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岁末年终,老洋房酒店聚餐。

袁伯清

<p class="ql-block">光阴如箭,日月如梭,转眼春节又近。小李有幸找到了这家“老洋房饭店”,原上海滩大佬杜月笙五姨太别墅。我们的“政委”王兄沪生热心组织下,健身房老兄弟又聚集一起,辞旧迎新,祝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位于绍兴路27号,建于1936年的杜月笙公馆,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踏进绍兴路 27 号这片土地,眼前的杜公馆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伫立,沉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杜月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崛起于社会底层,除凭借着过人的机敏和狠辣手段外,仗义疏财,广结善缘,在商界、政界都拥有广泛影响力,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上海滩的风云人物,一定程度上展现出非凡的生存智慧和掌控能力。</p> <p class="ql-block">它见证了旧上海的风云变幻,以及杜月笙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探究老上海历史以及杜月笙生平的重要实物资料。杜月笙有“人生要吃好三碗面:人面、场面、情面”的说法。</p><p class="ql-block">“人面”是指个人形象和人际关系。杜月笙深知在复杂的上海滩立足,良好的形象和广泛的人脉极为重要。他善于结交各界人士。</p><p class="ql-block">“场面”体现的是外在的排场和格局。杜月笙行事极为讲究场面,他的宅邸布置、出行阵仗等都尽显奢华,在各种社交场合、商业谈判、江湖聚会中,用宏大的场面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和威望,让别人不敢小觑,以此来维护自己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情面”关乎人情世故和感情纽带。他懂得在江湖和社会中,给人留情面是一种高深的处世之道。无论是对朋友、下属还是合作伙伴,他都尽量照顾对方的情绪和利益,让别人对他感恩戴德。例如,他在调解纠纷或者商业合作中,常常以给足双方情面的方式达成目的,这使他在很多事务中能够游刃有余。这“三碗面”体现了杜月笙的处世哲学,也是他能在上海滩复杂环境中纵横捭阖的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公馆拥有宽敞的庭院,庭院中草地如茵,翠竹‌如主虚怀若谷‌,还有鹅卵石铺就的小径、精致的喷泉、潺潺的瀑布墙、梧桐以及幽幽的青石板小径,构成了一幅极为优美,又简朴花园景致,同样充满着原来主人浪漫与典雅的气息。有句话叫“流氓就怕有文化”,杜月笙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尊重文化人,尊重文化。</p> <p class="ql-block">从踏入那扇厚重雕花大门开始,就像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仿佛能看到杜月笙当年在此周旋于上海滩各方势力的身影。厅室之间,似还留存着昔日的权谋交锋、高朋满座的喧嚣。</p> <p class="ql-block">徘徊于廊道楼梯,指尖轻触墙壁,感受历史的厚重。从辉煌一时的青帮大亨宅邸,到历经时代变迁后的默默守望,杜公馆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它不再仅仅是一座小楼洋房,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每一处角落都写满了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繁华与落寞交织,辉煌与黯淡共融,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与世事的无常,也对那段波澜壮阔的旧上海历史,生出无尽的遐想与追思。</p> <p class="ql-block">一方面,他的发迹伴随着诸多违法犯罪行为,如走私、贩毒、操控赌博等,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然而在抗战时期,他也参与了一些抗日救亡活动,比如捐款捐物、组织抗日武装等,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杜月笙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标签去定义,他是旧时代复杂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其行为既有令人不齿的黑暗面,也有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表现,折射出那个动荡时代的光怪陆离与人性的多面性。至少他在为人处世方面重情重义,仗义疏财,比起黄金荣、张啸林好得多!</p> <p class="ql-block">公馆内的装修保留着当年的风格,欧式的水晶吊灯洒下柔和而暧昧的光,照亮了墙壁上的精美壁饰与木质护墙板,仿佛能看到杜月笙当年在此宴请宾客时的场景,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繁华旧梦之感。</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老物件陈列柜</p> <p class="ql-block">桌上的餐具摆放整齐,精致的餐盘与锃亮的银器在灯光下闪烁着微光,透着低调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菜品在保留传统上海风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演绎,色香味俱佳。</p> <p class="ql-block">菜是预定的套餐,量小而精,不错!</p> <p class="ql-block">酒足饭饱,四处走走,领略一下当年上海滩老大的奢华生活。当然与现在的高官土豪比,杜老板望尘莫及,世风日下,自叹不如。</p> <p class="ql-block">坐一坐杜公馆的椅子,感受一下当年叱咤风云大流氓小弟的……</p> <p class="ql-block">雕塑中的车夫形象逼真,脸部线条刻画细腻,岁月的沧桑尽显其中,仿佛能感受到他生活的艰辛。他身着朴素的布衣,头戴小毡帽,脖子上挂着一条擦汗的毛巾,生动地展现出老上海黄包车夫的典型装扮。</p> <p class="ql-block">见证城市交通变迁—黄包车是1873年由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入上海的,在民国初年风靡各大都市,是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这尊雕塑见证了黄包车在上海的辉煌历史,以及城市交通从人力车时代逐渐向现代化交通工具转变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凝视着这座老建筑,每一处景、每一丝空气,都让人沉醉其中,难以忘怀,仿佛自己融入到那个时代故事里的一部分,久久不愿离开……</p> <p class="ql-block">杜公馆门前合影,杜公保佑:愿大家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友谊长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