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凤阳一座历史古城,地处淮河南岸,丘陵地带,因淮水而宜居,同样因淮水而多水患。千百年来,淮水悠悠,故事多多。终因出了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新纪元而载入史册。亦因一曲逃荒讨饭的“花鼓”曲调成就经典永流传,同样因生活所迫,为自寻活法,十八位农民冒死搞起“土地承包”制,至此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今天再因文革特殊年代,下放的一位明史学家王剑英,以脚丈量凤阳大地,以独具慧眼和深厚学养,从荒野中挖掘历史事实,集水成渠,向世人揭示了一度被封存了六百年的明中都辉煌史……</p><p class="ql-block"> 吾辈生于斯,长于斯,有幸搭乘小平同志的改革春风,有幸一路置身其中。几十年来忙碌碌,却始终不曾忘记故乡给予的恩惠,今又见到了“山里红”感慨万千。时光恍惚,见到了儿时的野果,熟悉的味道,更是故乡的山水情音……</p> <p class="ql-block">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当代已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据统计,黄河夺淮初期的12世纪、13世纪,淮河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35次,16世纪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0年间,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正因黄河夺淮入海口,使得淮水多水患,才有了明朝流传至今的“十年九荒”。凤阳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以淮水滋养,农业为主,自然亦承受淮水之患。分洪区的父老乡亲,祖祖辈辈感受最深,世代与命运抗争,生生不息,吾辈亦源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 淮河之水源于河南,由西向东,流经四省,直奔东海。全长约1000公里,滋养着亿万民众,为彻底根治淮河之患,以改天换地之气概,持之以恒的治理,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经历近一个世纪的艰苦卓绝的工作,在“蓄泄兼筹”方针指引下,几代人坚持不懈,如今已实现了全流域水安全保障与调度体系。今天的淮水,继续开展退耕还湖,流域湿地建设,抗浪之柳成荫,堤内放牧,种植已成为常态,至于收获依旧需要靠天,但“花鼓戏”成为舞台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凤阳的地形呈南高北低,南部以侵蚀剥蚀山、丘陵为主,山丘麓部为起伏岗地,中部为稍有起伏的河流阶地和岗地,北部为坦荡的冲积平原,四季分明,适合农耕,以小麦,玉米,豆与水稻等为主。县城离淮河岸五公里左右,古老的皇城依旧发挥作用,明代鼓楼屹立,高悬“万世根本”绿色之匾,成为行政中心,祖辈居住于此,吾辈亦生于斯,长于斯……</p> <p class="ql-block"> 十里程村位于淮河分洪区腹地的黄湾乡,紧邻淮河南岸,北与蚌埠市五河县大新镇隔河相望,距县城约10千米。多年疲于奔命,忙忙碌碌,很少踏足生养父辈之地,今日走来早已物是人非了,特地请表弟陪同,身同感受的是:身在故乡非异客,实则行同陌生人……</p><p class="ql-block"> 萧瑟的寒冬腊月,刺槐早已落去了叶子,只等春来槐花雨,成就记忆中的槐花拌面蒸熟再淋麻油一道美食来。眼前是圩堤內绿油油的麦苗,是远远的农家村落,更是来年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落,昔日的麦场今日麦秸堆垛整齐,圆柱状的麦秸捆,正是机械化收割与打捆一体化所致,也是李先生土地三权分置流转集约经营的结果。先生已去,可活法不同,庄家人不再焚烧秸秆了事,可如何增加土地有机质仍在路上。如此看来,昔日的黄泛区,成为今日的丰产区,机械化作业成为常态,不再为温饱而思索,苦恼……</p> <p class="ql-block"> 圩堤下是村落,是农家小院,是自给自足的一份满足,是都市人梦想的绿色生活,更是文人骚客笔下的田园。篱笆墙内绿油油的朴菜,墙外是自由生长的战斗鸡,鲜艳的羽毛,精神十足,一直警惕审视着他乡过客。</p><p class="ql-block"> 时至寒冬,朴菜霜降后叶子渐渐变黄色,以此菜配肉汤,是挥之不去的味道。今日物流便捷,在都市亦可以买到,只是味道变了……</p> <p class="ql-block"> 凤阳虽流传“花鼓戏,诉说灾荒”,可一直保留冬至腌制咸肉,香肠,炒油茶等习俗,年味十足。今在街道旁已看到风干的香肠,匆匆之行,等不急啊,表弟直接来只红烧大公鸡,佐料辣椒,大蒜以及葱姜,直接爆炒。一大盘地道美味,看的过瘾,只惜一口下肚咸辣的不行,看来常年在外,早已不是曾经的我了,今日只能是眼大肚皮小了,还是要谢谢表弟王元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漫步于鼓楼府东街人来人往,霓虹灯的幌子吸引着逛街的男女女女,老老少少。不经意间发现了儿时的美味“油茶”,一股浓浓的炒面花生米香与牛油复合味直抵心田。记得冬天里,母亲用铁锅,放一点牛油,待锅热了再放入面粉,不断翻炒,直到面粉发黄了即可出锅放凉,拌上一点炒熟的花生米,盐,装入玻璃瓶里保存。想吃时,挖两勺,加热水搅拌,一碗香喷喷,高热量炒面糊糊就好了。这也是志愿军打败美帝的必备法宝,实则源于游牧民族的油茶,凤阳之所以有与其明中都建设,守卫时期的人口迁徙有关,今日鼓楼的楼西街,依旧是回族一条街……</p><p class="ql-block"> 夜色中明中都依旧巍峨,六百年来不失辉煌,继续点亮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