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8.3-10日初识晋之美—晋北八日游(5-5)

李艳

<p class="ql-block">人总要学会释怀,学会看淡得失,学会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这样你才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正如林清玄说的:“一尘不染不是不再没有尘埃,而是尘埃让它飞扬,我自做我的阳光”。已过知天命的年龄了,那就用余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用回忆这种喜悦之情来滋养日子中的平淡时光,这样每一天就都是幸福的呀~</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三站 五台县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从南禅寺出来前往佛光寺的路上,一直都是穿行在这样的山路上,两旁都是这样的小土山~</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的门口相对就热闹了许多,开了不少的农家乐和饭店民宿。</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隋未唐初,此寺已是五台名刹,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时期绘制的《五台山》壁画中就有大佛光之寺,是五台诸寺中规模较大的寺院。佛光寺历史遗存极其丰富,除殿堂建筑外,还有各个时期的墓塔、经幢、碑刻等构筑物遗存,建筑内还保存有珍贵的彩画、壁画、泥塑、题词等。其中东大殿南侧的北魏祖师塔、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经幢、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经幢、东大殿内的唐代彩画及明代泥塑、文殊殿内的明代壁画及金代泥塑等都是文物中的精品。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梁思成先生称其为中国第一国宝。</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敞开的山坡上,现存寺院建筑有殿堂楼阁等120余间,依据地形分布在由西向东逐层升高的三层台地上。下层台地北部是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修建的文殊殿,是我国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配殿,其殿内减柱做法堪称一绝。下层台地西南隅有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修建的伽蓝殿。中层台地为明清时代修建的小阁殿堂,其中北侧香风花雨楼为明代遗存。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东大殿直立于最高层台地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遗存。</p> <p class="ql-block">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经幢,上书幢之建立年代及姓名,有题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唐乾符四年岁次丁酉七月庚子十九日戊午立毕都料高怀让明修幢尼宿因、尼法因”。经幢高4.9米,八角形,林徽因先生当年攀爬测绘的就是这个经幢,佩服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和莫宗江、纪玉堂四人在1937年6月民族危亡之际,面对日本人断言中国境内已无唐构的妄语,该是怎样一种信念让他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顾人身安危、骑驮骡入五台,历尽千辛万苦,成就如此壮举~</span></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明崇祯时(公元1628-1645)始建,清康熙年间(公元1661-1722)重修。面宽三间,平面略进正方形。伽蓝是寺院道场的通称,伽蓝神是保护伽蓝的神。殿内这十八尊伽蓝神泥塑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形象鲜明,是优秀的泥塑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重建,坐北向南,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悬山顶。大殿梁架采用了大跨度八字柁架(俗称大叉手),殿内立柱较一般构架减少八根,形成了巨大的礼佛空间,被称为“减柱造”,文殊殿是我国早期遗构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实例,尤其是采用的大跨度八字柁架更是早期建筑遗存中的孤例,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顶部的琉璃宝瓶和鸱吻</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堂正中塑文殊菩萨,两侧是胁侍菩萨、佛陀波利、善财童子、圣老人和牵狮子的于阗王,反映了早期塑像的艺术和特征。</p> <p class="ql-block">塑像挺好就是被罩了个玻璃罩,拍照总会有反光点,观感还不如用铁栅栏呢?罩起来的菩萨感觉高高在上,少了些许的亲和力~</p> <p class="ql-block">平綦澡井四周有仿帷幔的木构,仿佛来一阵风就能随风飘荡~</p> <p class="ql-block">殿内两山墙及后墙上为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绘制的罗汉壁画。</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大跨度八字柁架(俗称大叉手),感觉多了一个侏儒柱?</p> <p class="ql-block">在大殿展示了一些山西古建筑模型,山西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保存着我国早期70%以上的古代建筑。这里陈列的是山西省境内一批在建筑史上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模型,依据实测图纸,选用优质核桃木制作,结构准确,做工精细,榫卯雕饰,所有构件为按比例做成后安装而成。这批模型是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的珍贵藏品,作为保存古代建筑的副本和科研标本,真实再现了古代建筑的造型、结构和工艺水平,对于挖掘古代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加强古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仅看到这些模型就非常精美了,一定要都去亲眼看看实物,应该更震撼吧!</p> <p class="ql-block">这个隐蔽在大树下面看似是一排窑洞的地方,其实就是通往东大殿的入口,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躲过了日本人的“调察”。</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台阶一共37级,真是高台深阶,在下面什么也看不到,这估计是考验礼佛人的诚意吧!</p> <p class="ql-block">沿着近乎90度非常陡峭的台阶低着头拾阶而上,当还有四五级时眼前赫然出现一个很大很有压迫感的大屋顶,伴随着登顶刹那涌现的真容禅寺豪劲雄浑,突兀地出现在眼前那一刻,脑子是懵的。出发之前看的人文清华纪录片里的内容,此刻荡然无存,曾无数次想像着东大殿的打开方式,但还是那么令人猝不及防、无比震撼~</p> <p class="ql-block">相传北魏孝文帝途经此地时,就是站在这个平台之上,见一团佛光从天而降,心生敬畏,遂下令建造寺庙,取名佛光真容禅寺。</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古朴而巨大的斗拱承托着深远的屋檐,粗壮的柱子,简朴的门窗装饰,舒展而平缓的屋顶,体现出唐代殿堂建筑雄浑豪迈的建筑风格,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遗存。仰望的瞬间,体会到林徽因先生所说“美的到处使人心慌心痛”!</p> <p class="ql-block">在现存三座半唐代木构建筑中,佛光寺东大殿虽然不是最古老的,但它的形制等级标准最高、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同时期的木构建筑遗存在整个亚洲区域仅日本尚存几处,而且均为仿唐建筑,因而,东大殿在我国及整个东亚建筑文化区域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如此,东大殿内保存的附属文物,如与东大殿同时期及更早时期的经幢、墓塔以及区域内早期的地下遗迹等与东大殿一起,作为佛光寺的历史遗存,对于现在以及将来了解和研究唐以及唐以前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内的佛坛上塑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另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造像35尊,均为唐代塑像(也有一个说法是韦陀像和宁公遇像是后期造像)。丰腴的面部、丰腴的体态,不是特别S形的姿态极具唐代的风韵。造像主次有序,尊卑有别,形态各异,营造出可无限扩展的佛国世界,尽显唐代造像艺术的精湛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中间三尊是释迦牟尼、弥勒佛(双腿垂坐)和阿弥陀佛坐像,主像前均有4尊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中间C位手托钵的是释迦牟尼佛,两侧还有2尊弟子阿难迦叶。</p> <p class="ql-block">两侧分别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骑象的普贤菩萨,坐骑前还有僚蛮和拂菻牵引。佛坛前侧两角各有一尊天王护法金刚。</p> <p class="ql-block">头一次看见坐着的韦陀,角落里的这尊俗家信士像就是出资重建大殿的佛殿主宁公遇,据说是和主人一样的等身像。</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莲座上供养菩萨果盘下的手帕,帕子上的纹饰及图案,以及帕子随动作的飘动都非常逼真,动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但看着眼前被称为唐代的彩塑颜色鲜艳、佛像面部表情僵直,怎么也不能感受唐风唐韵?这时候联想到南禅寺的文保员师傅说的“不一样”的原因了,佛光寺东大殿的塑像历代都有信众捐资维修,沥粉贴金,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最近一次在民国时期的重绘。难怪梁思成先生看到后感慨“本皆精湛之作,惜经俗匠重装……失去醇和古厚之美”庆幸南禅寺在元代重绘时保留了原来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殿内两山墙及后檐墙壁前塑有五百罗汉像,现有261尊,为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补塑的。表情形态各不一样,生动传神。图二本随和尚就是主持重建东大殿的重要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个身着世俗服饰的就是这座寺院的供养人女施主宁公遇,东大殿虽然没有躲过会昌灭法,但却等来了赋予它新生命的这两个女人。感谢宁公遇,要不是您带资来重建东大殿,我们根本无缘见到我大唐的木构建筑如此雄浑伟岸,无缘感受我大唐的盛世繁华。而您因为善举也默默地接受着1100年来人们问候的目光;感谢梁林二位先生,要不是您们千辛万苦发现了佛光寺,发现了等在佛坛上的宁公遇,证明我中华民族自己的唐代建筑,打破了日本人的妄言…回首千年已是沧海桑田,今天亲眼目睹我大唐遗风,实属幸运。林徽因先生当年曾说自己多希望也有这么一尊雕像能保存千年,在这里我无比崇敬地对先生说“您对中国古建做的贡献和您对古建的态度,也是可以传承千年的~”今年是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在此致敬林徽因先生~</p> <p class="ql-block">殿内梁架底部有建造题记“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与殿前经幢刻字“ 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相印证,明确了其建筑年代。在这里要感叹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汉字,使得1100年前古人留下来的墨迹我们还能够认识,了不起呀!历史是有生命的,是流动的、连贯的,而文字就是串起历史的珍珠~</p> <p class="ql-block">殿内内槽柱拱眼壁和明间佛座后,保存唐代壁画60余平方米。唐代人是持灯或香炉顺时针围绕佛坛礼佛观像,当年这些都可以看到,现在都围着铁栅栏保护起来了,我们自然无缘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前的唐代经幢,高3.24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上面题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的几个字已经被人们摸得油亮,非常有辨识度,有明确的唐大中十一年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奇妙而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一进入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梁拱眼壁上的一幅唐代壁画弥陀说法图,中间是阿弥陀两边分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站着不用动视线平移往里就看到了佛坛上的三尊主佛像,其中观者左手边的阿弥陀佛和旁边的胁侍菩萨最主要的就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与壁画中对应;还是这个位置回身向殿外回望时,又恰恰看到大殿前唐代经幢顶上东南西北四尊佛像,又与佛坛上的三尊主佛方位完全一样(中轴线上前后两尊都是主尊释迦牟尼,北面阿弥陀佛南面垂足而坐弥勒佛)👍这三个地方遥相呼应,处处透露着古代大工匠的巧思,把纵三世佛(过去 、现在、未来)与礼佛人自己的切身感受(拱眼壁为当下、佛坛上为未来、回望经幢是过去)相融合,应该是有专门的设计师团队统一规划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殿内板门、门颊上留附了大量题记,分布均匀,多为唐、五代、金及明清时期的游人题记,它们对大殿建筑历史纪年作了进一步的实物举证。原来这是古时候的“到此一游”😇,由于年代较久也成为了文物,镶上玻璃和木框保护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祖师塔被梁思成先生认定为北魏原物,是唐会昌灭佛后佛光寺内唯一的遗存,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祖师塔实例。祖师塔为等边六角形砖塔,外观二层,上下层均单檐,通高5.6米。塔下层有六角形心室,面西开一素火焰形券门,余五面素墙。上层实心,西面砌一假门,门两侧两面各砌假窗,余三面素墙,但六个转角处都有饰以三朵束莲的倚柱。塔身上下层檐各用三层砖砌仰莲叠涩挑出,塔刹为二重仰莲为座,上承宝瓶,最上为火珠。塔外形轮廓近于敦煌北魏壁画中的古塔。</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个洞口就是梁思成先生当年进入大殿顶部的地方,幸好先生比较体瘦也有一定的功夫,一般人可钻不进去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岩石在大殿的后面,也就是“靠山”,不知道能不能看出来与大殿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山在这里形成一个L形的台地,古人利用这个地形,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将大殿的地基就建在这个L形平面山石上面,和大山形成一个整体。不知道这个山是不是炸开的一处平面呢还是天然形成的一处平地?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这个选址也是绝了👍寓意也好也坚固~</p> <p class="ql-block">这个狗狗🐶叫二亮可是个网红狗狗,还是佛光寺重要的安保力量。据说门上这个洞是它自己啃出来的,刚刚整个头探出来吃东西我没有抢拍到😔</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又遇到了上午南禅寺的那位宝藏老师,跟着老师又上上下下走了一遍。这位老师带的晋行记研学团是全国各地报名参加的,到太原集合先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然后再去看实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讲的知识点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如斗拱、梁架等古建筑知识,我都听不懂呀😨报名参加是需要掌握一点古建常识的。</p> <p class="ql-block">这些孩子们是“城市阅读空间”的研学活动,有老师带队现场指导搭架东大殿模型,厉害👍</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15:00第一次拍的梁架上的题字,这就是大殿内平时的自然光线状态。</p> <p class="ql-block">又来了一个团队,跟着这个导游又蹭听了一遍,这是15:22分前几秒钟导游用冷光手电指引我们看题字时打的光~</p> <p class="ql-block">正在津津有味地听着导游讲梁架拱眼壁上弥陀说法图的壁画故事,突然感觉大殿明亮了,我赶紧拍照,转瞬间光线就走了,大殿恢复了原来的状态。我当时感觉蒙蒙的不确定是不是阳光,也没听见别的人激动得议论这束光呀?还是时间太短大家都没有注意到?</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佛光寺出来回到车里,我说看看拍到了那个光线没有?结果~~真的让我也看到了87年前(1937年7月5日)林先生看到的那束光~~同样都是15:22分拍的,前后时间手机都没显示变化,大概也就是2、30秒的样子~~居然让我捕捉到了,还有窗棂格子的影子~~我太激动了😀😃😄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吧,恰巧那个时间我就站在北侧的四椽栿下😆😀😄后来的日子里我每每想起这个场景,总会眼含泪水-热泪盈眶,但我感觉我的震撼与激动,远不及当年梁林先生的万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绕东大殿一周,只见斗拱雄浑粗犷,挑出4米多的屋檐,犹如一把大伞,在千年风雨中守护这绝世瑰宝…站在巨大的飞檐之下,我仿佛吹到了来自千年前的风、听到了一位老人低沉暗哑的低吟、看到了它伤痕累累却依旧挺拔的身躯~东大殿你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佛光寺相同点:都是被群山深藏了千年的唐代古老木构建筑。</p><p class="ql-block">不同点:1.南禅寺大殿比佛光寺东大殿时间上早75年,是妥妥的“大哥大”。2.南禅寺的保存不完整,少了三尊塑像,而佛光寺东大殿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3.南禅寺因为是乡村寺庙,名气小,才得以在会昌灭法中幸存而一直留存至今;而佛光寺是当时五台山十大寺院之一,所以灭佛运动首当其冲。4.南禅寺属于乡村寺庙,规模比较小,供周围临近几个村子共同使用,古朴秀丽,就像小家碧玉的邻家小妹。而佛光寺是国家级别的寺院,整个结构按照皇家寺院的标准施工,可以反映大唐最高等级建筑的技艺,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妥妥的皇家范。5.南禅寺大殿的塑像依然保存有唐代塑像的风韵,而佛光寺东大殿的造像虽是唐代的但经过历代尤其是民国的重绘,色彩神情唐风全失。6.南禅寺仅留大殿,而佛光寺由文殊殿、伽蓝殿、东大殿、祖师塔等组成的一个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随处都可以看到黑黑的狗狗和温顺不怕人的橘猫~</p> <p class="ql-block">纵有再不舍也有离别的时刻,16:20分我们返程。这是典型的恒山余脉与太行山接壤。</p> <p class="ql-block">在阳泉服务区让老公休息会儿</p> <p class="ql-block">19:50到家了,晋北之行圆满结束。</p><p class="ql-block">第8天小节:今天是本次行程的最后一天,也是最重要的一天,真希望今天的时间过得慢一点…今天也是圆满的一天,幸福满满的一天~第一个小小的广济寺就给了我大大的惊喜。二探南禅寺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的,如果没有去一定会后悔的。而佛光寺东大殿87年前的那束光也照亮了我的心🧡学习林徽因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不解释、做自己。温柔且坚定、平和而美丽~~</p> <p class="ql-block">回来后不久8月20日《黑神话悟空》游戏火爆上线,虽然我们不玩但宣传铺天盖地。居然我们抢了个先,赶在人们如潮水涌动之前先走了一小趟😃老公像个孩子似的举着手机对我说“快看快看,这个地方咱们不是刚去的吗!”“还有这儿咱们也去过”傲娇的表情还挺可爱😄</p> <p class="ql-block">山西27个取景地去了8个</p> <p class="ql-block">总结:这次8天共去了33个景点,其中有2个博物馆、15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妥妥的一次人文之旅。这也是我们两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驾游(自己制定行程规划、游玩路线、景点门票预约抢票、游玩攻略、食宿安排…)体验感觉非常不错,我也很享受这种自由的快乐(基本上都是我做的攻略,去的也都是我喜欢的地方),而且每一个景点需要看的基本都没有遗漏掉,每一处都能看得尽兴,时间自由掌握,不赶不累,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无论什么时候回想都是快乐的😁~</p> <p class="ql-block">个人的几点感受:1.去山西是需要做功课的,否则去景点会不知道看什么?容易漏掉一些看点;2.景点基本都需要提前预约(而且提前几天预约都不一样,尤其是博物馆和悬空寺登临票非常难约)3.山西好多景点都散落在乡村或山区,而且不集中,自驾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在太原或大点的城市,就可以考虑打车或者坐公交)(大同古城内停车大多免费对外地车非常友好)4.住宿多平台对比,同一家酒店不同平台价格可能会不一样,酒店业的周末是周五和周六。5.吃就是首选当地人自己去吃饭的地方,山西美食基本都不会踩坑,既便宜又好吃,尤其是醋的使用太绝了!尤其是大同夏天可以多来几次!</p> <p class="ql-block">山西的后劲儿很大,入手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古建筑和文物方面的书籍学习学习,晋中、晋南、晋东南的攻略继续做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