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幼儿阅读(14):会提问题的小孩最厉害

阿福

<p class="ql-block">在识字阶段,老家伙对小女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会提问题的小孩最厉害。于是,这句话就在她心里扎了根。这里所说的提问题,并非只限于识字和阅读。小孩问你什么,你就得立马回答他。如果他问的问题你答不上来,你就得老实承认自己不知道,并立刻,或在忙碌后,赶快翻书上网,给小孩查一查,或请教有识者,尽早告诉他。若小孩养成了频繁提问的好习惯,你就得格外用心地维护他的这种好奇心。三次五次,你忙你的,不搭理他,结果他的这个好习惯,就会慢慢消失。这比识了字以后全忘了更可惜。</p><p class="ql-block">小孩在识字训练阶段,虽然重点在识字上,但出于好奇,他对课文的提问,往往突如其来。到了阅读训练,这种提问会更多。这里有个原则,你将一篇课文的提问,最好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并非多多益善。小孩没心思问你什么时,你就要自己从课文中挑出两个三个文字上的小问题问问他。你要让小孩在阅读时把他的脑子动起来,而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为何提问不能太多?因为,你不能让小孩一下子用尽脑力,不能让他对阅读有厌倦。悠着点来,细水长流。</p><p class="ql-block">即使在阅读训练阶段,也不要求小孩对课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理解并讲得出来。因为,多数词语和句子,小孩会在多次碰到后自己消化它。我们要时刻记住诺姆·乔姆斯基教授的那句话:“儿童依靠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能够说出大量的从未听到过的句子,也能够听懂从未听到过的句子。”你若认为你教了小孩某句话,小孩才理解这句话,这明显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是对儿童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的无知。你若利用好这个习得机制,你教小孩识字及阅读的效率,将会成倍提高,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我已经说过,幼儿识字有三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即识字、阅读、复述。识字的最终目的,是完全理解一篇课文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这个最高要求,将在最后一步的复述训练中达到。以我的个人经验估计,在我家小女孩的四岁半左右,大概十个月以后,结束这件事。</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应试制度,要求小孩百分百地掌握他刚刚学到手的某种新知识,要求小孩语文、算术、英语门门次次拿一百分,可这是一个荒唐的要求。在家里,你不考你小孩,他从未承受过应付考试的压力,从未感受过考试失败的羞耻,自由自在,自然成长,这多好。</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可能你心中会冒出一个可怕的担心:你不鼓励小孩得一百分,将来他能考上好学校么?即便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小孩从小于书本知识的丢三落四、马虎疏忽,这能学好哪一门功课?无疑这种担心是每一个家长都会有的,并对此心存恐惧。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因为这样的严重问题,会在第三步的复述训练阶段彻底解决。请期待“阿福幼儿复述”的成文出现,这可能在一年半以后。</p><p class="ql-block">我家小女孩第一次读“阿福自编课文”时,老家伙读一句,小女孩跟读一句,这以识字为首要目的;她几乎没问你什么,你也不问她一句。到了后来的复习,每个字都认识了,这女孩轻松起来,问题也越问越多。复习到第2课“摇摇船”,她问为什么用两个“摇”,你说两个“摇”连在起读好听呀,“摇船,摇船”不及“摇摇船,摇摇船”来得悦耳。这是修辞学里面的叠字手法,古诗中比比皆是。叠字又叫重言,广义的重言,被庄子用得炉火纯青。多说一句,在阿福眼里,庄子的《庄子》,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其他任何一种,都比它差得远;珠穆朗玛峰旁边有好多个高山头,《庄子》旁边一个也没有。</p><p class="ql-block">读到第3课“盐说的话”,小孩问,“我们”是谁?你说,盐呀。这里用的是另一种修辞法,把盐当人来写,即所谓的拟人手法。为什么这头熊用单人旁的“他”而不是宝盖头的“它”?因为,这里也用了拟人手法,把熊当人来写。这篇课文的标题“农夫与蛇”为什么用“与”不用“和”?用“和”当然可以,将来你自己编课文时,就不妨用这个“和”字;“农夫和蛇”,也行。你给三岁小孩的回答,当简洁明了,一句两句说清楚,这不是你卖嘴的时机。</p><p class="ql-block">往往,在你眼里不是问题的问题,小孩可能会钉住你问。小孩的提问,不论浅显还是深奥,你都要平静回答,持平常心。任何时候,你都不能对他说“这么简单你都不知道”“我给你讲过多少遍啦你还记不住”之类的话。同样,小孩问到了深奥问题,甚至自问自答这类问题,你也不必得意。</p><p class="ql-block">读到“一只乌鸦渴得要命”,我家小女孩问“要命”是什么意思,老家伙讲,这是说,这只乌鸦渴得厉害,非常渴,此刻它喝不到水就要死掉。读到公明仪“在草地上给一头水牛弹七弦琴”,小女孩问,为什么不是黄牛?老家伙讲,写文章的人看到的是水牛而不是黄牛,他得如实写来。事实是,老家伙改编这个“对牛弹琴”的成语时,一时兴起,也是为了读起来顺口,就把“牛”字写成“水牛”,而非真的看到了一头水牛。可惜在这里不好絮絮叨叨给小孩讲你在文字上的顺手牵羊。</p><p class="ql-block">读到“夸父是巨人中最大的一个巨人”,这女孩茫然不解,这是什么意思?老家伙说,那个地方有很多很多巨人,那是一个巨人国,夸父是这个巨人国中最大最厉害的人。读到巨人“又转身往北跑”,这女孩问,转身是什么意思?解释这个可便当,老家伙从地垫上站起来,给小孩做了一个芭蕾式的转身动作。懂没懂啊?懂了。</p><p class="ql-block">小女孩总是没完没了地问,可你不能有半点的不耐烦。朗读是什么?大声地读,带着表情读。小孩有没有表情?小孩不但有表情,而且表情丰富,比大人更会笑更会哭。包围是什么?你看,这些铅笔围住了你的小紫碗,铅笔包围了碗。这是哪个国家的国王?我们读完这篇课文(美国通识教育读本第二册第46课)再去查。不,查了再读,小女孩发起倔脾气来。这个国王叫罗伯特·布鲁斯,我们先拿百度查(更权威的是二十册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老家伙没它的纸质版本,但有它的电子版本,手提里就有)。</p><p class="ql-block">罗伯特·布鲁斯生于1274年,死于1329年,是苏格兰历史上最重要的国王之一,曾领导苏格兰人击退英格兰的入侵,这是他的戎装图。戎装是什么?小女孩问。打仗时穿的衣服,老家伙答。死是什么?死掉了,鱼缸里的白螺死掉了。他打败的另一个国王是谁?我想应该是英格兰国王。这时小女孩说,我也认为他是英格兰国王。</p><p class="ql-block">战役是什么?小女孩的提问是一拨一拨地来。役是事情,战役是打仗的事情。有时,老家伙也有提问。箸是什么?小女孩答,筷子呀(女孩爸爸说,闽南话也把筷子说成箸)。抛锚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船在河里海里要停下来,就把铁锚扔到水底里。铁锚见过没有?见过。在哪里见到过?儿童博物馆。记不记得,你的水兵连衣裙上也有锚(这女孩的第一条裙子)?不记得了。老家伙调亲宝宝里面的图片给她看。</p> <p class="ql-block"><i>(题图为网络撷取)</i></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