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地玄黄,日月盈昊,四季流转,色彩变幻。 </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色彩,不仅是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色彩印象,还蕴藏古人浪漫绮丽的情丝,包罗古人俯仰天地的思考,凝结古人的智慧和心血,被赋予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意义,形成独有的中国色彩语言。</p><p class="ql-block"> 古人取自然之色,施彩釉,赋予瓷器独特的中国色彩美。有千峰翠色的青釉瓷,有幽暗深邃的黑釉瓷,有白胜霜雪的白釉瓷,有中和尊贵的黄釉瓷,有灿若朱霞的红釉瓷……</p><p class="ql-block">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瓷器历经千年依旧绚烂夺目,展示着绝美的中国色,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流光溢彩。</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乾隆年制”款茶叶末釉琮式瓶,清.乾隆(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 琮式瓶,始于南宋。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周代玉琮外形并加以变化而成。清代琮式瓶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后亦称之为"八卦瓶"。</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植本堂”款茶叶末釉高足盘,清.道光(1821~1850年)。</p><p class="ql-block"> 此高足盘圈足内壁刻篆书“植本堂”款识。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云:“……植本堂……大抵多属亲贵诸王之制品”。</p> <p class="ql-block"> 茶叶末釉三足鍑,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茶叶末釉瓷始烧于唐代,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造。唐宋时期,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亦有烧造茶叶末釉瓷。</p><p class="ql-block"> 鍑 (fu),最初是青铜器炊煮用器。这种三足鍑为唐代陶瓷器的常见器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茶叶末釉三瓣水丞,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潮州窑白釉瓶,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 潮州窑,在今广东省潮安县,该地唐宋时属潮州,故称。该窑始烧于唐代,经宋而终于元,烧造青瓷、青白瓷、白瓷、黑釉瓷、褐黄釉瓷等。潮州港是当时粤东地区的对外贸易港,潮州窑的瓷器得以远销海外。</p> <p class="ql-block"> 耀州窑青釉方盘,宋(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大清雍正年制”瓜皮绿釉锥拱八宝纹碟,清·雍正(1723~1735年)。</p><p class="ql-block"> 锥拱,又称锥花,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即用尖细的锥状工具在瓷坯表面刻划出龙凤、花草等细线纹饰,再罩釉烧制。此碟外壁便是用此工艺刻划出八宝纹,线条极为精细。</p> <p class="ql-block"> 豇豆红釉,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流行于雍正、乾隆时期,是高温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整体色调如成熟的豇豆红色。豇豆红釉,采用吹釉技法,在白釉瓷上多次吹铜红釉,入窑高温烧造而成。烧成后红釉深浅不一,“如美人之开笑脸者”,因而又被称为“美人霁”、“美人醉”。</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仿正德款豇豆红绿斑瓶,清.康熙(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 受烧制的气氛影响,有些豇豆红釉色会红中泛苔绿色斑点。而此瓶是特意用绿彩在豇豆红釉上点彩,模仿苔点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大清康熙年制”款豇豆红釉太白尊,清·康熙(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太白尊,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因模仿酒仙李太白的酒坛而得名,实为文房用品中的水盂,为清代康熙御窑典型器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右为景德镇窑“大清康熙年制”款豇豆红釉洗,清.康熙(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 受烧成气氛的影响,有些豇豆红釉色红中会泛苔绿色斑点。此洗腹部红釉中可见点点绿色。</p><p class="ql-block"> 左为景德镇窑“乾隆年制”款豇豆红釉小杯,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郎窑红,堪称瓷器上最为高调的色彩,红得浓郁热烈,光彩夺目,一见难忘。郎窑红釉瓷,是清康熙时期郎廷极督理景德镇陶务时创烧的红釉瓷,本为仿烧明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其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以上的高温中烧成,釉汁厚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正如红宝石一样艳丽璀璨。清代康熙朝之后皆有仿烧郎窑红釉瓷。</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郎窑红釉碗,清·康熙(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郎窑红釉花口碗,清.康熙(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 郎窑红的底足与器内,有的呈米黄色,俗称米汤釉;有些呈浅青色,俗称苹果青釉;也有少数底为本色的红釉底。此碗底便是浅绿色釉。</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郎窑红釉观音尊,清.康熙(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 郎窑红釉瓷,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但流釉不过底足。所以郎窑红釉瓷常见口沿露出白胎,俗称“灯草边”;而底部釉汁流垂凝聚色近黑红,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p> <p class="ql-block"> 霁红瓷之釉色,其色艳若朱霞。霁红釉瓷,以铜为着色剂,高温烧造而成。因其常用作礼仪祭器,又称为“祭红釉”。霁红釉烧成难度极大。《景德镇陶歌》有载:“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明代宣德烧成霁红釉瓷,之后工艺衰退,直至康熙期间又仿烧霁红釉成功。</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霁红釉瓶,清·康熙(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霁红釉瓶,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大清雍正年制"款霁红釉盘,清·雍正(1723~1735年)。</p> <p class="ql-block"> 珊瑚红,清康熙时期成功烧造出珊瑚红釉,将铁红釉吹在烧好的白釉器上,低温烧成。其釉色如珊砌出海,落日火赤,美得热烈耀目。珊瑚红釉受明代矾红釉的影响颇深,是对矾红釉的一种继承和改良。珊瑚红釉盛行于雍正、乾隆,嘉庆乃至之后均有烧造。</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珊瑚红釉笔洗,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左为景德镇窑“乾隆年制”款粉地胭脂红彩花卉纹瓶,清·乾隆(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 此盘外壁以浅胭脂红为地,用胭脂红彩绘花卉, 色调和谐柔美。</p><p class="ql-block"> 右为景德镇窑珊瑚红釉描金花卉纹瓶,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大清康熙年制”款外珊瑚红釉内青花碗,清·康熙(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矾红釉盘,明·嘉靖(1522~1566年)。</p><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年间,铜红釉瓷器烧造难成,有关官吏一再上疏皇帝,请求改烧矾红釉。矾红釉,以青矾煅烧所得到的三氧化二铁配入釉中。矾红釉为珊瑚红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矾红釉描金蝙蝠形灯盏座,民国(1912~1949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胭脂红地粉彩开光山水纹茶壶,清·乾隆(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胭脂红釉盖杯,民国(1912~1949年)。</p> <p class="ql-block"> 茄紫,介于暗红色与深紫色之间的颜色。俗话说“红得发紫”,因古时穿紫色官服的官员比穿红色官服官员的品级高。紫色在诗文常被指代高官显贵。瓷器中的茄皮紫釉瓷亦为名品,创烧于明弘治时期。它是一种以锰为着色元素的低温釉,釉料中的铁、钴等其他元素起调色作用。其釉色有深、浅之别,深者如熟透的黑紫色茄皮,浅者则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茄皮紫釉碗,清·康熙(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茄皮紫釉小瓶,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茄皮紫釉刻划花卉纹碗,清.康熙(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 进窑一色,出窑万彩。</p><p class="ql-block"> 窑变釉瓷,釉色变幻莫测,是窑火冶化出的神奇色彩。自宋代钧窑起,窑变釉瓷,延烧至今。窑变釉,因釉料中除铜外还含有微量的钛、钴、锰、铁等元素,入火高温下釉料流淌,形成红、紫、蓝等多色变化的釉色。清代景德镇仿烧钧窑瓷,创烧出炉钧釉等窑变釉。 </p><p class="ql-block"> 钧窑,始于唐,盛于宋、金、元时期,以今河南省禹州市为中心,形成钧窑体系。钧窑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利用铁、铜等元素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等多种窑变釉色。钧瓷的釉色多种多样,有天蓝、月白、玫瑰紫等。 </p><p class="ql-block"> 窑变釉瓷,是瓷器中的一道流霞,瑰丽绚烂,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钧窑玫瑰紫斑连座双耳瓶,元(1271~1368)。</p> <p class="ql-block">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宋(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 钧窑蓝釉三足炉,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 石湾窑仿钧釉炉,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 石湾窑在今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烧陶始于唐,盛于明、清两代,其中以仿钧窑陶器、陶塑、建筑陶瓷著称。清末寂园叟《甸雅》赞石湾窑窑变釉陶器曰:“广窑谓之泥均,……较之雨过天晴尤极浓艳,目为云斑霞片不足以方厥体态……亦足玩也。”</p> <p class="ql-block"> 宜兴窑仿钧釉八角洗,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 宜兴窑,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以生产紫砂陶而闻名。明、清时期也烧造仿钧釉陶,俗称“宜钧”。宜钧胎有白色与褐色两种,白胎用宜兴白泥制成,褐色胎用宜兴紫泥制成,釉色以天青、天蓝等色居多,以灰蓝釉最为名贵。</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窑变釉灯笼瓶,清·乾隆(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 灯笼瓶,形似灯笼而得名,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民国至今仍有烧造。</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炉钧釉盘,清·雍正(1723~1735年)。</p><p class="ql-block"> 雍正朝炉钧釉瓷器上那种红中泛紫、似成熟的高粱穗颜色,被称之为“高粱红”。此盘釉色极为丰富,蓝中泛红,其间还夹杂着绿色。</p> <p class="ql-block"> 宜兴窑紫砂胎炉钧釉茶壶,清.乾隆(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 炉钧釉有施于瓷胎上者,也有施于宜兴紫砂胎上者。</p> <p class="ql-block"> 黑釉蒜头瓶,清·同治(1862~1874年)。</p><p class="ql-block"> 蒜头瓶,仿秦汉时期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而得名。蒜头瓷瓶宋代始烧,流行于明、清时期。基本形状为口部作蒜头形,长颈,圆腹,圈足。明、清时瓶的腹部多有变化,蒜头形口因瓶大小而异。</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大清乾隆年制”款紫金釉题“伯牙鼓琴”文笔筒,清.乾隆(173~1795年)。</p><p class="ql-block"> 笔筒满施紫金釉,其上以金彩题写行草体《吕氏春秋本味篇》中《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子期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工写意,钟子最知音。独抚调丝手,难逢识玉心。兴从弦外发,妙在簡中寻。磊落千云上,琮睁沟壑深。鱼龙回大泽,猎鹰满高岑。弹罢相忘叹,呼囊裏素琴。吕氏春秋本味篇 承润书”。引首铃篆体“半山”,句末铃篆体“古”、“泉”闲章。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款。由款可知,笔筒为清代著名督陶官唐英所作。</p><p class="ql-block"> 唐英(1682~1756 年),字俊公,自号蜗寄老人,于雍正乾隆二.朝管理景德镇陶务前后20余年。他精通制瓷彩绘, 善于创新,深谙陶务,撰写《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多部陶瓷论著。</p> <p class="ql-block"> 德化窑白釉仿犀角杯,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 仿犀角杯是德化窑白釉瓷中的经典造型,一般为上大下小,喇叭状花瓣形口,杯身常塑贴松、梅、鹤、鹿、龙、虎等。</p> <p class="ql-block"> 定窑白釉刻划瓣口碟,金(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 此盘内外施牙白色釉,釉质温润,盘内刻划折枝萱草纹,花瓣舒展,叶片卷曲,线条婉转流畅,灵动自然。</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白釉印花蕉叶纹花盆 ,清.雍正(1723~173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大清雍正年制”款黄釉锥拱云龙纹盘,清·雍正(1723~173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大明正德年制”款黄釉碗,明·正德(1506~1521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大清光绪年制”款淡黄釉葫芦瓶,清.光绪(1875~1908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大清嘉庆年制”款淡黄釉碗,清·嘉庆(1796~1820年)。</p> <p class="ql-block"> 龙泉窑青釉模印花卉纹菱花口盘,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 龙泉窑青釉刻划“福”、“寿”字双耳瓶,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 瓶身桃形开光内刻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福”、“寿”</span>二字。</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瓜棱盖罐 ,南宋(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大清光绪年制"款吹绿釉碗,清·光绪(1875~1908年)。</p><p class="ql-block"> 此碗的绿釉采用吹釉工艺,以竹管将瓜皮绿釉吹到烧好的白瓷碗上, 形成大大小小的绿色斑点,再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松石绿釉印花尊,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左为景德镇窑霁蓝釉描金瓣口盘,清.乾隆(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 右为景德镇窑霁蓝釉描金缠枝莲纹杯,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炉钧釉堆白梅花纹文房用品(一套),清(1644~1911年)。1.墨床;2.镇纸;3.笔架;4.笔筒;5.砚盒;6. 水盂; 7. 香熏。</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白釉刻菊花纹瓶,清.雍正(1723~1735年)。</p> <p class="ql-block"> 黑釉玉壶春瓶,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釉瓜棱形瓶,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釉葫芦瓶,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石湾窑“霍津”款牛,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广彩花蝶纹六棱形花盆连托盘 ,清·同治(1862~1874)。</p> <p class="ql-block"> 潮州窑堆贴花瓜形壶,明(1368~1644)。</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仿乾隆粉彩九桃纹天球瓶,清.光绪(1875~1908)。</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双凤缠枝牡丹纹罐,清.雍正(1723~1735)。</p> <p class="ql-block"> 青花花果纹六棱瓶,清·乾隆(1736~1795)。</p> <p class="ql-block"> 清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长方花盆,清.光绪(1875~1908)。</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官窑粉彩花蝶纹水仙盆 ,清.光绪(1875~1908)。</p><p class="ql-block"> 器物呈弯月形,紫蓝釉作地,绘粉彩花卉蝴蝶纹。盆壁背面书红彩楷书款“大雅斋”,款右侧书红彩椭圆形篆书印章附款“天地一家春”;底书红彩楷书款“永庆长春”。大雅斋款瓷器是清景德镇官窑瓷器品种之一,为光绪时慈禧太后御用。</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清道光款粉彩双耳三足炉,清·道光(1821~1850)。</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官窑绿地粉彩开光花卉纹茶壶,清·嘉庆(1796~1820)。</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圆球形腹、弯耳形柄、S形曲流、穹形盖、珠纽。施草绿釉为地,上绘粉彩缠枝花卉,纹饰层次分明有序。底施松石绿釉,书矾红彩“大清嘉庆年制”篆书款。壶腹部开光,白地矾红彩题诗:“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竹炉添活火,石跳沸惊湍。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署款 “嘉庆丁巳小春月之中瀚御制”,铃“嘉”、“庆”两印。</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粉彩瓷佛像,清·乾隆(1736~1795)。</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尊藏传佛教的佛像。乾隆时期曾下旨烧造了一批藏传佛教的佛像和法器,用于赏赐。该佛像宽肩束腰,发盘高髻,头带五叶冠,身穿短袈裟,袒胸露腹,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五叶冠上的宝石是以红、绿、蓝釉装饰而成,效果逼真。裸露皮肤的部位饰以纯金粉制作的金釉。袈纱饰以粉彩。</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窑变釉石榴尊,清·乾隆(1736~1795)。</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松绿地粉彩折枝花卉纹瓶,清·乾隆(1736~1795)。</p> <p class="ql-block"> 清“大清乾隆年制”款绿彩龙纹盖罐,清.乾隆(1736~1795)。</p> <p class="ql-block"> 白釉兽头壶,唐(618~907)。</p><p class="ql-block"> 盘口,颈细长,上饰凸眩纹三道,丰肩鼓腹,下腹渐收,平底。盘口和肩部两侧塑衔瓶龙柄一对。龙卷角,竖耳,睁圆眼。胎白细腻,胎骨坚硬,厚重,外壁施白釉不到底,器形高大,端正,反映唐代大瓶制作的高超技术,为唐代典型器物。</p> <p class="ql-block"> 长沙窑褐绿釉贴塑壶,唐(618~907)。</p><p class="ql-block"> 壶的腹部贴胡服杂技人物纹及武士人物纹,上覆盖大片斑状褐彩,突出堆贴图案装饰效果。灰白胎,质较细腻,通体施青黄色釉,釉不及足,有冰裂纹开片。贴塑装饰是长沙窑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现在中唐偏晚期,题材有人物、鸟兽、花叶、椰枣、双鱼等。</p> <p class="ql-block"> 河南西关窑绿釉双耳葫芦瓶,唐(618~907)。</p> <p class="ql-block"> 岳州窑青釉莲瓣纹小口瓶,五代(907~960)。</p><p class="ql-block"> 小直口,高颈,丰肩,鼓腹渐收,圈足内敛,肩部刻莲瓣纹,通体施绿色釉,开细小开片纹。此物为五代湖南岳州窑精品。岳州窑即湘阴窑(湘阴窑历汉至明,在唐、五代时称岳州窑),唐代陆羽《茶经》中从饮茶的角度把岳州窑青瓷排在第四位,可见其地位的重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影青印花八角带盖梅瓶,宋(960~1279)。</p><p class="ql-block"> 瓶带盖,小口,丰肩,瓜棱腹,肩和底上各刻弦纹两周,满身刻缠枝牡丹花,里外施青白釉,釉色明亮,莹润如玉,积釉处呈湖水绿色。灰白色胎,质坚、细腻,此物是宋代江西景德镇窑难得的精品。青白釉又称影青,是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一种釉色,创烧于北宋前期,以景德镇窑为代表。</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白釉褐彩葫芦壶,宋(960~1279)。</p> <p class="ql-block"> 龙泉窑刻花带盖五管瓶,北宋(960-1127)。</p> <p class="ql-block"> 辽绿釉渣斗,辽(916~1125)。</p><p class="ql-block"> 喇叭口,弧形腹,高圈足,圈呈琮形。器物里外施绿釉不到底,胎土泛灰,胎质较松。辽瓷是指辽政权(947~1125)控制范围内生产的陶瓷器,其生产工艺多受宋朝的影响,生产区域在东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在东北地区各瓷窑生产许多带有浓郁北方草原民族特点的器物,如皮囊壶、鸡冠壶等。</p> <p class="ql-block"> 吉州窑黑釉剔花“天庆观”胆瓶 ,宋(960~1279)。</p> <p class="ql-block"> 扒村窑黑花玉壶春瓶,宋(960~1279)。</p> <p class="ql-block"> 黑釉剔花罐,金(1115~1234)。</p> <p class="ql-block"> 青釉堆贴人物鸟兽谷仓,西晋(265~316)。</p><p class="ql-block"> 谷仓又称魂瓶,流行于三国、两晋至唐代的器物,由东汉五连罐演变而来。五连罐是中间有一大罐,四周四个小罐,腹间互不连通。西晋的谷仓堆塑,顶部楼阁,器身堆塑各种人物、瑞兽、飞禽。腹壁贴塑不同造型的人物。通体施青釉,底无釉,浅灰胎。该件谷仓具有典型的西晋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釉虎子,西晋(265~316)。</p><p class="ql-block"> 虎子,古代盛水器,一说是便器,因其形似卧虎而得名。茧形器身,圆筒形器口,外壁模印虎头,虎背装半环形提梁,器身阴刻虎腿结构,下装四伏卧虎爪。通体施不均匀的青黄色釉。虎子流行于汉至南北朝时期。该器为西晋典型之物。</p> <p class="ql-block"> 青釉鸡头壶,西晋(265~316)。</p><p class="ql-block"> 鸡首壶,西晋时壶颈低矮,鸡头小而无流,后端为一小鸡尾;东晋时壶身、壶颈都比西晋的略高,鸡头高起可做流水使用,后端可为执,使用性明显高于前朝;南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壶颈明显高于前朝,鸡头高高昂起,似正在打鸣的公鸡,鸡冠美丽,后端的执高于壶口,为龙柄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釉鸡首壶,东晋(317~420)。</p> <p class="ql-block"> 青釉卧兽水注,东晋(317~420)。</p> <p class="ql-block"> 青釉卧羊,西晋(265~316)。</p> <p class="ql-block"> 青釉印花盘口壶,西晋(265~316)。</p> <p class="ql-block"> 原始青瓷双耳兽首鼎,战国(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所谓原始青瓷,就是指各方面都接近瓷器的标准,胎体具备瓷石加高岭土的成分,经过人工施釉,用1200℃高温烧制而成。原始青瓷的出现,是我国陶器向瓷器飞跃的过渡阶段。</p> <p class="ql-block"> 绳纹陶罐,商(约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 半山类型双耳叶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650~公元前2350年)。</p> <p class="ql-block"> 马厂类型双耳蛙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350~公元前2050年)。</p> <p class="ql-block"> 半山类型双耳圆圈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650~公元前2350年)。</p> <p class="ql-block"> 半山类型五圆圈纹双耳彩陶罐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650~公元前2350年)。</p><p class="ql-block"> 陶瓷器的出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碎片,距今已有一万多年。陶器的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人类最早的化学革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定居生活的更加稳定。</p><p class="ql-block"> 商周时期,在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出现了原始瓷。最早的成熟瓷器是青釉瓷,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浙江地区。瓷器是我国人民的重要创造之一,丰富了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江南地区较之北方相对安定,因而瓷业得以较大发展。北方地区的瓷业则发展相对缓慢。这一时期的陶瓷器型日渐增多,大量流行随葬用的陶明器,并出现了釉彩装饰瓷器。</p> <p class="ql-block"> 水、土、火的碰撞,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因此而拥有了“瓷之国度”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陶器。成熟的青釉瓷器烧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经过历代的逐步发展,明清时期,我国陶瓷业发展到了巅峰阶段。至少在唐代,我国已开始大量出口陶瓷器。此后日益发展。长久不衰。从东海和南海通向各大洲的各条航线,无不见证了这一辉煌。因此这些海外贸易通道也被称为“陶瓷之路”。</p><p class="ql-block"> 广东古代的陶瓷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石湾陶器、 彩瓷器成为斐声中外的著名品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