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西江月】米仓古道</h1><h1><br>米仓古道悠远,<br>层峦叠嶂云天。<br>莫道巴山行路难,<br>蜀旌汉旗威严。<br><br>道窄路危壁险,<br>山高坡陡崖悬。<br>谁言难于上青天,<br>巴人志壮意坚。</h1> <h1>月琴桥是横跨在焦家河上光雾山景区门外的风雨廊桥,与恩阳古镇的起凤桥有异曲同工之处,既有地方风情,又有文化味道。</h1> <h1>桥下,清澈的焦家河波澜不惊地流向恩阳河。</h1> <h1>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峭壁凌空,苍苍茫茫上光雾山雄伟矗立,气吞云海。</h1> <h1>在陕西和四川连接处的崇山峻岭中,在高峰丛集、悬崖绝壁之间,米仓古道时隐时现的蜿蜒前行,横贯光雾山脉。</h1> <h1>不是每一条米仓道都被打造,还有好多崎岖险峻的古道为躲避官军的检查和土匪的抢劫还隐藏在群山里。</h1> <h1>脚下这条古道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奇,历经风雨和踩踏,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沧桑演进。</h1> <h1>山间的瀑布,奔腾而下,壮观中不乏清丽。</h1> <h1>古道下,大名鼎鼎的韩溪遇坎形成小瀑布,遇大石头变成激流,遇塘化为静静水面。</h1> <h1>米仓道是开凿历史最悠久的先秦古道,始于夏商,贯穿秦巴,系远古巴人开辟,南北走向,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它是夏末商初,沔水至潜水一带古代巴人的生活和物流通道,也是巴蜀地区人们走向中原的唯一交通要道。这里扼巴蜀门户,秦川锁钥,是中国交通史上的活化石,是世界最早的古道之一。</h1> <h1>米仓道是贯通南北交通的捷径,巴山背二哥络绎不绝,商贾川流不息。特别是明清时期,鼓城山大种鸦片,烟茶要出去,盐巴要进来,于是赶烟会的客商人流如潮,穿行于米仓道,云集在鼓城山一带,兴盛一时。</h1> <h1>踏上米仓古道,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巴人的生活年代。</h1> <h1>这条古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让人不禁感叹。</h1> <h1>从碑沟口处登上米仓古道,残破的青石门、随处可见的历史划痕、各种石刻丰碑、迎风招展的汉字旌旗,无一不在讲述着那一段段久远的过往。</h1> <h1>走进米仓古道,就是走进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三千年来,古道上兵马驰骋,商贾往来,行旅不断,留下了众多精彩故事,待人寻踪问古。</h1> <h1>悬崖绝壁上,栈道孔有序排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绵延千里、横贯东西的米仓山上,先民们以超乎想象的智慧和勇力,开辟了一条由北向南的古蜀道。</h1> <h1>栈道一直在峡谷西侧绝壁上,或开凿石道,或搭设栈道,蜿蜒向北,穿过米仓山,向汉中而去。</h1> <h1>一座泰山石敢当立在路边,期颐着神明的护佑,“石敢当”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符号,被视为一种屋舍的守护神。</h1> <h1>当年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陆游应该是从汉中通过仓山古道进入四川的,那首《西路口山店》就是写的这里。石碑只刻了诗的前四句,全诗为:日薄霜清十月天,马蹄声里送流年。店当古路三叉处,山似孤云两角边。淹泊自悲穷不醒,衰残更著病相缠。榆关瀚海知何在,目送飞鸿入暮烟。十月天里,日色淡薄霜意清冷,马蹄声里流逝着孤旅的年华,旅店坐落在古老的三岔路口,山峰犹如孤云矗立在旅店的两旁。停留在这里悲叹身世坎坷不能自拔,衰老孱弱又疾病缠身,榆关如浩瀚的大海不知究竟在哪里,我只能目送着远飞的鸿雁消失在暮霭烟波里。陆游在这首诗里通过描绘十月秋天的日薄霜清,古路三岔的客栈以及孤云山峰等景象,抒发了对人生孤旅的深深感概,马蹄声里送流年一句尤为动人,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概,更是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无奈与叹息。</h1> <h1>这里也是当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翻越米仓古道进入川北,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这是红四方面军的红三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的标语。只是仿古技巧还有待提高。</h1> <h1>碑沟口,也是陆游“店当古道三叉处”所指之处,两岸悬崖峭壁,高山对峙,古有“泰山石敢当”镇山石碑,“碑沟口”由此得名。这里是古代南江通往汉中的必经之地,也是最早的物流系统“巴山背二歌”的发源地。</h1> <h1>在米仓古道,那古老遥远的歌声,似乎正随着微风回荡在大山中,这是巴人闪耀的民俗文化。</h1> <h1>曾经,这里的山谷,回响着马队的铃声和背夫的号子。而今,悬崖和峭壁都恍若遗世的独立,默默承受着岁月的斑驳。</h1> <h1>走进寒溪峡谷中,就是走进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h1> <h1>碧绿的韩溪,不疾不徐地向下游的焦家河流去。</h1> <h1>潺潺水流清澈见底,平坦光滑的河床上岩石各异,河流两岸奇峰对峙,峡谷与碧潭相依,清幽宁静。</h1> <h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h1> <h1>在两千年多前的一个夜晚,天降大雨,韩溪河水陡涨。而那一场大雨和这条名叫韩溪的小河,为刘邦夺得天下立下奇功。“不是一夜韩溪涨。哪得刘朝四百年”这块石碑,记录了一个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h1> <h1>山下的截贤驿记录了这段历史:韩信因不受刘邦待见,连夜出走,在米仓道因溪水暴涨,道路冲毁,无法前行,终被萧何追上。随后,刘邦回心转意,设拜将台,拜韩信为大将军,从而开始了楚汉相争,也就有了后来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故事。</h1> <h1>深秋的韩溪,在微凉的风中流淌,犹如一潭碧水,极近温柔。难以让我们想象她的暴虐阻挡了大将军韩信的步伐,正是眼前的这清澈的溪流却改变了汉家气运, 也有了我们汉民族的源头,这就是韩溪的性格, 张驰有度,虽峡谷小而有乾坤!</h1> <h1>韩溪河谷,有着非常原始的生态环境,两岸绿树葱茏,密密麻麻,藤蔓环绕,隐藏着一汪宝石般的清潭,河水深邃而纯净,这是一种调不出来的自然绿色,在这拍照,你就会拥有别人无法复制的美。</h1> <h1>如今的米仓道,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切都已经平静下来,再也听不到金戈铁马的嘶杀声,也没有了商贾往来的繁忙景象,但无数英雄豪杰的崛起与陨落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漠</h1> <h1>一截栈道就是一段历史,一眼桥孔就是一洞春秋,一面山岩就是一页故事,米仓古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沧海桑田的讲述人。</h1> <h1>仅仅是行进在米仓古道被修复成旅游观光道上,随处可见的历史划痕,崎岖艰险的凌空栈道,丰富多彩的石刻丰碑,无不在给你讲述着一段远去的神秘历史。如今,一条全长近14公里的隧道从古道旁的山体中穿过,将南江县与陕西汉中直接相连,彻底替代了米仓古道的交通作用。然而,这条盘旋于光雾山中的古道见证了太多的旌旗猎猎,兵马驰骋,纵使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也不能代替曾经的旌旗猎猎,兵马驰骋,纵使再久的岁月也剪不断它经历的传奇。</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