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杀猪捅屁股——各有各的搞法!”在长沙、株洲一带,人们常用这条歇后语嘲笑别人做事方法错误,有时,也用于本人搞错后为护面子而争辩或自嘲。<h3> 发现湖南城乡人都喜欢用歇后语。这也难怪,因为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文艺创作的成果,通过双关、谐音或引用一些众所周知的典故,增加了描述的生动性。它的参与会让普通的交谈变成“猜谜语”,显得妙趣横生。常见的湖南特色歇后语词条如下:</h3><h3> 洞庭湖里的麻雀——见过风浪的(形容人经历过大场面,见多识广。也用于自吹)</h3><h3> 六月的蚊子遭扇打——呷了嘴巴的亏。(形容人因嘴巴多而遭损失。)</h3><h3> 老鼠掉进米缸里——巴不得。(正希望做某事或出现某种结果)</h3><h3> 饭铺里的老鼠子——呷客的。(用于主人享用客人所送的食物或将其用于招待众人时)</h3><h3> 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形容事情因某种嫌疑而说不清楚)</h3><h3> 跛子拜年——顺势一歪。(过去拜年是要下跪的,跛子跪下去比正常人更容易。意思是将错就错,或利用弱点。)</h3><h3> 亲家打野鸡——差一粒米。(亲家甲对亲家乙吹牛,夸自己枪法准,结果现场打野鸡一试漏了馅,仍然还吹:“只差一粒米就中了。”形容做某事功亏一篑。)</h3><h3> 王木匠做猪楼──撬口不开。(旧俗,做猪楼时木匠不得做声,否则今后主家的猪会吵闹不休,难于饲养。别的木匠不信这个,但王木匠相信并做到了。常用于某种场合自己表态绝不说话,或者要求别人绝不开口)</h3></h3> <h3> 牛吃棉花——一口尽白。(一口即满口,白话即编的故事,形容人尽讲假话。)<h3> 牛不吃糯草──礼性到了堂。(人节日喜吃糯米食品,放牛人节日便拿糯草喂牛,牛不吃,那人感叹:“不吃是你的事,我礼性到了堂。”形容人搞形式主义的假客气)</h3><h3> 芦席上头铺晒簟——厚一篾片子。(形容甲的情况比乙稍好一点点)</h3><h3> 草帽子烂边──顶好的。(形容情况很不错。)</h3><h3> 和尚丢了腊肉——讲不得的苦(和尚吃斋,不应有肉。但酒肉穿肠过的和尚不只济公一个,名菜白云猪手烹制法就是广州能仁寺的青年和尚们发明的。形容人有难言之隐。)</h3><h3> 因为歇后语是一种语言的味精,雅俗共赏,我小时参加农村劳动时,发现农民特别喜欢应用并积极创作,以图尽量把话说得文气、风趣、俏皮一些。村里人杨光华在长期在乡镇从政的闲暇,热心收集整理,成为歇后语专家,出版了《湘北歇后语精选》,都弄得“半天云里吹喇叭——方圆十里有名(鸣)声”了。</h3><h3> </h3></h3> <h3> 【作者简介】吴春安,笔名尚笑、吴戈,1963年生于湖南省南县,军校本科毕业,工学士。系原广州军区后勤部油料系统上校军官,二等功臣,广州军区知识竞赛冠军,广州军区后勤部手枪射击第一名,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退役从事证券投资分析,业余坚持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人生成果横跨军油管理、军事训练、新闻采写、文学创作、谱牒研究与编纂、歌曲创作、书报刊编辑、股市评论、儒学研究、旅行和命名,著述达900万字,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另类博士。联系作者:微信wcasx63,qq37585822。<h3></h3><h3>▼特别欢迎各位尊敬的读者转发,让作者花费巨大的心血写出的文章产生社会效益▼</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