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范墩子叙事散文《在纸上种庄稼》

绿色之洲

<p class="ql-block">范墩子的《在纸上种庄稼》是一篇充满乡土情怀与文学思考的佳作。文章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p><p class="ql-block">从主题角度来看,文章紧扣“在纸上种庄稼”这一独特的比喻,将文学创作与土地耕种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作者通过父亲的话语,深刻领悟到文学与土地的共通之处。土地需要热爱与耕耘才能给予回报,文学同样需要作者以真情投入、用心体验生活才能结出硕果。这种对文学与土地关系的思考,赋予了文章深厚的内涵,使读者在阅读中不禁反思文学创作的本质与价值。</p><p class="ql-block">在情感表达方面,文章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情怀。作者对故乡永寿的描写,尤其是对小时候跟随父亲料理庄稼和苹果园的回忆,充满了温情与眷恋。父亲对土地的朴素而纯粹的爱,深深地感染着作者,也传递给了读者。这种对土地的深情,不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一种传承与致敬。同时,作者在西安工作后的种种经历,如在街巷深处听人声、沿城墙根走、采访不同职业的人等,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注。这些情感的交织,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从文学手法上看,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一个个字词就是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实,一行行句子就是一垄垄泛着生机的麦苗”,将文学创作具象化,生动地表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如同耕种庄稼一般,需要辛勤付出才能收获成果。此外,作者在描写柳青、路遥和陈忠实等现实主义作家时,运用了象征手法,他们代表着对生活、对现实的真诚态度,成为作者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指引和榜样。</p><p class="ql-block">在结构布局上,文章条理清晰。开篇以作者的出生地永寿为起点,引出父亲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作者的影响。接着,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写作历程,阐述了文学与生活、与土地的关系。然后,作者讲述了自己在西安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以及对现实主义作家的敬仰。最后,以元旦的钟声和对未来的展望结尾,使文章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借鉴之处。首先,它提醒我们要热爱生活、关注现实。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作者在文中通过对不同职业人群的采访,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在日常写作中,也应走出书房,去观察、去感受真实的世界,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素材,让作品充满生活的气息。</p><p class="ql-block">其次,文章强调了真情实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没有真情,就没有文学。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对父亲的敬爱以及对文学的执着,都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我们在写作时,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用心去感受、去表达,让读者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p><p class="ql-block">再者,文章中的父亲以及现实主义作家们的执着与坚守,也激励着我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努力耕耘。父亲快 70 岁了还守着家里的几块地,这种对土地的坚守如同作者对文学的坚守。柳青、路遥和陈忠实等作家对待生活、对待现实的态度,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最后,文章还启示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文学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作者将文学创作比喻为在纸上种庄稼,使抽象的文学创作过程变得具体可感。我们在写作中,可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巧妙地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总之,《在纸上种庄稼》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文学与土地的美妙结合,以及文学创作的无限魅力。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和借鉴,我们可以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纸上种庄稼》原文</b></p><p class="ql-block">作者:范墩子</p><p class="ql-block">(此文刊载于2025年1月3月《人民日报》副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生在渭北的一个小县:永寿。县不大,沟壑却有近千条。小时候,上学之余,我就跟着父亲在这片沟坡上料理庄稼和苹果园。父亲不识字,可自我懂事起,他就常给我买书看。父亲有一句口头禅:“只要咱爱土地,土地就不会亏待咱。”那时我并没有理解这句话,也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后来在沈阳读大学时,知我写作,他打来电话,又讲了这句话,还专门补充了一句:“我是在地上种庄稼,你是在纸上种庄稼,咱爷儿俩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父亲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写作就是在纸上种庄稼呀,我过去是把它想的太高大上、太缥缈了,因而总在词句上费神,而忘了文学所面对或拥抱的,正是热气腾腾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于是,我把视线转向了我的故乡,转向了童年生活,那些甜蜜而又诗意的往事,扑面而来。故乡就成了我写作的源头。回望故乡时,我发现,当下的乡村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我边阅读,边思考,带着浓郁而又真挚的爱,把这些变化,从少年的视角,用小说写了出来。也是这些小说,让我在 20 多岁时,真正意义上思考了生活,亲近了现实。</p><p class="ql-block">父亲视土地为生命,那种爱,朴素而又纯粹,他快 70 岁的人了,却还守着家里那几块地。本来可以闲下来,但他不肯。去年秋天,我和他在老家卸苹果时,他转过身问我:“都说你是个作家,你讲讲,我为啥还要种地?”他站在果树下,阳光在他黝黑的脸上轻轻摇晃。我摇摇头。他微笑着说:“不爱土地,就会觉得种庄稼累,但当你爱上了土地,你就会感激土地给你的回报。”</p><p class="ql-block">站在苹果园里,我陷入深思。像父亲一样的农人,对土地充满深情,他们能听见土地的心跳声。文学,又何尝不是在听土地的心跳声呢?写作至今,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在文学的土地上种庄稼,收割庄稼。一个个字词,就是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实,一行行句子,就是一垄垄泛着生机的麦苗呀。</p><p class="ql-block">30岁时,我到西安工作,成了一名专业作家。我喜欢坐在那些弥漫着烟火味的街巷深处,听嘈杂的人声,观察人们的喜怒哀乐。我喜欢在日光明媚的天气里,沿着城墙根走,抚摸那些写满岁月斑纹的青砖,听老人们在城墙下吼唱秦腔,那豪迈的声音在护城河上悠悠荡荡。我也喜欢采访不同职业的人,比如外卖员、网约车司机、装修工、面馆老板、非遗传承人等。同他们交流,总能感受到一种光亮和坚毅。他们在平凡的生活里执着坚守,在风霜雨雪中品味甜蜜。而我,希望能以自己的笔,画出他们朴素的形象来。</p><p class="ql-block">多少次,我也在长安区皇甫村里穿行,在柳青墓前的崖上远眺。远去的生活重新浮现,仿佛又见到了那位朴素的老人,他正同乡亲们一起坐在田畔,一边抽烟,一边闲谈。半个世纪过去了,但我总觉得,柳青还在眼前的村子里,他的魂还在长安的田野间游走。当年,路遥和陈忠实也多次在柳青墓前冥思、参悟。他们向柳青学什么呢?我以为,他们在学柳青对待生活对待现实的态度。</p><p class="ql-block">我没见过这三位现实主义作家。但每次在皇甫村漫走,我总能听到他们的召唤:没有真情,没有生活,没有体验,就没有文学。</p><p class="ql-block">我还多番踏上咸阳原,去考察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历史遗痕。从汉家陵阙,到唐十八陵,从原上厚土,到原下渭河畔,我一遍遍地走,一篇篇地写。这些思考和经见,都融在了我的文学里,成为语言的呼吸,语言的节奏和本色。</p><p class="ql-block">元旦的钟声响起了,2025年的第一缕曙光已洒在寂静的清晨,连风都张开臂膀拥抱大地。心怀理想的人,已早早行动起来。我想起路遥的那句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于我,只会像农人一样,在文学的土地上不歇不停,耕种新的青翠。</p>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