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进散记】常不为我们觉察的贪念

恒进

<p class="ql-block">  北方人午餐时大概多喜欢喝加淀粉的咸汤,我更喜欢漂了几片菜叶和蛋花清汤的清淡。</p><p class="ql-block"> 单位餐厅汤类免费,自己盛取。 “溜边、沉底、轻捞、慢起”,中午打汤时,按照同事教的诀窍,希望能多捞些菜叶和蛋花。瞬间意识到自己的贪心!</p><p class="ql-block"> 中午两小碟素菜都嫌多,居然还想捞些稠的,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贪小便宜心理作怪——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多得,宁多毋少。也常见有同事打汤时尽量往下捞,却又将吃不完的饭菜倒掉。</p><p class="ql-block"> 服务员盛好同样的菜碟,不自觉地端起看起来份量稍多的一份;餐厅公用的纸巾,猛抽一把塞进口袋;花钱吃自助餐,却吃撑了肚子;开车遇黄灯,选择闯过去的或占多数;骑车遇红灯,能靠前则尽量靠前,哪怕半个车轮压了白线也不肯停在白线后……</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占不了多少便宜,也抢不了多少时间,但似乎不比、不争、不抢便是吃了亏。老子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能做到一条,或许便是“为而不争”的境界吧。</p><p class="ql-block"> 我晚餐吃的不多。到单位门口饺子馆打算下二两饺子,老板说三两一份。我说多下浪费。扫码付三两的钱,让老板煮二两水饺。</p><p class="ql-block"> 于公来讲,也会有贪心:贪大求全、绝对化的工作指标要求等,都非中庸之道,反而不利于工作和事业的发展。此处仅就私心而论,贪官、贪权、贪利、贪色、贪名、贪功等不一而足……</p> <p class="ql-block">  其实,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本就是世人追求的“五福”;好色、好货、好名也是人之常情。不是所有的欲念都归为贪心,连圣人都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p><p class="ql-block"> 贪念与否的界定标准大概有三个:一是“度”,过度则为贪,所以有贪得无厌之说;二是“义”,个人的欲念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圣人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要“见得思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三是“心”和“迹”。爱美好色之心人皆有之。古人说:“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间少完人。”如刑法之规定,纵有恶念,只要未实施,便不能定义为犯罪。儒家则以“礼”作为衡量标准,倘能做到“非礼勿视,<span style="font-size:18px;">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便是“仁”了。</span></p><p class="ql-block"> 佛家的修行却要求从起心动念处下功夫。如《了凡四训》讲,改过最上乘的功夫是“从心上改”,所谓“才动即觉,觉之即无……最上治心,当下清净,如斩毒树,直断其根”。</p><p class="ql-block"> 贪念不除,一旦条件具备,监督、惩戒机制不完善,又有侥幸心理作怪,便会作出贪的举动。有的人恨贪腐,并非出于义愤,只是因为自己没机会而已。所以古人讲“慎独知于衾影”,“在暗室屋漏中,也不敢得罪天地鬼神。”</p> <p class="ql-block">  佛家将“贪、嗔、痴”列为“三毒”,是必须革除的修行障碍。贪念因不明事理的“痴”而生,求不得又产生嗔恨心,是修行的大忌。勤修“戒、定、慧”是对治的良药。</p><p class="ql-block"> “患得患失”滋生贪念,源于对自我的过度关注。建立“无我利他”的观念,是佛家从根本上清除贪毒的方式。《道德经》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p><p class="ql-block"> 常人或很难做到“无身”,可以先从财上布施——佛家布施的意义首先是为了自我的修行。《了凡四训》说理很透彻:“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我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袪除执吝。”</p><p class="ql-block"> 真能如此,纵使小舍,也会有小得。而舍字多一分,我字少一点,贪字便会少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