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建设初期,国家强调“凡是新建的工厂,必须是‘小而全’,而不是‘大而全’……非生产的建设,必须因陋就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攀钢在“因陋就简”的形势下建设,在没有城市依托的情况下,要支撑和服务企业发展,只能自己办“社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 世纪 80 年代,时任攀钢党委书记的刘京俊曾深入基层,用一周的时间,跟踪调查炼钢厂一位车间主任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发现这位车间主任“眉毛胡子一把抓”、抓非生产重于抓生产的情形,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他抓生产管理的时间,只占工作时间的 10% 左右,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婆婆妈妈”的事情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攀钢“办社会”,分散了管理、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成本、影响了效益。人多、企业办社会,一直困扰和影响着攀钢,直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国家支持下,攀钢才逐渐剥离“社会功能”,实施人力资源优化改革,才逐渐还原了企业本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特殊的背景和环境下建设攀钢,技术体系需要完善、工艺设备隐患多、攻关时间长、生产组织难度大、成本高等系列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创效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节选自《三线之光-攀钢向共和国报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