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 悟人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温州孔庙,孔子学堂

<p class="ql-block">●《论语译注》: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人,谁强一些?”孔子道:“师呢,有些过分;商呢,有些赶不上。”子贡道:“那么,师强一些吗?”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p><p class="ql-block">●《论语新解》:子贡问道:“师与商孰贤呀?”先生说:“师呀!常是过了,商呀!又常是不及了。”子贡说:“那么该是师胜了些?”先生说:“过和不及,还是相等。”</p><p class="ql-block">●《论语今读》:子贡问:“子张和子夏,哪个强?”孔子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达到。”“那么子张更强一些了?”孔子说:“过了头等于没达到。”</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师:子张。颛[zhuān]孙师,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哲”之一,比孔子小四十八岁。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被列为战国儒家八派之首。</p><p class="ql-block">商:子夏。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以“文学”著称,少孔子四十四岁。子夏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p><p class="ql-block">愈:强,胜过。</p><p class="ql-block">犹:如同,像。子贡问道:“颛孙师(即子张)与卜商(即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赶不上。”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p><p class="ql-block">【感悟】</p><p class="ql-block">“师”即子张,“商”即子夏,这两个人都是孔门的著名弟子,子夏更名列“四科十哲”之文学科,在孔子之后传经,影响甚大。子贡于孔子五十五岁时便师事孔子,陪同孔子由鲁适卫、周游列国,是在颜回死后最受孔子器重的弟子。据《子张篇》,子夏的门人曾“问交于子张”,可见两人在孔子晚年已分别收徒,且彼此互不服气、时有攻讦。或许子贡对此有所耳闻,故向孔子请教子张与子夏究竟哪位较为贤能。但孔子并未直接回答子贡的问题,而是指出:“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可能一下子没有搞懂老师的意思,就进一步追问是否子张的“过”要比子夏的“不及”好些?孔子这才说出“过犹不及”这句名言来。按照大部分注家的意见,这和孔子主张中道,强调无过、无不及的境界有关,故其对子张、子夏均不表满意,认为两人半斤八两,谁也不比对方高多少。后来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曾将子张、子夏之儒斥为“贱儒”,这当然是偏激之辞,但两人的学问未臻至善,倒是可以肯定的。</p><p class="ql-block">子张的性格,有些激进,学习很努力,很认真,很使劲,以至于经常有点过了,荀子讥讽他说:“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恨不得举手投足动静趋止都跟圣人学。子夏呢,规模狭隘,常有不及,孔子曾经告诫他: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p><p class="ql-block">朱熹的《四书集注》中评价到:“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尹氏曰:……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萧梁时代的皇侃所写的《论语义疏》中写道:“过,谓子张性繁冗,为事好在避过而不止也。子夏性疏阔,行事好不及而止也。”“过犹不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中庸之道”。孔子这里讲的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追求仁和礼,讲究“无过不及”,没有过头的地方,也没有不及的地方,不偏不倚,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过和不及,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孔子教育学生要行中庸之道,认为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因此,孔子因材施教,抑其过,引起不及,归于中道,在孔子的教导下,子张、子夏后来都有巨大成就。</p><p class="ql-block">《中庸》第三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中庸故能裁人,使人通往中道。何谓中?尧传舜“允执厥中”,中是圣门发端便存在之词。不偏不倚谓之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者,心也,圣人得心之全体,心则不偏不倚。圣心如镜,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允执厥中即中庸,中庸即用心,心之昭灵明觉是良知,用心即致良知。为圣人之学非仅仅是书本之事,更多是践行致良知之功。</p><p class="ql-block">“过犹不及”与《道德经》第五十七章的“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所谈道理一致,在这一点上老子与孔子的认识也一致。</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对话,它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哲学高度。“过犹不及”是孔子对中国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中庸之道的核心。“过犹不及”这个成语,至今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有的人简单理解,把“中庸”之道当成马马虎虎,那就成了平庸了。“中庸”真的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我们每个想要精进自己人生修为的人,一生都要修习的学问。</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一起在《论语》的智慧引导下,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原创 当下的事放下的人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