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三十一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三十一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子曰:“不逆诈( zhà),不臆( yì)不信,抑( yì)亦先觉者,是贤乎!”</p><p class="ql-block">南宋大儒朱熹( xī)对此说到:“逆”,未至而迎之也。“臆”,未见而意之也。“诈”,谓人欺己。“不信”,谓人疑己。“抑”,反语辞。言虽不逆不臆,而于人之情伪,自然先觉,乃为贤也。朱熹意思是说,“逆”乃未到而前去迎接,“臆”乃未看见而猜测,“诈”乃别人欺骗自己,“不信”乃怀疑也。</p><p class="ql-block">北宋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叫杨时,学于程颐( yí)、程颢( hào)二兄弟,承前启后于朱熹,他说:“君子一于诚而已,然未有诚而不明者。故虽不逆诈、不臆不信,而常先觉也。若夫不逆不亿而卒为小人所罔焉( wǎnɡ yān),斯亦不足观也已。”意思是说,君子要有一颗真诚的心,但与此同时也要有明察秋毫之心。所以,虽然从来不怀疑、不主观猜测他人,但时时刻刻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如果不怀疑、不主观猜测而常被小人所骗,那这样的人也算不得君子。</p><p class="ql-block">鄙以为,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不预先猜测别人欺诈自己,也不揣摩别人不诚实,然而临到事情,能觉察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p><p class="ql-block">孔子的真正意思是:一个常常防备别人、心里经常算计的人,会严重内耗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真正至诚的人,谁也骗不了!因为他最知道诚是怎么回事,你稍有不诚,他能立马觉察出来。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察觉”的心态,但也要心存仁厚,尽量不要误会别人。</p><p class="ql-block">今天学习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相信是一回事,明察又是一回事。相信在先,明察在后,但二者都在事情开始之前。有道是: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不主观猜测任何事情。相信人,相信大家,此乃君子之诚,亦是“交互主体”之间的彼此信任,是与人交往的大前提。但是,不能“迷信”任何人与任何事,始终保持独立分辨心。如果是贤人,且不说圣人,事到临头就会觉察其真伪。</p><p class="ql-block">迷信别人说的事,首先迷信的是说事的人。如果说事的人是一个组织,迷信这个组织的多个人,就会迷信他们的叙事,这时的迷信就变成了信仰。西方传教士就是这种让别人树立信仰的人。信仰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形成了信仰文化,即在信仰的文化氛围里,这种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且不会被怀疑的信仰,伴随着人们的一生,一生都被这种信仰所左右而失去自由思想的空间。因此,孔子儒学不是信仰文化,从来没有成为宗教,只是一种可以选择的修行学说;抑或说,以儒家文化为修身之道,尔后或去选择信仰。从根本上讲,儒家学说是文化信仰而不是信仰文化。</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问:何谓文化信仰?何谓信仰文化?窃以为,“文化信仰”是在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信仰;“信仰文化”是在信仰的前提下形成文化。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同一文化熏陶下可以选择多种信仰,而信仰一旦确立,为此形成的文化只能为信仰服务。比如,西方人信上帝,所以西方文化只能为信仰上帝服务。再比如,二千多年来,中国人大都自幼学习儒家文化,是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但长大后所选择的信仰却大相径庭。因此,儒家文化是为修身而来,为“内圣”而生,“外王”乃顺其自然的事情。有道是“古之学者为己”,中国自古从来没有过为信仰而文化的现象。所以,中国人酷爱文化以修身,而信仰可自由选择,因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明意识,这不是宗教思想,却深深在中华民族土壤里扎下了根。可以这样说,中华文明源于中华文化,是由文化而化成的文明,而不是由宗教产生的文明,故更具有兼容并包性。抑或说,文化可以包容宗教,但宗教不可以包容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文明之国家较宗教文明之国家,更能促进世界人类文明进步。因此,世界未来看中国,其理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十四岁的我</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或许又有人讲,中国人没有信仰,至少西方人就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呢?鄙以为,中国人当然有信仰,但中国人之信仰与西方人之信仰有区别,此信仰非彼信仰。西方人所理解的信仰是指宗教信仰,比如信上帝;而中国人所理解的信仰是指文化信仰,是文化所形成的习俗,而非宗教式信仰,比如祭祀祖宗、回家过年等等。如果非要用西方话语来说,中国人信仰天道,即“天人合一”之道。西方人若是没有了宗教,社会将会分崩离析,而中国则不然,道教、佛教或其他宗教皆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有五千多年从未间断过的文明,所以有位西方史学家曾经说过,中国从来不是以一个国家的形式而存在,而是一种文明。因而,我们不妨这样说,凡是接受中华文化者,那他(她)就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好,我们不要扯远了,还是回到今天学习的这句话。窃以为,孔子此论,精警深刻,“内圣”所必须,乃君子品行也。孔子告诉我们:当与他人交往时,应该首先相信对方的真诚,这是交往的大前提。我们不是有一句十分流行的话,叫作“相信相信的力量”,如果孔子泉下有知,一定对这个话大加赞赏。孔子继续教导我们说,不相信人不是君子所为,怀疑一切乃小人做派。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造反派就是打着“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旗号,小人得志,一时间猖狂至极。希望大家一定要知道,以诚待人的逻辑底层,实乃“相信人”。</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说:现在社会变坏了,人人尔虞我诈,以前之所以常常吃亏,就是太相信人了,所以不再相信任何人,这句话对吗?窃以为,只讲对了一半。孔子说“先不要不相信人”,但孔子后面还有一句话,要有分析和分辨真伪的能力,“觉察力”需要学习和修行才可以做得到。或许又有人反驳说,我没有这个能力去分辨真伪,所以干脆不相信任何人,不是很好吗?至少不会上当受骗。孔子对此也有教诲,不相信人是一种负能量信息,久而久之,不仅会伤害身心,而且会陷入阴郁孤独之中而不能自拔,此路不通。孔子此论,一言以蔽之,相信与明智,二者不可或缺,此乃“内圣”修行之道。</p><p class="ql-block">或许又有人问:老师,我是一个真诚的人,从不怀疑人,但又缺乏贤人的“分辨”能力,所以经常吃亏上当,怎么办?鄙以为,在没有成为“贤人”之前,相信人、不妄加揣摩人,是优秀的品德,无论吃多少亏,上多少当,也不要改变这种优秀品德,这种品德是“天赐”,非常可贵。遇到事情有两种办法可以借鉴,一是事先求教“贤人”,以避免受骗;二是按照内心所愿去做。假如被骗,用法律保护自己即可。还有重要的一点,云曰:凡所有的失去,都会用其他的方式找补回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也。总之,无论如何上当受骗,也不能改变自己的那颗真诚之心,唯增益的是自己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 <p class="ql-block">万子私塾宣传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