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的一张老照片引发的回忆。去年夏天写成文稿,这次略有补充,现投到美篇共享)</p> <p class="ql-block"> 散步路上遇见老张,打个招呼再聊几句,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五十年前。那一年(1974年),我和他一样“下放”到一院在河南正阳办的“五七”干校,我在二连专门种菜的“菜班”干了近十个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算起来那时候参加工作已经近十年,其间踏踏实实完成了好几项设计,也经历过育人育己的“四清”(近一年),接受过工(宣队)、农(五七干校近一年)、兵(军宣队)的再教育,练得一身正气,很完美了。</p> <p class="ql-block"> 干校的学员都来自院属各个单位,干校的校长和下属管理部门的职工也来自一院,相对固定。每一年的新学员会分成几个连,每个连里都有大田班、菜班、水班、炊事班及连部,平时各司其职。</p> <p class="ql-block"> 菜班里我所就我一人,有的单位有两人,菜班的总人数略高于一个“班”。其中有两名老干部年龄比较大点,最多的是三十来岁的科技/行政干部。</p> <p class="ql-block"> 在干校为菜班聘请的当地菜农技师陈师傅的指导下,当地四季的蔬菜我们都种过管过收过吃过,地里生产出来的蔬菜很多,很值得骄傲,值得回味了。就是收获时间比较集中,细水长流比较难,就这样依然架不住全连一百多个壮哥壮姐的大胃,只能说供给了对新鲜蔬菜需求的很小一部分吧,关键是让我们都学了技能,身心都得到了锻炼。</p> <p class="ql-block"> 从一九五一年左右我家住进了成都东珠市街44号副五号,这是个由政府管理的“公房”,这个小院北面是一个二层小楼,住了六户。<span style="font-size:18px;">住屋后有一片空地,划分给了这六家</span>住户种庄稼,我家搬过去之后也分给了几小块地(加起来差不多有半分地吧),都用来种菜,直到两三年后,政府安排小关庙的一个院子整个直接搬迁过来异地重建,为了给这个院子腾地,我们住的这个小楼也原地拆迁,相当于转了个90度,靠着西边院墙根用旧料盖成了几间单层平房供原来的住户居住,与原来的菜地连成了一大片,满足了重建那个院子的需要,一动工我们也失去了难得一遇的“都市里的田园生活”。不过,那几年我们课余时间经常参与劳作,跟着大人们学到了不少种地/菜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中学和大学时,一年里有好几次的支农,以及工作后的各种机会,让我这个生长在成都老城墙圈里的人干起啥农活来都像那么回事,值得庆幸的是:慢慢养成了务实和珍惜的好习惯,不知不觉地也沿用到了工作上,终身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703所的老王,他家属在槐房二队,很能干农活,是我们菜班的一把好手,他看中了我干起活来不惜力气。从干校回来的第二年夏天,他家翻盖房子时,就请了几个会瓦工的同事,几个小工,都是能干人,我也有幸被选中,帮了一整天工,眼看着从打地基干到上梁封顶。</p><p class="ql-block"> 在菜班还从他嘴里学到了“头伏萝卜二伏菜”这样好几个真正的“农谚”,完全不像现时将其变成了”头伏饺子二伏面”这样的“吃”谚。</p> <p class="ql-block"> 到我去的那年,五七干校已经没有一点点惩戒的影子了!集体上下班,劳动不强迫,业余时间自由自在,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都得到了尽情发挥。</p><p class="ql-block"> 那年夏天还在干校的小水库(塘)举办过一次声势浩大的“横渡”,那天正是前几年毛主席横渡长江的纪念日。我自幼就学会了游泳,自然积极参与,记得当时还是推着标语牌横渡,游在前排的人之一,可惜水面太小,没有在大江大河里游得痛快,施展不开,人不少,池水都搅浑了。</p><p class="ql-block"> 干校还组织过学员们“下乡”劳动锻炼,一次就在干校边上的邻居生产队,一次住到了淮河岸边,与社员们同劳动,接受再教育。(很感谢干校为我提供了唯一一次亲近淮河的机会!)(补充:我所离退处的领导曾在航天部正阳693厂工作过,他告诉我当年到淮河边劳动锻炼的地方是正阳的“陡沟”镇。致谢!)</p><p class="ql-block"> 在淮河边上散步的时候遇到过一家子都生活在船上的人,靠捕鱼打猎为生,大雁肉和雁蛋都没有少吃,身体都很好,那位女主妇都53岁了还正怀了第三个娃!成功地挑战了生育理论。我还遇到了几位插队落户的郑州青年,干活休息时一起聊天,我尽力给他们打气,希望他们不放弃希望,努力向上。现在很想知道他们的后来,估计一定发展得都不错。</p><p class="ql-block"> 干校学员还参加了好几次与当地公社的联欢会,以连的名义我参加演出了好几个节目,最精彩的还是菜班老闫表演的延安解放区的老歌独唱,我吹笛子为他伴奏。</p><p class="ql-block"> 老闫唱的歌还不是平常都听过的革命歌曲,现在想不起它的旋律和歌词了,印象里觉得又好听又好学,很有延安老区的风味,歌词还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每到星期日休息或者下雨不下地的时候,我还常常同班里的老马一起到干校和附近农村的水面去钓野鱼,不能钓别人家养的鱼是当地俗成的规矩。有时候会钓到当地比较多产的野生甲鱼,遇到这种收获颇丰的时候,我们就到炊事班自己动手把它们做成红烧鱼/甲鱼或者做成鱼汤,老闫会拿出他在当地买来的最好的酒来,大家一起分享,其乐无穷,其乐也融融!</p> <p class="ql-block"> 那天为了响应“友刊”发起的寻找有时代感的“老照片”活动,翻遍了家里的相册,发现了这一张最古老的非生活照,也不算是工作照。虽然是方二吋的黑白照片,五十年过去了,看起来居然还很清晰,保护得不错了!</p> <p class="ql-block"> 快“毕业”时,我得到了这一张照片,一直珍藏在相册里。</p><p class="ql-block"> 原以为是菜班的合影,经过这两天的辨别发现:这一张合影里除了校长外,菜班只有两人,其他全是水班的人。</p><p class="ql-block"> 照片的背景值得细看:希望的田野和远处的平房,很接地气啊!</p> <p class="ql-block">后排六人左起第二人是水班的班长,第三人是31岁的我;</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吴统声、马庆升、王××、曹志启(校长)、×××;</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张云英、倪佳敏、刘××、×××。</p> <p class="ql-block"> 我尽力地回忆这张照片里每个人的名字,有的只记得姓啥了,还好,加起来刚刚超过了一半!</p><p class="ql-block"> 还有他(她)们当年的音容笑貌,以及后来这五十年间的偶遇或重逢的情景,真是: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缘份不在深浅啊!</p> <p class="ql-block"> 这一张照片里没有菜班的王班长和闫恩荣、李朝聘、贺泽礼、刘宝珍、程素娟、吴汉香、王笃周、张××……即便如此,我手中这一张五十年前的照片,是我参与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手中的唯一见证,凝聚了那个时代我的全部记忆,珍贵异常!</p> <p class="ql-block">谢谢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