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友昵称:一剪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7171022</p> <p class="ql-block"> 今天特别高兴参加了美篇【跟着书本去旅游<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栏目线下“跟着鲁迅去游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题活动。读着</span>鲁迅的文章长大,特别喜欢鲁迅杂文,虽然当时并不太懂,后来又因为职业的原因教了很多他的文章,所以自然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虽然和各位美友老师素未谋面,但因在美篇上都拜读过诸位的文章,所以见了面就如同老友重逢般亲切。</p> <p class="ql-block"> 读先生的书 ,走先生走过的路。鲁迅纪念馆一鲁迅墓一梅园一鲁迅故居一鲁迅小道。</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参观鲁迅纪念馆。纪念馆前,我们站在鲁迅雕塑前,时代不同,鲁迅忧国忧民满脸沉重;如今海晏河清,我们一脸轻松,嘴角上扬,公园里到处是唱歌跳舞的人。</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馆,盆花围绕着的鲁迅的又一尊雕像出现在眼前:他坐在那里,身材并不高大,一袭长袍衬出他一身傲骨。他手里夹着烟,仿佛还在悠悠冒出丝丝缕缕的青烟,<span style="font-size:18px;">阳光斜照在他头上、脸上,他眯着眼睛仿佛在思考民族的命运,鲁迅走远了吗!</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个展厅的门口树立着一块巨大的碑“人立而后凡事举”(<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迅《文化偏至论》</span>)触目惊心。上书鲁迅先生对当时青年的寄语“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这又何尝不是对当今青年的呼吁,鲁迅其实并未走远。</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一面半圆形的墙上都是鲁迅笔下的人物。站在这面墙前,谁能不勾起学生时代的回忆!一代又一代人在鲁迅的作品中长大。他笔下的人物阿Q、孔乙己、狂人等,时隔多年依然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一个多世纪后的现在,人们仍然共鸣鲁迅笔下的人物。发展迅速的当下,无限压力泰山压顶般袭来,成年人的崩溃看似在瞬间,却不知道事中人其实早已背负了一座大山。谁的人生还能没有黑暗无助的时刻,谁还没有点狂人的痛苦和无助,想活下去,谁还不得有点阿Q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呐喊无果,<span style="font-size:18px;">彷徨</span>无助之后的妥协。</p> <p class="ql-block"> 少时读鲁迅,只是觉得他的文字如刀光剑戟直击时弊痛快淋漓,自己也要做一个像鲁迅一样的斗士;中年读鲁迅,经历过生活的磨砺和洗礼,读出了他犀利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痛苦,虽有不甘,但早已失去斗志;晚年读鲁迅 ,幡然清醒洞悉到“他们”与现实中的我们其实有着太多的重合。读着读着自己似乎成了他笔下的某个人物,又惊觉主人公的悲哀与自己何其相像!“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晚年最大的悲哀,就是读懂了鲁迅。</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必经鲁迅作品的长廊,站在这片长廊里,我看着那些熟悉的著作,那些曾让人燃起青春斗志的作品,我突然想起了鲁迅的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span>)我的心里又充满了力量,鲁迅从未走远!</p> <p class="ql-block"> 走出展馆,去往梅园,入冬后公园里的枫叶虽然已渐渐枯萎飘落,但眼前的景象依然像是一幅自然天成的油画,静谧又治愈。</p> <p class="ql-block"> 阳光下,冷香老师背靠大树,笑对苍穹。用花落的姿态,站成了花开的风景。一路上,我们谈鲁迅,讲经历,虽是第一次见面,却相谈甚欢。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鲁迅的老人,让我心生欢喜!</p> <p class="ql-block"> 梅园里梅虽未开,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梅树在严寒中傲然挺立,</span>暗香浮动,那种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格不就是鲁迅先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韩国抗日烈士尹奉吉一类人</span>的精神写照吗!</p> <p class="ql-block"> 从梅轩出来到了鲁迅墓。鲁迅墓绿地中央是鲁迅的坐像,两边通道外沿各植一排柏树。走进去,左右植有两棵广玉兰,照壁式大墓碑出现在眼前,中央镌刻毛泽东题字:“鲁迅先生之墓”,阴文贴金。墓碑下方是安放着鲁迅灵柩的墓穴,墓穴左右各有一棵鲁迅夫人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所植的桧柏。</p> <p class="ql-block"> 我和美友刘振坤老师一起在先生墓前默立,想起鲁迅的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span>”先生千古,前路不孤,从未走远!</p> <p class="ql-block"> 沿着山阴路一路慢行,我们来到了山阴路132弄9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迅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 里弄里的游人都是美友,在弄堂口和淡泊人生、冷香、夜读三位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幢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就是一代文化巨匠鲁迅先生逝世前的寓所。购票后参观,里面的家具、物品都是原来的,而且是按照鲁迅生前的样子摆设的,所以故居内部不允许拍照。</p> <p class="ql-block"> 底层前面一大间是会客室,后面是餐室。拾阶而上,我来到了二楼南面鲁迅卧室兼工作室。靠东是张普通的黑铣床,床南是书橱和藤椅,床对面依次放着梳妆台、茶几、藤椅和大衣橱。糊着半透明彩花纸的南窗下,是先生的书桌,上面放着纸、墨、笔、砚和台灯,书桌旁有一张藤椅,鲁迅最后就是坐在这张藤椅上伏在书桌上去世的。时间定格在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p> <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驻足了很久,看着先生用过的书桌,坐过的藤椅,似乎看到他在昏黄灯光下奋笔疾书的身影,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鲁迅伏案写作的样子,时而横眉立目,时而哀伤嗟叹,时而笑容温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爱憎分明的铮铮铁骨在这里具象化了,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受到了他以笔为刃、剖析社会的犀利与深刻。</span></p> <p class="ql-block"> 走出鲁迅故居,我在门口流连。鲁迅如一束光,穿透了社会的黑暗与迷雾。让人在浮躁的世界里清醒。鲁迅犀利地批判,让人们看到社会的种种弊端,让我们审视现在的社会,审视当下的自我,思考如何去改变这个世界。此次参观,不仅是对历史场景的回顾,更是一场与先生跨时空的灵魂对话,激励着人们在这纷扰世间,坚守独立思考、敢说敢为的精神,不负时代。所以鲁迅是我们的精神导师,从未走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