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月28日离开广西梧州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和广州的朋友相约在广东清远连南市的千年瑶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北老友相聚于千年瑶寨的民宿里,东南西北的话题说不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没想到在这偏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里,配备有现代化的民宿服务设施,很是惬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岗千年瑶寨坐落在百里瑶山万山朝王的正面,寨门海拔808米,被称誉为首领排,面积159亩。瑶寨始建于宋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瑶族祖先在这里修建了一道围墙和3个寨门,每个寨门都有人员把守,未经许可外人进不了寨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居住在山寨的瑶民,主要有邓、唐、盘、房四个氏族。鼎盛时有民居700多幢、1000多户、7000多人,被称誉为首领排。古寨仍保留了几百幢明清时期的古宅及寨门、寨墙、石板道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瑶族人民习惯聚族而居,依山建房,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这种居住形式被称为“瑶排”,因此瑶族也被称作“排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排瑶是对聚居于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八个瑶寨的专称,其中南岗排瑶是首领排,坐落在易守难攻、风光秀美的风水宝地上。南岗千年瑶寨历史上曾依靠山势险要数次成功地抵挡官兵和其它敌对势力的进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寨子里的房屋都是按排建造、编号,最低的为一排,越上越高,最高处十五、六排,上到最高处还是比较费腿力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瑶族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独特的歌舞文化,如长鼓舞和耍歌堂,这些文化活动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瑶老制是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职能。它依靠或通过一套相沿成习的制度或惯例加以保证其达到管理社会的目的。瑶老不脱离生产劳动,无特权。其主要职责是主持村寨生产活动,调节纠纷,掌管宗教祭祀等公共事务,组织村寨共同行动抵御外界侵扰等等。瑶老是村寨的首领,以村寨为单位经民主选举或自然形成一两个瑶老(大的村寨可产生五六个瑶老),一般由经验丰富、办事公道,在村民中享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瑶王屋。瑶王是南岗排的最高首领,负责山寨内外的事务,如有敌人入侵就是军事首领,而瑶王屋则是末代瑶王的居所。“末代瑶王”叫邓卖尾八公,解放后被聘为连南县的县参议。现在其后人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瑶王屋位于半山腰,风景极佳,远眺群山,一览众山小,是观景的好地方,也是全寨风水最好的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瑶王屋天台中央还立着一个类似牛角状图腾的木门,两侧各有一座风雨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盘王峰和眼前的大小山峰与瑶寨遥相呼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千年瑶寨小憩一晚,一早得以美美地观赏了日出东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朋友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带着我们从千年瑶寨来到连州,参观位于粤桂湘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中的地下河。这是一个巧夺天工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天然石灰岩溶洞,1986年初探,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因为溶洞洞口广阔,仿佛一个大嘴巴,被当地人称之为大口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整个溶洞分为三层,穿越四座山头,游览面积达6万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大嘴巴洞口下来,穿过了一个“人造石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头看大嘴巴洞口以及古城墙,这些均是古人选择溶洞作为避难所的生存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此处的石壁上,清晰可见“岩大明正德二年”的刻字,明确标识了这洞中的两处古建筑(石门和城墙)均建于明朝,距今已有超过五百年的悠久历史。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石壁上镌刻有当年为躲避战乱而迁居此地的村民名录,以黄姓为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一独特的“门状"结构,被称为”南天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澈的暗河流水倒映着“南天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倒挂的石笋像火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连州地下河以其神秘瑰丽的石钟乳及洞穴暗河而驰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片钙化池被誉为“连州梯田”,在地质学上被称为“边石坝”。边石坝的形成,源于地表水的作用。这些梯田上的地表水,内含丰富的溶解钙物质,肉眼难以察觉其中的漂浮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此地水流速度缓慢,这些溶解的钙物质逐渐沉淀下来,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这一层层宛如梯田的奇特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盘龙池”栩栩如生地展示了龙头、龙身及龙尾的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洞中瀑布,也是溶洞中不多见的自然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洞中将近两个小时的洞中、水中游,除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及梦幻般的瑶池仙境,溶洞中的暗河明瀑、古人避难生存的印记、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带来的沧海桑田….让人看到了与以往看过溶洞不太一样的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开连州来到清远英德。英德名字早有耳闻,第一次走进英德,观山水、品美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朋友领路走了条非同寻常的旅游线路,非本地人鲜知的英西峰林乡村线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英西峰林走廊位于英德市区西南的九龙、黄花两镇之间,为岩溶地貌景观和自然村落相结合的峰林峰丛地貌风光,其地质结构和桂林大致相似,形成于2亿多年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九龙、黄花(以前叫明迳镇)、岩背三镇,是群山环抱的一片谷地,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似桂林,故有“英西小桂林”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英西峰林有胜似桂林的奇峰异石,有如诗似画清澈透明的潺潺溪水,山峰呈线型排布,形态不一,错落有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九龙峰林小镇拥有千多座石灰岩质山峰,山势雄伟,景色奇特。地下泉水流淌不止,大小溪涧河流环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变幻无穷的云海、雾景、亚热带植物与村野农舍交织出一片浓郁乡土气息的田园风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雄峰连绵,花海荡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英西峰林走廊被称为“南天第一峰林风光”,毫不夸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英德有一道出名粤菜“九龙豆腐”。其实九龙豆腐出名得益于黄花镇豆腐。近邻九龙镇的黄花镇,因同系石灰岩山区,用优质山泉水做出来的黄花豆腐,特别嫩滑鲜甜,别具特色。早先九龙镇较少人做豆腐,九龙墟(集)的豆腐大部分是黄花人做好拿过去卖的。九龙镇地处交通要塞,随着改革开放以及英西峰林走廊风景区的开发,在九龙品尝豆腐的各路食客逐年增多,“九龙豆腐”遂被扬名,当地也就有了“黄花豆腐九龙出名”一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实无论是九龙还是黄花,它们的豆腐都源于同一产地,代表着当地美食文化的精髓。据说早年霍英东在广州白天鹅大洒店进膳时特意点了这个豆腐,由黄花镇的人送至广州供霍食用。我们第一次品尝,好吃得瞬间光盘,又追加了一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朋友帶我們到岩背鎮的茶廠參觀、品茶。岩背位於英德市西部,是英西峰林走廊的尾端。這裡遠離各种污染,自然生態優越,風景如畫,空氣清新,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土壤富含有機質,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这里盛产的岩雾尖高山茶,是自然與品質的完美結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板特意为我们准备了早就耳闻的英红。英德红茶,简称英红,起源于1959年,20世纪80年代成为我国重要的红茶产品。英红以其茶香鲜醇浓郁、花香明显、色泽润红明亮而闻名,尤其是加上牛奶后,茶汤色泽瑰丽,醇香而不厚重,深受外国人喜爱。英红畅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被英国皇室选为皇家用茶,因而声名鹊起,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国三大出口红茶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打卡清远飞来峡,珠江水系干流北江河道中的三峡之一。飞来峡全长9公里,是北江三峡中最险要的地方。1992年,国务院批准兴建飞来峡水利枢纽,与北江大堤联合组成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水库可以起到滞洪调峰作用,使北江大堤可防御300年一遇的洪水,为下游及珠江三角洲提供了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及稳定的水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再次应邀来到清远朋友的乡间田舍(2021年6月曾在这里住过几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围着石磨品茶,这里的独特享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野里砍芭蕉,真正的体力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摘柠檬很轻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灰狮头鹅,又称狮头鹅,是中国最大的鹅种之一,因其头部有像狮子一样的肉瘤而得名。狮头鹅在潮汕地区被视为上等食材,肉质细嫩、鲜美,常用于制作卤鹅、酱鹅、烧鹅等美食。由于其肉质优良,狮头鹅的肝脏、胰脏等内脏也被视为美味佳肴。狮头鹅在潮汕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常用于庆祝节日和喜庆场合,甚至作为祭品祈求平安和吉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午品尝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驰名的清远乌鬃鹅,以及朋友自家养殖的正宗清远一号麻鸡、梅花猪, 又一顿鲜香美味的乡间特色菜肴。清远乌鬃鹅被列为广东省四大名优鹅种之一,又称黑鬃鹅,属小型鹅种,因其颈至背鬃毛有一明显黑色羽毛带,故称清远乌鬃鹅,肉质鲜美,体形适中,骨骼小,肉嫩而多汁,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烹饪烧鹅的上乘原料,久负盛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飞来峡镇是中国道家有名的七十二福地之第十九福地,该地区长期保持自然状态,水资源和环境未遭破坏。这里的百岁温泉水温度在六十度以上,符合医疗矿水标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百岁温泉属于含氡的偏硅酸温泉,具有美容和医疗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温泉水不经任何勾兑,直接引入各个泡池,温度可调节至40度左右。温泉区内设有20多个温泉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流年似水, 岁月深沉;时光匆匆, 温暖瞬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清远来到广州,开启广州及周边几日游。朋友请大家到驰名的粤宴西关广州酒家喝早茶。粤宴西关的由来和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广州被称为“饮食之都”,粤菜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还闻名于世界各地。西关作为广州的历史文化街区,是粤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酒家始创于1935年,素有“食在广州第一家”的美誉。 广州酒家原地是西关文昌庙和洪圣庙,1921年开筑马路时两庙被拆除。商人陈星海与余汉谋及其弟集股在此开办西南酒家,聘有“南国厨王”之称的钟权大师执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酒家庭院古香古色,融合了岭南园林的美丽景观,是一个集美食与美景于一体的绝妙之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在广州酒家为上市的国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市有15家店,北京上海等地都有分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食在广州,早中晚一天24小时,从街头排档到近百年的传统老店,广州最不缺的就是美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东早茶是最爱,永远吃不腻。各种小点、粥品总能拿捏住人们的味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次品尝到了薄撑,又叫“百撑糍”,“薄撑糍”,来自广东罗定的一种特色小吃。薄撑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广东人把平底锅都称之为“撑”,薄撑就是用平底锅煎的薄饼,乡下里又叫它为“百撑糍”,意思是糯米粉团要在铁撑(铁炒锅)里撑(用铁铲压平)一百次,才算做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落成,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家祠整体可分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三塑”,即石雕、木雕、砖雕、陶塑、泥塑、灰塑,以及铁铸工艺的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灰塑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传统建筑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在存留的古建筑中,以广州陈家祠堂、佛山祖庙、三水胥江祖庙、悦城龙母祖庙等处的灰塑较为出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氏书院灰塑累计总长2562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规模之大为岭南之冠。并且构思精巧细腻,别致大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家祠堂的门厅及倒座房垂脊上的一对灰塑工艺独角狮很有特点,头部的“浓墨重彩”,狮身的简单处理,头身与鬓毛相互连接,主次分明。独角狮是岭南建筑独有的装饰物,全身朱红色,独角,凌空而下,气势雄伟。这种独角狮造型是根据佛山民间传说而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传说明代初年,佛山地区出现一头怪兽,吞食禽畜,毁坏农田,给村民带来严重灾害。后来人们想出“以怪制怪”的办法,请艺人用竹篾扎成一只形状怪异凶猛的独角狮,当怪兽出现的时候,村民便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舞动独角狮朝怪兽冲去,果然把怪兽吓跑,从此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寓意辟邪保平安的瑞兽独角狮因而在民间建筑中广为应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陶塑。陈家祠堂共有十一条陶塑脊饰,其数量和规模反映了当时广东陈氏宗族的经济实力,陈氏书院的陶塑脊饰,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如永不落幕的高空戏台等着人们观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石湾陶塑脊饰的内容,主要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以亭台、楼阁、石山作背景;用龙凤、博古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相隔;加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图案点缀。脊饰中的故事题材采用民间熟悉和喜爱的粤剧折子戏场面来表现,较为通俗化,反映当时的社会俗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木雕在陈家祠堂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建筑装饰。木雕业在明代逐步趋于繁盛,随着硬木(俗称红木)家具的发展而成长,为岭南传统手工艺的一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氏书院室内的屏门挡中、龛罩、花罩、梁架、坨墩、斗拱、檐板、雀替等,广泛采用了木雕装饰。这些木构件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体,用料庞大优质,雕工精细考究,内容包罗万象,图案繁缛富丽,充分显示了当时的木雕工艺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聚贤堂位于陈家祠主体建筑的中心,作为建筑的中进主殿,聚贤堂是建筑群中最大、最深的建筑。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是已知岭南祠堂建筑中最大、最为繁复的脊饰。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氏书院内,石建筑构件为数不少,多加有雕饰。如抱鼓石、石狮子、月台、台基、墙裙、柱础、券门、垂带、台阶、栏杆、栏板及檐廊的檐柱、月梁、梁塾、雀替等,这些易受阳光和风雨侵蚀的建筑构件都选用了花岗岩石材打造,防潮防霉又坚固耐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氏书院月台望柱头的雕饰别具一格。台阶两旁的望柱头雕刻成狮子形状,其他望柱头则雕刻成一盘盘的菠萝、仙桃及佛手筹形状,既富有南国风情的装饰美,又寄寓陈氏子孙终年以岭南佳果供奉祖先的虔诚敬意。此设计巧妙完美寓意深刻,体现了陈氏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独特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铁铸麒麟玉书凤凰图。铜铁铸在陈家祠堂建筑装饰工艺中使用并不多,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民间艺人将铁铸通花栏板镶嵌在围栏的石雕框架内,利用铁和石之间的色彩对比,以及铁铸的通透立体造型,使得月台围栏产生宛如国画般的装饰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家祠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造陈家祠堂的工程集中了当时广东全省民工桥匠和著名的营造商号木材,专程从东南亚、南洋、海南岛采购原材料。这一充分体现岭南建筑技艺的豪华宗祠不愧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荔湾区俗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有“体味岭南文化到广州,不到荔湾就不算到过广州”的美誉。明清时期这一带是广州的商贸中心,是近代广州最繁华的人口聚居区。黄永玉的墨宝给这悠久历史之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塔,为六角形两层楼阁式金字尖顶瓦木结构的古塔,塔高13. 6米,外观酷似一支笔尖,属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筑,塔内供有掌管文人雅士功名命运的文魁星壁像。相传清代广东省出过的3个状元,都曾到文塔祭拜祈福。现在逐渐成为儿童“开笔启智”仪式的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北边的荔枝湾片区到南部的恩宁路(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片区,5处(逢源大街—荔湾源、昌华大街、恩宁路、多宝路、宝源路)相连成了一片历史文化街区,汇聚了西关风情、骑楼建筑、岭南曲艺,是较具岭南文化风味的地方之一。地铁逢源街站外墙上的这幅画恰好地描绘出了一幅西关风情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永庆坊,又名永庆片区,东连上下九地标商业街,南衔最美欧陆风情岛沙面,是较具广州都市人文底蕴的西关旧址地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骑楼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九世纪初,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外廊式建筑,称之为“店屋”或“五脚基”。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在东南亚十分风靡。而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骑楼随之流行于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18年,广州开始拆除城墙和大量西关房子,同时鼓励兴建骑楼,取而代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世纪30年代初,广州规划建设三个商业区,上下九便是其中之一。上下九被扩筑成宽17米的马路并兴建骑楼,逐渐形成了商业街。现在上、下九路、第十甫路是广州市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全长1200多米,全路段店铺林立、共有商店300多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下九步行街作为广州骑楼的代表,骑楼连绵千米,麻石铺路,房屋采用巴洛特式建筑风格,是老广州风情的生动写照。这里还是广州美食的聚集地,从广州名小吃到老字号酒楼,应有尽有。荣华麻香酥、南信双皮奶、伍湛记及第粥等小吃美食,以及陶陶居、莲花楼、广州酒家等老字号提供的正宗广式佳肴,让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莲香楼前身是创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的连香糕酥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广州茶楼王收购,取名“连香大茶楼”。宣统二年(1910),翰林学士陈如岳品尝莲蓉食品后提议给“连”字加上草字头,并手书“莲香楼”作招牌。除经营传统粤菜之外,月饼和馅料两大品牌素有“广式月饼的鼻祖”和“莲蓉第一家”美誉。现有中秋月饼、月饼馅料、传统名食、广式腊味、生日蛋糕、面包及中西糕点六大系列共 300 多个产品,是“老广州手信”传统和创新系列产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陶陶居是广州饮食业中的老字号之一,始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是广州享有盛名的茶楼之一。清朝光绪年间,广州西关的 “霜华书院” 在1880年变成专营苏州酒菜和茶市的 “葡萄居”,后被陈姓老板接手改名为“陶陶居”。2000年左右被港资收购,陶陶居获 “中华老字号”“国家特级酒家” 等称号,2005年被公布为文物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皇上皇腊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0年,是首批“中华老字号”之一。皇上皇所生产的“金冠”牌腊制品因具有独特的“糖酒”风味而享有“腊味之王”的美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在步行街上,随处可见适合各种口味的正餐、小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和会馆是广州粤剧院的行会组织,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永庆坊恩宁路上,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是粤剧艺人的住宿场所,拥有多个分堂和设施,包括医疗室、养老院、小学等。会馆管理制度完善,实行行长制度,并推举出主席和各行的行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和会馆也是粤剧艺人的精神家园,旨在加强戏行中人的团结,保障戏班营业的正常开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和会馆不仅为粤剧艺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活动的场所,还通过义演等方式筹集资金,支持粤剧事业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和会馆在粤剧历史和文化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成立于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标志着粤剧的复兴。会馆的建立得到了海外华侨和本地艺人的支持,象征着海内外八方和翕、团结一心。八和会馆是一个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凝聚了粤剧艺人的心血和努力,成为粤剧艺人寻根的地方,也是弘扬粤剧文化的窗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不通粤语不懂粤剧,小学时耳边就不时听到留声机里传出婉婉南音的粤剧,红线女、马师曾等角儿的名号也早印入脑海。参观了八和会馆,对这一传统地方剧种有了粗浅的了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小龙祖居,位于恩宁路永庆一巷13号,是李小龙父亲——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海泉于20世纪40年代所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沿着珠江漫步,西关的岭南风逐渐转向了欧洲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筑留下了历史与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沙基惨案纪念碑是为纪念 1925 年 6 月 23 日参加声讨帝国主义制造上海“五卅”惨案游行被驻沙面英、法军队残暴开枪射杀的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邮政博览馆所在的大楼建成于1916年(民国五年),曾先后作为广东邮务管理局、邮电部广州邮局和广州市邮政局办公楼,2002年8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邮政大楼始建于1897年,1916年毁于一场大火。1916年由英国人丹备设计,在原址重建。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时,在西堤一带放了一把大火,大楼再次遭劫。楼内门、窗和地板等全被焚毁,所幸整个框架并未倒塌。次年,按原貌修复,一直沿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粤海关1914 年奠基,1916年竣工,为民国时期广州海关旧址。海关大钟楼,以其古朴的大钟、欧陆风格的建筑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闻名,见证了广州乃至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粤海关“大钟楼”是国内海关中的第一个钟楼,之后各大城市纷纷克隆,欧式钟楼终于成为中国海关极富特色的历史标志。2006年6月,粤海关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进广州市沙面。1859年前,沙面(岛)多为渔民聚居,是国内外通商及抵御外敌的要地。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面正式开展租界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封闭的地方,1861年,沙面相继沦为英法两大势力租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形成较完整的建筑街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楼原为法租界内的法国海军办事处,1901年改为“法国邮政局”,归属法属安南邮政总局领导。 20世纪初印有广州沙面法国邮政局照片的明信片中,可见该楼三层主楼的顶部有一排“法国邮政局”的法文字样“POSTE FRINCAISE”。</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23至1950年,法国办事处转租于法国天主教圣德拉撒修女会的女子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法实业银行旧址,建于中华民国二年(1913),抗日战争前曾作日本领事馆,中法实业银行为民国初年首家中外合办银行,1913年7月依据法国民法和商法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创立,总行设在法国巴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沙宣洋行旧址,为广州沙面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沙宣洋行是英籍犹太人沙宣家族在亚洲设立的企业机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汇丰银行旧址,建于清末-民国初,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沙面建筑群,文物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沙面岛上有超过150座欧式建筑,来过两次了,也只是蜻蜓点水地扫了一下。笼统地说沙面的建筑风格多样,新古典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以及中西合璧风格等。这些建筑展现了独特的异国风情,也见证了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顺德游。大良街道,隶属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地处顺德区的中部偏东,连接广州,毗邻港澳。大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古称“太艮”,隋唐五代便已成居住点。大良不仅是顺德的政治、文化、教育、商贸中心,还因其丰富的美食和文化活动而闻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改开初期,随父母来过顺德,没有太多的记忆和认识,只记得吃的不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华盖路步行街是大良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这条老街始建于清朝,已有数百年历史,街道两旁的建筑粉墙黛瓦,棕榈挺立,是城市的建筑文化瑰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步行街的建筑兼具浓郁的岭南特色和南洋风味的骑楼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步行街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末清初的岭南西洋建筑,主色调为粉红、粉蓝、粉黄等,这些色彩鲜明的建筑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骑楼建筑的罗马柱风格各异,不是被称为女性柱的爱奥尼克柱式就是被称为男性柱的多立克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步行街全长为635米,街道两旁主要是服饰店、小吃店、百年的民信老铺及各种非遗产品,适合漫步闲逛,细细感受这里与北方不一样的烟火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良街道作为广府文化发源地之一,拥有顺德广绣、粤剧、大良鱼灯制作技艺、双皮奶制作技艺、牛乳制作技艺等10个非遗项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良河是大良人的母亲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淌,与北江支流桂畔海和西江支流德胜河相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良河上的顺德第一码头,是顺德地区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和文化象征。码头建于上世纪初,不仅承担客运功能,还曾是顺德的主要货运码头,连接着广州、江门等地,是大良乃至顺德的重要交通枢纽。第一码头在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河道变窄和水位变浅,大吨位船舶无法停靠,逐渐失去了其运输功能。80年代后,随着公路和铁路等现代运输方式的兴起,第一码头不再承担任何运输任务。第一码头记录了顺德的水运兴衰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变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第一码头回看华盖步行街,一幅西方街区的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当地人介绍,来到顺德逢简水乡。逢简是顺德早期聚居地之一,自西汉起就有人在此生息,后来发展成一方集市。南宋嘉定年间之前,已有先民迁入该地居住而渐成村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岭南周庄”之称的水乡逢简,村内河网密布,村民依水而居,生活惬意,出行方便。水乡景观丰富,古桥风貌沧桑却依然坚挺,旧居虽有修缮仍不失古色古香;家祠墙皮斑驳而犹俱恢宏威严。水岸古榕蔽天,家家榴红蕉绿;扁舟往来穿梭,船娘嗓甜歌美。没想到在岭南腹地还有这么一处胜似江南水乡的古村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沿着水乡蜿蜒河道漫步,不断有古庙宇、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树展现眼前,呈现出水乡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乡有四大姓,李、刘、梁、黎,均建有宗祠。宋参政李公祠,是后人为纪念进士李仕修而建,始建于明天启年间,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是顺德晚清祠堂的代表作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刘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刘氏五世祖刘观成“率族建祠”。坐北向南,广三路,面阔五间,进深三进、建筑规模宏大,呈现鲜明的明代建筑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刘氏宗祠是珠三角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祠堂,也是顺德五大祠堂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远桥为三孔石拱桥,是佛山市三孔桥之古魁,由宋代庆元年间进士李仕修主持修建,桥栏板雕有花纹图案,精美秀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远桥由红砂岩石构筑,桥拱用纵联砌结法,桥栏华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两旁望柱各14条,柱头各雕石狮一只,现仅存10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鳌桥,相传此桥是康熙皇帝御赐给当时还乡的太子老师刘云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桥边立有逢简人清康熙年间进士刘云汉雕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逢简村内共有石桥30多座,河涌和桥梁是逢简村的主要标志性景观。逢简村桥梁的特点之一就是修筑在河道拐弯处,就如金鳌桥。随着河道的变化,金鳌桥与另一走向河道上的桥相连,两桥相接,行人跨河拐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乡的觉妙净院始建于1852年,原为李姓祖屋,抗战时期受到破坏,趋于冷落,建国后只有一名师傅在庵修炼,到1978年,该师傅去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至1990年间,由港澳华侨及内地善信鼎力集资在原地重建,建筑高大辉煌,在村外远远就能看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觉妙净院院内有藏经阁、大雄宝殿、钟楼、鼓楼等建筑,每到佛诞、观音诞,香火鼎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此规模和惊艳的佛门还是很少见到,室内不许拍照,看看外观也是很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再次从路人嘴里淘宝得到一景,位于顺德北滘的碧江金楼。这是一处明清时期的建筑,原是碧江苏家的藏书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代道光23年,曾任兵部职方司官员晋赠荣禄大夫(从一品)的苏丕文荣归故里,大兴土木营造出岭南豪宅——职方第附建书楼赋鹤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楼古建筑群由泥楼、职方第、金楼、南山祠等多座建筑组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纤长的巷子连接各院,青砖高墙,扶疏绿树。即使是炎热夏日,巷子里凉风习习。显示了古人建筑布局和设计上的巧妙智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建筑群的最亮点是金楼,原名赋鹤楼,楼内装饰着金碧辉煌的木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楼以贴金得名,却凭藏娇闻名于世。相传当年慈禧的干女儿、法务大臣戴鸿慈的女儿戴佩琼下嫁曾任兵部员外郎苏丕文的大曾孙苏伯雨,苏家大少苏伯雨将戴佩琼安置在金楼之中伴读,夜夜有美人红袖添香,故传有金屋藏娇的佳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楼二层的雅集(接待客人、以文会友的场所)是整座金楼的精华所在,这里的家具、木门窗、木屏风大多是采用纹理细密光滑的酸枝木所造。酸枝木在经过刮磨后,表面如同镜面一般光彩照人,触摸起来质感细滑清凉,从视觉和触觉上都能感觉到一种深厚含蓄的美感。如果再在上面贴上一层金箔,一入此室,便有一种富丽堂皇却不失华贵雍容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巧夺天工的金木作,几乎包罗了木雕艺术中的所有手法。尤为难得的是木雕全部采用中国传统题材,渗入了外来的艺术风格,以实物印证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宅内保存着当年刘墉、宋湘、王文治、张岳崧、戴鸿慈等清代名家、进士题写的木、石匾额及多件书画翰墨真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朝中期的碧江是儒乡,读书风气浓烈,当时乡中有“家无读书子,功名何处来”的传统,对知名的文人是推崇备至。苏家把书楼建设得如此豪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读书人在碧江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堂右侧的厢房里摆放着一个金光闪闪的镂金床榻,这就是楼内最珍贵的跋步床,床上雕琢精美,部分木雕亦以金贴面,木梳妆台和黑漆衣柜保存完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楼一层大厅内的阴井,是一眼口径仅为28cm的水井,因开凿于屋内,故称阴井。古时藏书最大的隐患是火灾,古人以五行学说中水能克火的意念,在首层地下挖了这口水井,与楼顶木装修的"藻井”上下对应,以达到“克火"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楼门廊上停着一顶主人留下的清代雕花官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别具一格的蚝壳墙,是在建造房屋时,用生蚝壳拌上黄泥、红糖等堆砌而成。阳光斜射于墙面,会产生一种金灿灿般的雕塑感。据说此墙已有百年历史,用蚝壳来盖豪宅,是因为‘蚝’与‘豪’谐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广州来到惠州周围的南昆山、罗浮山,在山水间穿梭,赏自然风光、品原生美食。穗友恨不得与我们分享岭南的所有美好,令人感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里的民宿标准不低,幸得淡季,住的惬意舒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里人的食物安全、味道鲜美,让人回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惠州湖镇水心围村相当于一个生产大队,两个小组(生产小队),170多户居民,800多人口,曾经的贫困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全然不见贫苦迹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游罗浮山。罗佛山自秦汉以来就号称“仙山”,历来被冠以“岭南第一山”、“百粤群山之祖”等美誉,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罗浮山被视为仅次于五岳之后的名山,称其为“粤岳”, 中国五岳之外的“百粤群山之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罗浮山以山势雄伟壮观,植被繁茂常绿,林木高大森古。 这里文化荟萃,有宗教文化、葛洪文化、中医药文化、东纵文化、东坡文化,在广东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会仙桥是一座以青石砌成的単孔石桥,宋代始建,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桥长约6米,宽2.9米,高3米,桥上栏板高约0.5米。桥中正面栏板刻“会仙桥”三字,乃清代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所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周恩来签名审批、前苏联专家设计、1953年由林彪、贺龙两位元帅负责指挥建造的将军楼,分布在冲虚古观背后密林中。迄今为止,约500位将军来这里避暑休闲、疗养度假。现在将军楼商业性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贺龙、林彪住过的元帅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冲虚古观始建于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由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创建,距今一千六百余年。冲虚古观在清同治年间重新修建,有护法殿、三清宝殿、吕祖殿、赤松黄仙祠等,建筑面积4400多平方米。古观也是东纵司令部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3年冲虚古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二十一座重点宫观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本想参观东纵纪念馆,因装修闭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朋友陪伴我们十多天,道别于惠州高铁站。我们继续往潮汕方向前行,开启东海沿线的旅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