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两千年的观音形象

贝贝舟

<p class="ql-block">进入中国两千年,观音的形象有什么变化?今天的美篇就来聊聊观音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晋代 铜观音立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观音造型为男性,面部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深高隆与额齐平、耳长齐肩、头戴宝冠,宝冠上主要是花髻,是贵族富人的装饰,此外还有发髻冠,化佛冠,冠两旁装饰犹如翅膀的宝僧,袒上身,颈部有悬铃的圆领式,胸部挂璎珞和作为两蛇形的饰具两臂着钏,下着羊肠大裙。</p> <p class="ql-block">到了隋唐时期观音造型按其艺术风格和造型样式可以分为早晚两期:</p><p class="ql-block">(1)隋到唐初阶段观音造型面部丰圆适中,方额突出,依然以男性形象为主,但开始逐渐演化出女性形象,发冠样式有低花瓣式、高发髻,宝冠上还有双带下飘,身上的璎珞精细复杂,有的代替披帛,有的披帛仍至脚部再交叉上卷,有的披帛还由两肩下垂横于胸腹之间两道,但是仍可以看出裙带如绅的样子,这时雕刻技法也由南北朝晚期的直平刀法发展为向下凹入的新圆刀法来表现衣纹。</p> <p class="ql-block">北周或隋代石雕观音立像 (波士顿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北齐—隋 贴金彩绘石雕观音菩萨立像 (青州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隋代 观世音菩萨立像</p> <p class="ql-block">唐代石雕十一面观音菩萨残像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唐代铜鎏金观音立像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唐代铜鎏金十一面观音立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到了盛唐时期,观音造型是饱满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更加明显的走向世俗化,因此,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繁荣。观音造型的温和与妩媚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观音日益女性化,面部圆深、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p> <p class="ql-block">北宋彩绘木雕观音坐像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宋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荷兰国立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宋代,观音造型在唐代的基础上,服饰上较唐代复杂,在面部刻画上,人物颊额丰圆适宜、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俨然像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这时的观音造型已发展到圆熟的境界,其动作表现及服饰都自然生动流畅,充满迷人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大同下华严寺 合掌露齿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辽代,观音造型从整体风格看,基本上是继承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头戴宝冠、面相丰满适中、眉毛弯长、颈挂璎珞、体态婀娜、神态自然、比例适度、俨然是淑女化身,肌体和服饰都具有其应有的重量感。</p> <p class="ql-block">金代彩绘木雕菩萨立像</p> <p class="ql-block">金代木雕水月观音坐像</p> <p class="ql-block">金代木雕彩绘漆金观音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金代,从整体造型上看,它也承袭了宋代以及辽代的风格,但是金代观音造型与宋辽两代有不同点,如金代观音造型,一般多显得造型繁琐,并表现出一种颓萎气息,虽然在形象上,仍保持有传统的写实风格,但对于服饰衣褶的处理略显得繁复。</p> <p class="ql-block">元代观音坐像 (弗利尔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元代,观音造型多数为赤裸,仅有简单的璎珞、臂钏等装饰,这类密教造型多数形象是细腰,面相上鼻高且直,唇较薄,两颊较瘦,在造型上接近印度形式;但与唐代观音造型也有某种继承关系,衣纹质感不足、繁缛琐碎、面部缺乏内心传神的联系,总的来看已流露出形式化的衰退迹象。</p> <p class="ql-block">明代木雕菩萨坐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平遥双林寺明代彩塑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观音菩萨坐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繁峙公主寺明代彩塑水月观音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的观音造型不仅继承宋代的造型,更与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有些接近,观音头戴花冠、面相丰腴、衣纹随着身体动势凸起凹入真实性很强;衣纹组合疏密有致、线条舒展,更能衬托出观音丰满的体态。明代观音像感人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她们不仅是世俗化了的女性,而且塑造的是中国封建时代美女的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清早期“石叟”款铜嵌银丝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清 寿山石雕持卷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清 黄杨木雕如意观音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观音造型也比明代更接近世俗,清代观音造型主要特征:颊丰额满、额部平板有一种被绷紧的感觉,双眉细长、鼻高且直、宽肩细腰、服饰多为当时的装饰,在技法处理上,衣纹表现极为真实,服饰贴体,显得较为轻柔,衣纹随着动态自然流畅,真实感很强。</p> <p class="ql-block">民国 粉彩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民国 德化窑观音坐像</p> <p class="ql-block">民国沉香木雕观音立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到解放前旧中国这是个社会大动荡时期,由于外敌入侵,内战迭起、内忧外患,中国的工艺美术逐渐萎缩,陷入了萧条阶段。</p> <p class="ql-block">↓当代 袁师永清刀木雕观音立像</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工艺美术全面复苏,旧社会失传的手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观音造型主要继承唐宋时期的艺术风格,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赋予了新的特色,作品思想性、情节性更加突出,注重人物传神,强调观音造型比例、结构的准确性,身段形体优美,追求内心刻画和精神气质,衣纹符合人体内在的结构变化,工艺雕刻也融入了现代美学元素,从解剖透视入手,分面塑造形体,从而使作品更有了符合现代审美观点的生动性。</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文源自《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观音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p> <p class="ql-block">白衣观音是怎样的一尊观音?</p><p class="ql-block">白衣观音,佛教把观世音形象塑造得很庄严,既神圣,又慈祥,给人以可敬可亲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五代白衣观音像页</p><p class="ql-block">绢本,设色,纵52厘米,横55.2厘米</p><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煌藏经洞出土白衣观音又名白处观音、白住处观音,是观音菩萨呈现的诸多相貌之一。白色喻纯凈,象征菩提之心,表示观音胸怀菩提之心。据《观世音现身种种愿除一切陀罗尼》经中说,供养此观音时应用白凈的细布画观世音形像——身着白衣,坐莲座上,一手持莲花,一手提凈瓶。据说诵念白衣观音经咒后白衣观音即可出现,而且能随供者所欲求愿悉得。因此,白衣观音也是密宗经常供奉的观音菩萨之一。中国古代许多画家都曾画过白衣观音像,元、明以后这个题材较为流行。</p> <p class="ql-block">牧溪 白衣观音图</p><p class="ql-block">纵约173厘米,横99厘米</p><p class="ql-block">绢本水墨,淡彩</p><p class="ql-block">日本京都大德寺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图中的主角,曾被日本美术史家矢代幸雄誉为“幽婉的梦幻般的白衣观音”,端坐于溪边的岩石上,神态端庄,作冥思状。观音慈眉善目,表情安详,令人肃然起敬。旁置净水瓶,身后石崖长有垂青野竹,间有淡淡清岚。观音衣纹用淡墨,圆润流畅而简洁;岩石用披麻皴表现,用笔秀逸,画面清幽静穆,很好地再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大寂寞、大关怀的心境。</p><p class="ql-block">白衣观音于经轨有据,有梵名,且是密宗所奉。白衣观音白表清净菩提心,因而住白莲花着白衣,密号为离垢(离苦)金刚,系令一切苦恼消除,转不吉为吉祥的菩萨。天下崇奉观音的善男信女,往往不远千里万里,特地到普陀山拜白衣观音。</p> <p class="ql-block">男相白衣观音图</p><p class="ql-block">十四世纪明初佛画 </p><p class="ql-block">灵隐寺主持慧明禅师题</p><p class="ql-block">绢本着色</p><p class="ql-block">尺寸:115.4 × 56.1 cm</p><p class="ql-block">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十分稀有的元末明初以男观音为主尊的白衣观音图;又因为画面左上方有当时杭州灵隐寺主持慧明禅师的题赞而闻名。此画表现的是主尊白衣观音菩萨安详地端坐于普陀山珞珈山海边岩石之上,身侧怪石嶙峋、峰峦叠嶂,身下浪涛翻滚,身后峭壁上方枯藤松柏斜插。在松枝下方,观音菩萨发髻高束,披戴风帽,面相圆润,神态安详、法相庄严。一袭白衣自然垂下,衣纹简洁流畅、高贵典雅。唇下的一缕胡须显示主尊为大丈夫相的男观音。</p><p class="ql-block">据认为,《图画普门品》中描绘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三身”,以白衣观音的形象,最使人肃然起敬。这尊像又名“大白衣”、“白处观音”。因其身穿白衣,又在白莲之中,因而就其衣饰名为“白衣”,就其住处名为“白处”。白衣显示圣洁、淳净的菩提之心。《大日经疏》说:“半拏啰嚩悉宁,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华中,故以为名......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也。”</p> <p class="ql-block">元·月壶(传)《白衣观音图》</p><p class="ql-block">纸本 墨笔</p><p class="ql-block"> | 77.1 x 34.8 cm</p><p class="ql-block">MOA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这是图描绘双手交叠于腹前的观音乘莲瓣渡海的形象。画面右上角有“月壶”题款和“西拙”朱文钤印。依照《君台观左右帐记》的记载,“张月湖,或作月壶,工道释人物”,余不详。传入日本的水墨观音一般多称傅为月壶所作,故而本图具有款印的作品,对于鉴定其他月壶画作的真伪颇资参考。</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画家简洁而准确地勾画出观音左手执经卷、侧身而立的身影,头巾和白衣随风呈现出翻折飘动的姿态。全画施以浅淡的墨色,烘托出观音所披戴的头巾、白衣和圆净的背光,以及波涛上的月影。此外,起伏的波涛自近及远,墨色由浓趋淡,渐次与天际所绘的水墨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也有这样的说法:“若造像观音,坐华屋,着五色衣,胡跪拿掌,面向佛看,听佛说法。下作毗陀,天女互跪坐,手奉花冠,着白衣,上向菩萨。”穿白衣而听佛说法,用以表示听从心地的纯净无邪和对佛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元 佚名《白衣观音图》</p><p class="ql-block">纵51.3厘米 ,横26.2厘米</p><p class="ql-block">京都国立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幅《白衣观音图》绘白衣观音结跏趺坐于草垫之上,身着白色长袍,头戴化佛宝冠,顶披白纱,双手笼袖置于身前,眼眸低垂,呈思惟入定之相,极具禅意。与佛教密宗经典中记载的白衣观世音菩萨相比,此白衣观音形象更像是汉地参禅修悟的僧人,画家或是取思于当时盛行民间的禅坐之风,释教文化受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咸淳临安志》记载:“晋天福四年,得奇木刻观音大士像。钱忠懿王梦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即其地建天竺看经院。白衣本毗天陀女,而俗人名为‘白衣观音’。”这位托梦于钱忠懿的观音菩萨,便是身穿白衣。洪皓在《松漠纪闻》中,也谈到观音菩萨常身白衣,并说长白山是白衣观音的居处。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说明了佛教信徒的一种心理:认为观世音菩萨及其衣饰、住处都是洁白无瑕的。</p> <p class="ql-block">镰仓时代白衣观音图</p><p class="ql-block">镜堂觉圆赞</p><p class="ql-block">绢本墨笔画淡彩</p><p class="ql-block">尺寸:纵88.2cm 横37.6cm</p><p class="ql-block">九州国立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端坐在岩石上的观音身着白衣,左手放在垂着的左腿膝盖上,从弯曲着的右膝后面露出右手,摆出的姿势显得十分放松。龙王迎风涌出的样子是通过胡须舒展的线描表现出来的。此外,还给观音的嘴唇和龙的大眼角及外眼角施加了红色,赋予画面以平静的生气。</p><p class="ql-block">由于佛教徒对白衣观音的尊崇和敬仰,所以人们塑造了大量的白衣观音像,民间还用丝线在织物上剌绣出观世音像。唐代的剌绣工艺高度发达,并广泛应用于绣佛像和佛经。在《白乐天集》中,记有绣佛三事:一绣阿弥陀佛,金身螺髻,玉毫绀目;一绣救苦观音菩萨,长五尺二寸,宽一尺八寸,白衣飘忽,神采奕奕;还有一幅也是绣阿弥陀佛,技艺更加成熟,臻于化境。武则天当权时,曾下令制作织成锦及剌绣佛像、观音菩萨像四百余幅,分送各个寺院及邻国。可见当时从官方到民间,从佛门到世俗,对佛和观音菩萨是如何崇拜,也可见观音白衣形象的流传是何等广泛。</p> <p class="ql-block">白衣观音图</p><p class="ql-block">吴彬绘 老莲题词绢本</p><p class="ql-block">设色规格:127.1 x 60.7 cm</p><p class="ql-block">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衣观音安详的安住在石窟的岩石上,下方是否是波涛滚滚?画中没有画出,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空间。这幅图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观音菩萨偏长的脸型,丰满的下颚,其实这也算得上是吴彬绘画风格特色之一。</p><p class="ql-block">佛教认为,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胁侍,是协助阿弥陀佛善男信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据说观音为完成这项神圣使命,必是身穿白衣。元代有位陶氏十六娘,是江苏常熟徐村人。她年方二十六,便失去了丈夫,没有女儿,独自寡居,一心愿往生净土,平时日日诵读《观音普门品》。有一次她梦见一个白衣人,手持一朵白莲花给她吃。醒来后,心神大异于往常。她便开始每天面对西方,念诵《弥陀经》。念佛刚三年,见佛现光明,佛经的函套上有一个橡树子大小的火团。她怕水团烧着佛经,连忙用手去扑灭。手碰到火团,火团却变成了一颗舍利。当她寿终弥留之际,声称看到白衣观音来迎,便含笑别众而去,似乎对死没有一点恐惧和遗憾。</p> <p class="ql-block">白衣观音图</p><p class="ql-block">尺寸:41.5×36 cm</p><p class="ql-block">题识:弟子张大千敬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作中观音倚石静坐于菩提之上,面容充满慈悲及博爱,且凝视着一瓶象征祝福的宝瓶。张大千用流利且精练的双重线条去展现观音的衣裳,此创作手法亦间接呈现画中宁静祥和的氛围。</p><p class="ql-block">据《观世音现身种种愿除一切陀罗尼》中说,供养此观世音菩萨,应该用白净的细布画观世音像,身着白衣,坐莲花座上,一手持莲花,一手托净瓶,白衣观音也是许多画家与石窟艺术家的创作题材。白衣观音像均为二臂像,但手持的法器或印契有种种不同,有的左手持花,右手作与愿印。有的左手持棒或绢索,右手持般若经箧。有的左手持开敷莲花,右手扬掌。有的左手持宝剑,右手持柳枝。也有双手捧钵,站立于莲台上的。白衣观音在民间被认为可以消灾延命、保家人平安,妇人求儿、安产、育儿等也都可求拜白衣观音,故而甚为流行。</p><p class="ql-block">(以上图文源自《观音与神僧》)</p> <p class="ql-block">↑白衣观音大士灵感神咒</p> <p class="ql-block">李翎 | 千手千眼观音在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观音在中国 ——宝丰香山寺妙善传说与千手眼观音信仰的讨论一</p><p class="ql-block">如今民间的百姓,理所当然地认为观音菩萨就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公主,如果跟他们说观音是一个男人,他们会笑话你的无知:菩萨咋会是个丑男人!笔者自十几年前开始研究观音信仰在中国的传播以来,遇到最重要的话题自然是观音菩萨的女性化(图1)。</p> <p class="ql-block">图1.苏州博物馆藏明代造女性观音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笔者参加在河南宝丰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观音文化论坛时,更加体会到这个现象的普遍性。而其中,源于这里的妙善故事,是观音成为女性和印度神中国本土化的典型例证(图2)。</p> <p class="ql-block">图2.印度奥里萨宝山佛地遗址存8世纪观音菩萨石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有妙善的坟、妙善的出家地,如今这里每年都有大型的妙善纪念活动。妙善,这个中国化的观音菩萨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河南汝州女子。我们知道,四川遂宁、浙江普陀山是观音在中国的最为著名的两个故里。在遂宁的故事中,文殊、普贤变成妙善公主的两个姐姐。在一般文化不多的信众心里,坚定地相信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图3、4、5、6、7、8、9)。</p> <p class="ql-block">图3.舟山普陀寺渡海观音组像</p> <p class="ql-block">图4.舟山普陀寺千手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图5.2016年正在大兴土木的遂宁龙泉寺</p> <p class="ql-block">图6.遂宁龙泉寺祈祷观音菩萨保佑的香客</p> <p class="ql-block">图7.遂宁龙泉寺因大兴土木临时搭建的为香客朝拜的观音庙</p> <p class="ql-block">图8.遂宁临时搭建的另一座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图9.遂宁龙泉寺千手观音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宝丰,人们认为妙善传奇就是观音的本生经,并且如笔者所见,这个故事的撰写,正是以佛典常用格式“如是我闻”开始的(图10)。</p> <p class="ql-block">图10.民间流传的《香山宝卷》手抄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妙善的故事,源于河南的宝丰,而不是四川遂宁或浙江普陀山,妙善的传说,也不是单纯的观音信仰的产物,而是有关佛教诸神谱系中,最为怪异的一个身形:千手千眼观音信仰的产物。一般的观音身形,其大慈大悲的菩萨精神自然地被中国信众接受了。但这个在印度也不见于佛教艺术圣殿中的千手千眼之神,奇迹般地出现在中国,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变成如此怪异形象的合理并且动人的理由,并且还必须是中国式的。</p><p class="ql-block">中国的观音信仰,发端于公元5世纪鸠摩罗什的汉译经典《法华经》之《普门品》。但是这个故事,只是推出了所谓的三十三身美妙观音,并由此疯狂地产生了无数的“灵验记”,却并没有出现一个观音的“本生经”。按唐代僧人智通的记述,武后神功年时,曾三度在中国宫庭受到冷落的千手眼观音经咒,通过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婆罗门僧达摩旃陀的游说,得到了女皇的喜爱。据说这个婆罗门同时还在画布上画了此神图像进献给女皇,得到了女皇认可,这个时间是697年左右。</p><p class="ql-block">在女皇的倡导下,这个据说伏魔非常灵验的千手千眼之神信仰开始大兴。在洛阳当时除了有达摩旃陀传播千手法之外,天竺僧苏施伽以及中国僧人慧琳和居士李太一等都在广传千手法,由此“千手法”还出现了不同的派别。通过朝廷和高僧的倡行,洛阳自然成为千手观音在女皇的倡导下,这个据说伏魔非常灵验的千手千眼之神信仰开始大兴。在洛阳当时除了有达摩旃陀传播千手法之外,天竺僧苏施伽以及中国僧人慧琳和居士李太一等都在广传千手法,由此“千手法”还出现了不同的派别。通过朝廷和高僧的倡行,洛阳自然成为千手观音信仰首先兴起的地区。史记,武后时期还重修了香山寺,这个香山寺当然是洛阳龙门的香山寺,女皇还常常游幸此地甚至于此坐朝办公。一个专门的修持法,达到出现不同流派的程度,说明那种法门的兴盛。</p><p class="ql-block">但是,武后,一个地道的中国四川女子,为什么会喜欢这种并不常见的怪形神?那个来自善用咒语和巫术之地的乌丈那婆罗门,利用什么手段和说词,让武后欣然接受了这个奇怪的佛教神。而这个神,据笔者调查,至今在印度佛教中没有发现相关的造像。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怀疑,始作俑者的智通和尚在编故事?虽然这部经在智通之后又出现几部相关咒语、修法翻译的经本,但是否传自印度的佛教?智通说,在武德时,那个来自中印度的僧人就是带着千手眼画来的,到最后说动武后的巴基斯坦婆罗门僧达摩战陀也是画了“一千臂”的菩萨像呈给女王看的(图11)。但在印度至今没有这个观音身形的造像,甚至类似的神像也未见。</p> <p class="ql-block">图11.俄藏晚唐绢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像传说善画佛教人物的西域画家,尉迟乙僧自贞观年来到大唐之后,留有《千手眼大悲》的画迹,但并没有在西域发现早于汉地的千手眼观音像(图12)。</p> <p class="ql-block">图12,新疆和田达玛沟喀拉墩1号佛寺壁画残片千手观音像(编号06CDKF1K:0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汉译佛经史看,智通所译的几部经,大多列于伪经之属。按《宋高僧传》记,智通是在隋大业中出家受具足戒,也就是说在610年左右,他至少20岁了,而到武后神功年即697年弘扬这部经,智通已经107多岁了。《智通传》的结尾说他“行瑜伽秘密教,大有感通,后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这些内容,串起来看,就发现其不太合理之处了。一是智通这个人的来历不太清楚,二是与他有关的几部译经也都比较可疑。虽然,与他有关的密教译经,主要就是密教的观音经,如千手眼观音经、千转观音陀罗尼咒、世自在菩萨随心咒等等都非常之流行,但这些经的来历其实并不清楚。虽然“千手观音”经典并未列入伪经之属,但在印度始终没有发现千手眼观音的造像,让笔者怀疑这部经的梵文本或别的语言本是否真的存在,或者根本不属于佛教经典,而是当时复兴的印度教经典和印度教神?</p><p class="ql-block">另外,《宋高僧传》中有关智通的传,也语焉不详,“不知所终”本是道教常用的一种表述某人成仙的说法。《高僧传》的作者赞宁是南方人,晚年才到北方,对于北方一些僧人的记载可能有失精准。所以,赞宁的资料自然不可全信。总之,千手千眼观音在中国的出现,实在有许多可资讨论之处。笔者只是想提出,这个不见于印度造像中的千手眼之佛教神,是由什么人、讲述了一个什么动听的传说,并如何将一些了不起的法力附会到当时在中国信仰极盛的观音身上的?当然,这是另一个大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此无力涉及。笔者这里只从中国接受了千手千眼观音信仰之后谈起。总之,这个奇异的千手千眼之神可能真如智通所说,在武后的推动下,一下子就盛行起来了,而且自此千年不绝,广布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在龙门石窟,靠近龙门香山寺的2132窟有现今最早的千手观音雕像(图13),雕造年代当在武后或稍后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图13.洛阳龙门石窟2132号武后时期千手观音造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依智通译经序中所记,当时按武后的指令,宫女和画匠制作了许多千手千眼观音的画像和绣像流布天下。所以理论上,当时,这类千手眼神像是非常普及的,只是遗存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让习惯了礼拜标准圣人形像的中国信众,去热爱一个长有千手千眼怪诞形象的神,就急需一个更易为人们接受的本土化的、且必须是感人的故事。而为异域神灵,编造合理的中国传说,对于中国的信众或当时的中国僧团来说并非难事,可能正是在这种需求下,民间文人或僧人开始在口头上编传出一些有关的感人情节。</p><p class="ql-block">当然,一个故事的形成,总是从粗糙、随意,逐渐发展成更加系统的有来胧去脉的内容。所以从697年,千手眼观音流布民间,到宝丰香山寺妙善故事的形成,以至于出现文本,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于是,古代一个中国公主的成长、由于她的虔诚和孝道,成就了千手千眼之圣体,这是此神如此流行中国的核心思想,这个核心就是最容易感动中国人的“孝”。</p><p class="ql-block">关于千手千眼观音的中国传奇,从理论上讲,笔者认为应该首先发源于武后生活的洛阳而不是宝丰,那里是武后推行流布千手千眼观音图像和千手法修持兴盛之地。然后,这个故事,通过来往的香客和云游的僧人向周边辐射。而故事中讲述的发生地,香山寺,应该原指洛阳龙门的香山寺。这个土味土气和情节老套的故事,在民间经过长久的流传和不断的加工,到了北宋,便给了它一个庄严的地位,俨然成为一个“佛经”体的类本生故事,它几乎毫不掩饰地、笨拙地模仿了佛传故事中,佛的出家经历和相关的舍身本生情节。</p><p class="ql-block">观音在中国的女性化是令全世界学者着迷的问题。早在16世纪,西班牙传教士就在福建发现了妙善的传说本,并将之带回西方[3]。1926年,英国学者威利(Waley)通过明代的《南海观音全传》,也提到了妙善的传说,但他并不知道这个故事源于河南宝丰的香山寺。后来美国学者爱利斯·格蒂(Alice Getty)在《北方佛教诸神》(The gods of northern Buddhism)的修订版中,加入了威利提到的这个内容[4]。妙善传说开始进入国内外学者的视野。但,宝丰还在迷雾中。</p><p class="ql-block">1978年,英国学者杜德桥(Glen Dudbridge)在伦敦出版了他的重要研究成果《妙善的传说》,之后1982年又在《哈佛亚洲学报》上发文,讨论台湾学者发现的两个讲述妙善故事的碑文。1990年,台湾出版了杜德桥《妙善的传说》中译本,2004年英国牛津又出版了杜德桥《妙善的传说》(The legend of Miaoshan)的修订本。不过直到2004年新版《妙善的传说》面世为止,这个妙善专家杜德桥也没有亲眼看到那通重要的“蔡京碑”(图14)。</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14.河南宝丰香山寺的“蔡京碑”在这个神秘的铁门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通重要的讲述妙善传奇的石碑,因其由北宋的汝州太守蒋之奇润色、蔡京书丹而著名。从他的书上照片说明来看,碑文的照片是由中国社科院赵超先生为他拍摄的。直到2015年,宝丰书画院成立,院长曹二虎赠送了杜德桥碑文的拓本,杜德桥才算得见“真容”。</p><p class="ql-block">当然,杜德桥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了,他从不同的版本入手,考察了这个传说的演变关系。而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个故事不是简单的观音女性化问题,也不是观音中国化的问题。这个故事,要说明的是观音菩萨诸多身形中,最为怪异的身形—千手千眼,之所以可以盛行中国的问题。至于这个故事后来衍生的遂宁版本、耀州版本、舟山版本等等,都没有触及到这个传说之所以出现的核心问题。这个传说在699年被高僧道宣传承下来的故事,是为了说明自697年武后推行千手法信仰之后,这个奇异之神被中国人接受的文化背景。妙善传奇与中国盛行的千手千眼观音信仰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学者在讨论中国观音女性化时被忽略的问题,也是杜德桥着墨无多之处。</p><p class="ql-block">女性观音,中外学者也有认为是送子神鬼子母在观音名目下的表现,印度学者则通常认为是观音女性力量-度母(Tara)的表现。在中国和欧洲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女性观音是Avalokitesvara的变化,是一个象征“慈悲”的佛教神,这个神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的12世纪(1104年)一个叫普明的僧人详细地讲述了她的中国起源,那就是有关妙善的传说[5]。但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浙江的普明,不是这个故事的创造者,他只是一个传播者,这个故事来自北宋的河南宝丰县之香山寺。而它的最初面世则要归功于汝州太守蒋之奇。</p><p class="ql-block">香山寺之名源自印度,据说此山距成佛的悉达多太子家乡不远,后来演说为观音的道场。而在河南地区,除了建于东汉末的宝丰始香山寺之外,在洛阳龙门石窟的东岸也有一个始建于北魏的香山寺,并且这个香山寺在武则天的时候便十分繁盛且著名。并且与香山寺相邻的第2132窟内,正是一件唐代的浮雕千手眼观音。正是这个“大悲观音”像让笔者有了想入非非的尝试:或者此像与香山妙善传说有着某种渊源关系?那么妙善故事的起源可能就不是我们知道的北宋,而可能更早。那么宝卷所记的道宣于699年得到神启,而记下的“三百年后,这个神将落户香山”就不仅仅是个传说了。</p> <p class="ql-block">图15.河南宝丰香山寺存元重刊蔡京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碑文的开始是:“如是我闻……”这是典型的佛经体例。我们不能确定,这种模仿佛教体例的妙善传奇,是在几百年的传诵中变成这样的,还是在文人蒋之奇的“润色”之下,于1100年刊刻的时候,才变成这样的。但是,目前,笔者所见的“蔡京碑”,实际上是元代重刊,那么重刊依据的本子是什么?重刊文字与蒋之奇的润色本、蔡京书丹的碑相比有没有变化,都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从故事所反映的内容看,即使是唐代以来流传下来的故事,也经过了宋代道教文化的洗礼。故事中所用的词汇:仙人、天神、山中修道等,都是道家神仙思想的反映。但这些都不影响传奇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传奇中这个“希有”之至孝而美丽的三公主,在父亲的悔过和愿力下,突现“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身相”,而这种奇异的千手千眼之相,也有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天神为了弥补三公主断双手、抉双眼救父造成的缺失。</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这个传说,在现在的宝丰有了更生动的原因,当地学者何怀清告诉笔者,其实妙善变成千手千眼的样子是因为天神的耳朵出了问题。原因是,幡然醒悟的妙庄王,看着为救自己而手眼不全的女儿,内心极为痛苦,他苦苦地向天神祈求:“让我的女儿全手全眼吧!”结果,天神将“全手全眼”听为“千手千眼”,于是,妙善公主就变成这种奇异的千手眼之相。</p><p class="ql-block">传奇就是在这样的口口相传中,不断获得的创作灵感吧。大概两年之后,蒋之奇把这个故事从河南带到了杭州。于是,1104年,杭州的僧人普明撰写了著名的《香山宝卷》,从而使妙善的故事,在江浙地区生根发展。</p><p class="ql-block">《香山宝卷》的前身《香山大悲菩萨传》中记载:故事发生在699年,在长安终南山灵感寺,天神向当时著名的律师道宣讲述了妙善证成大悲观音的故事,他的弟子义常将之记录下来,并将之流传。如前文所说,这个故事带有鲜明的宋代特点,显然,怀昼,是假托高僧道宣之名,将一个所谓的唐本《香山大悲菩萨传》交给了蒋之奇。在这个《传》中着重提到千手观音显灵的这个香山在“嵩山之南二百余里”的三山之中,也就是宝丰的龙山之香山寺。这就让人起疑,中国的香山寺那么多,为什么一定是宝丰的龙山香山寺而不会是别的香山寺,尤其为什么不是洛阳龙门之香山寺,宝丰这个香山寺有什么特别之处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16.北京故宫慈宁宫玉雕观音送子</p> <p class="ql-block">图17.北京故宫藏北宋王武子妻割股奉亲砖</p> <p class="ql-block">图18.宝丰香山寺远处妙善公主的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图19.宝丰香山寺前面新修的大香山路</p> <p class="ql-block">图20.络绎不绝的香客朝拜香山寺的香山大士塔</p><p class="ql-block">(以上图文源自《十二生肖守护佛敦煌壁画一一莫高窟第十四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明信片中的普陀山</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观音</p> <p class="ql-block">↓南海观音</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p> <p class="ql-block">↓紫竹观音</p> <p class="ql-block">↓杨枝观音</p> <p class="ql-block">↓毗卢观音</p> <p class="ql-block">↓海岛观音</p> <p class="ql-block">↓海天佛国普陀山</p> <p class="ql-block">↓多宝塔</p> <p class="ql-block">↓海天佛国石刻</p> <p class="ql-block">↓千步沙</p> <p class="ql-block">↓海滨浴场</p> <p class="ql-block">↓慧济寺</p> <p class="ql-block">↓观音古洞</p> <p class="ql-block">↓梵音洞</p> <p class="ql-block">↓海岸牌坊</p> <p class="ql-block">↓普济禅寺</p> <p class="ql-block">↓潮音洞赏月</p> <p class="ql-block">↓南海胜境一一普陀山</p> <p class="ql-block">↓磐陀石</p> <p class="ql-block">↓梵音洞</p> <p class="ql-block">↓百步沙</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p> <p class="ql-block">↓法雨寺</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p> <p class="ql-block">↓在普陀山拜南海观音</p> <p class="ql-block">↓在普济寺(前寺)</p> <p class="ql-block">↓在法雨寺(后寺)</p> <p class="ql-block">↓在佛顶山</p> <p class="ql-block">↓在梅福禅院</p> <p class="ql-block">↓在圆通禅林</p> <p class="ql-block">↓在心字石</p> <p class="ql-block">↓在磐陀石前</p> <p class="ql-block">↓在海天佛国摩崖石刻前</p> <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宁波东钱湖小普陀霞雨寺拜水上观音。</p>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游海南三亚南山佛教文化园,拜海上观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