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之冬

南江

<p class="ql-block">医院里的忙碌与煎熬</p><p class="ql-block"> 冬日的寒冷,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沉重的霜甲,而流行性感冒这个每年的“常客”,在今年,借着甲流的威势,如同汹涌的潮水般肆意泛滥。</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刚参加朋友的聚会,余温尚在。突传闻之色变的甲流已经在国内许多大城市泛滥。上海也正在迎来一波高发期。</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连、武汉,这些城市更像是大海中的孤岛,被甲流的浪潮所包围。大医院里的急诊科,仿若一个个被风暴席卷的港湾,人满为患。人们像潮水般涌来,汇聚成一股股湍急的水流,冲击着医院原有的秩序。</p><p class="ql-block"> 挂号处,那小小的窗口前,队伍像蜿蜒的长龙,每一个人都怀揣着担忧与焦急。缴费处也是人头攒动,人们的脚步匆匆,脸上带着倦意和无奈。取药处同样被围得水泄不通,在药味弥漫的空气中,满是人们不安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医生们呢,就像在战场上连轴转的战士,忙碌得几乎没有片刻喘息的机会。他们的脚步仓促,穿梭在诊室与病房之间,白色的大褂下是被汗水浸湿的疲惫。每一次与病人的交流都是匆匆几句,那紧皱的眉头下,藏着一颗对患者心疼又尽责的心。</p><p class="ql-block"> 儿童医院的门诊部,更是一片焦灼之地。孩子那稚嫩的哭声,像是尖锐的针,刺痛着每一个人的心。家长们在一旁,一边安抚着生病的孩子,一边眼睛紧紧盯着诊室的门,眼神里满是渴望和焦虑。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站在那里,背有些佝偻,他们的眼神里则有更多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小区邻居的孩子发烧,期终考试也没能参加。他焦灼的在电话里告诉我“上午挂上的号,就像一颗遥远的星,要到深夜才能被看见。”</p><p class="ql-block"> 患者和家属们在门诊大厅里等待着,这等待的时光,仿佛是一场无尽的煎熬。他们坐在椅子上,身体前倾,眼睛紧紧盯着医院的各个出口,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像是无情的刀刃,在他们早已脆弱的心上划下浅浅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怎么就这么严重呢?好好的怎么就病了呢?”一位父亲抱着发着高烧的孩子,声音里带着哭腔,他的眼睛布满血丝,眼神里是无尽的担心。</p><p class="ql-block"> 医生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孩子或者这一个家庭。大量的患者让他们应接不暇,每一个都需要他们全神贯注地去诊断、去治疗。病情的复杂性如同层层迷宫,需要他们冷静地分析、判断,然后给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与甲流的战斗中,医疗资源就像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城堡,不堪重负。医生们犹如城墙上的守卫者,在潮水般的病患冲击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患者和家属,在这黑暗的等待之夜里,如同受伤的小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漂泊,找不到方向。</p> <p class="ql-block">  2003年那场非典疫情,如一道深深的刻痕印入人们的记忆。那是现代社会与传染性疾病猛烈碰撞的开端,让人们初次见识到这类疾病潜藏的巨大危害。彼时,紧张与恐惧弥漫在空气中,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高度戒备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自那之后,冬季似乎成了流感病毒活跃的季节。禽流感时不时地冒头,各种编号的流感病毒也相继现身。这些流感病毒如同狡黠的敌人,每年都在寻找机会向人类发动攻击。然而,在最初应对它们的时候,我们也曾有过慌乱,但每次凭借着医疗人员的努力、公共卫生体系的运转以及大众逐渐提升的健康意识,总是能够逢凶化吉,安然度过。</p><p class="ql-block"> 2020年,就在元旦之后,人们满心欢喜地筹备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众多美好情感和传统习俗的节日。可谁能料到,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新冠疫情,以猝不及防的态势席卷而来。新冠疫情这头“猛兽”,整整折腾了人类三年之久。这三年里,每一天都是战斗。城市与乡村被封锁,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打乱,从出行受限到社交距离的严格规范,每一个措施都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新冠病毒,就像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恶魔。它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变异株的出现都像是它换了一副模样,重新发起挑战。它似乎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无论人类研发出何种药物和防护措施,它总能找到突破之处,宛如一个顽强的对手在重重防线中杀出一条血路。</p><p class="ql-block">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永不言败的精神。我们的医生就像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日夜坚守在抗疫的最前线。他们不顾自身安危,近距离接触确诊患者,长时间戴着厚重的防护装备,忍受着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巨大压力。医生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在病房里,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只为挽救每一个生命。科学家们也同样功不可没,他们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研究病毒的结构、传播机制和变异规律。通过对病毒基因序列的测序和分析,试图找到克制它的药物和疫苗,他们是幕后默默奉献的英雄。可惜,真正能阻止新冠病毒而且没有副作用的疫苗目前还没有研究成功,任何一种疫苗没有经历十年二十年的实验过程,很难在人类中大力推广接种。</p><p class="ql-block"> 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身处高科技时代。互联网让信息飞速传播,交通的发展使世界变得更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涌现。但在这种快速发展的背后,病毒的变异和进化也并未停止。这就要求我们对流感的防治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重视。</p><p class="ql-block"> 回顾过去,从最初应对非典的压力和无措,到应对禽流感等常见流感的经验积累,再到与新冠疫情的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防治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道路上的曲折前行。每一次战胜疾病,都是对人类智慧、勇气和团结协作的致敬。同时,也警示着我们,在这个全球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我们仍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可能面临的疾病挑战中,再次逢凶化吉,保护好人类自身的健康和文明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总觉得生活中的小病痛就像生活中的小波澜,很容易就被平息。</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除了六十年代闹得人心惶惶的红眼病之外,最常见的也就是伤风感冒之类的病症了。伤风感冒可不像如今这般让人如临大敌,在那个时候,我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刮痧疗法就像是一把神奇的小钥匙,常常能够开启健康的大门。当有人伤风感冒时,家里的长辈熟练地在患者的背部或者颈部涂抹上一些香油或者水,然后用刮痧板轻轻刮拭。慢慢地,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一道道紫红色的痧痕。随着痧痕的出现,神奇的是,患者往往能感觉到身体的轻松,原本堵塞的鼻子似乎也通气了些,头疼脑热的症状也会逐渐减轻,再配合着休息和一些简单的姜汤驱寒,病情不久就会好转。</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我幼时一旦感冒发烧,都是我母亲用一枚古钱币沾点油,在我后背猛刮,刮痧虽然有点火辣辣的疼,但,感冒症状很快减轻了,睡一晚基本就痊愈了。那时候的人们虽然医疗条件有限,但是对这种传统的疗法充满信任,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治疗手段,更像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家庭健康守护仪式。大家并不需要依赖那些复杂的现代医疗设备和昂贵的药物,一个简单的刮痧板就可能是家里治病的小法宝。</p><p class="ql-block"> 然而,时光流转,到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一提到流感,那可就完全不是小时候伤风感冒的感觉了。现在的流感病毒似乎变得更加狡猾、强大,它能够引发各种各样复杂的症状,不仅仅是简单的发热、咳嗽、流鼻涕。有时候它会侵袭肺部,引起严重的肺炎症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有时候它还会影响到身体的其他器官和系统,导致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而且流感的传染性也更强,一个感染了流感的人就像一个移动的病毒源,很容易就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人群密集的地方迅速传播开来。</p><p class="ql-block"> 现在面对这样复杂而严重的流感,单纯依靠刮痧这类的传统疗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了。别说刮痧,即便医圣张仲景再生,面对现代变异的流感病毒,也会有棘手之处。现代的科学告诉我们,流感的病毒结构十分复杂,且在不断变异。我们需要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来应对。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研究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以便开发出有针对性的疫苗。医院里,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运用各种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抗生素以及各种支持性的对症治疗药物。同时,还配备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如快速的核酸检测和血常规检测设备,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p><p class="ql-block">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感慨,时代在发展,疾病也在演变。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疗法的价值,它们在某些轻度病症或者养生保健方面依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应对现代严重传染病如流感方面,现代医学凭借其系统的研究、先进的技术和全球性的联防联控机制,成为了对抗疾病的强大武器。</p><p class="ql-block"> 刮痧疗法在偏远地区的农村有部分老年人还在使用,当然,这仅仅对一般的伤风感冒有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