塔窗处朝天豁开一个“凹”字形豁口,没有了塔尖。这豁口见证着历史风云的变幻,见证着历史的气象万千,是小雁塔独有的缺憾。</p> <p class="ql-block">塔基座为砖砌方台,基座之上为塔身,塔身底层较高,二层以上逐层高度递减,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每层皆有迭涩出檐,檐下砌有两层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阁、飒爽秀丽的美感效果。</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是这座寺庙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唐代建筑。小雁塔之名是明代以后对荐福寺塔的俗称,因低于大雁塔,且玲珑秀丽,故称“小雁塔”。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原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高43米有余,为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建造时十五级,现存十三级。</p> <p class="ql-block">塔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北券门外紧靠塔体的砖砌门楼,系清代后期所增建。</p> <p class="ql-block">塔前台阶两侧也矗立着两座青砖镶嵌碑坊。一座石碑上小楷碑文记录了《荐福寺来源》:“西安府永宁门外西南三里许有寺,曰‘荐福’,本隋炀帝潘时旧宅,唐京城内开化坊之旧地也。至武后始,立为大献福寺,度僧三百余……”。另外一碑是清朝雍正十二年立修,记载了主持紫谷禅师化缘重修荐福寺殿宇。</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塔形玲珑秀丽,造型优美,比例均匀,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1961年,小雁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小雁塔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1200多年风雨的侵袭和70余次地震的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p> <p class="ql-block">后来研究发现,小雁塔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样,虽历经数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令人叹服中国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站在小雁塔下,抬头仰望,心中涌起一股对历史的敬畏之情。那斑驳的塔身、古老的砖石,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大慈恩寺与玄奘关系密切,而荐福寺则与唐代另一位高僧义净有关,义静是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公元671年,义净从长安出发,经广州取海道赴印度游学求佛法,历时25年,足迹遍及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洋东部等30多个国家。义净于武周证圣元年(695年)回国,带回梵文佛教经典400部,曾在荐福寺内从事翻译工作,并著有《大唐求法唐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书,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唐中宗为他写的序中称颂“法门之龙象,凡宇之栋梁”。</p> <p class="ql-block">荐福寺内石刻众多,多为记载寺院重修、经文记述等,另外,还保留不少的佛教造像,也是难得的宝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刻成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经幢为石质,八棱柱形,上覆莲花宝珠顶,下有一方形基座,座每面两龛,浮雕伎乐演奏图。幢身正面刻《佛顶尊圣陀罗尼经》,其后附刻《佛说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幢</p> <p class="ql-block">身上部分结构威严秀丽,下部分及须弥座稳重浑厚,须弥座上又以莲花座承托幢身,全幢轻重合宜,繁简适度,充分体现了唐代中后期石幢造型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佛教造像是荐福寺出土文物最精彩的部分,隋、唐、宋、金、明各代皆有发现。</p> <p class="ql-block">石人、马柱等民间文物</p> <p class="ql-block">荐福寺内楼阁交错,碑石林立,殿堂屋宇宏伟壮观,肃穆雅静。古木参天,夹道古槐、古楸,树龄皆在300年左右,处处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荣光与繁华。</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寺中,耳畔有清脆的鸟鸣声在回荡;不时停下脚步,细细观赏精美的雕刻和壁画,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老的寺庙让我领略到了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让我感受到了那份穿越时空的宁静与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古塔伟岸伫立千载系徵帝都长安古今事,</p><p class="ql-block">高庙御赐不圮百代镌记历朝帝王上下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