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与审美——倒错的爱

不负芳华

<p class="ql-block">我一开始觉得爱是一种情感,就像快乐,幸福,或者恐惧,仇恨等这些东西一样,是我们人的一种感受。人就是一个受体,在时刻感受着有没有被爱到。</p><p class="ql-block">后来又觉得爱是一种能力,像是一个动词。我们去爱别人,并接受别人传递过来的爱。爱不仅仅是一种感受,爱也是一个主动的行为。敞开的心门,丰满的情感,爱在我们的各种关系中流动着。学习成长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成为爱本身。</p><p class="ql-block">杨老师在解放母亲课程上讲到:爱是个价值问题,就是值不值的问题。怎么理解呢?你说明明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就爱不起来了呢?因为他不是以我的期待在成长,他对接不到我的期望;因为他不符合我的价值标准,他的很多言行在我看来都是错的;因为我为他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不惜牺牲我的个人利益,我的精力财力,可我却没有得到相对应的效果或回报……总之,我无法相信他,无法爱到他,我认为他不值得我再这样付出了。</p><p class="ql-block">其实想想自己,我有成为我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吗?我有满足了父母对我的期待吗?我从来不会做错事吗?我好像也没有啊。那我们自己还值得被爱被信任吗?好像也不值得啊。所以我们或多或少是不爱自己、否定自己或嫌弃自己的。那话又说回来了,正因为我们自己的人生有太多不如意所以才寄厚望于下一代啊!那么矛盾就从这儿来了——我们自己没有爱,不懂爱,不值得被爱,所以我们就自然主观地以防御心态来面对孩子,希望他们不要像我一样平庸,失败。防御的底层逻辑就是时刻寻找不安全因素,寻找表现不好的苗头,眼光就自然放在孩子的缺点毛病上面。</p><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我们好像是在运行着一套价值系统的两个极端——一面允许自己不学习不进步,允许自己一错再错,另一面出于爱孩子教育孩子的目的,又不允许孩子消极躺平,试错犯错。我们为什么这样双标呢?不双标的话难道要用自己的标准掐死我们自己吗?</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这套价值观应该是有问题的,但我们并不自知。而我们又从情感出发,以为孩子好的名义理直气壮、不遗余力地批评、指责、打骂孩子,并视这样的管教为教育。我们看不到我们认知以外的世界。矛盾呈现在这里,解决不了,也走不下去,然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了,我们就急于去处理这些问题了。回头看看,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处理得如何呢?</p><p class="ql-block">想想这句话:爱是个价值问题,爱不爱就是值不值。我们父母做为孩子成长的根基,成长的环境,我们自己认为自己值得被爱吗?我们认为我们的孩子值得被爱吗?我们自己并不完美,孩子更是到处毛病,哪有一点值得被爱的地方呢?我们的气都是因为孩子表现不好才生的,我们爱不起来都是因为孩子根本就不值得我们去爱。</p><p class="ql-block">昨天梳理到这儿,就卡住了。刚好听了杨老师在合肥的直播课《袪魅,你变强的开始——对家庭教育正确性的反思》,跟着杨老师的思路往下走,是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在走着教育者正确的路,还是教育正确的路?</p><p class="ql-block">现实是:我们每个家长都在走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教育之路,我们从来都是以教育结果来验证教育的正确性,我们教育目的就是把孩子送进好的大学,我们做为父母的教育任务就算完成了,我们父母才会很有面子。至于他是否是一个优秀卓越的人才,是否有学习的主动性和持续性,这根本就不在我们父母考虑范围之内。我们只一味追求好大学这一结果,谁在乎你教育的过程?当然,我们会认为教育的过程是由许许多多个教育的小结果组成的,比如每一次的考试分数,每一个跨阶段的升学考试,每一个好的结果都代表着我们是否能顺利走向那个最终的结果——考上名牌大学。在我们看来,这就是教育的过程。我们每个家长都随时被这一个个小的结果所牵引,所触发,为了每一个小的、并且是好的结果而拼命教育。</p><p class="ql-block">事实是:坚持教育的正确,才有机会走向正确的教育。教育本无目的,教育自身就是目的。教育就是为了完成一个更好的教育过程。通过教育对象的反应来随时调整教育过程,让教育更匹配教育对象,最终就是为了让孩子不断生长。我们说一个孩子好,是他经得住检验,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对他的检验,经得住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对他的检验,这是进步的教育学。只有做出正确的教育动作,我们才能看到正确的教育结果。</p><p class="ql-block">正确的教育关注两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方面是事实问题,学习和教育要遵循它们的客观规律,客观事实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啥就是啥,孩子写不了作业就是写不了,孩子适应不了学校节奏就是适应不了,孩子状态不适宜上学你是逼不去的。尊重孩子生命发展的规律,他需要找到适合他成长的方式和环境,而不是非要随大溜,非要走正常上学这一条路。学校要成绩父母要健康,父母可以就孩子状态随时匹配给孩子其它的资源。</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是价值问题。也就是前面我们说的爱的问题。它无法通过逻辑来分析你到底爱还是不爱,你爱得有没有道理。它回答的是值不值的问题。情人眼里出西施,我就觉得对象哪儿哪儿都好,我就愿意为他做所有事而毫无怨言。我爱孩子我愿意为他付出辛苦而不觉得辛苦。我热爱我的事业,为此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因为我认为值得,因为我爱着。</p><p class="ql-block">那我怎样就能爱着,怎样就认为他值得呢?我感觉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只会爱我们认为美的东西。美的东西根本就不需要我们刻意接纳,它本就美好,本就赏心悦目,本就自然而然的存在。我们不能接纳的是丑的、假的东西,它会让我们厌恶,排斥,唾弃。这是人的本性。那么事实是:我们是丑的吗?孩子是丑的吗?我们真的不值得被爱吗?在我们的观念里,这是真的。那什么能突破我们的观念?是情感,是爱。爱能超越我们的价值系统。</p><p class="ql-block">杨老师在直播课里讲到,我们家庭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看不见美,我们失去了审美能力。是的,我们对自己、对孩子一直都在审丑,认为大家都不好,都不美,都不值得爱和信任,随之而来的一切都是可指导的,可指责的,可挑剔的,都是不完美的。爱降级到了一种责任感。因为我是父母,我不得不教育孩子,如果能把他丢了换了我是愿意的,可我是他父母,我有责任,我不能丢弃。怎么办?生气,忍耐,使劲儿理解,使劲儿接纳。累得我们呀!</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讲“我是谁”的时候,讲九牛之人的时候,讲解放母亲的时候,讲首先要给予孩子信任的时候,其实杨老师一直在告诉我们,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自己就是九牛之人,我们首先信任自己,我们需要在自己的情感系统里爱向自己,理解、接纳和审美自己。当我们产生了审美能力,我们的眼睛就能看到美了,进而看到我们每个人之所以如此的合理性了,我们理解的视域就会扩大,心门就会打开,生命的生长也就真正开始了。慢慢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价值系统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开始真正欣赏孩子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就是一座宝藏,你稍加用心或者无意之间,都能感受到孩子的可爱,还有他不同凡响的特点。他就是一个蓬勃生长的小生命,你就会感恩自己如此庆幸能参与进他生命的成长,庆幸他带给你成长的惊喜和快乐。即使他做错事了,那也正常啊,不试错怎么知道什么是对呢?因为他美,所以我们爱他。因为我们爱他,所以他值得被我们所爱。</p><p class="ql-block">孩子在我们美的眼睛里被欣赏,被滋养,被善待,他的情感也将是丰盛的,精神是饱满的,真诚与善良的品质会刻进他的人格里,随着他的成长而坚固下来。谁说好运不会伴随一个有良知懂善良的孩子一生呢?</p><p class="ql-block">孩子学习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会驱使他去探索知识里的奥秘。解锁奥秘带来美的体验,刺激的享受,因此感受到知识就是美的,美的知识进一步激活他的感知能力,激活他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产生更大的兴趣去到知识的海洋里求真。</p><p class="ql-block">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他生命的根基,是他生命的来源。最初那个真善美的孩子,是谁定义的呢?是我们——他的父母。不是孩子的好坏决定了父母的眼光,而是父母的眼光决定了孩子的未来。父母拥有审美的能力,就会拥有爱的心灵,爱的心灵就会让我们长出一双智慧的眼睛,智慧的眼睛里藏着一个真善美的孩子。</p><p class="ql-block">以前我们一直是倒错的。想想,干涸的土壤里怎能长出参天的大树?丑陋的花枝上怎能结出漂亮的果实?错误的教育里怎能培养出正确的孩子?我们都曾看到过最漂亮的孩子,是在他出生的那一阶段。只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倒错了。扳倒过来这个认知,首先丰盈我们自己这片土壤,审美我们自己这棵大树。在热烈的树冠里,一定能结出健硕的果子。果子落地,生根发芽,我们的身边就会窜出几棵和我们一样富足的小树。我们不打扰,不干预,优雅地陪伴在他们身边,欣赏他们快速地生长,岂不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一个漂亮的教育过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