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北京中轴线是自元代至今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建筑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建筑亦位于此条轴线上。北京中轴线现存主要文物古迹建筑有燕墩(元代)、永定门(复建)、天坛、先农坛、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北海、太庙、社稷坛、皇城墙(地安门内大街)、普度寺、万宁桥(元代)、火神庙、鼓楼、钟楼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 燕墩在中轴线最南端。丰台区永定门外大街西侧。 燕墩是一座砖砌的高台。为北京五镇之一。用以祈求皇图永固。旧俗为重阳登高之处。台上有一高大方形石碑,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所立。碑为毗卢顶,前后镌刻清乾隆帝撰写的《皇都篇》和《帝都篇》,文字古朴苍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燕墩(yān dūn ),又称“烟墩”,始建于元代,是“京城五镇”之一,是历代皇帝用以祈求皇权永固的场所 。燕墩现存为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上狭下广,台底各边长14.87米,台面长13.9米,高约9米。墩台西北角设石门两扇,门内有石阶45级,可达台顶。台顶正中为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立方形四面碑一座。燕墩碑文为阴刻楷书,记述了北京幽燕之地的形胜,是研究和展示北京历史较重要的实物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984年5月24日,燕墩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燕墩原是一对。位于中轴线南端东、西各一尊。东边的燕墩现保存在首都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手机拍,于2025年1月9号冬季三九第二天。</b></p> <p class="ql-block">京城五镇</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据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燕墩、🌺广渠门外的神木(明初营建皇宫遗存的巨木)、🌺德胜门内的镇水观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建为汇通祠,即今什刹海西海北岸的郭守敬纪念馆、🌺西直门外的永乐大钟(现存大钟寺内)和🌺皇城中心的景山并列为“金木水火土”五方镇城之宝,时称“京城五镇”,燕墩即为南方之镇,是历代皇帝用以祈求皇权永固的场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复建后的永定门及广场。看上去总是不如原装的顺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上面刻的是;距离南边的永定门城楼“七十二丈”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这是皇家的“一亩三分地”。浓缩了华夏民族重农固本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先农坛的一处重要历史文物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一亩等于666.67平方米 ,因此一亩三分地等于1.3亩,即1.3乘以666.67平方米,结果是 866.67平方米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这块地的正式名称是‘耤(jie)田’,最初含义是氏族首领带着氏族成员进行耕种的‘公田’,后来演变成天子耕种的专用田地。相传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周天子每年春天都会带领臣子们在专用田地里举行亲耕田的仪式(现在的用词是作秀),以此为天下百姓做表率,鼓励百姓进行农业生产,并企盼全国的农业丰收。由此,天子扶犁亲耕的礼仪作为国家的一项典章制度即被确定下来,其后随朝代更迭,历千年而绵延,及至明清时期而至臻完善。天子扶犁亲耕的田地称为‘耤田’,在耤田中举行的以天子亲耕为核心内容的仪式典礼称为‘耤田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