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与虚实动静之艺术美

左登平

<p class="ql-block">想象与虚实动静之艺术美</p><p class="ql-block">——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文言文二则》有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p><p class="ql-block">《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京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p><p class="ql-block">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我也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多想开去,多去感受文字之外的艺术美。也不知同学们学会多少,领悟多少。</p><p class="ql-block">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p><p class="ql-block">经过了新课教学这段旅程后,我在复习阶段有了这么一点收获并及时与同学们分享,希望这一点点光点亮孩子们心中的艺术之灯。</p><p class="ql-block">“艺术”基本释义之一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我们在第七单元就学习涉猎了有关音乐、绘画、戏剧、书法、杂技(曲艺)、园林(建筑)、工艺品等文本。我在借助文本复习的过程中,侧重强调想象的力量,它是一切艺术魅力的起点和归宿。可以这么说,没有了想象力,就没有了艺术之生命。</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关于第七单元‘艺术之美’,我的复习关键词是‘想象、虚实、动静’”。我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六个字。</p><p class="ql-block">《伯牙鼓琴》讲了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音乐家俞伯牙因为知己锺子期离世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么个传说故事,相传还是春秋时期的,为什么一直到如今,人们还在学习传诵呢?除了高山流水这一名曲外,除了其经典的文字表达外,除了两人的朋友之情意外,还有什么一股力量让他历久弥新呢?</p><p class="ql-block">同学们思考良久没有应答,我应势答道“还有想象的力量。”有好几个同学狠命的点点头,嘴角有一丝丝笑意,我就喊了一个有这一点反应的同学,WWK同学。短文中哪里写到了想象?“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而志在流水,汤汤乎若流水。”“很好”,伯牙的琴技、琴艺、琴音让钟子期在听时产生了无限的有效的想象,我们也可以去想象锺子期那时那刻是多么地陶醉在琴声之中而不能自拔,这也是伯牙的福气。那么,我们可以结合现实展开想象的翅膀嘛!“而志在清风时,徐徐乎若清风;而志在白雪时,皑皑乎若白雪;而志在明月,皎乎若明月;而志在烈日,炎炎乎若烈日……</p><p class="ql-block">大家还记得四年级学过的《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吧?故事里就通过神奇的想象描述了盘古顶天立地的壮举,以及在累倒下之后,把自己身体的器官变成了美丽的世界。同学们课后也可以再深度的去想象,我们的身体部位与哪些自然物体相紧密联系。比如我们的头是太阳,眼睛是月亮,牙齿是星星,手指关节是黄土高坡等等。</p><p class="ql-block">《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文章成为千古佳作,是文中的处士藏画多?是文中的牧童有眼力?是作者宋代苏轼是大文学家?还是唐代戴嵩是大画家?依我看是又不尽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好像拿捏住了我的上课风格。有的就小声嘀咕:是想象的力量。我会意的点点头,然后请一位同学把描写想象的内容读出来。“对呀!”牧童拊掌大笑,说的内容就是给了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也给了这篇小古文更多的说理空间。文末“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多么有生活气息,多么有人生哲韵。</p><p class="ql-block">想象无时不在,想象无时不有。想象尤其在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奏鸣曲》,又叫《月光曲》,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的渲染下,有了大气磅礴的想象力的加持,才得以即兴发挥,妙曲偶得呀。其中,通过皮鞋匠兄妹在聆听演奏过程中的种种想象,画面逐渐铺开,这不就是乐曲的开端、高潮和结局嘛。“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白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皮鞋匠)“她仿佛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皮鞋匠妹妹)。</p><p class="ql-block">可以这么说,皮鞋匠兄妹是贝多芬的知音了。</p><p class="ql-block">《京剧趣谈》之“马鞭”和“亮相”。其中马鞭是介绍京剧表演中道具的使用艺术,体现了虚实结合的中国美学,表演艺术的灵活自由和道具本身的一种装饰之美。</p><p class="ql-block">“亮相”狭义指戏曲演员上下场时或表演舞蹈时,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间的静止姿态。或是由动的状态变为不动或在原地作示意性的杂耍动作,目的是突出角色情绪,加强戏剧艺术气氛,凸显人物性格。这样的艺术加工创作无不与想象联系紧密。</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样的综合复习,提纲挈领,我认为同学们不仅驾驭了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更关键的是,他们已经找到了本单元的要素学习突破口——想象。</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