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出行第九十四天),晴 在腾冲,续了三次酒店,中缅边境军演今天结束了,终于可以离开这里了(对这里酒店的印象不是太好,不然可能还会多住几天。我们住在老城内,周围环境还好)。 <div><br></div><div>由于昨晚没睡好(酒店不隔音,从早上4点开始,就有人离店,重重的关门声,吵人),所以决定今天走高速,全程100公里多一点,1个小时就可以开到了。</div> 中途到<b>龙陵县</b>,要去参观滇西抗日战争的几处景点。 <div><br></div><div>在龙陵下高速,我对导航指的路有疑问,停下车问当地人吧。我问的是“侵华日军龙陵司令部旧址”,结果,路人给我指的是几十米内的“侵华日军慰安妇所”。好吧,先看这里吧。 按路人指的方位,拐进一个小区,看到了一个老院落,但没找到入口。问保安,这个老院落是不是“侵华日军慰安妇所”,他说是,但入口在外面,绕过去就是。我想把车停在小区里(因为几个“景点”,都在附近),保安说昨天还开会强调不让停外来的车。好吧,按他指的方向开过去,有一地下停车场,但无文字说明是否是公共停车场,就在停车场外的小广场找了个停车位停了下来。这时,那位保安也跟了过来,告诉我可以停在这里,不要停在路边(路边是收费的)。我问他抗战纪念馆在哪里?他说这条路直走100米有红绿灯,过红绿灯100米右手边就到了。我问他一共2~300米?他说,就200米。太专业太精确了,以前是搞测量的吧?谢谢啦!</div> 谢过这位保安,我们进入日军慰安妇所旧址陈列馆。陈列馆里没见到工作人员,我俩就自行参观了。 <div><b>日军慰安所旧址</b>位于龙陵县龙山镇董家沟28号。由一正两厢、一面楼及耳房组成,建筑均为典型的走马串角楼式四合院建筑,房屋始建于1921年,占地1.26亩,全院有大小房舍23间,建筑面积367平方米,内部装饰精巧华丽,原是当地富户董氏的豪宅大院。</div> 1942年4月日军占领龙陵后,该房屋被强占为城区日军慰安所,成为日军发泄兽欲、蹂躏妇女的场所。在1942年至1944年的两年中,这里长期住有从日本、韩国等地强征来的数十名“慰安妇”供日军官兵淫乐。龙陵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是一部“活”的慰安妇血泪史,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慰安妇的一个缩影,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的毫无人性的慰安妇制度的有力控诉。 该馆共设展厅四个,展出文物100余件,图片资料200余幅,史料16条,集中展示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大量珍贵文物、图片、资料,为我们了解研究日军“慰安妇”制度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龙陵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是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滇西时的一处重要罪证遗迹。200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列馆记载:1942年5月,日军沿滇缅公路北上侵占龙陵后,为提高战斗力,先后在董家沟、观音寺脚、白塔和镇安、腊勐等地建立了慰安所。1942年至1944年,董家沟慰安所长期住有从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强征来的大批慰安妇。<br><br>据当地老人回忆,该慰安所先后有60多名慰安妇驻扎,正常情况下,该慰安所有慰安妇15至20人,每名慰安妇每天接待日军5至6人,特殊情况下,接待日军10余人。 解放后,董氏家族的很多成员相继移居海外,2005年4月12日,董氏家族将该祖屋产权和使用权无偿、永久性捐赠给龙陵县人民政府。目前是全国保存较为完好,建筑规模最大的慰安所遗址。<br> <b>国际社会对“慰安妇”制度的声讨</b>(2014-06-13网易新闻)<br><br>日本在1931-1945年对华侵略战争时期,以及1941-1945年太平洋战争时期,在中国及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占领地广泛实施“慰安妇”制度,征用“慰安妇”,开设“慰安所”。“慰安妇”不仅有日本妇女、中国妇女、朝鲜半岛妇女,也有今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各地妇女及欧美国家妇女。因此,“慰安妇”制度是军国主义日本违反人道主义、违反战争常规的制度化了的国家犯罪行为。<br><br>战后日本政府从1991年12月开始对“慰安妇”问题进行调查,1993年8月4日,时任日本政府内阁官房长官河野洋平代表日本政府发表了有关“慰安妇”问题的调查结果,亦即“河野谈话”。河野表示:“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很长一段时期内,很大范围的区域设置有‘慰安所’,存在大量‘慰安妇’。……总之,这是在当时军方参与下、严重伤害许多女性名誉和尊严的问题。政府要以此为契机,不问出身,再次向所有经历众多苦痛、身心受到创伤的所谓‘从军慰安妇’们表示诚挚道歉和反省之意。”2014年 3月3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记者会上表示,日本政府继承1993年“河野谈话”。但日本的不少右翼政客企图否认性奴隶制度的事实。<br><br>1992年2月,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来自日本民间团体的代表报告了日军在战争期间强征“慰安妇”的情况。同年5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现代奴隶制讨论会通过了致联合国秘书长的文件,要求基于国际法的立场关注日军的“慰安妇”问题。1993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世界人权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废除对女性暴力的宣言》,宣言认为日军“慰安妇”问题是“战争中对女性的奴隶制”,应该予以谴责。<br><br>美国众议院2007年7月30日通过了第121号议案,谴责日本在二战期间强征亚洲其他国家妇女充当日军“慰安妇”。美国参议院2014年1月16日表决通过包括“慰安妇”问题决议案的美国政府2014财政年度预算法案,该决议案谴责日本在二战期间强征亚洲各国妇女充当日军性奴隶,要求日本就“慰安妇”问题负起历史及政治责任,作出正式道歉。该决议案不具法律效力,却是美国参众两院首次通过的涉及“慰安妇”问题的法案。<br><br>荷兰议会下院2007年11月20日全票通过一项动议,要求日本就二战期间强征“慰安妇”一事道歉,并对幸存者进行赔偿。<br><br>加拿大国会下议院2007年11月29日全票通过决议案,要求日本为二战期间强迫20多万亚洲妇女充当军妓一事道歉。<br><br>欧洲议会2007年12月13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讨论并通过了一项决议案,要求日本政府正式就“慰安妇”问题道歉,并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给予经济赔偿。 <b>“吊慰受难,祈望和平”碑</b>。 参观后,心情十分沉重。 我们按刚才保安所指的路,步行200米,来到抗战纪念馆。 <div><br></div><div><b>龙陵抗战纪念广场</b>,位于龙陵县龙山镇兴农路52号,总占地面积5190.98平方米、建筑面积486平方米,陈列面积150平方米。是集休闲、教育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布局以纪念馆主体建筑为中心,四周配以大型浮雕景墙、侵华日军碉堡、抗战雕塑、出征泉、怀思池、纪念坛、警示钟等附属设施。。</div> <div>龙陵地处滇缅公路咽喉。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中日双方交战的核心地区。1942年5月,侵华日军在龙陵松山构筑工事,吹嘘松山是东方的“马其诺防线”。为铲除日军设在滇缅公路上的障碍,使中国军队及作战物资能顺畅地运往前线,1944年6月4日至9月7日,中国远征军第71军新28师、第8军奉命攻击松山日军,先后共计投入了8个步兵营兵力。松山战役历时3个月零3天,大小战役上百次,共歼灭日军3000多人,中国远征军也伤亡达7600多人。松山战役加速了中缅对日作战的胜利。</div> <b>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b>,创建于2004年,主体建筑为两层框架结构,门口的大台阶与龙陵抗战纪念广场空间相连。纪念馆一楼展厅主要举办各类短期专题展览,二楼内设有龙陵抗战主题展厅一个,是社会科学类历史专题纪念馆。<br><br>馆内藏品类别分为抗战文物、石器、书画、古墓藏等。截至2019年末,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内藏品数量达400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1件/套。 纪念馆大门紧闭,敲门,没人。在午休吧。 <b>浮雕景墙</b>,浓缩了龙陵抗战的整个过程包括了修筑滇缅公路、民工支援前线、龙陵沦陷、松山大战、龙陵战役等内容。 <b>堡垒</b>主体构筑,大部分为三层,上作射击,下作掩蔽部或弹药粮食仓库;更于下层掘斜坑道,其未端筑成地下室。 继续,去找日军司令部旧址吧。<div><br></div><div>经反复打听,终于在G320国道旁的小区里找到了一块碑,估计旁边的房产可能是吧。只是遗址了。</div> <div>离开龙陵,继续沿G320国道(上海至瑞丽)行车30多公里,就到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芒市。</div> <b>芒市镇</b>,傣语称为“勐焕”(传说佛祖到此刚好天亮,便给这个地方取名“勐焕”,意思是“黎明之城”)。芒市是潞西县的县城所在地,也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芒市城区占地约10平方公里,居民6万,是云南西边的窗口,也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中缅文化交流的窗口,更是中缅经济效益的门户。有制糖、机械制造、橡胶加工等民族工业。因此芒市商务繁荣,商贾云集,是通往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直到缅甸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规划有序的大街两旁,高楼鳞次栉比,木棉、芒果、扶桑等花木绿树成荫,一派漂亮迷人的热带风光。芒市商贸繁荣,生意兴隆,有珠宝玉石及其他商场,商店数百家,终日人流如潮,熙熙攘攘,是一个新兴的边陲重镇。 <div>芒市地处低纬高原,热量丰富,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里很暖和,今天11~27度,又开始穿短袖了。海拔也降到了500米以下(腾冲是1600多米),很是舒服了!</div> 入住了我们的会员酒店,但这里离市中心较远,不是很方便,明天到市中心找一家酒店,去哪里都方便。 2023年11月29日(出行第九十五天),多云 早餐后,退房,换到市中心的一家酒店。 途中,游览了“树包塔”。 <b>树包塔</b>位于芒市步行街中段。此塔已有200多年历史,始建于18世纪中叶,是芒市第十五世土司放作藩就职期间(1741——1770年)为了纪念一场打胜的战争而建。因建在昔日的<b>姐列寨,</b>故傣语称“广母姐列”,译成汉语即“<b>铁城塔</b>”。 据《傣族简史》载:1767年春,木疏雍藉牙王朝在英法殖民主义的支持下,将侵略战火烧到德宏。目击者周裕在《从征缅甸日记》中写道:“芒市……自用兵以来,田畴荒芜……遮放界连缅甸,为贼职蹂躏,荒残更甚。”王昶《征缅日略》也说:“其土司、头目、夷人,千百为群,皆荡析离居,或随军营,或依附相率土司栖止。”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清廷特命云贵总督公明瑞为将军,统兵收复芒市、遮放、畹町,并直取瓦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清军凯旋畹町。因此建塔时间应为1769年左右。十九世土司放承恩就职期间(1826——1849年)为求子而重修此塔。此塔系砖石结构,塔座呈八角状,塔身为串珠形圆锥体,高约十余米。之后姐列寨又毁于战乱,居民外逃不归,佛塔无人管理。 约百余年前,一粒榕树种子被风或鸟带到了塔缝中,春雨浇下,种子生根发芽,塔缝中长了一株榕树,几度风雨,盘根错结的树根逐渐将塔缠绕包裹,榕树慢慢长大,而塔还是原来的塔,于是古塔就渐渐被榕树包了起来,形成树包塔奇观。塔包着树,树包着塔,结成了一个坚强的实体,塔就是树,树也就是塔。下佛塔生辉,堪称塔中绝景。 看完树包塔,我们把车开到即将入住的酒店(下午方可入住),然后步行到了芒市广场。 <b>芒市广场</b>位于芒市大街中段西面,东西长306.37米,南北宽314米,占地面积144.3亩(含阿露窝罗路上段,文蚌路广场段)。广场内设有:中缅友谊馆、广场标志、泼水龙亭、目瑙示栋、旗台、舞台等。 广场上的“<b>中缅友谊馆</b>”。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缅甸、印度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准则。中缅两国为发展传统友谊,于1956年12月在芒市举行了“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首开中国与周边邻国关系史上的先河,成为中缅友好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br>为纪念“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举行50周年,进一步增进中缅两国人民“胞波”情谊,德宏州政府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用两年时间兴建了<b>中缅友谊馆</b>,将其作为回顾和传承中缅友好历史、展示中缅边境地区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成果的重要平台,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缅友谊,让“胞波”情谊万古长青。 一群老人在广场的<b>迎宾门</b>下打拳。 继续往前走,来到<b>德宏州博物馆</b>。 德宏州博物馆位于芒市金孔雀大街38号。馆舍建筑面积8237.65平方米,展厅总面积2992平方米,布展面积2201平方米,展线长度689米。 博物馆建筑风格采用了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的现代建筑形式,建筑外观形制为不规整的立方体,形似一方“宝盒”,外墙体的肌理极具层次感,是亚热地区繁盛生长的榕树根系的抽象表征,墙面色彩为云南高原赭红土色,整个建筑的寓意为“植根德宏,面向四方;收藏德宏,筑梦文博”,馆标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龙江型不对称铜钺”与德宏的“德”字的结合体。 德宏州博物馆2016年开工建设,于2021年2月7日正式开馆,展馆分为历史厅、民族厅、辐射中心厅三部分,馆藏文物2000余件(套)展出各类历史、民族民俗文物及展品840余件套,其中有国家珍贵一、二、三级文物近30余件套。 馆中展示了“明永历帝入缅”的相关资料。 <b>永历帝入缅</b>是指1644年,清朝取代了明朝的统治。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公元1623年——公元1662年)被拥立于广东肇庆,号永历。1647年,改元为永历元年。1658年12月,在清朝军队的追击下,被迫带领南明官兵及随从百姓自昆明仓皇西逃。1659年初,他带着一批文武官员自动解除武装后,狼狈逃入缅甸。1662年初,吴三桂带领的清朝军队到达缅京阿瓦城郊。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缅甸国王被迫交出永历。吴三桂把永历押回云南,于1662年5月在昆明把他勒死 。<div><br></div><div>永历帝(总共在位十六年)死,南明最后一个王朝,至此结束!</div> 当年追随永历帝的明朝官兵和民众受满清迫害四处逃散,大部分迁移至缅,世代居住于果敢地区;部分隐居于缅甸中部及掸邦一带;部分则逃离缅甸,返回至中缅边境地区,卸甲为民,繁衍生息。<br><br>曾经统治果敢近百年的杨氏家族,其祖先杨高学即为当年追随永历帝逃难缅甸的明朝将领。永历帝被缅王送交清廷后,杨高学率领部下及家眷逃至中缅边境科干地区(注:杨氏家谱和彭氏祖先碑铭中均有‘科干’记载),见该地远离中缅两国中央政府,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遂在此与掸、傈僳等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其后,散落各地的明朝官兵相继来投,迫于生计的中国流民也辗转到此定居,还有许多马帮商队也往来不绝,逐渐在科干地区形成了一个规模不断壮大的华人聚居区。据杨氏家谱记载,为表示居住在科干地区的人民是果断而勇敢的,头领土司杨氏家族便按谐音将‘科干’易名为‘果敢’,并沿袭至今。<div><br></div><div>果敢的来历,夹杂着历史王朝更迭的沧桑味道!</div> 据资料显示:<br><br><b>果敢</b>,即果敢人民共和国(英语:Determin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Kokang),位于缅甸与中国云南省之间,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主权国家,首都是老街市。果敢在籍人口约25万,其中90%人口为汉族,世居果敢地区的汉族曾被迫称为果敢族,多为明朝末年由于战乱逃难到此。<br><br>2014年5月,果敢民众在果敢民族独立党的影响下,成立了“果敢人民代表大会”,并于2014年5月11日召集民众举行独立公投后,大会全票通过了果敢独立建国的决议。次日,果敢人民代表大会宣布,果敢脱离缅甸联邦独立,成立果敢人民共和国。由此,果敢正式成为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果敢人民共和国独立后,首先得到了与果敢有着相同命运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承认,但没有得到中国、缅甸、俄罗斯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辛亥永昌起义。 边疆傣族民众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div><br></div><div>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后,公元8世纪左右进入发展时期,10至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最初经典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泰润文书写的佛经经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div>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境内的傣族社会在宗教观念上出现了分化,老年人仍然按照宗教传统进行着宗教活动,而青年人的宗教观念则出现了明显的淡化,其重要表现之一为很多家庭已不再送孩子进佛寺当和尚,中青年人普遍认为读书比进寺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青年人对于传统的宗教活动和礼教并不反对。 <b>景颇族</b>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州沪水县的片古岗地区,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缅甸也有景颇族聚居。<div><br></div><div>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div> 景颇族居住在山区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楼。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从博物馆出来后,在附近用了午餐——景颇族手抓饭。 <div><b>景颇手抓饭</b>,也称绿叶宴,是一道(确切地说是“一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b>独具特色的美食</b>,也可以称作“<b>菜肴主食一簸箕端</b>”,体现出景颇凉拌烧烤样样有、丰富多彩多味的魅力。下面铺的香蕉树叶,中间是彩色的米饭,很糯,外面一圈是12道菜肴,糅合了烧捣拌捶揉烤等古法烹饪。不用碗、碟和筷子,戴上一次性手套抓着吃,味道古朴自然,还配有排骨汤,很好吃!</div> 下午入住酒店,休息。 闲下来了,到酒店边上的傣族村子逛逛。 <b>傣族</b>,是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 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宁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根据《中国统计年 鉴-2021》,中国境内傣族的人口数为1329985人。<div><br></div><div>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泰国、越南、柬埔寨称做泰(Thai);老挝称做老(Lao);缅甸称做掸(Shan);中国称做傣(Dai);印度称做阿洪(Ahom),但均自称Tai。</div> 光顾了一家超市。中英文对照很“绝”! <b>芒市民族团结进步广场</b>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展示民族团结成就的重要平台。该广场以其干净卫生的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氛围,成为了芒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是芒市世居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多元文化交相辉映。 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广场促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a href="https://www.ixigua.com/689371099762294835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自驾游芒市民族团结进步广场</a> 2023年11月30日(出行第九十六天),休息。<div><br></div><div>昨天晚上,俺家劳模发烧了。今天休息了一整天,还不退烧。怕是感染了新冠,晚上去芒市人民医院看了急诊,经核酸检验、验血,医生诊断为细菌感冒。开了口服药,回酒店休息。</div> 2023年12月1日(出行第九十七天),多云转晴 上午在酒店自助洗衣服,一共洗了两桶,没有烘干机,晾晒衣服比较麻烦! <div><br></div><div>中午,品尝了傣族的撒撇炒饭、臭豆腐米线、泡鲁达,味道不错!</div> <b>泡鲁达</b>。一位云南的好朋友推荐我们的,到芒市必吃的非常著名的饮品。<br><br>透明的杯子上,有焦焦的面包小片,面包片上是新鲜的椰丝,底下是漂着冰块的乳白色的水,插着漂亮的麦管,色彩丰富极了。泡鲁达用西米露、炼乳、特制面包干、新鲜椰丝加上冰块和水做成,香甜扑鼻。最好吃的其实是面包干,泡在奶香浓郁的冰水了,又酥又脆又香甜,太好吃了!<br><br>这个美味的小点心是傣味里的一种饮料,也有的说是从泰国引进的一种冷饮甜食,风靡一年四季。<br><br>特点:甜、脆、香、冰、滑、爽。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m4y1i7Lv/"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芒市美食新地标五棵树美食城!</a><div><br></div> <b>五云寺</b>傣语称“奘罕”,意为金寺。位于芒市城东五云路中段西侧。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是芒市始建的第一座佛寺。因大门前有五棵大青树,树上长年栖息许多白鹭,远看宛若五朵白云,故称五云寺,傣族称<b>奘罕</b>,即金子寺。殿中供奉着原土司方定正从缅甸迎入芒市地区的第 一尊佛像“帕拉过勐”,被人们视为瑰宝。<div><br></div><div>一九四五年,奘罕被日本侵略军用汽油烧毁。一九四六年,信众用竹料搭成一简易经堂。一九四八年,由信众募捐和土司资助重建为木结构的殿堂。一九四五年后,五云寺有住持佛爷伍凹利达及和尚一人。一九五三年七月从芒市中华寺移送重约三吨的大铜佛一尊于五云寺。“文革”中,除佛寺始建时的一尊小银佛被信众收藏起来之外,五云寺的殿宇、佛像、经书等几乎全部被毁。一九八四年开始重建,次年落成,如今五云寺是芒市地区重要的佛教朝圣地,也是重要的风景旅游区。</div> 傍晚,网约车去勐焕大金塔+勐焕银塔。 <b>勐焕大金塔</b>座落在芒市东南部海拔1079.6米的雷牙让山顶。传说释迦牟尼生前转世为金鸡阿峦时曾生活于此。佛涅槃后数百年,佛教弟子召罕大(阿罗汉)为传播佛祖教义亲临此山修炼,为召罕大有个修练的好环境,野草和荆棘全部让开,故称为<b>雷牙让山</b>,意为野草让开的地方,尔后在此山建一佛塔,自古以来是人们公认的佛教圣地之一。原雷牙让山佛塔毁于1942年抗战时期,芒市市区的勐焕大金塔也毁于1966年,之后决定将两塔合一重建,定名为<b>勐焕大金塔</b>。2004年6月30日,破土动工,总投资5500万元。 2006年5月12日,举行了赏塔敬放舍利子仪式。 2007年5月1日,主体工程竣工,并举行了开光庆典。 整座塔高76米,塔底基座直径50米,造型为八角四门空心佛塔,下3层为空心大厅。第一层大殿面积2000平方米,中心方柱东西南北塑有4座佛像。第二第三层外平台建有16座造型别致的群塔,塔亭内有16尊汉白玉佛像。塔身主体为钟型大塔,第二、三层各建有小塔8座,第四层外平台建有8个精美的花瓶塔。基座之上的主心柱以大钟和13个钵上垒砌而成,最高点有重达2.3吨的大金顶。 塔入口处屹立着一只金鸡,它的名字叫<b>阿鸾</b>,寓意着为人们唤来黎明。 坐落在芒市雷牙让峰上的<b>勐焕银塔</b>,与著名的勐焕大金塔遥遥相对。<div><br></div><div><b>勐焕银塔</b>的塔高66米、直径46米,建成于2013年,因是南传佛教的佛塔,所以又名“<b>万佛塔</b>”。与勐焕大金塔不同,金塔是亚洲最大的空心塔,而银塔是一座实心塔。</div> 勐焕银塔塔身整体小于金塔,但由于银塔所在山峰高于金塔约20米,因此最终从视觉上两塔高度相当。银塔建筑以纯白为基调,与勐焕大金塔在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两塔屹立在雷崖让山之巅、孔雀湖之畔,一个雍容华丽,一个典雅素静,相映成趣。 勐焕银塔共有四层,第一层有12个小塔组成,象征着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相续轮回,每个塔尖都挂着风铃,轻风拂过,叮叮当当,清脆悦耳。 勐焕银塔整体布局为一环六区三十个节点,主要景观包括大千世界入口、手印善缘区、正觉广场、银轮广场、林间行动、银塔花语等区域。 在大银塔下面有很多东南亚风格的雕塑,造型奇特。 2023年12月2日(出行第九十八天),多云 今天凌晨1:36,芒市发生了地震(距震中54公里),震动比较强烈,把我震醒了。2点多钟,手机报警了。 把俺家劳模喊起来,按照所掌握的知识不乘电梯,从楼梯下楼(我们住三楼),问总台的小女孩,她确认是地震了,没什么事。 我们出门到街上,还是有点热闹,一些人正在宵夜,很嗨! 有一小伙子从酒店里出来,问我们:需要帮助吗?我们说地震了。他说,是的,震中在陇川县,没事的!劝我们回去睡觉。<div><br></div><div>回到房间,在网上查到了有关地震的官方信息。又查阅了芒市历史上的地震情况,这里是地震高发区域,每年都要发生几次地震。这是上帝的事,管不了,接着睡吧,顺其自然吧!</div> 昨天计划,如果俺家劳模身体状况允许,今天就去瑞丽。我们刚到芒市那天,听说有人去瑞丽,半路被劝返回来了。估计是缅北的局势影响吧,只是猜想,但不知道那边的具体情况,今天去试试吧。<div><br></div><div>早上看天气预报,瑞丽有雨,还能去吗? 早餐时,做出了决定:去!反正是去试试看,而且是阵雨,再说了,天气预报不准确(已多次证明),最主要的还是老天爷一直在佑护着我们!粗发! </div> 走G320国道(上海至瑞丽),1小时多点就到了姐告口岸。<br> <b>瑞丽</b>,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县级市。其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是中国唯一按照“境内关外”模式实行特殊管理的边境贸易区。瑞丽总面积1020平方公里,总人口20多万人(2011年)。政府驻地勐卯镇。<div><br></div><div>瑞丽处在中华经济圈、东盟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实施南向印度洋战略的重要门户。</div><div><br></div><div>瑞丽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内陆口岸,是古代南方丝路的重要通道,是重要的珠宝集散中心,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瑞丽还是中国17个国际陆港城市之一,也是中缅油气管道进入中国的第一站。</div> <b>瑞丽口岸</b>(俗称:国门)。阴天(没有下雨的意思)拍的照片效果不好。 <b>瑞丽口岸</b>是中缅边境口岸中人员、车辆、货物流量最大的口岸。姐告(边境贸易区)是起于上海G320国道的终点,是昆瑞公路与缅甸的“史迪威”公路相接点,是云南省实施国际大通道战略的试验区和示范区,是祖国大西南沿边开放的主要城市,是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从昆明到仰光的公路全长1800公里,即可进入印度洋。绕开了“马六甲困局”的瓶颈,并可缩短运距5000多公里,节省运输时间15~30天。<div><br></div><div>近年来瑞丽口岸边民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一般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出口商品达2000多种,进口200多种。不少中国商品通过缅甸转口到孟加拉国、泰国、新加坡、印度和中东国家,国外各种商品也源源不断通过瑞丽口岸进入我国内地。</div> <b>中缅一条街</b>。中缅友谊街又称“中缅街”,位于国境线八十一号附一号、附二号,八十二号至八十三号界碑两侧,全长约一点五公里。在“中缅街”中间,耸立着一座恢弘壮观,金碧辉煌,颇具民族特色的国门通道。在我国境内一段称“<b>中缅友谊街</b>”,在缅甸境内一段边民们称其为“<b>白象街</b>”。中缅胞波情谊源远流长,两国边民同赶一条街,中缅街由此得名。中缅街商铺林立,堪称“国际商贸一条街”,这里卖货的均是中缅边民,在这里展销的商品有:珠宝玉器、翡翠玛瑙,各国化妆用品、柚木雕饰制品以及山珍野菜、孟加拉湾盛产的生猛海鲜、热带水果等等。入夜后,这里还有缅式咖啡奶茶、甩粑粑、柠檬茶、景颇族烧烤等。 找这个标志费了好长时间,最后问了边防警察,才找到它。 离开瑞丽口岸,我们又去了一寨两国景区。 “<b>一寨两国</b>”距离瑞丽市区10余公里,位于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是典型的“一个寨子两个国家”地理奇观。在1960年勘测国界时,在银井(傣语意为“镶嵌美满”)村中间树立起了一块中国71号界碑,将村子一分为二。<div><br></div><div>在划界之前,银井村和芒秀村是同属于一个傣族村寨的,这也便是“一族两国”的渊源。</div><div><br></div><div>划界后,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b>银井</b>,缅方一侧的称为<b>芒秀</b>。 寨中的国境线以竹篱、村道、水沟、土埂为界。因此,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去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寨子里的两国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他们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场集,和睦相处,世代相承,传为佳话。边民们每月数十次地穿越国境线而浑然不觉。</div><div><br></div><div>两个村庄由于属于同一宗族,风俗相同、语言相通,银井村和芒秀村之间的跨国婚姻非常普遍,据说有约三分之一是跨国婚姻组成的家庭,有的家庭成员分属于中缅两国国籍......</div><div><br></div><div>每逢春节,两国人民都有吃糯米、饵丝的习俗,大家相约欢聚,谈友情、话新春。</div> <div>来到这里,还能欣赏到由5068枚镶嵌的玉石组成的国界线,是为了纪念中缅建交的重要时间(1950年6月8日)而设立的。黄色区域代表着中国,象征着博大和包容;而白色区域则代表着缅甸,象征着单纯和质朴。这条全长423米的国界线被认为是全<b>世界最昂贵的国界线</b>之一。</div> 两边的村民并不因边境线的存在而对彼此有任何的介怀,随意轻松的生活和态度也让这条边境线变得如此特殊。<br><br>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设施全面且有实力,于是在银井村附近的缅甸居民大多都会选择让孩子穿过边境线来中国银井村这一边上学。<br><br>这些小小的留学生都被发放了<b>优先候检入境卡</b>,缅甸的孩子们每天过着“上学出国、放学回国”的生活,缅甸的孩子和中国学生一样接受免费义务教育......,银井村的学校帮助缅甸的部分孩子们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b>一井两国</b>。中国的银井寨与缅甸的芒秀寨共用一口水井。 <b>一塔佑两国</b>,大金塔建于2010年7月,塔高25米,它的形状仿照仰光大金塔而建(比例为1∶5),像一个倒置的巨钟,用砖砌成,塔身贴有1000多张箔金,塔的四周挂着3000多个金、银铃铛,风吹铃响,清脆悦耳,声传四方。 一组恢宏的建筑群,弥漫着强烈的东南亚宗教色彩及建筑特色。 一个邮递所跨了两国,左半边是<b>中国银井邮递</b>,右半边是<b>缅甸芒秀邮递</b>。 <b>一桥跨两国</b>,也称<b>中缅玉石桥</b>,横跨两国界沟,由中缅两国友好人士共同出资建造。由于缅甸人最爱的数字是“7”,该国又总共有7个省,7个邦,并且该国人的生日都是7天过一次,所以这座桥就用了7777块缅甸翡翠玉石来镶嵌铺满而成,它还被世人称为当今<b>世上最宝贵的玉石桥</b>,更确切的说它是中缅的友谊之桥。 <div>如此幽静美好的村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毒品侵蚀,很多人都染上毒瘾,原本还算富裕的村寨破败萧条了。从2007年开始,经过大力扫毒禁毒工作后,银井村逐步趋于稳定,村民们发展生产,生活越来越好。</div><div><br></div>由于银井村旅游开发,很多缅甸人来到银井村这边的集市售卖小商品,收入不菲,他们坦言,在这里生活很满意,比在缅甸生活要富足安逸多了......<div><br></div><div>银井和芒秀特殊地理与人文历史的渊源,加之得当、细致的边境维稳工作,使得两国百姓往来自由,和睦相邻。</div> 绿色的金属围栏据说是今年三月份时建的。 对面就是缅北果敢地区,网络诈骗的重灾区。以前,边界无天然屏障。如今,为安全起见,已建起了栅栏等隔离装置。 出了景区,用午餐,然后上高速,回芒市。 2023年12月3日(出行第九十九天),多云转晴 继续修整。 早餐后,自助洗一桶衣服,定时1.5小时,然后驱车去不远的<b>傣族古镇</b>。 芒市傣族古镇“以建筑为骨、以商贸为气、以文旅为魂”,依托山形水势,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和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古傣文化旅游体验地,商贸旅游综合体,芒市城市会客厅,号称4A级景区。 逛完古镇,回酒店,洗衣机刚好停了下来。 中午,到芒市的百思特美食城打卡。 俺家劳模吃货还未恢复正常,食欲尚未打开,所以,就点了一份傣族菠萝炒饭,俩人吃。实际上出门前,我俩已经吃了一大块水果披萨了。这饭量够可以的了! 下午,在酒店里做功课。<div><br></div><div>由于缅北的局势紧张,总觉得边境附近不太安全,加之老同学及亲朋好友建议远离边境,安全第一!所以,下午宅在酒店调整下一步的行程路线。 <div><br></div><div>一下午又是电脑又是手机,看得我头晕脑涨,混身疼,极不舒服。 下楼到药店量血压,第一家药店的血压计坏了,再换一家(药店多如牛毛,但都提供多项免费的便民服务,如量血压等),血压正常,可能是感冒了吧。 </div><div><br></div><div>晚餐又去了傣族风情美食街(在酒店隔壁)的昨天那家店,那么多店,就他家客满。</div></div> 这里,上菜是将客人点的菜肴全部做好后一起上桌。每辆小车是一桌客人的菜品。 我们点了牛扒呼+清炒佛手瓜尖,没吃主食。 <b>傣家牛扒呼</b>就是热热的炖的烂烂的牛肉汤,牛肉汤不放任何调料(除了盐)炖煮5、6个小时,这道菜用最简单最自然地烹饪方式感受食材最淳朴的鲜美。<div><br></div><div>傣家牛扒呼的做法与步骤:<br><ol><li>牛肉洗净,块状放入沸水里煮5分钟左右,把水倒掉,洗净牛肉,切小片;</li><li>锅里加入清水,放入牛肉片、牛骨、牛油煮沸后转小火炖煮5~6小时;</li><li>牛扒呼快好的时候准备蘸水(柠檬汁、盐、味精、生抽、小米辣、姜末、金盖、花椒粉、胡椒粉、清水);</li><li>另准备汤料(葱末、姜末、金盖、薄荷、小米辣、干辣椒末、花椒粉、胡椒粉);</li><li>在小碗里准备好适量的汤料,加上热乎乎的牛扒呼汤,就是美味的牛扒呼汤了;</li><li>牛肉就打蘸水。</li></ol></div> 这是我们的“点菜单”,我们就按这个小碟子结帐。能看懂吗,好玩吧!<div><br></div><div>图中:扑克牌的黑桃K是我们就餐的桌号;薄荷叶代表牛扒呼;另一菜叶是我们点的清炒佛手瓜叶;小纸片上的数字是我们应付的餐费:110元。</div> 客人点的菜上齐后,“点菜单”的盘子就被送到了收银台,等侯客人用完餐后结帐。涨姿势了! 一顿美食之后,混身的不舒服就蒸发了! <br><br>待续。<br><br><br><br>更多的内容<br><br>请关注我的美篇号:6107973