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198)刘备战略失衡,“匡扶汉室”落空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刘宝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初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夺取天下的战略“蓝图”是:东占荆州、西取益州,东交孙权、北抗曹操;等有利时机一出现,命一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县、洛阳进军,刘备则亲自率领益州的兵众从秦川东出,东西合击,实现“匡扶汉室”的霸业。</p><p class="ql-block">一开始,果然按诸葛亮的“路线图”稳步推进,刘备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后,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后来又西出益州,夺取蜀地,占领汉中,形成了可以东西两面夹击曹魏之势,就等待“匡扶汉室”的有利时机了。</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荆州的丢失,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虽然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实现先主遗愿,先后五次大规模伐魏,但恐怕连他本人都清楚,“匡扶汉室”不过是一种战略口号而已,原有的规划早就成为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荆州的极端重要性和益州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决定的。</p><p class="ql-block">先看荆州。对荆州的战略地位与价值,诸葛亮早就作过定位:“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赤壁之战后,刘备从孙权那里“借”到手的南郡,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堪称荆州的门户。南郡临江,控制南郡就控制荆州的长江部段,是西进的咽喉要道,也是向北夺占中原的前进基地。刘备后来在刘表长子刘琦的配合下文攻武伐,一举夺取荆南四郡,从而成为荆州最大的宗主。十分可惜的是,好不容易占据的战略重地荆州竟然易手孙吴,刘备集团只剩下了一个孤伶伶的蜀地。其后果是,诸葛亮伐魏“只有华山一条路”---走西线。</p><p class="ql-block">再说益州。从蜀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来看,它无法独自承受“匡扶汉室”之重。蜀地的地理特点众所周知,用李白的话来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此,清代学者顾祖禹就指出:“巴蜀自守则有余,用以攻人则必至于败。”这是因为,蜀地与关中的联系主要通过陆路,但蜀道的狭长与关隘的地形险恶使得粮草辎重的折损率非常高,部队在行进过程中往往被“折磨”得人困马乏,蜀地政权想要打出去,就面临和外来攻入者一样的困局:补给困难大,兵力耗损高。古往今来在蜀地割据的政权,除了刘邦成功夺取天下外,其他无一例外都短命而亡。诸葛亮五次伐魏,诸葛亮身后的姜维接续前行,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战功不显,几乎都受制于这种困局。</p><p class="ql-block">刘备集团之所以“得益丢荆”、痛失好局,问题主要不是出在关羽身上,而是战略严重失衡所致。刘备为夺取益州,将主要力量西调;夺取益州后,把政治、经济、军事重心放在了益州,只留大将关羽和少量兵将守护荆州。这种严重失衡的力量布局,给了孙吴以可乘之机,结果刘备先是丢荆南几郡,最后完败于荆州。在战略严重失衡的状态之下,刘备丢荆州是早晚的事,即使不丢在关羽手里,也会丢到后来人手里;即使不让孙权夺走,也会让曹操抢去。</p><p class="ql-block">如果刘备对荆州、益州采取相对平衡的战略,把五分之二的力量放在荆州,荆州就不会丢掉,“匡扶汉室”才有实现的可能。</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九地篇》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长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刘备的战略布势,头重脚轻、首尾脱节、前后自顾,只有“率然”之长度而无“率然”之灵应,犯了兵家大忌,结局应在情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