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王玉荣</p><p class="ql-block">图片:感谢网络</p><p class="ql-block">编辑:王玉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质员之歌(散文)</p><p class="ql-block">作者:王玉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p><p class="ql-block">《勘探队员之歌》是五六十年代很盛行的一首歌,它描绘了地质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不拔和乐观精神。我是五十年代的人,每当听到这首歌曲,就会热血沸腾,思绪如打开的闸门,回忆从脑海里奔泻而来,让我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1987年,我从广东地方商业调到河南省地勘一院,居住在地调四队家属大院,成了地质战线上的一员。</p><p class="ql-block">初来乍到,对地质的新行业还不了解。上班的第一天,老同事领着我到物资公司领了一个绿色大背包,一个地质锤和一个罗盘,对这三样工具物件感到好奇,也不知道它的用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个星期后的傍晚,一辆汽车停在院内,从车上跳下来十来个年轻人,看到他们黝黑的脸上,带着青春年华的色彩,身挎绿色地质包,和我发的一样,包里鼓鼓囊囊的。这些年轻人,是刚从野外勘查回来,并知道我领到的那三样工具是出野外勘查地质用的。从那个傍晚起,下分队到野外工作普查的概念,在我的脑海里应运而生,让我对地质队员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尔后我听到一首流行歌谣:“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捡破烂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搞勘探的。”这个歌谣出自六十年代初期,形象的描绘了地质工作者的外貌和工作环境,以夸张的方式,反映我们地质队员对于工作的热爱和对恶劣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艰苦的一种自嘲,是坚定勇敢面对困难的一种乐观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随分队进桐柏山,是2000年初的事情,那时的地质队发展已经很有成效了。是我带队到金矿实习。一座小规模金矿矿场被四周峻峭的山包围着。可见流线型的采金矿原石,源源不断从黑色输送带到碎石大坑,再进入室内的选矿分流处理阶段,这个阶段让人看的眼花缭乱,最后从输送带出来的是金子,在簸箕里闪闪发光。这是地质人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奋斗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太阳升起,我们地质人就背起绿色挎包,手握地质锤,在大江南北各山头普查找金矿、煤矿、及各种稀有矿石,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地勘单位就拥有独山玉矿和桐柏金矿第一手资料,给后来对这两个矿的发展和采矿奠基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耳濡目染了野外队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劳作。了解到许多铁矿是通过航磁发现、地磁圈定的技术。这个技术就远远超过了罗盘定位。大邓庄的铁矿床勘察开发被省内外企业所关注,同时“功深找盲”成为找矿的主要方向。找到方向,工作就有劲头,那时地质找矿深入改革开放的花朵已经在大江南北、新疆、内蒙各山头上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十六年的地质变迁从野外绿色地质包里的旧三样,到现在航磁定位,是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勘查找矿上的飞越,是野外工作者的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质人秉承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传承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正在发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9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质队的三件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质队出征的挎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